洒金粉蜡笺条幅修复技法探讨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a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一件清末书法作品的修复过程纪要,对古字画修复技法进行了归纳和阐述,并结合修复者的实际操作心得,对此类珍贵文献保护修复原则和方法做出探讨。
   [关键词]书画艺术;文物保护;装裱工艺
   [中图分类号]G2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24-0070-02
   传统书画装裱和修复技艺是延缓书画作品老化、使其焕发生机的重要手段。学习和传承这一技艺,是古籍保护工作者的责任。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探讨,掌握古书画修复装裱技术,才能避免由于技艺不专和修复不当,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害。
  一、洒金粉蜡笺特性介绍
   粉蜡笺是产生于我国唐代的一种名贵加工产品,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粉蜡笺又称粉蜡宣,有五色粉蜡笺、梅花玉版粉蜡笺、描金云龙五色粉蜡笺等。粉蜡笺的制作工艺复杂,造价很高,主要是通过染色、施胶、填粉、施蜡、托裱、洒金、挣平、水印、描绘等多道工艺加工而成。是填粉纸与唐代之加蜡纸合而为一,融合了粉的吸水性、蜡的防水性之优点。它既不失纸张易于书画的特点,又可历经百年坚韧如新。粉蜡笺主要是皇帝书写诏书、宫廷画家使用。若饰以金箔、银箔,则制成“洒金粉蜡笺”,可谓锦上添花,富丽堂皇。纸质挺括,气质高雅,富丽华贵,平滑温润,且有较强的防水性和抗老化性,适宜于长期保存。用以书写,则运笔流利,不损毫,不滞笔,不拒墨,字迹乌亮有神,更富神韵,民间流传很少。
   二、修复案例
   清代《铁舟书法》,纸本,洒金粉蜡笺。立轴卷长 230厘米,宽82厘米。作者铁舟(1752~1824),清代画僧,字治亭,号梅第、铁卿、可韵、木石山人,又叫听焦山人。湖北武昌人。工书,尤擅花卉竹石,水墨花卉似徐渭,笔意超脱。间作山水,亦萧寥荒率。
   铁舟这幅字是高濓的《遵生八笺》杂录,所书内容为:“白乐天与微之长以竹筒贮诗,往来賡唱。绿色而泽,入墨。其法采带露蜀葵叶研汁,用布揩抹竹纸上,伺干,用石压之。许尝有诗云:‘不采倾阳色,那知恋主心?’不独便于山家,且取葵藿之意。有形如芝者,有如瓠者。”有铁舟、听蕉山人两枚印章,右上角有“弹琴训歌而已”一枚闲章。由于保管不善,这幅字画长时间受潮,致使粉蜡部分脱落,不能完全展开。每展阅一次,都会掉下一些残渣、碎片,个别字迹已缺笔少划,看不清楚。
  三、修复方案及步骤
  铁舟这幅字纸张变脆,裂口较多,粉蜡受潮脱落,天地头残破,有些字迹缺损严重。经故宫博物院古书画装裱修复专家徐建华老师亲自诊断,与笔者和参与工作的同行探讨交流,决定采取上胶矾水的方法对书法字迹给予固定,并去除污迹,全幅托裱。
  (一)加固字迹
