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人精神原乡的回望与守护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dm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第一次来到位于滇黔桂三省(区)交界的隆林县,来到那片聚居着苗、彝、仡佬、壮等少数民族的桂西北高原,是20世纪80年代。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从南宁坐长途汽车,先到百色住一个晚上,第二天又坐一整天汽车到达西林县。在西林县办完公事,便翻越横贯隆林县的金钟山脉,经猪场、德峨、新州等乡镇前往隆林县城。这里是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山脉延绵,峰峦叠嶂,盘山公路陡峭狭窄,险象环生。这次桂西北之行,印象极为深刻。三十多年后,我又一次神游了这片群山莽莽的桂西北高原。这次引领我神游的,是仡佬族诗人郭金世和他的诗歌。
  《青?树》是郭金世的第一部诗集。诗人在题记里说:“这是一组写给父亲的诗。”徜徉在这部诗集里,我恍若神游在桂西北的崇山峻岭,神游在遍布青?树的仡佬山乡。我认识了一位仡佬族父亲,一位像青?树一般质朴、宽厚、刚毅的仡佬族老人。在这位父亲身上,我触摸到了仡佬人丰富隐忍的精神世界,强烈感受到了一个仡佬游子对精神原乡的回望与坚守。
  郭金世很年轻时就从仡佬山寨走了出来,自大学毕业留在城市里工作,他的人生轨迹和命运便与城市生活紧密联结在一起。他在城市里安居乐业,适应了城市里的生活节奏,但他精神上总有一种漂泊异乡的孤独感,觉得自己像一只孤独而透明的蚂蚁忙碌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思绪总是飞回到桂西北高原那片广袤狂野的故土。“我想,我可以苟且在这座陌生的城市/孤独地生活到最后孤独地离开的那一天/有一颗孤独的心永远在寨子的夜空涤荡/穿越千山万水回到安葬灵魂的山岗/重新浏览童年时期无限狂野的梦想”。(《孤独的蚂蚁像冻结的霞光》)对繁华喧闹城市的陌生感和疏离感,让他更加怀念长满青?树、散发着苞谷花清香的故土,更加怀念弥漫着烟火味的淳朴温暖的仡佬山寨。他一遍又一遍地述说着父亲的辛劳与付出,表达着对父亲的感激與崇敬。他在《播种苞谷》里写道:
  你在这片土地上行走了七十五个年头
  脚掌锈满泥土的芬芳,像苞谷刚出炉的花蕾
  穿越丛林,你一生都在苞谷地里行走
  丈量季节成熟的尺寸,没有歇脚的时候
  …………
  你播种苞谷,点亮春夏秋冬的所有
  收获最后变成了苞谷坚强的骨头
  凝聚你的汗水,证明你生存的理由
  即使悄悄离开,也会向着苞谷挥一挥手
  常年辛勤劳作,父亲“手心的皱纹满是老茧,坚硬无比/沟壑粗糙”(《护送》)。他背着背篓进山干活的时候,“荆棘划破老茧,太老厚了,没有血/流不出一丁点疼痛”(《我愿意播种你遗留的一切》)。大石山里缺少可供耕种的土地和充沛的雨水,适宜于旱地种植的苞谷成为仡佬人最重要的农作物和主粮。但苞谷地也是凶猛野猪最爱光顾的地方,因此守护苞谷地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危险的工作。“我向那头野猪盲目地开了一枪/这是我这一生中最恐怖的秋天/当野猪向我亮出闪光的獠牙/天空立刻流窜一道破碎的阴影//……不远的苞谷地里/枪声将恐怖碎满山谷/……我们用猎枪顶着迟到的黄昏/切割收获摞进竹筐,喜悦满满的/在山岗上抖落一串串沙哑的酒歌/留下身后一片苞谷地安详的睡眠。”(《怀念那次收获》)一位勇敢强悍的父亲,不仅冒着生命危险保卫着全家人的口粮,也像坚硬岩壁一样庇护着成长中的儿子。
