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理念的创新,最难的是观念的转变。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尽快适应新课改,地理教师的角色应该如何重新定位?在新课程中,地理教师已不可能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是同时扮演着"学习的合作者、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和扶助者"的角色,为此地理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必须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要成为合格的地理教师,就应该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做好地理教师角色的定位和转换。
一、定位师生关系:地理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是权威,是至高无上的,是教学的指挥者,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更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教师只顾埋头讲授,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全然不顾。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合作学习主要是指教学中师生间、学生个体间、群体与群体间进行多项知识的交互传递,而师生关系是教学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合作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意义的建构。所以,在教学中建立起師生间民主、和谐的合作关系尤为重要。
地理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必须具有合作意识,要摆正位置、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以高高在上、惟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活跃思维,大胆思考,发展个性。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达到新课程强调的师生间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助、互教互学的境界,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实体,以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二、转变教学方式灌输者的角色,努力成为知识探索的引导者
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但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果"没有问题",如果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主动和深入地思考,那么这种学习,即使看似认真,也就只能是停留于表层和形式。教的本质在于引导,要引导就应该"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但是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教师的教学重心就是要在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一字不漏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老师说什么,学生记什么","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学",这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教师是知识灌输者,而学生是装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方式,只能够使学生停留于"学会",而难以达到"会学"的境界。其实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是多样的,教师已不能只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了,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如何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师只有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才可能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正因为如此,在课堂中应该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和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主动思考,寻求信息,来达到知识的掌握和问题的解决,在这一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已不再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在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教师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当学生在探究时出现迷惑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他怎样去消除疑惑;当学生出现退缩畏惧的时候,教师应该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地积极探索。
三、转变经验教学传播者的角色,努力成为教育理论的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如果教师没有教育理论的指导,如果没有教育学、心理学作为基础,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新问题时,可能就会不知所措。当然,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因此地理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依赖于自己的经验积累,但是经验往往落后于实际,总是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纯粹依靠经验进行教学是不可靠的。鉴于此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教研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以研究者的身份和心态、以研究者的视角和眼光,认真细致地审视和分析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难题,从中不断地理解知识、驾驭知识;不断地熟悉和领会教育教学理论,如:地理课堂教学如何使学生动起来、地理案例教学怎样加强知识的迁移、如何应用地理教学评价等。从而不断地在实践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学识修养,通过这些研究活动,可以改变地理教师纯粹依靠"经验"进行教学的局面,使得教师自身素质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得到提高和增强,使得教师实现从"教书匠"向"教育家"和研究者的转变。
一、定位师生关系:地理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是权威,是至高无上的,是教学的指挥者,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更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教师只顾埋头讲授,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全然不顾。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合作学习主要是指教学中师生间、学生个体间、群体与群体间进行多项知识的交互传递,而师生关系是教学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合作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意义的建构。所以,在教学中建立起師生间民主、和谐的合作关系尤为重要。
地理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必须具有合作意识,要摆正位置、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以高高在上、惟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活跃思维,大胆思考,发展个性。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达到新课程强调的师生间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助、互教互学的境界,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实体,以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二、转变教学方式灌输者的角色,努力成为知识探索的引导者
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但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果"没有问题",如果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主动和深入地思考,那么这种学习,即使看似认真,也就只能是停留于表层和形式。教的本质在于引导,要引导就应该"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但是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教师的教学重心就是要在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一字不漏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老师说什么,学生记什么","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学",这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教师是知识灌输者,而学生是装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方式,只能够使学生停留于"学会",而难以达到"会学"的境界。其实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是多样的,教师已不能只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了,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如何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师只有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才可能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正因为如此,在课堂中应该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和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主动思考,寻求信息,来达到知识的掌握和问题的解决,在这一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已不再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在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教师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当学生在探究时出现迷惑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他怎样去消除疑惑;当学生出现退缩畏惧的时候,教师应该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地积极探索。
三、转变经验教学传播者的角色,努力成为教育理论的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如果教师没有教育理论的指导,如果没有教育学、心理学作为基础,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新问题时,可能就会不知所措。当然,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因此地理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依赖于自己的经验积累,但是经验往往落后于实际,总是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纯粹依靠经验进行教学是不可靠的。鉴于此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教研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以研究者的身份和心态、以研究者的视角和眼光,认真细致地审视和分析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难题,从中不断地理解知识、驾驭知识;不断地熟悉和领会教育教学理论,如:地理课堂教学如何使学生动起来、地理案例教学怎样加强知识的迁移、如何应用地理教学评价等。从而不断地在实践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学识修养,通过这些研究活动,可以改变地理教师纯粹依靠"经验"进行教学的局面,使得教师自身素质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得到提高和增强,使得教师实现从"教书匠"向"教育家"和研究者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