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教育的本真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lolo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文龙,兰州市东郊学校校长,特级教师,国家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专家,甘肃省督学,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小学数学学科组专家,兰州市第三批领军人才。曾任多所学校校长,两次获得甘肃省教育科研一等奖,先后被评为兰州市“优秀教师”“优秀校长”、省级“园丁奖”教师等,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著有专著《数学·文化·发现》。
  朱文龙是兰州名校东郊学校校长。从教以来,他就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寻,叩问教育的本质,追求教育的本原,力图找到既立足现实,又超越功利的本真的教育。经过多年的教育和管理实践,他沉淀思考,对教育有了自己的理解和释义,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教人求真、向善、尚美,提高人的生命价值的活动;教育要尊重生命的本态,遵循生命的发展规律,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发展,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生活的幸福。在这一本真教育的追寻之路上,朱文龙写下了自己教育求索的生命印记。
  教师工作中的“投石探路”
  朱文龙入职于1990年,最初任教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彭家坪小学,后因在兰州市教学新秀大赛中的优秀表现脱颖而出,从此开启了向优秀教师发展的专业成长之路。
  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时,朱文龙认为所谓好课就是上课时纪律好、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严肃又活泼,“但很少关注学生是不是真的学会了,学习是否真正发生了”。1994年,朱文龙从彭家坪小学调往小西湖小学任教,小西湖小学教师在听评课中对学生学习细节的关注,让他意识到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体验,从关注自己的“教”转而关注学生的“学”。
  2000年,在所带班级被选为首批新课改实验班后,他对理论与实践有了新的认识:“我主张数学课一定要‘习得’,学有所得,我不赞成为了新课改而把课搞得花花绿绿,过于形式化,最后孩子们都学不到东西。”
  除了关注教学,在彭家坪小学任教时,朱文龙还非常关注学生平日的成长情况,也特别留意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经常与他们的家长沟通,常去家访。这种对学情的深入体悟,让他对学生成长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古语有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精研教材是每位教师的一项长期必修课。只有认真研读,对教材的理解才会越来越深入。时至今日,朱文龙仍然记得有位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不翻书的教师是好教师”,因为“不翻书”实际是一名好老师最基础也最主要的专业素质:熟悉教材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预设教学问题,依靠教材设计但又不囿于教材内容。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朱文龙总会在前一天晚上将第二天的上课思路、流程及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脑海中演练一遍。这一习惯一直到他做校长时仍然没有改。这其实也是从研读教材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工作态度,那就是做什么事都要做到心中有度、心中有数,扎实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才能在实践中游刃有余。
  1996年5月,朱文龙第一次被委派去昆明学习,在那次学习中,他掌握了两个教学技能。一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结束学习之后的8月份,他在参加甘肃省教学比赛时,科学运用计算机来设计教学,成为甘肃省重要教学比赛中首个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参赛教师。另一个是使用“尝试教学法”。从1996年起,朱文龙就鼓励学生自己做数学题,不会的先由同学们进行讨论,让会的同学给其他同学讲,剩下都不会的问题再由教师讲解。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激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意识,同时活化了课堂教学模式。
  2000年开始新课改后,朱文龙开始了分层作业的尝试。自此,班级前20名同学每天课后只做4道题,题目就抄写在教室里的小黑板上;中间的20位同学必须做完配套练习册中的相应作业,小黑板上的题可做可不做;其余20多位同学必须做完配套练习册中指定的几道题,也可自行做其他练习题。这种学习方法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們一天天爱上了学习。