  父亲一辈子种苞谷,最喜欢喝的酒是苞谷酒。“你说你喜欢苞谷酒胜过喜欢水/没有辣椒送饭也要喝足苞谷酒。”(《启程》)善饮,豪爽,知足常乐,父亲的日子平凡而充满乐趣。父亲还有一样至爱之物:一杆伴随一生的水烟筒。在山风掠过的田间地头,在架着茶壶的火塘边,父亲抽水烟筒的动作熟练而敏捷,姿态从容而优雅。“那支渗透了岁月的水烟筒/一旦把玩在你手上/就会沾满春夏秋冬的痕迹/留下你拿捏过的日子//……于是,你安心地睡在月光下/任凭风吹雨打也改变不了生活的姿态。”(《阿爸抽烟的姿态》)这支沾满印痕的水烟筒,凝结和浓缩着父亲丰富的生活内容,也折射出父亲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阿爸的离去,水烟筒也成为诗中提到最多的遗物之一。“在你遗留的水烟筒上/我找到了千万次重叠的手印/清澈的螺纹流出了苞谷地滚烫的汗水/那是你累积一生的记忆。”(《寻找阿爸遗留的冬天》)像所有仡佬人一样,父亲热情好客,乐于助人。“你在世的时候喜欢把房子建在三岔路口/广交一些熟悉抑或陌生的路人/递上一瓢清甜的山泉水,一支水烟筒/点燃无尽的情谊,恰当的时节,一碗苞谷酒/把陌生人的来龙去脉淹没在九霄云外。”(《泪珠滴碎额头上的皱纹》)父亲以仡佬人最淳朴的待客之道,把最温暖的人情味写在了古老偏僻的仡佬山寨上。
  饱经风雨的父亲像一棵屹立在九十九堡山顶上的青?树,日夜守护着仡佬人的太阳河。然而,2013年第一场雪降临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滑落了,冬天变得空空荡荡。“一棵青?树,突然被冬天的夜晚收藏/时光就此停济在凌晨三点半钟/谁也没有想到,之前的火塘/灰烬化作洁白的雪花,落满一地往事。”(《一些事物触动了灵魂标本》)父亲以最古老的方式,选择了灵魂的归宿。“你走得如此安详和洒脱/没有一丁点痛苦和遗憾,甚至/陪伴你一生的女人也没有招呼一声/用一座石头城保存生命延续的符号/注销了你涂写七十余年的姓名/并篡改命运,重新特立独行地生活。”(《苞谷酒湿透相互思念的眉梢》)痛彻肺腑的诗人,顿时掉进了冬天的寒冷和无尽的思念之中。“我匍匐在青?树下,聆听/你从太阳河走过的风声,想起你/我沦陷于2013年的第一场雪/不能自拔,死死抓住你的遗言。”(《一切如是》)“我们总是相见在梦里/用苞谷籽成长的声音编织乐谱/那细小的音符正弹拨着/记忆中的歌谣。”(《指尖上坚强的苞谷》)诗人的全部情感和思绪都飞回到了仡佬山寨,飞回到了父亲的身边,曾留下过父亲身影的任何地方,沾染着父亲气息的任何物件,都会让诗人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仡佬人有崇拜祖先的传统,因此,逝者的安息之地庄严神圣。诗人不止一次地想象着父亲孤独地住在“石头城”的情景:“在那个地方,你是一个孤儿/独占一座孤城,零星的月光/像毛毛细雨淋湿城墙的皮肤/泥土打起寒颤,令你心情哆嗦。”(《在那个地方》)但石头城并不总是潮湿寒冷的,石头城周围也是一个明朗美丽的地方:“城外沟壑纵横,山峦叠嶂/山水相连,好一片风光/你在城中走,城在云中游/春夏秋冬,无忧也无愁/一个没有任何粉饰的孤城/守护在茂密的青?树林里/地址是你中意的,按照你的遗愿/我们把城墙建得高高的遮挡风霜。”(《你的城堡你的家》)   诗人在悲痛忧思之中,也参悟到了许多生活奥秘和人生哲理。“我从此懂得什么是满足,或知足常乐/我的心思浓缩在苞谷酒里接受岁月填充/欣赏马帮驮起日子从家门口走过/从早到晚,从春天走到冬天,循环不止。”(《无需牵挂对方》)诗人知道,父亲留给自己的不仅仅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还有一股志气和肩上的责任。他在诗集的前言里写道:“我把这组诗歌当成是一种记录,记录我曾经的所有美好与困惑,同时,我也把这组诗歌当成一种记忆的还原,还原我对父亲刻骨铭心的爱。那么,这组诗歌里就不仅仅只有我的爱与被爱,更重要的是其中还蕴含父亲的坚强与责任。”在诗人的内心深处,父亲是爱的化身,更是责任和担当的化身。在这样一位精神父亲的感召和注视下,诗人不能忘记自己的母语仡佬话,不能丢掉父亲在自己肩上烙下的胎记,他要做一个播种苞谷的继承人,像苞谷花传授一切生命延续的基因。“往后的日子,我就学着你的模样/跪在青?树下,看着一片又一片树叶/来回飘荡,像你的灵魂看着我。”(《你看不到我下了一个季节的泪雨》)传承与责任,是父子俩今生今世许下的诺言,“即使风吹雨打,哪怕天荒地老始终坚如磐石”(《你我之间的信念》)。
