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亲有关的记忆

来源 :昆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anj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像白马过隙,一晃,父亲离开我们已经24年了。这些年,我一直在异乡漂泊,在孤独寂寞的时候,我常常想起父亲。那些记忆的碎片,时不时地在我脑海里浮现。
  父亲走的那天晚上很冷,北风在屋外刮得呼呼直响,像是一个人喘着沉重的气息。在熊熊燃烧的火炉面前,围坐着大哥、二哥、三哥和我兄弟四人,我们都沉默着,没人说话,大家的心情很沉重。
  此时他躺在床上昏迷不醒,手上打着点滴。一场来势汹汹的疾病把父亲压倒了,他的肺部长了两个恶性肿瘤,最后一次去医院检查,发现已经压迫到气管。回家没几天,就发不出声音了,癌细胞已经不可抑制地在他体内扩散开来。
  那时,我在镇上的医院做见习医生,给他带回的特效止痛针药也不起任何作用。有时候,他痛得在床上翻来覆去。更多的时候,父亲给自己把脉(他是我们当地比较有名的中医),估计他也知道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时间悄然地流逝着,房间里很静,甚至可以听得见手表的滴答声。父亲躺在床上,身子也变得很小。此时他就像是一只即将燃尽的蜡烛,生命的火焰在风中微弱地抖动。
  大约是凌晨两点的时候,我们兄弟几人有些困了。说来真的很奇怪,最先是三哥听到了一阵怪异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仿佛是有人拿着铁链在地上拖动。然后大哥和二哥也听到了。
  于是,大家心里有了一种不祥的感觉。
  果然,没多久,父亲的喉咙里发出呼呼的痰鸣声,呼吸越来越急促。我们手忙脚乱地把父亲往堂屋里抬。
  在四川农村很多地方都有这个习俗,就是老人去世的时候,一定要入中堂。一般的农家院子都有一间堂屋,用来供奉祖先的灵位和遗像。
  进堂屋没多久,父亲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走的时候,他的眼睛没有合上,慢慢地没有了光泽。几个哥哥是学校老师,此时失声痛哭,和我一样哭得像个孩子似的。
  邻居们和周围的乡亲都赶来了,有人在父亲身边点燃了纸钱,我看见一缕青烟盘旋而起,直冲屋顶。鞭炮声骤然响起,把整个村子震得嗡嗡地响,狗吠声在鞭炮声中此起彼伏。
  奶奶老泪纵横,老年丧子的滋味,这已经是她第二次尝到了,我的二姑妈在父亲之前走了。我抱住奶奶,两个人哭成了一团。
  这时大哥走过来,安排我去找堂哥,让他去邻村请剃头匠过来给父亲剃头、修面。
  那时天还没亮,借着微弱的星光奔跑着,我不知道摔了多少个跟头,终于到了堂哥的家。他立马从热被窝里爬起来,打着手电筒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回到家里,邻居们已经为父亲穿好了寿衣。因为奶奶还在,父亲头上缠着白色的孝布(老家的风俗是死者上面没有长辈的话,头上是缠红布)。很快地,堂哥带着剃头匠回来了。他开始给父亲剃头和修面,我们兄弟几人跪在父亲面前,按照风俗,剃头匠一边给父亲剃头,一边说着吉利话。
  剃头匠忙完之后,东边的天空已经亮起了鱼肚白,星星全部隐没在深邃的天空中。
  父亲躺在堂屋正中,脚下放了一盏长明灯。我跪在他身边,托住他的下颌。他的嘴也没闭上,需要托住下颌。开始我还感觉手心有温度,但最后越来越冷,甚至是冰凉的感觉。在老家有个说法就是没有牵挂的人走了会眼闭口闭,但父亲没有,也许是他有太多的放不下,年迈的奶奶,还有未结婚成家的我。那年,我十七岁。
  在悲伤之中,我在奶奶的床上睡着了。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了很多人說话的声音,睁开眼一看,原来是风水先生和扎灵堂的师傅以及很多父亲生前的朋友来了。他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下一步的工作安排。房间里的气氛很凝重。
  起床后,我们兄弟几人分头出去拜孝(老家风俗是家中老人去世后,后人要披麻戴孝去所有的亲友家通知)。我被安排在最近的村子里,给自己杨姓家族的长辈拜孝。杨姓在我们那里是一个很有名的大姓,从早上到下午,我一家一家地走。记得那天下着毛毛细雨,每到一户杨姓人家,看到长辈我都要作揖和跪下来磕头,膝盖上满是湿湿的黄泥巴。那些长辈们扶起我,不住地安慰着我。
  晚饭后,我们兄弟几人开始为父亲守灵。在老堂屋,我们睡在地铺上,记得我是睡在父亲的脚下面的,紧紧地挨着父亲。
  在自己亲人的遗体面前,没有一点点害怕。我感觉好像是在小时候,我躺在父亲身边听他讲故事。只是现在父亲永远地睡着了,他听不见我的哭泣,我再也听不见他爽朗的笑声了。
