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徽匠神韵——安徽徽州传统工艺故宫展”,通过和徽派非遗大师们的交流,心里感慨良多。我国非遗保护可以追溯到先秦《诗经》、汉魏《乐府》、魏晋志怪、明清民歌的搜集和整理。看着这些非遗传承人的作品,听他们讲述传承中的艰辛和不懈坚持,笔者深深觉得保护之路任重道远。
万安罗盘传承人吴兆光,是一位80后年轻人。从清朝中期吴鲁衡罗经店开业,吴氏罗经手艺传到他这里已经是第八代了。他的一句话总结了罗经店现在的经营状态:“从企业角度看我们有着很大优势,因为吴鲁衡是全国唯一一家坚持传统手工制作的罗经店。从行业角度看我们又有着很大的劣势,因为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现在吴鲁衡罗经店每年仅仅生产1000余件罗盘,但是完全供不应求,2016年就已经把今年半年的罗经都预订完了。但是这并不代表罗经店可以盲目扩大生产,用机器取代手工制作。他说现在罗盘技艺传承面临的3个问题,一是学徒越来越少,因为罗盘制作过程枯燥清苦并且年轻人也对这个行业没有兴趣;二是罗盘的原材料银杏和虎骨木越来越少;三是,罗盘的购买人群是很特殊的一群人,往往是风水师、易学的学者和爱好者、一些收藏家。
针对这三个问题,吴兆光采取了很多措施。首先,针对原材料缺失的问题,他在当地建立起100多亩的银杏基地,到目前为止已经补种了5000多株银杏树。他说,虽然可能三五年内都是毫无收益,并且还要持续投入维护费用,但是从长期角度看,这片保护基地能基本解决以后罗盘制作的原材料问题,维护罗盘手工制作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他还把万安老街罗经店后面的老房子改造成罗经博物馆,供游客和学生免费参观。这家罗经博物馆刚刚成立一个多月,就被评选为安徽省十佳民办博物馆。同时他创建的屯溪老街吴鲁衡罗经体验馆也即将开始运营,主要举办一些风水培训、沙龙、讲座,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对易学、风水学感兴趣。
徽墨传承人项德胜谈起徽墨的制作,大工序十几道,小工序300多道,包括墨模的设计和雕刻等十分复杂。他一直和笔者强调,再过不到100年的时间,中国的近当代书画可能会出现断代。古代的书画能保存几百年,是因为古代书画大家使用的是真正的古法炼制的墨,如松烟、桐烟、油烟等,讲究的是“一点如漆,万载存真”。而现代沥青中提取的碳素造成的墨,虽然颜色黑亮,但解决不了沉淀问题,最重要的是过了几十年就会褪色。
方韶,省级歙砚传承人,对砚雕别有一番心得体会。他说,砚通“研”,不用来研磨的砚不叫砚。他说现在很多人把砚当成供品,而他的作品必须要拿来使用,并且可以把玩。他雕刻的砚台,细腻圆润适合用手抚触,完全符合“可以玩、可以用、可以赏”这三个特点。他的雕刻讲究顺形、顺意、顺势,尊重砚的纹理、砚的形状,高雅含蓄,浑然天成。和方韶大师交谈中他提出他的作品出售“三不原则”深深打动了笔者,凡是他制作的砚,购买人不懂砚台文化的不卖;购买人不留电话、地址和不同意后期他回收自己作品不卖;收藏者不能够坐下来一起起名字,定铭文,拍照入册的不卖。方大师对砚台文化的执着精神令人感动,对每方砚都用心创作,把每方砚当成自己的孩子,每一方都能准确说出它的归宿。
吴正辉说起他的砖雕事业感慨道“千日门楼,百日房”,古代徽州人家特别重视门楼设计,这是宅院的“脸面”。一般的门楼门罩上,最多可达9层砖雕,随着雕刻故事内容层层递进,精致华丽,很多人家都是先刻砖雕,再造房子。砖雕一般都是40×40厘米一块,可根据建筑需要,组装成不同大小。他之前为南昌滕安阁所手工雕琢的砖雕《大明豫章繁盛图》全长28米,宽1.7米,用20多个南昌著名的人物故事串联,呈现了明朝南昌的市井风貌和繁华盛景,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砖雕壁画。说起这项技艺的传承,他感慨道,砖雕是门艰苦的手艺活,粉尘很大,很多年轻人一看见这样的工作环境就退却了。
头顶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歙砚非遗传承人三顶桂冠的王祖伟讲起歙砚感慨颇多。他用“一生砚雕、两条砚道、三顶桂冠、四大珍藏”来形容自己的歙砚之路。