  我们在认识一位仡佬族父亲的过程中,也得以走近一个古老民族,得以窥见一个古老民族的精神灵魂。在《青?树》中,诗人的主要情感和聚焦点都放在自己父亲身上,他没有刻意去讲述自己民族的悠久历史,没有刻意去展示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风情,因为所有这些早已融入诗人的血脉之中,转化成诗人的潜意识和习惯性思维,因此,他即使没有刻意去表现,也会自然而然地在作品中流露出来。从那一首首饱含深情的诗作中所留下的线索和信息,我们可以粗略了解到仡佬人的居住环境、生产劳作和日常生活,感知到仡佬族的历史渊源、精神品格和文化特质。
  自数百年前从贵州迁徙而来并把祖宗灵位安放在青?树树洞供奉开始,仡佬人便扎根在长满青?树和杜鹃花的桂西北高原。初来乍到,满目荒凉,野兽出没,粮食短缺,但仡佬人没有畏惧和退缩。他们用木头和茅草支起遮风挡雪的简陋房屋,在峰峦叠嶂的大山深处建立家园,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垦荒地,播种苞谷。“据说八百年前,城门外居住/一个并不遥远的寨子,热闹非凡/他们开荒辟草,种植苞谷/和你一样喜欢苞谷酒的味道。”(《这些年》)“仡佬寨东面两百米有一条河叫太阳河/向西奔流而去,四周站满青?树影子。”(《怀念湿透了燃烧未尽的香烛》)仡佬人相信,只要肯吃苦,能坚持,就会有收获。“汗水滴落到秋天,苞谷颗粒/饱满,一碗酒灌满苞谷的香醇/过冬的事物就这样堆满山坡。”(《你在太阳河畔挥舞锄头的样子》)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奋斗,仡佬山寨逐渐改变了模样。“长在半山腰的寨子,起初的三间茅草屋/已经装点记忆,如今八栋砖混楼房/被一群鸡鸭牛羊围得团团转,腊肉挂满火炕/这一切让你酒意甚浓,四季与太阳河共眠。”(《忆当年》)
  每年三月,是仡佬人扫墓祭拜的日子,也是族人们带着丰富的祭品与另一个世界的先人们对话交流、开怀共饮的快乐时光。“一些陈年的好消息如期而至/远方的人蚂蚁般从山外涌向寨子/老人也好,小孩也罢,大包小包的家什/像找到幸福家园一样欢呼,其实/那也是为了心灵的安慰和幸福//每年只有一个三月,他们如此一厢情愿/祈祷一切,是因为三月的春风/把香烛托梦给祖先,还有这片森林/与祖先一起狂欢,让寨子的眉头舒展开来/一种符号式的祭祀场给寨子增添了新绿。”(《三月,与祖先品尝寨子的盛宴》)春风掠过原野,族人欢聚一堂,山寨的平静被喧闹声打破了。“寨子像炸开了锅的油水/忙碌地翻滚/祭品琳琅满目,五彩缤纷/家家户户都以最好的姿态/表达同样的心灵/默默地与逝者沟通/叙述着今生与来世。”(《清明回乡祭祀》)在三月的祭祀活动中,我们既看到仡佬人对先人的敬重与热爱,又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性格中豪爽乐观的一面。
  在《青?树》中,作者善于捕捉和运用富于地域特色的诗歌意象来表达深广的现实生活和丰沛的内心情感,营造深挚悠远、触动人心的诗歌意境,如仡佬话、仡佬寨、太阳河、九十九堡、青?树、杜鹃花、布谷鸟、三月、冬天、雪花、火塘、腊肉、苞谷、苞谷酒、水烟筒、石头城,等等。其中许多诗歌意象反复出现,回环往复,让诗歌意韵不断强化和升华。这些诗歌意象,实际上构成了作者精神原乡的元素和符号,是镌刻在诗人心幕上的乡土样貌。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繁华,没有霓虹燈的炫目与绚丽,但这里的一切,都叠印出一种别样的色彩,氤氲出一种醇厚的滋味。故乡,是一方让人感到踏实、舒坦和亲切的土地。
