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沃土,育语文之树枝繁叶茂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xj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认为一堂好课犹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应该是简约而丰满的。外形是简约的,犹如伞一样的冠。内容是丰满的,主干挺拔,叶丰浓密。那根系就犹如从文本中发掘出的对学生学习语文有价值的东西,它是学生学习语文提升语文素养的依托。那粗壮的干宛若课的清晰主线。那从干上向外伸展的有力的枝和枝上缀生的浓密的枝叶,就是课堂上在合适处切入的丰厚的语文训练。怎样建构简约而丰厚的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这棵大树枝繁叶茂?笔者认为需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一、把好根脉——文本解读适度到位
  课堂的根脉应扎在文本里,扎进语言文字中。教师解读好文本是实施成功教学的前提,是基础;教师解读好文本才能算把握了语文教学的根脉。
  笔者认为,对文本解读要经历两个层面:一个是作为一般阅读者来解读文本,披文人情,细致地品读语言,深入地把握主旨,感受文本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这是普通的鉴赏,这样的阅读要深入,要高于学生的解读;第二个层面,要从教者实施教学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关注“课标”的要求,关注学习者本身。考虑教师应该将学生的解读引领到怎样的程度才是适宜的。
  《黄鹤楼送别》一课中,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错落有致,表现出彼此间的深情厚谊,还可以窥见两人的身份和性格。李白的话可分两部分:一为依依不舍的原因。那时的李白刚出川,孟浩然长他十多岁,且名气非常大,他给予李白很多支持和帮助,引领李白一步一步迈向成功。李白就有了“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之说。李白用了“敬仰”“您”,表尊敬和心迹。二为直抒依依惜别情意。“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足见李白难舍孟浩然。李白真是性情中人,很率直。孟浩然比李白年长,没有直诉离别之情,而是宽慰李白,有兄长之风,其依依惜别之情,更深、更长、更远、更久,更形象。这又可见孟浩然的性格沉稳而练达。课前如果教者对文本解读适度、到位,深入研备这一典型细节,然后在课堂上巧妙切人,指导学生品味,很自然就可以读出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综合两个层次解读得到的信息,才能对文本的价值进行很好的定位,把握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才能确立比较适当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有个明确的方向。
  二、凸显主干——教学主线简约清晰
  大树要想繁茂,主干需挺拔有力,方能输送源源不断的营养,方能支撑起一方壮丽的风景,因此,要适当剪裁,凸显主干。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简约清晰起来呢?
  1.留足时间,引领学生潜心阅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让他们对阅读材料进行自读自悟。学生与文本磨合的时间越长,获得的理解越深刻,个性化的见解就越鲜明、越具有深度,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
  2.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用心对话。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影响学习进程的重要因素,同样,热切的阅读兴趣也总是伴随着良好的教学情境而产生的。把课讲简单些,其实意味着把课上得精炼些,去掉一些不属于语文的东西,就是把语文教学艺术化、高效化。看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很简约,但与学生的交流那么和谐,在话语中传递的信息,他们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对认识不够到位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对认识有偏差处,及时拨正……我们也总会为他们的睿智点评所折服。原来,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丽!
  三、扎根沃土——语文训练扎实丰满
  我们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在扎实、朴实的语言训练中彰显灵动。
  在课堂上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时,首先训练的话题要能够触动学生的心弦,激活学生的思绪,训练的形式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其次,要注意训练的话题能够与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建立联系,有想象的空间、诉说的空间。第三,要使话题与文本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将从文本中吸纳的语言素材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比如,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的教学中,我创设情境使学生感知“酷刑”,用语言进行了描述,引出下文“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让学生反复读,感受司马迁所受的奇耻大辱,想象“司马迁悲愤交加,想到——,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他想到——,又打消了这个念头。”接着,创设情境引读:想到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他……;想到自己如果就这样死了,就比鸿毛还轻,他……;想到父亲的嘱托还没有完成,他……。在读的基础上,又创设情境让学生写:看图,展开想象,根据情境写片段:一个夏天的中午,……;一个冬天的深夜,……司马迁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教师用一个朴实的形式,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打开了他们思维的闸门,课堂跃动着情趣。