  在专业理论指导下的这一番创新实践,让朱文龙意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也为他以后的管理工作拓宽了思路,指引了迷津。
  校长工作间的“归去来兮”
  1996年后,朱文龙先后在安西路小学、王家堡小学、七里河区教育局、东郊学校工作。在一段并不算长的时间里,朱文龙经历了从学校来又回到学校去的教育实践历程。
  2003年后在王家堡小学的七年时间是朱文龙教育生涯中的重要岁月。初到王家堡小学时,学校硬件软件事事待兴,这倒激发了朱文龙的工作激情。他想,牵牛得牵牛鼻子,于是首先着手打造强有力的领导团队,紧抓学校听评课教研,对教师日常教学活动加以诊断整改。其次结合教研工作,聘请多位学科专家、教研员对教师进行专业化指导。通过组织承办省市级学科教学比赛、教师培训活动,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激发教师主动发展的专业意识。再次,针对教学中的“虚夸”现象,对部分学生学业采取“实批、实考,实批、实报”措施,真正关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消灭弄虚作假现象。为此有人评价他“说话做事一个‘实’字”。
  与此同时,朱文龙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行为、生活等方面的习惯加强教育指导,想方设法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使原本日渐衰微的学校重新变成兰州小学中的一颗明星,这也使得朱文龙的办学视野更加开阔。在以后的工作中,朱校长不再仅将目光聚焦于某个班级或某个学科,而是转向整个学校场域,扩展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这些教育的关键性问题。
  从普通教师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朱文龙熟悉课堂,了解教师,因此对学生和教师有不一样的认识:“我喜欢孩子,我认为办学要成功,首先要让孩子喜欢这个学校。学生喜欢学校,才能喜欢老师;喜欢老师,才能喜欢学习。另外,要关心老师。不然,老师工作不顺心,不喜欢自己的学校,又怎么能爱护学生?所以,我希望学校成为老师和学生的乐园,这是我工作的核心。”
  2009年10月,朱文龙调任七里河教育局履职副局长,主管全区小学教育教学。这段时期,由于视野不再局限于一所学校,而是站在区位的高度审视教师队伍的发展现状,让朱文龙的管理思维发生了一次跃进,学会了从区内整体的角度考虑教师们的专业发展,让七里河的教研工作发生质的改变,并迅速辐射影响到其他区域学校。为了突破教研员自身发展的瓶颈,朱文龙继续沿用学校教师管理经验,“请进来”——邀请高校的专家团队参与调研和诊断,并形成改善建议。这一创新做法给老师们的观念以重大冲击,甚至改变了当时的教育生态圈。   最让人称道的是,朱文龙在兰州市首创性地建立了学校教科室,让教师发展有了新的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十年后的2013年,朱文龙再次回到了他熟悉的校园,只是这次来到的东郊学校带给他的挑战要比之前更大:教师群体充满职业倦怠,管理层思想松散……这一切一度让朱文龙想要放弃,但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古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职,他首先“整顿”领导团队,从中层干部安排,到明确责任分工,着眼年轻教师发展,活化教研氛围,使得学校在短时期内面貌一新。
  “安内”之后,“攮外”问题摆上了议事日程,朱文龙开始着手解决一度令人头痛的家校沟通问题。东郊学校的学生家长普遍学历高,因此对学校教育要求严苛。本着对家长、学生负责,也对学校教师负责的态度,朱文龙通过各种活动,抓住各种机会,促成家长和教师积极换位思考,争取彼此认同。之后,充分利用学校原来的家委会制度,认真组织家委会改选,发挥家委会的协调沟通作用、“参政议政”作用,让家长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教学与管理,大大改善了家校协同,建立了家校社会合力的育人新机制。
  学生始终是学校办学之本,因此无论什么时候,朱文龙都没有松懈对学生活动的重视。例如在一年级入学前一周,学校总要对学生家长开展为期三天的培训,从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阅读课程、法律知识等方面进行强化培训,并与心理专家合作,开展学生、家长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兴趣、性格、知识储备等,据此进行科学的混合编班。为了发挥学生的优势特长,学校积极建设社团文化,开辟学农、学工、学军、学商系列课程,开展六一义卖、校园美食节等丰富活动,活跃学生校园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志趣……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东郊学校旧貌换新颜,学生、教师、家长都亲身感受到了学校的发展变化,建立起了新的发展愿景。
  名校长工作室“引领前行”
  2016年1月,“朱文龙名校长工作室”成立。这以后,朱文龙带领师生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对课程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原有学科中,朱校长牵头引进了语文“阅读地平线计划”,并于2016年 12月邀请该计划亲近母语研究院专家来校实地指导研训活动,学校全体语文教师、一百多位兰州市“千进八百”教师参加了主题培训。2017年12月,学校主办了为期两天的甘肃省“儿童阅读促进论坛”暨兰州市东郊学校“阅读地平线计划”成果展示活动,全省14个地州市小学语文界同仁给予活动以高度赞扬,在全省产生了积极反响。