  郭金世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仡佬人,大学毕业后又长期在广西民族大学工作。现代文明的洗礼、高等学府的阅历、多民族文化的浸染、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确立,等等,对诗人的思想境界和民族认同感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在中华民族一体多元大格局思想认知下,诗人越来越清醒地感知到自己的民族身份,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他开始回过头来,仔细打量和审视自己的民族,锲而不舍地探寻自己族人的血脉渊源和精神家园。作者用诗歌塑造了一位指引自己人生方向的精神父亲,又通过父亲描绘出仡佬人精神家园的具象化图景,从而宣示了对仡佬人乡土的心灵皈依,践行了对仡佬人精神原乡的探究与守望。
  诗人以仡佬族勤劳质朴、坚韧不拔、隐忍刚毅的精神内核为基点和依托,尽情尽意地抒写对父亲的深切哀思与缅怀,表达对自己母族的崇敬与热爱。浓烈深挚的情感,沉郁凝重的格调,伤痛与温暖并存的书写,使《青?树》呈现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格局。但诗集也有不足与遗憾。用一百六十首诗来集中写父亲,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考验。总体而言,沉溺于内心情感的抒发,许多诗歌意象的反复出现,导致某些诗作内容上的交叉重复和表现手法的相近相似。但作者内心情感的真挚和创作态度的真诚却是毋庸置疑的,作者的创新性探索和实践也是值得肯定的。
  仡佬族是广西十二个世居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仡佬族人口约五十五万人,其中广西约有三千五百人。为了了解仡佬族文学创作情况,我曾查阅和搜索过一些资料信息,仡佬族文学一直都是以悠久的民间文学为主,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作家文学才登台亮相。郭金世的诗歌创作在推进仡佬族作家文学创作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在广西境内传递时,郭金世曾作为仡佬族的代表担任火炬手。今天,我们期待着当年英姿勃发的火炬手,继续高擎起文学的火炬,不停地往前奔跑!
  【容本镇,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广西教育学院教授。著有长篇小说《古海角血祭》,长篇散文《岭外汉风》,论文集《文学的感悟与自觉》《凝望八桂》《广西当代文艺理论家丛书·容本镇卷》等;曾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其他文献
深夜,读陶丽群的文字时,我会不时想起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一幅摄影作品:一棵黑色的树,枝干纠结、缠绕,枝叶之间形成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在寂静中互相拉扯,那种巨大的张力犹如黑色火焰,直刺天空;就是这样一棵树,它的背景,是无垠的旷野,和旷野尽头那一座白得刺目的荒山。  陶丽群的散文《凛冬》,无疑就是一则荒野寓言。  这则荒野寓言来自一个名叫“凛冬”的活物——是的,在陶丽群的笔下,凛冬不只是一个季节,它
期刊
夜 色  没有人配得上这夜色  除了我们  一生中的某个时刻  有什么是不能赞美的  月光照着你  也照着我  又有什么是不能坦白的  就是我和你  你和我  月光下的河流  算算,建造一座城市  要肢解多少河流?  “天上,无疑是安全的  人间的坑  总是填不平”  十年后,再没有人这样  拢着袖子跟我说话  也渐渐没人跟我  那样地叹气  秋天的圓月下  他沿着一条  瘦弱的河流  走得又快又
期刊
