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历史发展顺序的论争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adz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我国革命》是列宁1923年1月在病中口授的一篇短文,是对俄国的孟什维克维尼克·苏汉诺夫《革命札记》一书错误观点的批判。苏汉诺夫在他所撰写的《革命札记》中错误地认为,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还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等,从而以此否认俄国革命。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阐明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个别发展阶段和不同国家表现出的特殊性,论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条件、政治前提、经济前提、文化前提的辩证关系,有力地批判了苏汉诺夫的错误观点。
  他们都自称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却迂腐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一点也不理解。
  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所做的论述,是同苏汉诺夫等人的设想大相径庭的。他们不善于从实际出发来思考俄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把西欧的发展道路固定化、公式化了。针对这种情况,列宁批评苏汉诺夫等人说,这些人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当作到处能够套用的公式,这样就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这在实际上阉割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根本不懂马克思主义的表现。按照列宁的思想,我们在具体讨论和设计各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时,就不能一味地去谈论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必须同时研究、甚至必须要更多地去研究社会主义发展一般规律在不同国家里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按照总的规律来进行的,这不仅丝毫不排斥有关国家在形式上顺序上有所不同的个别发展阶段,反而预示了要经过这样或那样的发展阶段,也就是说,这条道路在某些国家某些时候会做某些改变、某些修正,这并没有违反世界发展的总的规律,用列宁的话说:“从世界历史的总进程来看,这种修正是微不足道的。”
  这是和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相联系的革命。这样的革命势必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或者说正是由于战争而有所改变的一些特征,因为世界上还从来没有过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这样的战争。
  资本主义的发展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所以,对于一个国家的革命问题, 是不能离开整个国际环境孤立地加以考察的。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说过,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但是,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这种情况,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就表现得更加明显。正因为如此,仅仅根据某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去分析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已经不够了。因为个别国家民族的经济已经不是独立自在的单位,已经变成所谓世界经济的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因为整个体系已经成熟到发生革命的程度,这个体系中存在着工业不够发达的国家并不能成为革命的不可克服的障碍。 也正因为如此,列宁指出,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使得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有可能突破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当时的俄国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这就是说,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既体现一般的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逃脱出历史发展的总进程、总趋势;同时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又必然带有这个国家与别的国家相比以及此时与彼时相比的自身特点。这些自身特点是否就违背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了呢?不是,这常常是一般发展规律在各个国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特殊表现形式。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一条重要的原理,即历史规律表现为“纯粹的一般”,各个国家的具体历史进程取决于具体的历史条件。
  俄国是个介于文明国家和初次被这场战争最终卷入文明之列的整个东方各国即欧洲以外各国之间的国家,所以俄国能够表现出而且势必表现出某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当然符合世界发展的总的路线,但却使俄国革命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
  苏汉诺夫等人看不到这一点,他们是拿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在西欧的发展道路模式,去套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他们看不到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和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相联系的革命,这样的革命必然会表现出迥乎不同于西欧各国以往革命的一些新的特征。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第一要求,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慎重考量的,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目标追求,同时也规定了实现富强的基本路径。  把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首先,富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中文中的“富”含有“多财”、“多畜
期刊
2014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这是我党对抗日战争胜利经验的深刻总结。  中国抗战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对手,已经不是 甲午战争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和臭名昭著签署卖国“二十一”条的北洋政府,也不是九一八事变后坐视东北殖民化和华北、华中部分主权丧失的蒋介石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磨难,一次次凤凰涅槃,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觀,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支撑和崇高价值追求。  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期刊
执法统一:“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  【原文节选】  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管子·任法》  【原文释义】  所以,法是天下的最高准则,是圣明君主的法宝。  【原文节选】  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任法》  【原文释义】  创制法度的是君主,执行法度的是大臣官吏,遵照法度行事的是人民。君臣、上下、贵贱都遵从法律,这就
期刊
交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经济能否健康稳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方面,高效通达的区域交通系统,能够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区域资源的快速流通,进而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有效推动区域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交通运输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引发了大气污染、噪音污染、交通拥堵、交通事故以及土地、能源紧张等一系列问题,给环境、能源、市政等带来
期刊
【原文节选】  黄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周书》曰:“国法,法不一,则有国者不祥;民不道法,则不祥;国更立法以典民,则祥。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百官服事者离法而治,则不祥。”故曰:法者不可恒也,存亡之乱之所从出,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故曰法古之法也,
期刊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鼓舞一个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一致、战胜强敌与困难的力量之源。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政治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和民族内部软弱涣散,缺乏一个将全民族力量凝聚在一起的核心。纵观抗日战争的艰难历程,正是中国共产党站在全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改变了旧中国积贫积弱、一盘散沙的被动局面,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中国人民抗日
期刊
今年全国两会,“创客”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着眼“双目标”,坚持“双结合”,打造“双引擎”,迅速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新热潮。5月7日,李克强总理到中关村创业大街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决消除各种束缚和桎梏,让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顺风而呼,则闻者彰;顺势而为,则事善成。作为正在建设中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主动作为
期刊
在资源快速流动的今天,以地铁、公交、有轨电车等为主要因素的城市交通网和以高速公路、铁路、飞机为主要因素的区域间交通网络,对经济发展的质量及速度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临轨经济正是顺应这一形势提出的。  2015年5月5日,北京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传达《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主要内容。会议强调,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将始终是我们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京津冀协同发
期刊
……而且这些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我们的欧洲庸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是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具体形式和具体道路将会具有不同的特点。比起西欧国家的革命来,俄国革命带有自身的特点,而比起俄国革命来,东方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