  如树根系般绵长,如树干般简洁有力,如叶般滋润丰满,在语文课堂这方沃土上需要我们投入情感和智慧,需要我们预设的机智和生成的精彩,只有用心耕耘,扎根深厚,我们的课堂才会如树般枝繁叶茂,底蕴十足,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和理想。
  (作者单位:徐州市贾汪区青山泉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教学片段】    师:你们看看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  生:我认为他读出了这些花的美丽。这些化姹紫嫣红,很美,他读得也很丌心,很美。  生:我觉得他“化因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语读得好,从这可以看出德国人“我为人人”的精神。  师:聪明的孩子会一边读一边想象,下面大家就一边读一边来想象画而,待会儿告诉我你看到的图像。  【点评】评价艺术的本质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陶老师在启发学生相互评价的基
期刊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把课文中六句震撼人心的话语都读得非常好。接下来,我要增加难度,请大家把这些句子记下来,用来介绍课文中的主人公——居里夫人。准备两分钟。  (生练习)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居里夫人(照片)。谁来介绍?  生: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  师:这是居里夫人的外貌。她的出现非同
期刊
【教学片段一】    师:赶快看看文章,自己大声读,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手上的皮肤什么知识?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读)  师:我挨个儿听了一遍,读得真不错,刚拿到书就读得这么好,真好。谁有信心说,生字都会读了?  (开火车读生词:僵硬,犯罪,剪掉,褶皱,摩擦,痕迹)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这一课的一些难的字都已经会读了。刚才我们是大声地用嘴巴来读,这次用我们的心来读,在心里默读。注意听老师的
期刊
【教学片段一】    师:我家也有个女儿,和你们差不多大,她是个特别喜欢小动物的孩子。我们家有毛茸茸的小白兔,还有胖胖的蚕,都是她喂养照顾呢!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动物的世界,来看一种小小的昆虫——蚂蚁,看看在它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来,伸出你的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看清楚,老师是怎样一笔一画认真书写的。因为蚂蚁是小昆虫,所以,都是虫子旁,左边写得稍窄一些,右边写得稍微宽一些,这样
期刊
【参赛选手】    七彩语文七彩梦  七彩语文,七彩梦15月,乘着初夏凉爽的微风,嗅着花木的芬芳,我的心中一次次激动地跳跃着:南京,我来了!全国的舞台,我来了!  全国的大赛,多少次梦寐以求!我是幸运的,幸福的!大赛给了我一次全新的挑战机会:第一次走出新疆站在全国的舞台,第一次站在几千同仁们面前把自己各项技能一一展示,第一次与名师面对面的交流。台上,我是参赛者,也是学习者。名师的指点,各地精英们高
期刊
这是一座六朝古都的名城,在草长莺飞的江南四月天,迎来了“七彩语文杯”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的召开。历经六个月的精心准备和周密策划,大赛欣然揭开了她美丽的面纱,迎接48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宾朋。2010年5月27日至29日上午,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大赛评选出特等奖6名,一等奖25名,并为12个单位颁发了组织奖,大赛取得了圆满成功。    幕后筹划静悄悄    自2009年10月“七彩语文杯
期刊
自2010年3月25日起,至5月17日止,本刊“七彩语文杯”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对联征集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网友们撰写的对联,幅幅都是激情满怀,才华洋溢,而且各有特色,难分伯仲。现选择其中的10幅,在本刊发表,以飨读者。    语文素养,厚积薄发,七彩辰光舒望眼;  教改尖兵,心惟口诵,八斗才艺领风骚。  ——网友:皋城行者  (安徽六安金寨县梅山第三小学  肖九思)聚八方英才,杏坛
期刊
特等奖(按姓氏笔画排序)    沈建英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  陆华山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骆正位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莫妮妮 广西桂林市叠彩区凤集小学  党照虎 山东省泰安师范附属学校  鲍丹丹 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    一等奖(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志荣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团结农场中学  巨亚宏 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宏远学校  包托亚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实验小学  刘 静 辽宁省葫
期刊
师:小朋友,看老师写个词,注意马字旁要写得瘦长一点,右边写个“乔,”;“傲”字左边是单人旁,中间部分要先写横折钩,再写一撇,右边加个反文旁,一起来读一读。(边范写边讲解)  生:(齐读)骄傲。  师:真好听!要是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就更了不起了。谁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看?  生:小明得了第一名,小丽得了最后一名,小明有点骄傲。  师:噢,这个“骄傲”的意思是有点翘尾巴了,是吧?谁再来说?  生:我考
期刊
【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学的词语里,有一个词在一段话里出现了两次。谁来读读这段话?(大屏幕出示: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生读句子)  师:最后一个遗憾读得真好。这段话中有两个遗撼,一个是少年的遗憾,一个是——  生:“我”的遗憾。  【点评】“遗憾”是本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聚焦“遗憾”,以此为切入和展开点,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