  由于粉蜡受潮脱落,故采取用上胶矾的方法对书法字迹给予固定,胶矾水由明矾和黄明胶加水勾兑而成。胶、矾、水的比例为3:1:15。判定配方是否合宜,可以用几种办法。一种是尝的办法,就是把配置好的胶矾水用手指蘸少许尝一下,如甜滑,说明胶的成分大;如发涩,说明矾的成分过重;如轻淡无味,则说明水分过大;如口感微甜涩即说明胶矾水的配制比例合适。另一种用看的办法,胶矾水配好后刷在画身上后产生一层胶光,说明含胶过多;出现结晶颗粒,说明矾过多;胶矾水过稀,颜色涂上后,就会迅速沉到托纸背面,则说明水的成分太大。通过这些办法尝试判断,就会配置出比例浓淡合适的胶矾水。
  针对铁舟这幅书法作品,根据它的粉蜡和字迹脱落情况,采用毛笔蘸上胶矾水对着字涂抹,涂上一遍后,待胶矾水干了以后,用毛笔再次对着字迹涂抹一遍,确保字迹不再脱落。
  (二)去除污迹
  待第二遍胶矾水在字迹上干透后,将尘土类型的污迹用软毛刷去除。若有不易刷去的污迹,使用热水清除,用干净小排笔蘸热水在有污迹的画面清洗,再刷吸水纸吸去水分。反复几次,即可达到清洗的效果。
   (三)固定整体画面的粉蜡
   清洗干净后,将画面朝上,用大排笔蘸上胶矾水对整体画面上全面涂抹二遍,第一遍干后,再涂抹第二遍,用以固定粉蜡。通过几次涂抹胶矾水,粉蜡、字迹得以固定。
   (四)染托心纸与补纸
   这幅古旧字画,画面色泽已变得较深,加之画面折痕断纹很多,为修补、全色之便利,备染托心纸。用国画颜料赭石、藤黄,花青、白色、墨等进行配色,颜色与画面纸色相近为宜,选用优质单宣,采取刷染法染制而成。
   (五)浆糊的制作
   浆糊以优质小麦淀粉用开水冲制而成。调制浆糊的浓度要看托裱原件的实际情况而定。就这幅字画而言,由于画心较厚,又有粉蜡,托心的浆糊调制得稍稠一点,太稀托纸不容易和画心粘住。
   (六)揭褙和命纸
   揭褙是指揭掉画心后面的旧褙纸和托心纸。托心纸直接关系书画的命运,故又称命纸。这幅书法,是用麻纸抚褙的,揭褙之前,先找一块比画心略大一点的绢或绫贴在裱案上,把画的正面向下,洒水使之潮湿,用棕刷刷平画背,再用毛刷将背面刷水,刷透为止。如遇干燥气候,可蒙上一块浸过水的毛巾,让其保持湿润,如果画身浸不透就很难揭,太久会损坏纸质。等30分钟后,开始用搓揭法或用镊子逐层揭取作品背后的褙纸和托纸,直到露出名纸。揭名纸一定要细心,容易损破画身,不可贪图快,用手一点一点的揭,揭到只有画身为止,不能使画心受到丝毫损伤,还要揭得干干净净,把遗留的纸屑清除。这项工序做不到位,稍有失误,就会对整个裱件的修复大打折扣,甚至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七)托画心
   揭完背后,在画的背面,用排笔将调制好的浆糊轻轻刷上,如有错位的字或有大的裂缝,可用毛笔蘸上浆水轻推,使之回到原位,选取与原作品底色相近的染色宣纸,将其裁成略大于原作品的方形,在染色宣纸上用喷壶喷少许清水,使染色宣纸均匀受潮,再把受潮的染色宣纸覆褙,并使覆褙纸与画心充分黏接,在画的四边,粘贴一寸余宽的纸条作为“局条”,主要起对进行画心进行保护。    (八)修补、上墙
   这幅书法左上角的“藿”字破损严重,配一块和它颜色相近的宣纸进行修补,然后在画身有裂纹的地方用颜色相近宣纸l毫米宽的细小条,用稍稠一点的浆糊,贴到裂缝上,仔细检查是否有遗漏。破损部位较大的按破损部位进行粘贴,多余部分用刀轻轻刮去。此时通常用透光台修复更好,在修补过程中,将托裱后的画心背面向上置于玻璃台上,台下置光源,使画心上的破损处在光源的照射下清晰地呈现在托纸上。最后翻转过来,将原先护画的绢或绫掀起。先不急着上墙,因为这时画身比较虚弱,马上贴上墙,画面恐会挣裂,导致前功尽弃。用小竹杆将画身撑起,晾干后,再补色直至破洞和缝隙与画面融为一体为止,再用喷雾器喷潮后,四周粘上浆糊贴上墙,这样不会挣裂,晾干后,再拆下裁方即可。
