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本课程是我国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改进和完善校本课程,是一个学校是否能将新课改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并应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上来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信息技术 校本课程
1. 引言
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全国大部分高中学校也都具有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条件,信息技术的专业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我国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第一,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大多数学生还是只重视语数外等高考科目的学习,而对信息技术这类“副课”的学习不重视。第二,现有的教材过“老”过“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此项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根据当前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挖掘更适合学生或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2. 课程改进具体内容
2.1. 调整课程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然而我们所用的教材内容还是简单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这些内容固然要掌握,但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掌握了这些技术,因此,在讲课过程中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多媒体制作等内容却很少涉猎或是一笔带过。
本文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开设校本课程,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作出以下调整:1.全面整合现有教材,并根据时代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加入一些新的技术和知识点(如计算机程序設计等);2.着重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将计算机操作技能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观能动性。
2.2. 开发新的校本课程,符合时代特点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找出学生们最感兴趣、最想学习或班主任极力要求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相关课程,并开设对应的校本课程。
此外,通过校本课程的授课实践,在每节课程结束后及时对此次课程进行总结反思,并及时对所编教材内容进行调整。
最后将校本课程的自编教材进行补充和完善,并整理成册,有机的与我校现在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进行结合,并将其作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专用教材。
2.3. 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方式的选择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能采用“大锅饭”和“满堂灌”的形式,而要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采用分层教学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学生的个性差异问题。
2.3.1分层教学
首先,按照有无基础将学生分成A、B两个班。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对于A班(有基础)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进行重点讲解和个别指导。而B班(无基础)的学生则以传统的教师串讲为主,再配合一些简单的练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这种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要求而进行的分层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也更加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在课堂上可以设置多级多元的学习目标。可以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区分为达标、拓展和提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和水平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学习行为和学习目标的可选择性。
2.3.2分组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是按照学生学习水平高低先把学生分成A和B两层(类),而A类(水平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把A类学生分散到B类学生中,以每组5-6人进行分组,其中,1-2人为A类学生,剩下的为B类学生。这样每个组员的水平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1.“强弱搭配”,小组互助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他的特点和长处,小组学习能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更加有利于个体的发展。
2.在辅导的策略上,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进行肯定和表扬,让每个人在组内发挥最大的作用。
3.对于所有小组都不愿意要的学生,老师就要亲自管理他们。定期检查他们的作业,有时要求他们谈谈想法......鼓励进步就是优秀,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让他们在班上多表现自己,到了适当时候,把这些学生推销到其他组里去。
2.4.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及时总结教学经验
校本课程一方面要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另一方面也要兼顾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针对所开设的校本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自主实践法,效果最好。
1、任务驱动法是一种非常适合用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任务”要有趣味性。设计的任务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目标。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练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指导他们自己尝试编程。
②“任务”要有操作性。计算机相关校本课程的操作性很强,教师一定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并适当给予其指导和帮助。这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有显著的效果。
③“任务”要有针对性。设计的任务具有针对性,这有利于学生深入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和清晰的理解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2、自主实践法是学习校本课程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因此,在课堂上必须不断地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动手发现自己的问题,检查自己的知识漏洞,从而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
3. 结语
校本课程是依据学校特有的教育哲学,办学理念,综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由学校组织的、教师主导、学校师生共同参与的,为促进本校学生个性化发展所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校本课程的开设是评价一个学校新课改是否落实到位的重要标准。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努力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的土壤,让学生在这片热土上茁壮成长,开出个性之花。
参考文献:
[1]李军;张辉;;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课程的开发[J];科技风;2008年08期.
[2]甘泉;刘玉梅;;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年10期.
[3]高树春;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年01期.
作者简介:
王蕾 1986年5月 女 陕西 汉 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中学(信息技术组备课组长) 工程师 计算机应用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信息技术 校本课程
1. 引言
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全国大部分高中学校也都具有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条件,信息技术的专业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我国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第一,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大多数学生还是只重视语数外等高考科目的学习,而对信息技术这类“副课”的学习不重视。第二,现有的教材过“老”过“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此项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根据当前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挖掘更适合学生或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2. 课程改进具体内容
2.1. 调整课程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然而我们所用的教材内容还是简单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这些内容固然要掌握,但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掌握了这些技术,因此,在讲课过程中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多媒体制作等内容却很少涉猎或是一笔带过。
本文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开设校本课程,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作出以下调整:1.全面整合现有教材,并根据时代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加入一些新的技术和知识点(如计算机程序設计等);2.着重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将计算机操作技能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观能动性。
2.2. 开发新的校本课程,符合时代特点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找出学生们最感兴趣、最想学习或班主任极力要求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相关课程,并开设对应的校本课程。
此外,通过校本课程的授课实践,在每节课程结束后及时对此次课程进行总结反思,并及时对所编教材内容进行调整。
最后将校本课程的自编教材进行补充和完善,并整理成册,有机的与我校现在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进行结合,并将其作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专用教材。
2.3. 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方式的选择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能采用“大锅饭”和“满堂灌”的形式,而要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采用分层教学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学生的个性差异问题。
2.3.1分层教学
首先,按照有无基础将学生分成A、B两个班。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对于A班(有基础)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进行重点讲解和个别指导。而B班(无基础)的学生则以传统的教师串讲为主,再配合一些简单的练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这种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要求而进行的分层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也更加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在课堂上可以设置多级多元的学习目标。可以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区分为达标、拓展和提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和水平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学习行为和学习目标的可选择性。
2.3.2分组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是按照学生学习水平高低先把学生分成A和B两层(类),而A类(水平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把A类学生分散到B类学生中,以每组5-6人进行分组,其中,1-2人为A类学生,剩下的为B类学生。这样每个组员的水平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1.“强弱搭配”,小组互助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他的特点和长处,小组学习能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更加有利于个体的发展。
2.在辅导的策略上,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进行肯定和表扬,让每个人在组内发挥最大的作用。
3.对于所有小组都不愿意要的学生,老师就要亲自管理他们。定期检查他们的作业,有时要求他们谈谈想法......鼓励进步就是优秀,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让他们在班上多表现自己,到了适当时候,把这些学生推销到其他组里去。
2.4.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及时总结教学经验
校本课程一方面要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另一方面也要兼顾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针对所开设的校本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自主实践法,效果最好。
1、任务驱动法是一种非常适合用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任务”要有趣味性。设计的任务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目标。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练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指导他们自己尝试编程。
②“任务”要有操作性。计算机相关校本课程的操作性很强,教师一定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并适当给予其指导和帮助。这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有显著的效果。
③“任务”要有针对性。设计的任务具有针对性,这有利于学生深入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和清晰的理解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2、自主实践法是学习校本课程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因此,在课堂上必须不断地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动手发现自己的问题,检查自己的知识漏洞,从而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
3. 结语
校本课程是依据学校特有的教育哲学,办学理念,综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由学校组织的、教师主导、学校师生共同参与的,为促进本校学生个性化发展所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校本课程的开设是评价一个学校新课改是否落实到位的重要标准。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努力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的土壤,让学生在这片热土上茁壮成长,开出个性之花。
参考文献:
[1]李军;张辉;;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课程的开发[J];科技风;2008年08期.
[2]甘泉;刘玉梅;;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年10期.
[3]高树春;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年01期.
作者简介:
王蕾 1986年5月 女 陕西 汉 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中学(信息技术组备课组长) 工程师 计算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