为弘一法师纪念馆前的枯树而作  弘一堂前,此身枯去  为拯救而搭建的脚手架正在拆除  这枯萎,和我同一步赶到这里  这枯萎朗然在目  仿佛在告诫:生者纵是葳蕤绵延也需要  来自死者的一次提醒  枯萎发生在谁的  体内更抚慰人心?  弘一和李叔同,依然需要爭辩  用手摸上去,秃枝的静谧比新叶的  温软更令人心动  仿佛活着永是小心翼翼地试探而  濒死才是一种宣言  来者簇拥去者荒疏  你远行时,还是
期刊
儿童节:为影子庆祝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陶潜《形影神三首》  你是我今生的尺度。二十余年里,  从未收获明亮的礼物:你只拥有我,  清醒的时辰,以及孤独的荒唐。  所以今天就应该是你的节日。  坐进彼此相隔的门廊,一弯故乡的  橘子蜷在掌心。为你表演哑剧  吃果肉,把雨后的上弦月剥到你嘴里。  我们的童话都不真实了。还说什么  顺着藤蔓,蚂蚁爬上鲸群云端,  瞳孔里涌现出金色的大海
期刊
无用之物  他们把无用的智慧开发成人间的万象  机器、工厂、利润……我惊叹古老街道  宁静的夜晚,无用的月亮照着空旷的人间  荒弃的公园,阒无一人的郊外剩下荒蛮的  星辰、溪流、萤火、荔树林惊鸟的阴影  明月中的孤鸿,那令云彩死去的烟囱  那令我疲倦的五金厂,那嘲笑的外乡口音  涂抹胭脂的小巷妓女,卖花的女童  我还在这里写无用的诗句,它们曾安慰  我和天空的风,安慰夜的伤口和飞鸟  在那我躲避暂
期刊
三十五岁的一个晚上,我接到一条微信信息,这条信息让我想到二十多年前的一些事。这是一条命中注定的信息,而在童年被说出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会在多年之后以这种方式收到。  这篇文章写在我的三十五岁,我姐姐的三十六岁,作为文学作品发出来时是我的三十六岁。这些年来,我们在父亲编织的时间河流里漂,一切都受着他说的那句话的抚慰:“三十六岁,脱去蓝衣换红袍。”蓝衣是修行,红袍也是修行,时光是修行的沙漏,词语的火把
期刊
时光飞逝,转瞬间《广西文学》就到了七旬大庆。回想十年前,它创刊六十周年之际,我曾写了一首诗,以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和祝贺之意:  文苑耕耘六十年,嫣红姹紫育芳妍。  为人作嫁少成老,鼓浪淘沙苦亦甜。  我学雕虫蒙指引,君曾斧凿正方圆。  岁逢花甲当同庆,更待春来艳满园。  确实,对广西文学界之言,《广西文学》的成就是巨大的,许多作家都是在它的帮助之下,燃起了走上文学道路的初心,又在它的鼓励之下,坚定
期刊
海外华语文学创作中往往强调精神归宿的坍塌及重构,作者试图在这种情绪中唤醒读者的精神共鸣,并对大时代背景下的孤独与失意提出自我的注解。本文就将以陈谦《哈蜜的废墟》为例,试论海外华语作家在作品中不断刻画的突围与离散,在精神困境的阵痛中提取生命的反思。  作为北美华文作家,陈谦在作品中往往呈现出一种微弱的坍塌感。这种坍塌与离散在人物上体现为来路的模糊和现实化碎片,而在情节创造上,则展现为某种融化的汇聚与
期刊
我生命中的第一次能被记忆的写作经历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那次的作品很简短,只有一句话“带一个皮球回来”,其中有两个拼音标注。有这次的记录,是因为父亲点火烧了我们的家,并且一去不返。这几个字如今还模糊地印在我们家老院子的残墙上,虽然就要分辨不清,也终究会完全消失,但我在前几次的寻访中,依然能感受到一些内容:它是生活的记录、是最真实的感受、是自我的支撑与相处,带有深深的情感。  这可能就是写作的初心吧
期刊
当我们读完诗人上河的组诗《河流的分形》,仿佛听到一种遥远的回音,一种属于“古典情结”的纯音。可以说,深得古典气韵渗透的他,连句式结构、情感律动、精神节拍都勾连着过往。他有点像古典大院的守门人:或凝神伫立,或正襟危坐;或迎来送往,或探查流云。他用最古典的语言材料和最缜密的哲学思考,勾勒出一种理想的精神秩序。  当我们理解到诗人上河形而上的哲思所使用的种种古典情景之时,那种古典乡愁的精神状态,对诗人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