  数学学科则引进了思维课堂模式。2016年5月,朱文龙专门邀请到了省内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和数学骨干教师座谈交流,对教师进行补充性培训。2017年3月,针对如何有效开展“数学思维课堂”进行了专题教研活动 ,并展示了三堂公开课,令老师们获益匪浅。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朱校长带领教师们开发了学农、学工、学军、学商系列活动课程。在学军中,东郊学校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及认知构成特点分设三段教育目标,对不同年级学生施以相应的教育内容。对于学商,在朱校长倡议下学校在2017年的六一期间举办了 “家校义卖”“走进一带一路”“共庆六一”“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并组织学生家长前往七里河区王官营中心校辖属的7所村小开展捐赠。在此后的半年时间里,又发动教师与家委会成员,在课程专家指导下开发出义卖学商活动课程,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密切了家校合作。
  学校还于2017年10月组织策划了“金城十月话美食”情景教育活动,发动家长与学生共同合作,通过学生亲力亲为制作美食,既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又了解了健康饮食知识,扩展了学生学习场域,密切了家校沟通。
  立足“朱文龙名校长工作室”,东郊学校加强了与其他学校间的合作学习,通过一系列教研活动和互访,带动其他学校的发展。2016年3月,“朱文龙名校长工作室”微团队八位成员赴广州参加“领航校长国培计划”,归来后组织教师对培训中“回归核心基础”的教育目标、思维课堂的方式等内容进行深度学习,探讨形成本校改革发展的蓝图愿景。
  名校长工作室不仅发挥了自身名校效应,吸引了大批兄弟学校前来交流学习,还主动赴其他地区推广教育实践经验。如2016年3月,工作室成员临洮县第一实验小学丁月校长一行七人赴东郊交流学习;2016年4月,学校曹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曹林老师前往临夏市新华小学开展班主任工作培训,临夏市新华小学教育集团及其兄弟学校、联谊学校共130名班主任聆听了讲座。
  一系列跨校活动不仅传播了东郊学校的教育教学经验,给其他学校以有益启示,同时也促进了东郊学校教师自身的各项专业素质锤炼。
  追求卓越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价值诉求,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核心。但是,学校发展的非线性特征对教育管理者的教育领导力提出了高要求,这就促使学校必然走向专业化的成长之路。因此,在学校迈入稳步发展阶段后,如何将学校发展中面临的系列问题进行梳理、统整,并提升到学校精神品质的层面,使学校办学走向专业化,成了朱文龙校长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与高校进行“伙伴合作”,通过高位的理论指引解决实践问题,成为朱文龙校长深思熟虑后的必然选择。
  2016年,学校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合作,通过聚焦课堂开展改进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进一步引领教师立足课堂,做好教学的文章;通过引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与发展,构建基于课程的学校文化体系;通过立足品质卓越,着力加强校园教育质量的检测与评估;通过家校合作,进一步发挥家长参与发展学校的资源优势;通过体验参与,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与强健体魄……这一系列的伙伴合作,恰如一泓青碧中抛入的石子,泛起层层涟漪。这些“涟漪”助推了学校的发展,赋予了学校专业化的精神气质。
  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与高校间的伙伴合作激发了教师参与课堂变革的热情,最为重要的是,使教师参与课堂变革与学校发展的全过程,实现了教师的教学反思自觉,助推了教师由内而外的专业发展能动性,强化了学校规范化、科学化办学的理念,让学校如雄鹰展翅,在专业化办学的天宇下搏击长空,驭风而行。
  应该说,每个人对于“教育”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在朱文龙校长看来,“教育要让孩子享受学習的快乐,找到生活的乐趣与幸福”,为学生提供立足自身发展的好教育,才能助推学生成就美好人生。展望未来,朱文龙校长将带着其教师团队,持怀学生为本的初心,以更为多样广泛的教研活动增进师能发展,优化课程创建,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其他文献
萬博,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广州市骨干教师,广东省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万老师带领的工作室团队承(协)办过各级班主任能力大赛和市、区级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培训,并开设有市、区级继续教育课程;首创工作室小组自为发展、师带徒成长共同体、雷霆反馈防拖延症等培训模式。  万老师热爱教书,钟情育人,善以特色文化构建卓越班级。她用细腻而巧妙的爱心和智慧,成为一届又一届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被孩