徽州竹雕传承人洪建华,特别反对非遗技艺的手工特性被机械工业代替。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手工创作,他亲手制作的一件直径15厘米的作品,往往要耗時10个月左右。他也面临着非遗技艺的传承问题,他说道,现在的传统技艺传承不像古时候有着严格的师徒制度,很多年轻人学上几年,刚刚只能临摹作品,就想着另立门户。可竹雕或者说很多非遗技艺,仅仅是制作临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意创新,才能从严格意义上算是出师了。
实际上,结合新时期非遗保护秉承以人为本、整体保护、活态保护、原生态保护、就地保护和濒危遗产优先保护的原则。政府主导、媒体报道、学术理论界、金融资本的血液形成保护主体。
新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新月异,更要加强关注非遗生活化,加强传承,注重保护,让非遗走进生活,开展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制定扶持政策,加强“一带一路”非遗国家交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建立非遗特色小镇。非遗产业作为国家资源优势未来会更加明显。
从非遗传承人和企业来说,既要把精湛的传统技艺发扬光大,又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趋于务实,注重传承人、现代科技和现代生活的紧密结合。在非遗生活化的大环境中爆发出新的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叫非遗,因为它们有的已经逝去,有的濒临消失和失传,我们只有最大限度去发掘它的价值,让非遗从传承人到传承人群进行转变。在利用中发现价值,在价值中发现市场,在市场中寻找商机,把非遗的价值激活,在市场中加以传承保护,这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根本之路。
万安罗盘传承人吴兆光,是一位80后年轻人。从清朝中期吴鲁衡罗经店开业,吴氏罗经手艺传到他这里已经是第八代了。他的一句话总结了罗经店现在的经营状态:“从企业角度看我们有着很大优势,因为吴鲁衡是全国唯一一家坚持传统手工制作的罗经店。从行业角度看我们又有着很大的劣势,因为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现在吴鲁衡罗经店每年仅仅生产1000余件罗盘,但是完全供不应求,2016年就已经把今年半年的罗经都预订完了。但是这并不代表罗经店可以盲目扩大生产,用机器取代手工制作。他说现在罗盘技艺传承面临的3个问题,一是学徒越来越少,因为罗盘制作过程枯燥清苦并且年轻人也对这个行业没有兴趣;二是罗盘的原材料银杏和虎骨木越来越少;三是,罗盘的购买人群是很特殊的一群人,往往是风水师、易学的学者和爱好者、一些收藏家。
针对这三个问题,吴兆光采取了很多措施。首先,针对原材料缺失的问题,他在当地建立起100多亩的银杏基地,到目前为止已经补种了5000多株银杏树。他说,虽然可能三五年内都是毫无收益,并且还要持续投入维护费用,但是从长期角度看,这片保护基地能基本解决以后罗盘制作的原材料问题,维护罗盘手工制作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他还把万安老街罗经店后面的老房子改造成罗经博物馆,供游客和学生免费参观。这家罗经博物馆刚刚成立一个多月,就被评选为安徽省十佳民办博物馆。同时他创建的屯溪老街吴鲁衡罗经体验馆也即将开始运营,主要举办一些风水培训、沙龙、讲座,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对易学、风水学感兴趣。
