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词,难免论及南唐后主李煜。晚唐五代,词闩趋成熟,花间派词人居词坛主导地位。李后主的出现,既承袭了花间词风,又一扫花间积习,以其清新疏淡,情深雅韵的独特风格,在词坛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李煜用他的词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同时也为自己编造了一个苦苦寻求灵魂的精神世界。
在中国的历史上,李煜是一位亡国的君主;在中国的词史上,他却是一位出色的词人。历史就是在这种矛盾中走过了五代时期的南唐。亡国君主与优秀词人的双重身份使得李煜受到历代读者、论者的关注。他在文坛独领风骚,前期词绮丽柔美,优雅浪漫:后期词如歌如诉,缠绵伤感。但这两个时期的词也有着共同之处,都表达了他的精神世界,表达了真性情,有赤子之心,主要是其词所反映的生活之真、感情之真、语言之真。这位亡国之君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亡国之痛,更多的是对历史、对人生更深层次的思索与启示。
“人有种种关切和追求,但人不同于世间万物,因为人有精神性的、超乎和超越自我的关切和追求:人不但有自我的意识,有探索人生意义的愿望,而且有对终极存在或宇宙本原的意识,有探索它并同它和谐一致的愿望。”
李后主用他的词,向世人展示了他那深层的苦难,然而在这深层的苦难之中,饱含了一种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和忏悔意识。他用自己的血汨之作,对白己的灵魂进行了深深的忏悔。这一点,在中国的占代文化中是很少见的。仔细考察一下中国的占代文化,发现其中往往缺乏一种因灵魂的折磨而带来的情感的痛苦和悲剧意识。中国占代的诗人是较早面对大自然的,其中那清淡闲适的田园生活,恬静悠远的自然风光,清江明月的宇宙之思,确实具有美感,常常令人留连忘返。然而,占代诗人面对大自然,却往往是因为仕途之路堵塞或仆:临衰世,心中常常带着一番无可奈何的委屈,在面对大自然时,叫;日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敬亨山》),诗人们净化了自身的情感,也忘却了痛苦,可同样也失去了抗争的勇气。中国古代文人也喜欢吟咏前贤,在反思中寻找自己的人生位置,但往往只是借此排遣自己心中的愤怒和不满。“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将进酒》),圣贤寂寞,“我”也寂寞,于是心中的忧患与不满也得到了慰藉。
在众多的古代诗人之中,李煜是一个例外。由于他那特殊的经历,由于他那赤子的心灵,由于他那大起大落的巨大的生活落差,他的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面目。要么,全身心地去拥抱欢乐,企图寻找理想中那一片安宁而又平静的精神家园;要么,时时拷问着自己的灵魂,用他深层的苦难对人生展开一番彻底的追究。他一改花间词人的“镂玉雕琼”、“裁花剪叶”(欧阳炯《花间集》)之词的内容狭窄、语言华靡的风格。应该说,李煜并不具备作为一代君王所应具有的果敢、坚忍、英明、果断等气质,历史与命运的阴差阳错,将这位“尘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悲情之人置于皇冠宝座之上。由于不谙国事、刚愎自用、疏于治理,终使无限江山在其手中断送。由帝王加才子式的奢华浪漫生活沦为国破家亡之后“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乐府纪闻》)的臣虏生活。
王国维赞赏李词源于其真实的精神世界,他曾评价:“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之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也。”又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后主正是因閱世浅而性情真,因性情真而感慨深,而以血书。这些都表明后主之词透出一个“真”字,而这个“真”字归根到底是因为后主的精神世界,有一颗“赤子之心”。所谓“赤子之心”,在《汉语大词典》卷九中“赤子”的解释为:一是指婴儿,《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另一个意思则是比喻百姓、人民。又有说:“其民困于饥饿而吏不恤,故是陛下赤子之兵於湟池中耳”。而“赤子之心”的意思则是比喻纯洁善良的心地。《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问“真”表现为一种单纯,是一种纯真、放纵。
李煜在生活上,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在词中都是表现得极为率真任性的,无所节制,无所忌惮。
前期,纸醉金迷,寄情声色
