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的命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品跟人一样有因缘,有命运,该长成短篇或中篇或长篇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我喜欢伊斯兰文化中的“前定”。
  生活不是文学的土壤,生命才是土壤,一颗外来的种子落人生命。犹如精子进入子宫。
  《好人难做》缘于我小时候的记忆,那时我大概十二三岁。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我们村一个残疾小伙子娶了一个疯姑娘为妻,这个疯女人常袒露身体,到处乱跑,她的瘸腿丈夫耐心地照料她。我问母亲她为什么这个样子?母亲告诉我她在娘家做下丑事,只能远嫁我们村的瘸子。我再追问母亲就不说了。好奇心让我的耳朵变得格外敏感,从村里人的议论中我还听到了如下内容:她在娘家与人相恋,有了身孕,那个男人不肯娶她,她又不忍出卖心上人,娘家人为此蒙羞不断拷问,打掉了胎儿,女子就疯掉了,就嫁到了我们村。
  这就是我认识到的最初的人性之恶和生活的残酷。那时我刚刚开始大量的课外阅读,我自己掏钱买到《呼兰河传》,记得是茅盾的序以及最后几页对老祖父对故乡的痛苦而凄凉的回忆打动了我,一个乡村少年一分两分攢好久才能攒五六毛钱,记得《呼兰河传》0,59元。
  我走出书店到城外黄土高原的大沟里读这本书,读到小团圆媳妇的惨死,读到冯歪嘴子,冯歪嘴子就像我们村那个瘸腿小伙子。瘸腿原来是个帅小伙子,还会电工活,一次工伤成为残废。后来我上了大学,每次回家都能看见瘸腿小伙子和他的疯妻子,生活得很艰难。
  再后来我大学毕业,远走新疆,有了家,我给妻子讲了这个难以忘怀的故事,我问妻子:这个女人为什么这么傻,为什么不说出那个无耻的负心汉?妻子的回答再次让我吃惊:“那是女人的耻辱,女人死也不会说出自己的耻辱。”我几乎是大叫:“你们女人太蠢,这是变相保护流氓。”妻子像看小孩一样看着我,我后半句话没说出来:“怪不得流氓活得不累,频频得手。”
  妻子的话还是让我琢磨了好多年。后来读库切的《耻》我一下子就读懂了库切的真实含义。那个诱骗女学生的教授,他女儿的举动近于基督也近于佛。大学时常常会碰到那些恋爱高手,他们追逐漂亮女生,每次胜利后还要在男生宿舍详细描述猎物身体上的隐秘特征。可以想象当那女生出现在众男生面前时女生诧异男生们的眼神何以如此邪恶怪诞?
  我很幸运大学毕业踏入社会时来到西域大漠,这里还保持着闻一多赞美《诗经》时所说的“歌唱的年代”,即人类古老朴素的抒情传统。维吾尔人的歌舞,哈萨克人蒙古人的民歌,中心就是男女之间的爱情,简直就是情歌的海洋,包括悲惨的爱情,自有一股健康的青春的气息。
  1995年冬天,我们全家迁回陕西,我又见到了那个瘸腿叔叔和他的疯妻子,他们的孩子都十几岁了。生活艰难但有希望,我长长松口气。
  1996年春天我带学生实习,写了《奔马》,那个司机的老婆生下一个巨大的婴儿,就是我见到的瘸腿叔叔两个孩子引发的冲动。在我意识里,从来不画地为牢,分什么新疆陕西,我又不是记者写新闻报道。我以为这是故事的结束。
  2004年冬天我们一家又迁居西安,回老家过春节时,母亲告诉我瘸腿叔叔的疯妻子死了,母亲的原话是:“解脱了。”我再也不惊讶了,只有一种无法排解的隐痛。
  西安离我的老家180公里,2008年我在西安南郊大雁塔下开始写《好人难做》,写得很顺,但毕竟是第一次大规模写陕西写故乡。我对长篇充满敬畏,每部长篇完成后我都要切下一小块让读者品尝,如果尝试失败我就没必要让整部长篇丢人献丑,先伸一根手指或一只手,再亮出整个身子。《西去的骑手》《大河》《乌尔禾》《生命树》都是这个过程。《好人难做》先伸出三根手指,分别是三个人物相连的小短篇《诊所》《好人难寻》《疯娃吹喇叭》,发表后被《小说月报》转载被收入各种选本,我就有勇气拿出全部的《好人难做》给《当代》,发表于2011年3期。