徽墨传承人项德胜谈起徽墨的制作,大工序十几道,小工序300多道,包括墨模的设计和雕刻等十分复杂。他一直和笔者强调,再过不到100年的时间,中国的近当代书画可能会出现断代。古代的书画能保存几百年,是因为古代书画大家使用的是真正的古法炼制的墨,如松烟、桐烟、油烟等,讲究的是“一点如漆,万载存真”。而现代沥青中提取的碳素造成的墨,虽然颜色黑亮,但解决不了沉淀问题,最重要的是过了几十年就会褪色。
方韶,省级歙砚传承人,对砚雕别有一番心得体会。他说,砚通“研”,不用来研磨的砚不叫砚。他说现在很多人把砚当成供品,而他的作品必须要拿来使用,并且可以把玩。他雕刻的砚台,细腻圆润适合用手抚触,完全符合“可以玩、可以用、可以赏”这三个特点。他的雕刻讲究顺形、顺意、顺势,尊重砚的纹理、砚的形状,高雅含蓄,浑然天成。和方韶大师交谈中他提出他的作品出售“三不原则”深深打动了笔者,凡是他制作的砚,购买人不懂砚台文化的不卖;购买人不留电话、地址和不同意后期他回收自己作品不卖;收藏者不能够坐下来一起起名字,定铭文,拍照入册的不卖。方大师对砚台文化的执着精神令人感动,对每方砚都用心创作,把每方砚当成自己的孩子,每一方都能准确说出它的归宿。
吴正辉说起他的砖雕事业感慨道“千日门楼,百日房”,古代徽州人家特别重视门楼设计,这是宅院的“脸面”。一般的门楼门罩上,最多可达9层砖雕,随着雕刻故事内容层层递进,精致华丽,很多人家都是先刻砖雕,再造房子。砖雕一般都是40×40厘米一块,可根据建筑需要,组装成不同大小。他之前为南昌滕安阁所手工雕琢的砖雕《大明豫章繁盛图》全长28米,宽1.7米,用20多个南昌著名的人物故事串联,呈现了明朝南昌的市井风貌和繁华盛景,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砖雕壁画。说起这项技艺的传承,他感慨道,砖雕是门艰苦的手艺活,粉尘很大,很多年轻人一看见这样的工作环境就退却了。
头顶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歙砚非遗传承人三顶桂冠的王祖伟讲起歙砚感慨颇多。他用“一生砚雕、两条砚道、三顶桂冠、四大珍藏”来形容自己的歙砚之路。
徽州竹雕传承人洪建华,特别反对非遗技艺的手工特性被机械工业代替。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手工创作,他亲手制作的一件直径15厘米的作品,往往要耗時10个月左右。他也面临着非遗技艺的传承问题,他说道,现在的传统技艺传承不像古时候有着严格的师徒制度,很多年轻人学上几年,刚刚只能临摹作品,就想着另立门户。可竹雕或者说很多非遗技艺,仅仅是制作临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意创新,才能从严格意义上算是出师了。
实际上,结合新时期非遗保护秉承以人为本、整体保护、活态保护、原生态保护、就地保护和濒危遗产优先保护的原则。政府主导、媒体报道、学术理论界、金融资本的血液形成保护主体。
新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新月异,更要加强关注非遗生活化,加强传承,注重保护,让非遗走进生活,开展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制定扶持政策,加强“一带一路”非遗国家交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建立非遗特色小镇。非遗产业作为国家资源优势未来会更加明显。
从非遗传承人和企业来说,既要把精湛的传统技艺发扬光大,又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趋于务实,注重传承人、现代科技和现代生活的紧密结合。在非遗生活化的大环境中爆发出新的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叫非遗,因为它们有的已经逝去,有的濒临消失和失传,我们只有最大限度去发掘它的价值,让非遗从传承人到传承人群进行转变。在利用中发现价值,在价值中发现市场,在市场中寻找商机,把非遗的价值激活,在市场中加以传承保护,这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根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