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BL模式与学科竞赛相融合的食品化学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 :广东化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38574646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根据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提出了基于PBL模式与学科竞赛相结合的《食品化学》教学模式.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科研训练为驱动力,通过课前问题导入、课中问题介入、课后问题反馈等环节实施,在学科竞赛中,以科研项目为着力点,强化了学生创新思维、合作团队学习、科研训练的能力.
其他文献
宏观、微观、符号是物质及其变化所持有的三种表征形式,帮助学生构建三重表征,对其学习化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为例,通过问题引导、探究实验以及多媒体手段,立足于不同表征角度,探讨如何在教学中逐步构建三重表征思维,进行宏观、微观和符号三重表征的融合及转化,以培养学生在三重表征之间灵活转换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不仅能测定材料表面的组成元素,还能给出各元素的化学状态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表面分析技术,其最大的特色在于能够获取丰富的化学信息,对样品表面的损伤比较轻微、定量分析较好.因此,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被认为是一种可利用的最强力的表面分析工具.厦门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配备了一台岛津Axis Supra+型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零文针对该仪器设备的特点及现有的管理体制,就设备日常管理制度的规范、仪器管理团队的建立、仪器学习资源的构建、仪器设备在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仪器开放共享等进行了尝试
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是新时代双一流背景下的学科发展的主旋律之一.立足学科专业特点,优化纳米材料课程体系内容、深度融合基础知识与前沿研究方向对于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功能纳米材料》本科课程为对象,研究并分析了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和探索性意见.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本文结合教学经验,从PBL教学法、计算机辅助设计、结合模拟软件加强专业英语学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实践,有效提高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培养符合我国生物发酵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对行业发展十分重要.《微生物工程》课程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必修课,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应用型高校转型背景下,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工程》课程建设为出发点,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评价以及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重组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方法,重构了实践环节,优化了考核体系,使学生的动手、创新等应用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大类招生背景下,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深化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江西理工大学化工专业努力打造思政进课堂,强化课程思政育人作用.本文从思政教育特色做法及成效、教学改革创新做法及师德师风机制建设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化工专业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探索,强化“立德树人”的综合教育理念.
虚拟仿真实验技术是实现在线实验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为了解决生物质气化多联产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设备规模大、有高温危险性、单次实验运行成本较高、时间长等问题,运用Unity3D软件、SQL server等数据库,构建了预习、操控、拓展设计以及考核评价为一体的生物质气化多联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这种虚实结合、相互辅助的实验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切实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海洋药学是在海洋药物研究开发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应用学科,是服务于海洋生物制药这样一个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海南医学院作为海洋药学办学单位之一,致力于培养高层次海洋药学专业人才.由于海南拥有者全国无法比拟的南海海洋资源优势,因此,将优势转化成人才培养的支撑力量具有广阔的空间.我们通过系统梳理南海海洋资源特色,将其融入到教材撰写、实践教学、见习实习以及科研培养中去,形成具有南海海洋特色的模式,为海洋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高分子化学”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必修课程,但是在传统课堂中理论讲授与实验演示结合得不够紧密,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本文通过将高分子化学实验与理论知识教学相结合,并充分利用数字课堂所具备的优势,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达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把握、理解、运用的目的 .
根据认证工作需要,无机化学课程组制订了《无机化学》课程培养目标和思政目标,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导,再按照反向设计原则设计课堂,构建课程认知体系,建立课堂学习的内容与课程联系,激发学生兴趣(为何学?),设立课堂教学目标(学什么?),将课程知识分类,不同类型的知识点教学采用不同教学设计来融合思政元素(如何学?),引导学生将学习得到的知识、方法、态度应用到生活实际,实现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自然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