柳袁照,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先后出版《凝眸苏州教育》等教育和文学专著。近年来致力于诗性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倡“审美课堂”。以诗人的情怀做校长,以对教育的思考入诗,并从中总结提炼了“诗性教育”,还原了教育的精神底气和文化根基,表达了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  “我知道,从这个时刻开始,从我在这个院子里,遇上你开始,从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觉已在教育教学之路上走了近十个年头。每每想到“十年”,就觉得感悟颇多。回眸走出大学校门的那一刻,我雄心壮志,怀揣着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忱和美好憧憬,辞别了故乡,来到苏州,迈上了我的教育征程。一路走来,我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经历了陌生与困惑——成熟与坚定——热爱与幸福的心路历程。  陌生与困惑:路在何方  迈出大学校门后, 23岁的我激情满怀地投入到期待已久的教育事业中去。  教学
众所周知,新疆是多民族“大杂居”与少数民族“大聚居”地区,各民族宗教、文化、民俗差异极大。按照国家部署,新疆8999所学校大多采用民汉合校办学模式,有的是双民合校,有的甚至是三民合校。如何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履行文化传播和教育维稳的双重使命便成为民汉合校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新疆四师七十六团中学尝试以“和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一、“和文化”——在反思冲突事件
【案例】   “戴强(化名)到学校来了吗?”一天上课时,一个高个子妇女隔着防盗窗,边张望边着急地问我,全然不顾我正在上课。  “没有。”我停下课,“他不是在家吗?”早晨他妈妈打电话说孩子没做作业,“扣”在家中不让出来。  妇女收回环视教室的目光:“他妈妈说了两句,他就跑走了。唉!他妈妈都急死了,到哪儿去了呀?”没等我问个究竟,她又风风火火地走了。“呀!戴强出走了!”全班学生大眼瞪小眼,一片愕然。 
摘 要:现代化的校园要融入在地元素与生活美学,努力营造开放无围墙的安全绿建筑校园,设计多样化的探索式学习空间,与大自然结合,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设计学习活动,使学校兼具言教、身教、境教的功能。  关键词:学校建筑;在地;绿建筑;无围墙安全校园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8-0016-03  一、前言  2013年1月,来自大陆的30余位小学老师来到台
摘 要 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与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相结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通过配备完整的学习方案,让学生明晰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学习评价等,凸显学生学习;借助在线微课,实现师生即时互动交流,深化探究与思考;借助大数据,实施在线评价与监督,提升教师的个性化指导。  关 键 词 思想品德课;大数据;微课;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
特色是什么?“特”是“特殊”,“色”是“因为视觉而产生的印象”,两字结合,即指存在物基于独特个性的优势和长处。 “因为特色,所以不同”,特色决定了存在的理由,是“魂”。同理,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基于独特个性的优势和长处,是学校存在的理由和灵魂。  那么,我们的学校有特色吗?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涉及到学校存在的合理性。二十年来,从教育部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再到各学校,特色创建如火如荼,特色评比方兴
2016年4月15日,教育部名校长领航班周大战工作室授牌仪式在长沙麓谷中心小学举行。名校长领航班是教育部“校长国培计划”高端培训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型校长,首期64名,其中湖南两名。而周大战是湖南省唯一一名入选的小学校长,也是全国唯一一个来自农村学校的校长。无疑,这是属于周大战校长的“高光时刻”。  颇富意味的是,“大战”两字听起来与其本人似乎格格不入,因为朴实和睿智是他的显著标志。而了解
美国雪城大学马颖毅副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我看来,公民教育,最朴素地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尊重天性,保护个性,平等对待每个人(的观点和思想)。” 的确,一个不懂得尊重的民族,是不可能建成真正的公民社会的。  然而,在当下,我们时常提起的不是忘记了如何去尊重别人,而是种种自己的没有被尊重。这是多么悖谬的一种情形。事实上,在我们抱怨太多人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时候,甚至在我们嘲笑有些人习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