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与青草》教学谈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苏教版一年级教材《小河与青草》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使我们的课充满语文味。
  一、琅琅书声,读出“语文味”
  [案例1]
  师:(映示小草的第一次话):谁来读读?
  师:小草说小河怎样?(相机板书:清)
  师:你为什么说水很清?(变色“一眼能看到底”)
  师:你在清清的河水中都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把小草眼里的小河读出来吗?(生读)
  师评:好像小河的水还不够清,看不到小河底。没关系(给生戴小草头饰),小草鼓励你继续努力,谁再来读?(生试读)
  师:这回小河水可清多了,差一点就看到底了。你再加把劲,教师相信你能把小河读得让人一眼能看到底。(生再读)
  师:你读得棒极了!我仿佛看到成群的小虾在河底捉迷藏呢。小朋友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
  生:看见河底的石子和水草了。
  师:小朋友的想象力真丰富,咱们一起来读好。
  (生齐读)
  [感受]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教师“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走进语言、感悟语言,进行平等和谐的交流。如“这回小河水可清多了,差一点就看到底了。你再加把劲,教师相信你能把小河读得让人一眼能看到底”“你读得棒极了!我仿佛看到成群的小虾在河底捉迷藏呢”,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评价,是学生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尤其是对文中的情感因素有了各不相同的体验,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而且感情朗读不仅是目的,它更是理解和感悟的方法。
  二、生活体验,回归生命本色
  [案例2]
  师:小河在干什么呢?(感谢小草)为什么要感谢小草呢?(相机点击“紧紧抱住”)
  师:(映示图)看细细的草根是怎样抱住泥土的?课前老师让每位小朋友体验了一下抱住一棵大树,有什么感觉?
  生:想要抱住一棵大树,感觉很吃力。
  生:我感觉如果要长时间地抱住不放。就更累更酸了。
  师:那么小草用细细的根抱住泥土觉得怎样?
  生:一定很累。
  生:很吃力。
  生:花了很大的力气。
  师:(实物表演)让我们再来看(师在一杯清水中放有小石子,再慢慢倒入泥土)看到什么现象?(清水渐渐变得浑浊)
  师:所以,小河里的水这么清澈,多亏了——小草啊!
  [感受]体验是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它一般是由人对事物的亲身感受开始的。对这个片段的处理,教师巧妙地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对“紧紧抱住”这一词进行理解、体验和把握,可谓妙不可言,恰到好处,有效地突破了课文的教学难点,初步领悟课文蕴含的哲理,学生感悟到小草为防止水土流失做出的艰苦努力,体会到小河对小草的感激之情和谦虚谨慎的美好品德。在这样的课堂上,让我们欣赏到了同学们的“真”,生活的真体验,让语文学习回归生命的本色。
  三、多元体验,涵咏本真语文味
  低年级的词语教学是重头戏,课中,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在引导学生理解“紧紧抱住”这个词语时,教师让学生做动作理解;理解“浑浊的泥水”时,教师运用了实物演示的方法,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教师还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来指导理解词语,如“碧绿碧绿的”与“碧绿”作比较,学生很快就体会到“碧绿碧绿的”是非常绿的意思。另外,还注意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在说话训练中,注意提供基本的句式。在朗读训练中,采用多种方式,注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了课文以后,让学生说说大自然中还有谁和谁是互相帮助的好朋友。这样的设计,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在模仿课文的叙述方式中进行再创造,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作者单位:南通市鹤涛小学)
其他文献
师:小朋友,看老师写个词,注意马字旁要写得瘦长一点,右边写个“乔,”;“傲”字左边是单人旁,中间部分要先写横折钩,再写一撇,右边加个反文旁,一起来读一读。(边范写边讲解)  生:(齐读)骄傲。  师:真好听!要是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就更了不起了。谁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看?  生:小明得了第一名,小丽得了最后一名,小明有点骄傲。  师:噢,这个“骄傲”的意思是有点翘尾巴了,是吧?谁再来说?  生:我考
期刊