李煜前期“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生活有两个矛盾的侧面,一方面他可以得到一切物质的享受,可以做到纸醉金迷:另一方面哀愁却时刻缠绕着他。词作多以“寄情声色,而笔意自成馨逸”[3]的艳情词为主流,李煜的精神生活是不幸的。“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清朝文人袁枚引《南唐杂咏》)。他是一个非常忠实于文学创作的人,把词作为抒写心曲的工具,他的离愁别恨的无限忧伤都在词中倾泻出来了。仿佛飘在空中的淡淡闲愁,剪不断,理还乱。“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表现了淡淡的闲愁之美。李煜的前期词提示了新的审美价值,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比如,《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暮春时节,在冷雨寒风的无情吹打下,林花匆匆地谢了。无可奈何花落去,春光流逝,令人感伤。然而这是大自然的变化,是不可挽留的,词人只能发出无可奈何的惆怅。当这种惜春的愁恨与心灵深处的离恨相合的时候,词人发出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意味深长的慨叹。人不能重逢,水不能再流,主观和客观巧妙的融合,创造了富有深意的意境,加深了词的感染力,同时也使词抒情主人公的愁绪得到了升华,引发了读者广泛的共鸣。
刘毓盘《词史》亦论后主:“于富贵时,能作富贵语:愁苦时,能作愁苦语。无一字不真,无一字不俊。”
詹安泰也认为李煜词“超然直率,直写观感”,并且指出:“李煜所有的词都是由自己的亲切感受出发,大胆抒写,绝无拘束”。叶嘉莹则同样强调:“无论是享乐的欢愉还是悲哀的痛苦,他都全身心的投入期间。”
季特菲耶夫对贵族诗的评价说:“贵族的抒情诗并未提出较大的社会问题,但却展开了人的内心世界,对自然的感觉和爱情经验的最细致的情绪,这一切都使读者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更为提高,并且指示了新的审美价值,就是对社会有意义的价值。”[8]这段评论用来评价李煜的前期词是很恰当的。李煜的前期词虽然并没有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写的只是豪奢的歌舞,真挚细腻的爱情和深沉的离愁,但却提示了新的审美价值,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所以李煜的前期词也是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特别是在表现生活上,极为真切,毫无掩饰。 如他在当上皇帝之前,就直抒追求闲情逸趣,向往清心寡欲的生活。宫廷争斗及嫉贤妒能在李煜的思想上所留下的阴影却是涂抹不掉的。据《十国春秋·后主本纪》记载:李煜因“广额丰颊骈齿,一同重瞳子,文献太子恶其有奇表,从嘉避祸,维覃思经籍”。李煜是吴王李璩的第六子,因为他生得相貌出众,英俊秀美,特殊的项羽似的重瞳,便被心胸狭窄、阴险狡诈的长兄弘冀看作是未来争夺皂权的劲敌,从而使他遭到无端的冷漠和猜忌。尤其是弘冀毒杀其叔父李景遂的惨状,深深的烙在他的脑海中,每忆及此,他都不寒而栗。
为避免杀身之祸,这一时期,他推崇的是风流倜傥的文人墨客和满腹经纶的高山隐士,加上身处乱世,萧清之内风云险恶,故而一心只想“独善其身”(《孟子·卷十三》),追求那种“幽深情远,自有林下一段风流”的隐逸生活。遇有政事,退避三舍。以“思追巢许之余尘,远慕夷齐之高义”作为理想和信条,并自号钟隐,别号钟山隐士、林峰居士等,憧憬终身遁迹钟山,撑一叶扁舟,浪迹江河,去过那恬然自乐、世外桃源的渔夫生活。他在词中直抒胸臆,表现其内心的真性情。其两首《渔夫》词就是典型例证:其一: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竽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全词没有希求,忘我入化。就像是一幅旷野寂静的山水画,千里有雪,桃李花开身一人,一边饮酒,一边垂钓,意在鱼又不在鱼。
其二: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词中的“万顷波”象征着世事的险恶变化,而词人正是要从这中间摆脱出来,表明他虽处尘世,但追求解脱,追求淡泊的生活情趣。
这两首《渔父词》,是李烃在遭受长兄弘冀的忌恨之时所写的。他在词中描绘了自己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他希望自己寄身渔樵,渴望过那种举酒垂钓、逍遥自在的生活。他厌倦尘世的烦扰,追求超逸的佛仙之境,盼望那“万倾波中得自由”的无拘无束。然而这理想的图景却总是被现实所打破,他渴望安宁自由的生活总是不能实现。他又怎能不愁呢?可愁又何用?从皇子遭人忌恨到皇帝被人欺凌,再到囚徒充满恐惧,命运变幻无常,无法把握,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是怎样。于是,词人带着一种深深的忧愤与疑问,带着——种无法解脱的悲苦和哀愁,带着自己理想破灭的绝望与哀怨,去纵情生活,及时行乐。他甚至颓唐地说:“酢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鸟夜啼》)。人生世事确飞口转烛飘蓬,到头来只剩得“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开元乐》)。