   (九)接笔、全色
  这幅字画部分粉脱落,出现了缺笔,通过和徐老师商讨,不接笔,只全色。“接笔”是指在原有作品上笔意缺失的部位进行修补,但必须有据可依,修复后的笔意要和原作品的笔意完全一致,把原作品的笔意完整地被表现出来。所谓“全色”,是指画面上缺失部位或底色依照原作品色彩用国画染料手工补色,使之和原作品的色彩保持一致,作品修复后面貌比较完整。接笔和全色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毛笔,颜料则是中国画颜料。这幅作品主要色彩是银白色,用毛笔调制与画面缺失部分周围颜色协调的银白色,对缺失部分进行补色,由浅入深,直至补色和原作品色彩一致。要注意以下几点:深浅新旧程度,色调明暗,均匀程度要恰到好处。全色有几种方法:干笔法、湿笔法、点染法,要根据原作品状况采用不同全色的方案,施于裂缝。以点找面、点面结合,需全补几次,以淡为进,坚持宁浅勿深的原则,层压烘染,每一笔着色都先在备用纸上经反复试涂,力求下笔有据,循序渐进,心悟笔随。防止出现突显的痕迹,避免形成脱离整体的孤立区域,达到“远观一致,近视可辨”的程度,要与原件风貌浑然一体。
   (十)粘局条
   这幅古旧字画因时间原因,画面呈赭石色。怎样搭配色绫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是古旧字画整体修复的又一关键。根据这幅字画的特点,选用淡黄色加白色局条为宜,这种配色带有中性的色彩,观感柔和美观,使古旧字画变得古朴大方,还能把画面古意和雅气衬托出来,令人赏心悦目。可以在画身四周镶上0.5厘米宽的细白边效果会更好些。选好配料后,还要注意裁切边绫的宽度,应掌握在8厘米左右,不小于6厘米为宜。
   (十一)覆背
   这幅铁舟字画,按照画主人的要求,裱成镜片。所谓覆背,就是在镶有装潢材料的画心背部粘贴背纸,在增加作品厚度的同时对画心起到保护作用。首先潮湿裱件,将裱件正面向下,铺平在裱案上,用排笔在裱件背面两侧和镶口上用清水潮湿,然后将裱件正面朝里,卷起,让充分潮润,待用。随后在裱案将覆背的两层单宣错开接口,接口处只搭3毫米,用调制好的浆糊刷托起,第二层腹背纸上刷上稀浆糊,将湿润好的裱件,留好余边,对准位置后,将整个裱件敷于背纸上,上面垫上吸水纸,把整个裱件翻转过来,正面朝下,用鬃刷把整个裱件用力排刷,把接口、转边处用鬃刷敦实,使腹背纸与裱件完全粘合,然后掀起放置一边晾干。
   将晾干后的裱件,用喷壶喷潮湿润,四周用稠浆糊刷边上墙,由于这幅字画幅面较大,两人配合进行。在墙上贴直粘实,然后在浆口处揭开一点,往里吹几口气,使裱件鼓起并和裱墙分离,再把揭开处粘实。为防止裱件上墙挣裂,不时地在画幅上喷洒清水,待这个画幅安全后,停止喷水。在墙上绷数十日,方可下墙,接着砑光,剔边。至此修复装裱完成。
   作品经过重新的装裱和修复后得到加固和保护,同时很大程度恢复原有面貌,呈现了浑然一体、古雅精致的面貌。
  [参考文献]
  [1]郭文林.清宫蜡铅纸的研究与复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6).
  [2]何伟俊.传统书画装裱修复工艺的科学化探讨[J].东南文化, 2014,(2).
