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500HS高强度钢与AA5052铝合金自冲铆接成形与力学性能分析

来源 :塑性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ou1988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B1500HS高强度钢与AA5052铝合金自冲铆接力学性能,进行自冲铆接试样准静态拉伸试验与轴向拉-拉疲劳试验.采用最小二乘法对疲劳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载荷/应力比-寿命曲线,分析了载荷水平和应力比对自冲铆接接头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准静态拉伸试样SAT(B1500HS+AA5052)的自冲铆接成形参数优于AST(AA5052+B1500HS)试样成形参数,基板顺序对准静态拉伸最大失效载荷影响较小,但SAT试样失效位移远大于AST试样.在不同载荷水平及应力比下,SAF(B1500HS+AA5052)试样的疲劳性能均优于ASF试样(AA5052+B1500HS).在取值范围内,两种试样的疲劳寿命随载荷水平的增大而减小,随应力比的增大而增大.SAT试样的准静态拉伸失效形式为B1500HS基板的材料撕裂,AST试样的准静态拉伸失效为铆钉由AA5052铝合金板脱离出来.SAF试样的疲劳失效形式为铝合金板由铆接点单向延伸至基板边缘的断裂,而ASF试样铝合金板产生翼状对称宏观疲劳裂纹.
其他文献
提出了一种采用“外闭-内开”式模具,从环形坯料起步,先扩隅预成形再终成形的分步成形工艺.以一种齿数为25、大端模数为9(齿宽L为40 mm)的从动曲齿锥齿轮为研究对象,借助Deform-3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索预成形模具的扩隅长度l及扩隅高度h对填充效果及终成形力的影响.结果表明,l的合理范围为13~17 mm、h的合理范围为3~4 mm,获得相同填充效果时,分步成形的终成形力降低14.3%.表明采用适当参数的扩隅预成形,可以使从动曲齿锥齿轮轮齿小端角隅较容易填充,同时能较大幅度降低终成形力;模具作
目的:采用Fe3O4@C/[BSMIM]HSO4/GCE对水中的铅离子进行定量分析.方法:在四氧化三铁(Fe3O4)的基础上,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Fe3O4@C纳米复合材料,并复合1-甲基-3-丁磺酸基咪唑硫酸氢盐([BSMIM]HSO4)离子液体,以玻碳电极(Glassy carbon electrode,GCE)为载体,制备了Fe3O4@C/[BSMIM]HSO4/GCE,并利用其对饮用水中铅离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Fe3 O4@C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分散性,Fe3O4@C/[BSMIM]HSO4/GC
为了探究不同铆接方式下铆钉的变形过程和变形机理,分别进行准静态压铆、低电压电磁铆接和高电压电磁铆接工艺试验,以2A10铆钉不同镦头变形量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了铆接方式对铆钉镦头微观组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准静态压铆条件下,铆钉镦头变形较均匀,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各区域晶粒破碎数目增多,但未出现明显的绝热剪切带.高、低电压电磁铆接镦头均以绝热剪切方式变形,高电压下成形镦头的绝热剪切现象相对更明显.镦头变形量为0.625时,相比于低电压电磁铆接,高电压电磁铆接加载速率更高,集中变形区域更窄,绝热剪切带宽度由
以某车型侧围外板为研究对象,根据零件造型复杂、结构尺寸大、外观质量要求高等特点,设计了4道工序的成形工艺方案.利用AutoForm软件对侧围外板成形工艺方案进行数值模拟,识别了全工序成形过程中主棱线拉延滑移、后门配合部台阶面整形开裂、行李箱盖配合部整形起皱、前风挡配合部回弹大等潜在缺陷.通过优化拉延工艺补充面、在轮拱区域设计余肉造型来改善主棱线滑移,增大过拉延量来解决后门配合部台阶面开裂,增加预整形工艺来消除行李箱盖配合部起皱,并借助CATIA软件对前风挡配合区域进行模具型面补偿设计来降低回弹.结果表明,
以某汽车侧围外板为对象,通过有限元建模和激光全域扫描,对成形后的覆盖件整体扭曲回弹状态进行了研究.运用多组补偿系数对不同特征区域进行了型面偏置补偿建模分析,发现两条“等效弯曲线”以内区域为回弹补偿的弱影响区,回弹补偿效果传递较差;进一步实验发现棱线、车门框等特征造型会阻碍回弹补偿修正效果的传递.基于上述认识,提出了强、弱影响区的补偿策略,经现场实际模具调试并匹配光学扫描点云与数模,得出了分别采用激进和保守的型面补偿策略对弱区和强区进行处理后能够获得较好的回弹补偿控制精度.
针对棒材免加热直接轧制技术在轧制生产中常有轧件温度头低尾高以及同批次产品头尾性能差异较大等问题,以某钢铁公司实际棒材直轧生产线为参考,以粗轧阶段轧制工艺参数为研究对象,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粗轧阶段三维热力耦合模型,从优化粗轧阶段轧制速度、轧辊直径和延伸系数等相关工艺参数角度研究改进头尾温差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轧件头尾温差随轧制速度的减小而降低,随辊径的减小而降低,随延伸系数的增大而降低,通过优化以上粗轧阶段相关工艺参数可以使轧件头尾温差降低20℃以上,缩小同批次产品的性能波动.
对异质材料无铆连接技术开展了研究,对比分析了上钢下铝接头和上铝下钢接头的截面形貌特征.以拉伸试验为基础,拟合参数后,建立了两种材料的本构模型.随后建立了上钢下铝无铆连接成形的有限元模型,通过试验验证了该模型预测成形接头的有效性.通过仿真分析了不同工艺参数对上钢下铝无铆接头的颈部厚度和自锁值的影响规律,具体工艺参数为成形力、凸模半径、凸模圆角、凹模半径及凹模深度.通过拉剪试验研究了上钢下铝无铆成形接头的强度.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可以有效预测接头的成形过程,且接头的质量较好,其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较于设计指标分别
为了满足小批量、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金属板料蝶形曲面件的市场需求,研发了一种新的柔性成形工艺——多点柔性旋压成形工艺.该工艺采用2组柔性辊作为成形工具,柔性辊组可通过相应的驱动系统提供动力,使其能绕自身轴线旋转,并可通过相应的调形装置调整成多种不同的轴线弯曲形状,成形多种类型的蝶形曲面件.阐述了多点柔性旋压成形的基本原理及实验装置,进行了不同材质蝶形曲面件的成形实验,分析了实验件的成形精度及厚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实验件具有良好的精度,其成形曲面与所需曲面形状吻合良好,验证了多点柔性工艺的有效性及可靠性.
为揭示铝膜层数对光栅机械刻划过程中铝膜弹塑性变形过程的影响,对不同铝膜的微观结构及力学特性进行观察与测量.建立了基于混合率方法的两相晶粒铝膜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刻划过程中各模型的应力分布传递规律及弹塑性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对比了不同层数铝膜在刻划过后的槽型情况.结果表明,应用两相晶粒模型可实现对分层铝膜塑性变形规律的表征.靠近刻槽底部的分层界面储存有压应力,阻碍下方晶粒内部拉应力的释放,减小了薄膜的回弹量.相同膜厚下,随着铝膜层数的增加,薄膜的塑性变形逐渐增强.形成的刻槽底角不断减小并接近刀尖角,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