当上皇帝时,也无半点掩饰,把自己亡国之前整日沉湎于宫中骄奢侈靡的生活之中,不思朝政,苟且偷安的情状表现出来,并抛开君王面目,不计毁誉地把自己纵情享乐的生活情景,不加掩饰,和盘托出与世人相见。李煜“性骄侈,好声色”,颇多内宠,其宫女生活之奢华冠绝当时。宫中陈设更是豪奢。“尝于宫中以销金红罗幕其壁,以白金钉玳瑁以押之。又以绿钿刷隔眼中,糊以红罗,种梅花于其外。”“每七夕延巧,必命红白罗有疋以为月宫天河之状,一夕而罢,乃歌之”。李后主每春盛时,粱栋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榜日锦泪天。”面对一切繁华热闹的光景,李煜全身心投入,享乐到了极致。他在词中自述享乐生活。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萧鼓奏。
日高三丈,金炉依旧填香,预示着昨闩便开始的达旦之欢还将继续。舞酣钗溜,酒恶嗅蕊,说明着放纵欢乐正无已时。结尾处,别殿萧鼓传来,又使这情景具有了空间的普遍性,此地的奢华绮靡,并非唯一,整個上层社会都已在这纵欲的氛围中沉醉。
冬天春宋,先是桃红柳绿,继而落红狼藉,在此暮春时节,李煜自然又想起当年与他一起排遣春愁的周后,甚至入夜梦到周后乘风归来与他畅叙离情。醒来深悔好梦难圆,于是提笔再作《采桑子》:
事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后期:亡国之痛与血泪感慨
李煜后期,从一个封建帝王一下子沦为一个受人蹂躏、任人宰割的阶下囚,这天堂与地狱的鲜明对比,这血淋淋的现实在李煜心理上不啻是一种大地震的效应,可以说彻彻底底的震撼了他的整个心灵。这段时期李煜的作品在内容上可谓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情的现实迫使他再也不可能像原来那样去描写“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的奢侈生活,也不可能再把“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菩萨蛮》)的宫娥彩女当作写作对象,他唯一能抒写的只能是“垂泪对宫娥”(《破阵子》)的亡国之君的惨象。
在告别故国,沦为囚虏时,他依依不舍,垂泪相对的不是百姓宗庙,而是宫娥,因而苏轼讥讽他:“后主既为攀若水所卖,举国与人,故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顾乃挥泪宫娥,叫教坊离曲”(《东坡题跋·书李后主词》)。但是他如果真能对民谢罪的话,那反而就不是李后主了。相反这首词实实在在的写出了李煜的心情,而他想抒发的也只是自己内心的感受,丝毫也不想掩饰什么,也好像从不会掩饰,感情真挚,一字一泪,如泣如诉,既是内心的独白,又是真切的陈情。
无限江山手中送,面对着如此重大的变故,他感到“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浪淘沙》),概叹“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在他幽禁的场所,“一任珠帘闲不倦,终日谁来”(《浪淘沙》),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过那种“凭栏半日独无言”(《虞美人》)的孤独死寂的囚禁生活。现实让人如此哀伤难耐,李煜内心便常常追恋过去的欢乐,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一时期他写梦的词又多又凄凉。“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谩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浣溪纱》);“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山梦写出他真率的人生,写出了深沉的感慨,唱出了感发人心的千古悲歌。
李煜后期的词和人类这种悲哀深沉的忧患意识结下了不解之缘,展现了深沉的愁恨与忧愤。亡国之声哀哀欲绝,滴滴血泪。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人在景事和现实情况的强烈对比中,抒发自己浩渺无边的愁恨。此词意境大,感慨深,力量充沛,具有感召人心的极强烈的魅力。不仅是凄苦,而且是愤慨。以自己无可奈何的感受,向人们提出了真诚的诉说,表达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所产生的思想感情,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足以感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的一切人,真可谓是哀哀绝语,滴滴血泪词,亡国之痛,令千古同悲。