  第二天晚上,一个戴眼镜的老人来到我家,拜祭过父亲后,他说明了来意,原来他是父亲的鸽友,现在他有意把父亲的鸽子全部买走。我们就送给他了,没要一分钱。父亲在世的时候养了一群鸽子,每天我都可以看到鸽子在屋顶上亲吻或者神气地走来走去,它们咕咕地叫着,像是一群很喜欢吵闹的孩子。父亲心灵手巧,给每只鸽子身上做了一只哨子,鸽子在天空飞翔盘旋的时候,鸽哨的声音像是炮弹尖利的呼啸,远远地传来。这时,父亲站在院子里,眯缝着眼睛仰头看着他飞翔的鸽群,脸上挂着骄傲的神情。
  两个姑妈回来了,在父亲的灵堂前哭得泪人似的。父亲他们那一辈是四兄妹,父亲是哥哥,下面是三个妹妹。二姑妈在父亲去世的前一年因为一场疾病走了,现在他们四兄妹中就剩下大姑妈和最小的姑妈了。大姑妈很多年前在绵阳定了居,小姑妈也在镇上买了土地盖了房,她们的家庭都很幸福美满。
  其实,父亲走的时候年龄并不是很大,六十岁。在现在这个社会来讲,正是享受人生的时候,可惜的是,父亲很不幸地患上了肺癌这个不治之症。刚开始,父亲一直咳嗽,以为是肺炎,但经过输液消炎过后不见好转,才去了镇上的医院检查,看到父亲的胸透片的时候,我的心里一沉,我明显地看到了有两个圆圆的阴影附在父亲的肺叶之上。我把这个事给几个哥哥说了后,大家的心里都落下了巨大的阴影。经过一段时间毫无效果的治疗,父亲终于卧床不起。
  父亲是个多才多艺的人,除了有精湛的中医术之外,他会唱戏,会川剧里面所有的乐器。记得小时候,经常在村子里的戏台上,我都可以看见父亲穿着戏袍在台上唱戏,他的声音抑扬顿挫,每一个动作和步伐看起来都很专业。值得一说的是,戏台上每一个角色的衣服和帽子都是父亲精心设计出来的。父亲也有一个川剧乐队,在里面他是鼓手。要知道,在任何乐队,鼓手是灵魂人物。那一面鼓后来放在父亲的房间里,没事的时候我也会去敲一阵,不过我敲得毫无章法,简直没法和父亲比。父亲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在村子里,很多人家里的红白事的对联,都是请父亲去写。他自己创作对联,记得小时候他经常给我讲对联的经典故事。至今我记得父亲讲的一副古代对联是:筷子夹笋,笋夹笋,老笋夹嫩笋。嘴巴吃肉,肉吃肉,活肉吃死肉。父亲给我讲对联的时候,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
  可以说,我爱上文学,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父亲的熏陶和影响。在老家,有的人家里老人去世后需要写祭文,父亲便是他们首选撰写人物。过后,也会给父亲一点报酬。父亲常常得意地对我说,这也是他的稿费。在我们那里,父亲是一个肚子里有墨水的人,很受人尊敬。小时候,我经常赖在父亲的怀里要他给我讲故事,他就乐呵呵地一个接一个给我讲,而且从来没有重复过。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每次上街都会给我带回一本一本的连环画,记得有《西游记》《敌后武工队》《岳飞传》等。从那时起,我就有了一种文字表达的欲望,于是我写的作文从来就是课堂上老师要读的范文。
  在家里停留了几天,父亲到了出殡的日子。那天,村子里最年轻力壮的八个人抬着父亲的棺材,慢慢地向着他的墓地走去。我们披麻戴孝,一走一跪地送走了父亲。送别父亲的人排成长龙,在乡村泥泞的道路上缓慢地向前移动。锣鼓声、鞭炮声夹杂在一起,整个世界都知道我的父亲走了。
  一个新的坟茔赫然耸立在眼前,一个最疼爱我的人永远沉睡在土地的怀抱。
  后面的三天晚上,按照老家的风俗,需要给逝去的老人送火把,免得他看不见前面的路。火把是我给父亲送过去的,每次把燃烧的火把放在父亲的坟头,我都会坐在冰冷的地上,同父亲说上几句话。滚烫的泪水落在冰冷的土地上,瞬间就没了踪影。
  父亲走后没多久,村子里下了一场很大的雪,据说是很多年都没有如此大的雪了。鹅毛般的雪花在风中飘飘洒洒,雪花在雪花里飞舞盘旋,风在风中嘶吼沉吟。一夜之间,整个大地便白茫茫的一片。而父亲的坟茔,似乎比任何时候都要高。大雪温柔地覆盖了他……
其他文献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朴实无华,诚实守信,然而,我们家的家风却很文雅,“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从记事时起,就听爷爷常说这句话,用来教育爸爸和姑姑们。当时很小,根本不懂是什么意思。后来爷爷走了,这句话就挂在了父亲嘴边。  父亲没有读完小学,乘除法还都是妈妈教的,但是他把这句我听不懂的话刻进了我心里。  爸爸是个热心肠,谁家有事都来找他帮忙。帮忙盖房、修车,调节邻里矛盾,人缘相当好。我的同学
期刊
是阳光正好的秋日黄昏,夕阳释放着最绚烂的颜色。他坐在广河岸边的草地上,眼神时而迷离时而澄澈时而贪婪,夹杂着深深的依恋和不舍。他目送着夕阳,用力地呼吸着青草和河水的气息。夕阳小心翼翼地陷落,只剩下满天的霞光。他说,回去吧。弟弟抱起他瘦小的身体,就像托起一片干枯的叶子。  那是他最后一次出门。三个月之后,他——我的外公在88岁之际去世了。  外公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虽然没有戎马倥偬没有铁马冰河,但在近