  读者肯定会看出来《好人难寻》是美国南方女作家奥康纳的同名小说,这部小说读于1982年大二,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小说100篇》收入《好人难寻》,这是我的阅读生活中一个巨大的黑暗,完全不同于中学时读《呼兰河传》《梅里美小说选》《史记选》,大学时读卡夫卡、福克纳、博尔赫斯、略萨以及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他们都无法跟这个短命的女作家相比,关键在于奥康纳的《好人难寻》你无法寻其艺术踪迹,其他那些大师你都能找到其玄关所在,奥康纳让人如人深渊。早年的阅读中有三个女作家让我无限敬仰:中国的萧红、美国的奥康纳、日本的樋口一叶,也都是一篇作品《呼兰河传》《好人难寻》《青梅竹马》,让人难以记忘怀。
  1986年秋天初到新疆,我买到上海译文刚出版的奥康纳小说集《公园深处》,也是当时中国大陆最完整的奥康纳小说集,后来又买到花城社的奥康纳长篇《慧血》,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本子。相比之下还是那篇《好人难寻》最好。已经有许多中国作家向卡夫卡、福克纳、博尔赫斯、马尔克斯们致敬了,我应该向奥康纳致敬,给我的新长篇取名《好人难做》,一字之差。
  《父与子》应该是我小说创作的处女作,发表于1985年春天兰州的《金城》杂志,算是给屠格涅夫卡夫卡一个交代,这两个作家好把握,卡夫卡父子关系极度紧张,屠格涅夫代表作为《父与子》,用当时时髦的意识流手法写出短篇《父与子》,写陕西农村的。后来在新疆写了有关陕西的中篇《红原》《刺玫》等。另一个埋藏心底的愿望:西部文学大气厚重庄严,不苟言笑,其实西部尤其是大西北还有另一面,西北人很幽默,维吾尔人有阿凡提,汉族尤其陕西关中的农民有千千万万个阿凡提,悲壮苍凉中常常有令人捧腹大笑笑中含泪的果戈理式的民间艺术,《好人难做》有愤怒也有笑声。
其他文献
爸爸是个军人。幼年时,每回看他穿着笔挺的军装,腰佩银光闪闪的指挥刀,踩着“喀嚓、喀嚓”的马靴,威风凛凛地去司令部开会,我心里很害怕,生怕爸爸又要去打仗了。我对大我三岁的哥哥说:“爸爸为什么不穿长袍马褂呢?”  爸爸一穿上长袍马褂,就会坐轿子回家,在大厅停下来,笑容满面地从轿子里出来,牵起哥哥和我的手,到书房里唱诗给我们听,讲故事给我们听。  一讲起打仗的故事,我就半捂起耳朵,把头埋在爸爸怀里,眼睛
期刊
2005年冬天,姥姥终于走完了近八十年的人生历程,尘归尘,土归土。  我年少时在父母身边长大。那时候,人们大都囿于一方土地,在一天就能看完一辈子的生活里来回打转。时间的凝滞对成人来说,也许是乏味而痛苦的,但是对孩子们来说,却因为可以整日与父母同享天伦而不必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冷漠与疏远。因此那时候的祖辈看顾孙辈,多是辅助帮忙之责,极少全面接手抚养第三代的义务。家中四位祖辈,奶奶1983年因食道癌撒手
期刊
有一座座城市叫圣彼得堡,我生活了四年的地方。我想,这个世界上找不出其他地方像它一样,让我深深地厌着,又深深地爱着。  ——写在答辩结束当夜  喜欢。讨厌。两种矛盾却又共存的情绪,充斥着四年我在圣彼得堡生活的日子。  我喜欢你,彼得堡最惬意的夏天。永远不吝惜阳光的夏天。永远天空湛蓝的夏天。永远青草芬芳的夏天。永远鲜花盛开的夏天。最惬意不过的是在简陋的宿舍阳台上,放置两张休闲椅。仲夏,近子夜,两杯咖啡
期刊