在中国的历史上,李煜是一位亡国的君主;在中国的词史上,他却是一位出色的词人。历史就是在这种矛盾中走过了五代时期的南唐。亡国君主与优秀词人的双重身份使得李煜受到历代读者、论者的关注。他在文坛独领风骚,前期词绮丽柔美,优雅浪漫:后期词如歌如诉,缠绵伤感。但这两个时期的词也有着共同之处,都表达了他的精神世界,表达了真性情,有赤子之心,主要是其词所反映的生活之真、感情之真、语言之真。这位亡国之君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亡国之痛,更多的是对历史、对人生更深层次的思索与启示。
“人有种种关切和追求,但人不同于世间万物,因为人有精神性的、超乎和超越自我的关切和追求:人不但有自我的意识,有探索人生意义的愿望,而且有对终极存在或宇宙本原的意识,有探索它并同它和谐一致的愿望。”
李后主用他的词,向世人展示了他那深层的苦难,然而在这深层的苦难之中,饱含了一种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和忏悔意识。他用自己的血汨之作,对白己的灵魂进行了深深的忏悔。这一点,在中国的占代文化中是很少见的。仔细考察一下中国的占代文化,发现其中往往缺乏一种因灵魂的折磨而带来的情感的痛苦和悲剧意识。中国占代的诗人是较早面对大自然的,其中那清淡闲适的田园生活,恬静悠远的自然风光,清江明月的宇宙之思,确实具有美感,常常令人留连忘返。然而,占代诗人面对大自然,却往往是因为仕途之路堵塞或仆:临衰世,心中常常带着一番无可奈何的委屈,在面对大自然时,叫;日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敬亨山》),诗人们净化了自身的情感,也忘却了痛苦,可同样也失去了抗争的勇气。中国古代文人也喜欢吟咏前贤,在反思中寻找自己的人生位置,但往往只是借此排遣自己心中的愤怒和不满。“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将进酒》),圣贤寂寞,“我”也寂寞,于是心中的忧患与不满也得到了慰藉。
在众多的古代诗人之中,李煜是一个例外。由于他那特殊的经历,由于他那赤子的心灵,由于他那大起大落的巨大的生活落差,他的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面目。要么,全身心地去拥抱欢乐,企图寻找理想中那一片安宁而又平静的精神家园;要么,时时拷问着自己的灵魂,用他深层的苦难对人生展开一番彻底的追究。他一改花间词人的“镂玉雕琼”、“裁花剪叶”(欧阳炯《花间集》)之词的内容狭窄、语言华靡的风格。应该说,李煜并不具备作为一代君王所应具有的果敢、坚忍、英明、果断等气质,历史与命运的阴差阳错,将这位“尘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悲情之人置于皇冠宝座之上。由于不谙国事、刚愎自用、疏于治理,终使无限江山在其手中断送。由帝王加才子式的奢华浪漫生活沦为国破家亡之后“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乐府纪闻》)的臣虏生活。
王国维赞赏李词源于其真实的精神世界,他曾评价:“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之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也。”又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后主正是因閱世浅而性情真,因性情真而感慨深,而以血书。这些都表明后主之词透出一个“真”字,而这个“真”字归根到底是因为后主的精神世界,有一颗“赤子之心”。所谓“赤子之心”,在《汉语大词典》卷九中“赤子”的解释为:一是指婴儿,《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另一个意思则是比喻百姓、人民。又有说:“其民困于饥饿而吏不恤,故是陛下赤子之兵於湟池中耳”。而“赤子之心”的意思则是比喻纯洁善良的心地。《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问“真”表现为一种单纯,是一种纯真、放纵。
李煜在生活上,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在词中都是表现得极为率真任性的,无所节制,无所忌惮。
前期,纸醉金迷,寄情声色