【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学的词语里,有一个词在一段话里出现了两次。谁来读读这段话?(大屏幕出示: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生读句子)  师:最后一个遗憾读得真好。这段话中有两个遗撼,一个是少年的遗憾,一个是——  生:“我”的遗憾。  【点评】“遗憾”是本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聚焦“遗憾”,以此为切入和展开点,感
期刊
笔者认为一堂好课犹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应该是简约而丰满的。外形是简约的,犹如伞一样的冠。内容是丰满的,主干挺拔,叶丰浓密。那根系就犹如从文本中发掘出的对学生学习语文有价值的东西,它是学生学习语文提升语文素养的依托。那粗壮的干宛若课的清晰主线。那从干上向外伸展的有力的枝和枝上缀生的浓密的枝叶,就是课堂上在合适处切入的丰厚的语文训练。怎样建构简约而丰厚的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这棵大树枝繁叶茂?笔者认
期刊
初夏的古都,花团锦簇,我们在这里高兴地迎来了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的又一盛会。首先,我代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衷心欢迎并感谢参赛的各省、市、自治区选手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观摩教师。  “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是课程中心根据教育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抓内涵质量建设的工作重心,设立开展的研究项目中的重大实践推广活动。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关注自身内涵建设,提升专业素养,更好地实施新课程。 
期刊
【教学片段一】    师:课文围绕大江保卫战一共写了哪几件事情?  生:主要写了1998年夏天,400多名官兵在赛城湖大堤崩塌时去进行救援。  师:可不可以简单点说——  生:保大堤。  师:请你把这三个字写到黑板的题目下面。这第一件事——保大堤,高度概括,精炼。第二件事——  生:第二件事是救群众。  师:在救群众之前还有一件事,按课文顺序,你说了第三件事。你把它写在它的文字下面。中间还有一件事
期刊
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呢?我以为需要采取以下举措:  一、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要求语文教师是一个“杂家”,是有问必答的“百科全书”。所以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博览群书,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未知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求知。也正是因为教师的良好素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人格魅力,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充分做好课前教学准备
期刊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课文主要讲乡下老家有一个种树人,他每次给桃花心木浇水隔的时间不同,浇的水量也不同。他天天散步,偶尔喝茶,更奇怪的是,有几株树苗有时会莫名其妙地枯萎,需要补种。“我”问了他,才知道,他在模仿下雨,让树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在土地里扎根。这让“我”明白了人在生活中也要有一颗自主的心。  师:你说清了“人”,
期刊
互构语言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人类语言都是互构的语言,即主体与客体或通过客体而互动互构产生出的语言。”(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认知语言学从另一个角度阐述:“自然语言,它在本质上是人类感知、认识世界,通过心智活动将经验到的外在现实加以概念化,并将其编码的结果。”(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外在现实”是客观
期刊
师:小朋友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题是——  生:(齐声)杏儿熟了。  师:杏儿是儿化音,跟我读,杏儿。  生:杏儿。  师:再读课题。  生:杏儿熟了。  师:熟了的杏儿是怎样的呢?赶快读读课文,看谁最快发现了。  生:橙黄橙黄的。  师:对,你能不能把这个词读好?(生读)  师:这橙黄橙黄的杏儿,颜色这么水灵的杏儿,只有一颗吗?  生:(齐声)一颗一颗。  师:我听出来了,杏儿
期刊
【教学片段一】    师:在你的印象中,沙漠是怎样的?  生:我觉得沙漠是白茫茫的,是一块不毛之地。  生:我认为沙漠是一望无际,黄沙漫天,黄沙飞舞。  生:我觉得沙漠什么也种不了,种什么死什么,沙漠中也没有绿树鲜花,所以说沙漠中沙石飞舞。  师:他们的词用得很有特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沙漠的文章。看老师写课题。题目中出现一个字:绿洲的洲,特别注意看这个字,先写三点水,点撇点,竖点竖。中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