读初二那年,我不小心从一棵榆树上摔下来,左脚骨折,父亲就买辆二手自行车接送我上学。两年过去了,我的脚也早已恢复正常,但父亲仍坚持骑着那辆破车送我上学。自行车浑身上下的斑斑锈迹,就像父亲那布满岁月沦桑的面庞。  那是一个星期五下午的最后一节课,老师正安排周末事宜。父亲又照例穿越夹在道路两侧的众多的“别克”“朗逸”,颇为得意地将自行车停在教室窗户附近那处能透过玻璃望见我的位置。同桌娇娇推推我,递过一个
期刊
《罗马史》中记载,罗马暴君苏佩布的儿子在控制政局后,向父亲询问下一步目标,暴君一言不发地走向花园,用一根棍子用力一扫,把最高的罂粟花顶部切去,儿子立即明白,父亲希望他将地方上最具势力的集团铲除。后人给从中提炼出的故事含义取了一个颇具医学色彩的名字:高大罂粟花综合症。  在社会群体联系日益广泛的今天,这种症候更多地在意识形态中显现。通常,当某个人的知名度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时,总会引来社会群体不约而同
期刊
放学回家要经过很长的一段路,每天坐着公交车,行驶过宽阔的公路,日复一日。放学总是日暮时分,车窗外落日的样子也总是那么相似,悬在一栋栋的高楼空隙里,懒懒的。有时很幸运,坐在一个靠窗的座位,半开了窗,看着窗外匆匆回家的人们,总会觉得日子过得平静又踏实。  车并不总是在主干道上行驶,有时候会拐进幽深而狭窄的小巷,那风景就更是有趣。一进入小巷子,感觉时间都变慢了。巷子里弯弯曲曲的老街道纵横交错,各种营生都
期刊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家乡洛阳一直以“牡丹花城”闻名海内外,这样单调而古老的标签几乎是国人提起洛阳的第一印象,但对我而言,身为洛阳人,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家乡的佛教文化。  在洛阳城内,坐落着一座古老的寺庙——白马寺,这是中国第一古刹,佛教的“祖庭”。可能是这座寺庙看尽了洛阳的兴衰繁华与历史变迁,让我们这些生长在洛水河畔的当地人深深地感觉到它被赋予的历史痕迹,所以这座古刹常年香火旺盛。而
期刊
【读·美文】  父亲的旧怀表萨里娜·迈勒  敬爱的父亲去世两年了,我们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他的遗物也就一直放在他生前常呆的那间小屋里,没人去动它们。  夏天的一个早上,我和姐姐终于打起精神和母亲一起来整理他的房间。  一个破旧的皮箱打开了,母亲从里面翻出了一只旧怀表。母亲用围裙角擦了擦旧表,对我说:“这是你父亲当年用的表,不知德瑞克喜不喜欢?我想送给他。”德瑞克是我儿子。“就是不知这表还能不能走?
期刊
自打记事起,我就搬到了新家,只有每年年初和寒暑假的时候,才会和大家一起,拜访老屋。  老家是开小店的,五角钱的话梅蜜饯,两块钱的山楂片和三块半的柠檬汽水……一件件货品摆满柜台。初春,我又回到老家,看到了我的阿太。这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女人们在灶台边烧火做饭,摆出一桌大宴席,男人们谈论着点点往事,诉说生意上的起起落落。  只有我和阿太被置于热闹之外。自然,我们也有的是法子找乐子。我们往铁盒掷糖子,拨弄
期刊
夜已深,我独自一人站在阳台,城市的喧嚣与繁华,让我感到疲惫不堪。我静静地闭上眼睛,往事一幕幕地涌现脑海。我喜欢于夜深人静时,回到家独自一人写作,把一天发生的事记录在本子上。这几天,我常常梦见祖母,我不停地呐喊,祖母却只是对我微微一笑。我从梦中醒来,打湿枕头的,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祖母的微笑  在我的印象中,祖母微笑起来是很慈祥的。她一笑就会露出一排银色和黄白色相间的牙齿。从我记事时起,祖母每天都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