李煜前期“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生活有两个矛盾的侧面,一方面他可以得到一切物质的享受,可以做到纸醉金迷:另一方面哀愁却时刻缠绕着他。词作多以“寄情声色,而笔意自成馨逸”[3]的艳情词为主流,李煜的精神生活是不幸的。“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清朝文人袁枚引《南唐杂咏》)。他是一个非常忠实于文学创作的人,把词作为抒写心曲的工具,他的离愁别恨的无限忧伤都在词中倾泻出来了。仿佛飘在空中的淡淡闲愁,剪不断,理还乱。“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表现了淡淡的闲愁之美。李煜的前期词提示了新的审美价值,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比如,《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暮春时节,在冷雨寒风的无情吹打下,林花匆匆地谢了。无可奈何花落去,春光流逝,令人感伤。然而这是大自然的变化,是不可挽留的,词人只能发出无可奈何的惆怅。当这种惜春的愁恨与心灵深处的离恨相合的时候,词人发出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意味深长的慨叹。人不能重逢,水不能再流,主观和客观巧妙的融合,创造了富有深意的意境,加深了词的感染力,同时也使词抒情主人公的愁绪得到了升华,引发了读者广泛的共鸣。
刘毓盘《词史》亦论后主:“于富贵时,能作富贵语:愁苦时,能作愁苦语。无一字不真,无一字不俊。”
詹安泰也认为李煜词“超然直率,直写观感”,并且指出:“李煜所有的词都是由自己的亲切感受出发,大胆抒写,绝无拘束”。叶嘉莹则同样强调:“无论是享乐的欢愉还是悲哀的痛苦,他都全身心的投入期间。”
季特菲耶夫对贵族诗的评价说:“贵族的抒情诗并未提出较大的社会问题,但却展开了人的内心世界,对自然的感觉和爱情经验的最细致的情绪,这一切都使读者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更为提高,并且指示了新的审美价值,就是对社会有意义的价值。”[8]这段评论用来评价李煜的前期词是很恰当的。李煜的前期词虽然并没有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写的只是豪奢的歌舞,真挚细腻的爱情和深沉的离愁,但却提示了新的审美价值,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所以李煜的前期词也是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特别是在表现生活上,极为真切,毫无掩饰。 如他在当上皇帝之前,就直抒追求闲情逸趣,向往清心寡欲的生活。宫廷争斗及嫉贤妒能在李煜的思想上所留下的阴影却是涂抹不掉的。据《十国春秋·后主本纪》记载:李煜因“广额丰颊骈齿,一同重瞳子,文献太子恶其有奇表,从嘉避祸,维覃思经籍”。李煜是吴王李璩的第六子,因为他生得相貌出众,英俊秀美,特殊的项羽似的重瞳,便被心胸狭窄、阴险狡诈的长兄弘冀看作是未来争夺皂权的劲敌,从而使他遭到无端的冷漠和猜忌。尤其是弘冀毒杀其叔父李景遂的惨状,深深的烙在他的脑海中,每忆及此,他都不寒而栗。
为避免杀身之祸,这一时期,他推崇的是风流倜傥的文人墨客和满腹经纶的高山隐士,加上身处乱世,萧清之内风云险恶,故而一心只想“独善其身”(《孟子·卷十三》),追求那种“幽深情远,自有林下一段风流”的隐逸生活。遇有政事,退避三舍。以“思追巢许之余尘,远慕夷齐之高义”作为理想和信条,并自号钟隐,别号钟山隐士、林峰居士等,憧憬终身遁迹钟山,撑一叶扁舟,浪迹江河,去过那恬然自乐、世外桃源的渔夫生活。他在词中直抒胸臆,表现其内心的真性情。其两首《渔夫》词就是典型例证:其一: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竽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全词没有希求,忘我入化。就像是一幅旷野寂静的山水画,千里有雪,桃李花开身一人,一边饮酒,一边垂钓,意在鱼又不在鱼。
其二: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词中的“万顷波”象征着世事的险恶变化,而词人正是要从这中间摆脱出来,表明他虽处尘世,但追求解脱,追求淡泊的生活情趣。
这两首《渔父词》,是李烃在遭受长兄弘冀的忌恨之时所写的。他在词中描绘了自己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他希望自己寄身渔樵,渴望过那种举酒垂钓、逍遥自在的生活。他厌倦尘世的烦扰,追求超逸的佛仙之境,盼望那“万倾波中得自由”的无拘无束。然而这理想的图景却总是被现实所打破,他渴望安宁自由的生活总是不能实现。他又怎能不愁呢?可愁又何用?从皇子遭人忌恨到皇帝被人欺凌,再到囚徒充满恐惧,命运变幻无常,无法把握,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是怎样。于是,词人带着一种深深的忧愤与疑问,带着——种无法解脱的悲苦和哀愁,带着自己理想破灭的绝望与哀怨,去纵情生活,及时行乐。他甚至颓唐地说:“酢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鸟夜啼》)。人生世事确飞口转烛飘蓬,到头来只剩得“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开元乐》)。