期刊
人一生中的第一个老师就是自己的双亲。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命运的走向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九七一年农历八月十五,我降生在山东省滕州市鲍沟镇闵楼村的一个贫穷家庭里。兄妹五个,我排行第四。上面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质朴,善良,勤劳,正直,是我一生永远的榜样。  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语的人,只知道默默地干,没黑没白地干,生产队里什么活脏,什么活累,父亲就干什
期刊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的大门上常贴的对联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字是父亲自己写的,字体既不是颜体,也不是欧体,而是父亲自创的赵体。  那时候,村子里会写毛笔字的不多,父亲是小学老师,虽然没学过书法,却自己独创了一种字体,瘦瘦的,有筋骨,也有棱角,看上去很好看。也许今天看来很一般,但在当时那个年代,父亲是出了名的写春联的好手。每年过年时,总是会有很多乡邻们到我家讨要春联和酉帖子。而父亲也是笑呵呵的
期刊
我出身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世家,听父亲说,从太爷爷到父亲,三代没出过一个哪怕像村长这样小的官。学而优则仕,因为没人做官,自然也没出过什么文化人。父母都是小学文化,在我印象中,他们从没坐下来对我们做过为人处世方面道理的教育。所以,说起带有文化气息的家风,我往往一片茫然。然而沉下心来,细细追忆父母创立家业和我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我又会非常清晰地看到我们的家风——实干。  爷爷过世得早,大爷姑姑成家立业都
期刊
去婆婆家,婆婆递给我一把钥匙,对我说:“陈颖,把钥匙收拾好了,等我下次再把自己锁在门外面,好来送钥匙给我开门。”我双手接过钥匙,把钥匙仔细地挂在我的钥匙环上。婆婆家的这把钥匙是多少年以前给我的?我还真记不起来了,只是知道有了这把钥匙之后还真方便,有时候买点好吃的东西送过去,恰巧两位老人都不在家,就用钥匙打开门,把东西放好,再给婆婆一个电话,就免去来回跑腿了;有时候婆婆家做了好吃的饭菜,婆婆就电话告
期刊
父亲三岁时,爷爷就去世了,奶奶是个盲人,母亲常对我说:“十里八乡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你爸这样受罪的人!”母亲还说:“你爸舍不得让你受一点罪,就是因为他受的罪太多了。”所以从小我就发誓,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孝敬父亲。  我的这个愿望直到去年夏天,也就是父亲整整六十岁的时候才得以实现,我让父亲停止了一切劳作,从此,他和母亲的所有花销都由我承担。为了让父母能够更好地安享晚年,结婚后我就搬离了老家,给他们营造了
期刊
如果把我的人生比喻成一条起航的船,那娘家就是我的港湾。爸妈的舐犊之爱,妹妹的手足之情,我对娘家的信赖与依赖,是这条船能在人生的大海上乘风破浪的动力和船帆。  我出生于1970年,年少时爸妈爱我至深,每天小米饭和必不可少的鸡蛋养大了我。小时候我曾咳嗽气喘,妈妈打听了许多偏方为我治病:仙人掌肉炒鸡蛋,香油煎鸡蛋,西瓜瓤里倒上稍许红酒吃瓤……年长的邻居们看妈妈焦急,都对妈妈说,女孩成年后这病自然就会好的
期刊
近年来,我经常有一种冲动,想要把母亲的一生付诸文字,为母亲留作纪念。然而每每提笔,却无从下手。母亲的一生,实实不是一篇短文能够概括的。而如今仓促落笔,也只是雪泥鸿爪,略记一二而已。  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从舅舅及亲朋的口中,我知道了母亲自小便心灵手巧、聪明伶俐。八岁的母亲就踩着小板凳开始在灶上忙活,帮姥姥做饭、为姥爷送饭。十一二岁母亲的针线已经做得极好,可以纳出针脚漂亮的鞋底,可以为弟妹缝补衣
期刊
春风在温暖的阳光里徐徐而至,不经意间迎来新的一年清明时节。每到这个时候,就想起被十里八乡称为好人的爷爷,心里满怀着春天里的感伤和思念。  记忆中的爷爷,一辈子与黄土地打交道,浑身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冬天穿着破旧的大襟棉衣,腰上扎着布条带子;夏天多是光着膀子,打赤脚,只穿着一条灰白色过膝的短裤。饱经岁月风霜的打磨,他有点驼背,银发白须,褐色的脸膛布满了刀刻似的皱纹,四肢经脉分明,清晰可见,手脚像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