其他文献
[摘要]群众文化与旅游工作,看似是两项术业有专攻的不同工作,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群众文化工作能给旅游业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与附加值,充分体现地域特色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可以推动群众文化工作向纵深发展,从而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群众文化工作;旅游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44-0
期刊
[摘要]通过对嘉峪关境内夯土长城现存状况进行调查,发现长城及独立墩台存在基础掏蚀、风化酥碱、局部坍塌、雨水冲蚀、冻融循环等病害,其本身的构筑方式加上降雨等的共同作用是引发病害的主要原因。针对目前存在的病害,结合日常监测情况,探讨切实可行的夯土长城监测方式方法。  [关键词]病害调查;夯土长城;监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7
期刊
[摘要]讲解工作是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途径,是一项平凡而有意义的工作。就讲解本身而言,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讲解工作者,应该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和钻研,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讲解技能,为拓宽广大参观者的视野而服务,为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而努力。本文根据史前遗址博物馆的特点,就如何做好大地湾博物馆的讲解工作作了概述。  [关键词]史前遗址博物;讲解工作;教育功能  [中图分
期刊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利用数字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以及相关的衍生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利用,建立敦煌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实现对文化遗产资源的永久存储、保护、研究、利用、弘扬和传播,为广大的民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能够使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永久保护和传承;文化的便捷传播使得公众更容易接受和欣赏到优秀灿烂的文化遗产。  [关键
期刊
[摘要]本文依据情境认知理论,在高职职业基础课教学实践中构建“案例精选+情境创设+角色参与”的教学模式并付诸实践,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热情,锻炼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要积极促进各种有效教学方法之间的协同互补,进一步优化基础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74
期刊
[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竹笛独奏艺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竹笛独奏作品也进入了创作繁荣的时期。一大批改编、创作的优秀中国竹笛独奏作品不断涌现,并形成了不同创作风格和创作手法。   [关键词]竹笛艺术;创作风格;演奏技法   [中图分类号]J62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24-0062-02   一、“20世纪经典笛曲音乐会”概况   200
期刊
[摘要]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弃官来到秦州,作杂诗二十首,内容相对独立、完整。本文试对秦州杂诗二十首内容作一些浅析。   [关键词]杜甫;秦州杂诗;诗歌主旨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24-0050-02   杜甫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成就很大,后世称他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   杜诗之所以被称
期刊
[摘要]1994年美国《中国语言学报》第7期刊载了爱荷华大学著名汉藏语言学家柯蔚南教授的《西北汉语方音纲要》(《A Copendium of Phonetics in Northwest Chinese》)一文。本文选自其中第一部分第一章,文中勾勒了关中和河西走廊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认为西北地区历史已经影响其语言的演变。该文对今天西北汉语方言的纵深研究及构建西北汉语方音史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和启发作用
期刊
[摘要]于阗位于东西往来贸易的交通要道上,文化艺术融合了东西方艺术。为便于发展自身经济而自造货币,东汉时自铸汉文钱币,既能与中原进行兑换,也能与贵霜王国交流。之后自造的汉怯二体钱,将汉文与怯卢文两种文字制于一币,更加便利了与东西方的交流。于阗发展经济提高自身实力,在家园遭受侵犯之时,奋力抵抗的同时笃信护国神,在精神层面也有了抵御外敌的力量。  [关键词]于阗;汉怯二体钱;毗沙门天王;护国神  [中
期刊
[摘要]从敦煌地区的古籍文献及图像资料中均能找到晚唐五代时期僧人随侍现象的端倪。本文通过史料与图像二者之间的比对、联系,对出现的女性随侍的身份、地位等问题进行考证探究。  [关键词]晚唐五代;佛教僧人;敦煌图像;女性随侍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2-0023-02  晚唐五代时期,在佛教世俗化的影响下,僧人随侍现象已经不再拘泥于寺院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