当上皇帝时,也无半点掩饰,把自己亡国之前整日沉湎于宫中骄奢侈靡的生活之中,不思朝政,苟且偷安的情状表现出来,并抛开君王面目,不计毁誉地把自己纵情享乐的生活情景,不加掩饰,和盘托出与世人相见。李煜“性骄侈,好声色”,颇多内宠,其宫女生活之奢华冠绝当时。宫中陈设更是豪奢。“尝于宫中以销金红罗幕其壁,以白金钉玳瑁以押之。又以绿钿刷隔眼中,糊以红罗,种梅花于其外。”“每七夕延巧,必命红白罗有疋以为月宫天河之状,一夕而罢,乃歌之”。李后主每春盛时,粱栋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榜日锦泪天。”面对一切繁华热闹的光景,李煜全身心投入,享乐到了极致。他在词中自述享乐生活。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萧鼓奏。
日高三丈,金炉依旧填香,预示着昨闩便开始的达旦之欢还将继续。舞酣钗溜,酒恶嗅蕊,说明着放纵欢乐正无已时。结尾处,别殿萧鼓传来,又使这情景具有了空间的普遍性,此地的奢华绮靡,并非唯一,整個上层社会都已在这纵欲的氛围中沉醉。
冬天春宋,先是桃红柳绿,继而落红狼藉,在此暮春时节,李煜自然又想起当年与他一起排遣春愁的周后,甚至入夜梦到周后乘风归来与他畅叙离情。醒来深悔好梦难圆,于是提笔再作《采桑子》:
事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后期:亡国之痛与血泪感慨
李煜后期,从一个封建帝王一下子沦为一个受人蹂躏、任人宰割的阶下囚,这天堂与地狱的鲜明对比,这血淋淋的现实在李煜心理上不啻是一种大地震的效应,可以说彻彻底底的震撼了他的整个心灵。这段时期李煜的作品在内容上可谓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情的现实迫使他再也不可能像原来那样去描写“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的奢侈生活,也不可能再把“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菩萨蛮》)的宫娥彩女当作写作对象,他唯一能抒写的只能是“垂泪对宫娥”(《破阵子》)的亡国之君的惨象。
在告别故国,沦为囚虏时,他依依不舍,垂泪相对的不是百姓宗庙,而是宫娥,因而苏轼讥讽他:“后主既为攀若水所卖,举国与人,故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顾乃挥泪宫娥,叫教坊离曲”(《东坡题跋·书李后主词》)。但是他如果真能对民谢罪的话,那反而就不是李后主了。相反这首词实实在在的写出了李煜的心情,而他想抒发的也只是自己内心的感受,丝毫也不想掩饰什么,也好像从不会掩饰,感情真挚,一字一泪,如泣如诉,既是内心的独白,又是真切的陈情。
无限江山手中送,面对着如此重大的变故,他感到“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浪淘沙》),概叹“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在他幽禁的场所,“一任珠帘闲不倦,终日谁来”(《浪淘沙》),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过那种“凭栏半日独无言”(《虞美人》)的孤独死寂的囚禁生活。现实让人如此哀伤难耐,李煜内心便常常追恋过去的欢乐,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一时期他写梦的词又多又凄凉。“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谩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浣溪纱》);“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山梦写出他真率的人生,写出了深沉的感慨,唱出了感发人心的千古悲歌。
李煜后期的词和人类这种悲哀深沉的忧患意识结下了不解之缘,展现了深沉的愁恨与忧愤。亡国之声哀哀欲绝,滴滴血泪。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人在景事和现实情况的强烈对比中,抒发自己浩渺无边的愁恨。此词意境大,感慨深,力量充沛,具有感召人心的极强烈的魅力。不仅是凄苦,而且是愤慨。以自己无可奈何的感受,向人们提出了真诚的诉说,表达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所产生的思想感情,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足以感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的一切人,真可谓是哀哀绝语,滴滴血泪词,亡国之痛,令千古同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