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于1911年的《武汉战争》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c76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人最早尝试拍摄电影是1905年的京剧无声影片《定军山》。然而,我国最早拍摄的新闻影片却鲜为人知,它是1911年由我国魔术家朱连奎和美利公司一位洋人共同拍摄的反映辛亥革命的纪录片《武汉战争》。
  此片是唯一一部颂扬武昌起义的新闻片,制片人不是电影家,而且一位魔术家。
  朱连奎以魔术方面的精湛技艺,先后在美、法、英、德等国演出,影响颇大。在国外演出期间,朱连奎对当时欧美各国正在蓬勃兴起的电影事业发生了兴趣,大开了眼界,于是从国外购回一套电影摄制设备。
  朱连奎返国之际,正值武昌起义前夜,汹涌澎湃的革命怒潮,使他萌发了灵感,决心与美利公司合作,以摄影机记录这些珍贵的场面。
  朱连奎征得起义军首领的同意后,便和美利公司的一位洋人随起义军进入战场实拍。他们两人扛着笨重的摄影机,选择租界边缘的一些高楼,如当时汉口大智路英国烟厂塔楼、歆生路大清银行楼顶等处,抢拍起义军与清军交战的镜头。
  实地拍摄完成后,朱连奎将胶片带到上海,经过冲洗、剪辑,最后编成一部名为《武汉战争》的新闻影片。
  武昌起义后的12月11日,朱连奎在上海南京路的戏园表演杂技幻术的同时,放映《武汉战争》。
  从12月15日始,影片又增加了南京光复的一些内容。当时革命党人主办的最大报纸《民立报》专门为《武汉战争》刊登了公演广告。广告词中曾写道:“观众如果欲睹战场之真象,以振奋发之精神,就请速来观看这部影片。因为能与亲临战场无异,大足增发起义之雄心、报国之热血。”
  《武汉战争》影片放映后,观众首次得以从银幕上看到武昌起义军强渡长江天堑、与清军激烈拼搏的一个个活龙活现的画面,如10月12日武昌起义军占领汉口、汉阳;10月27日,起义军与清军在汉口大智门车站附近、球场内外至歆生路一带的激烈争夺战;11月16日,起义军自汉阳反攻,冲至居仁门、歆生路,二次光复汉口等场景。
  人们在惊奇之余,也大受教育和鼓舞。尽管每张票价卖到6块大洋,最低也要银洋5角,但观众仍然络绎不绝。
  影片一直公映到1912年1月底。
  从艺术角度看,《武汉战争》的拍摄和制作有些粗糙,但却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史料,后来许多有关辛亥革命的印刷品和影视品,不少出自《武汉战争》的镜头。如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大革命写真画》(摄影集)和辛亥革命纪念明信片上有关起义首领的肖像、起义军出征的图像、清军焚烧民房的残暴情景等,均采自朱连奎之摄影作品。■
其他文献
史学家的骨头是最硬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容易得罪当权者,让自己吃上官司,身陷缧绁。  “二十四史”中最优秀的前三史的作者都未能逃过这个宿命。  首先是太史公司马迁。  本来他小日子过得很不错,从父亲司马谈手中接过太史令之职,虽然薪水不怎么高,但毕竟也是吃皇粮的。  不幸的是公元前99年到来了。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率领5000步兵,和数倍于己的匈奴骑兵作战,因寡不敌众,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勃然大怒
期刊
一、总理让侄子到基层锻炼,弟媳就带着儿子在河南焦作扎了根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于江苏淮安县红光西巷内的一座旧式普通小院,并在这里生活了12年。  周恩来兄弟三人,二弟周恩溥比周恩来小一岁,三弟周恩寿比周恩来小6岁。周恩溥生有一子,周恩寿生有三男三女。  周恩溥字博宇,乳名“和尚”,长大后,跟随伯父周贻赓在东北谋事,1944年在山东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46岁。  周恩寿出生后因皮
期刊
官员“治庸”,不独为当下的“热词”,古代“庸官”比比皆是,于是历代王朝都重视“治庸”。尽管多数乏善可陈,但有时也能让我们眼睛一亮。    一、古人上班早,下班也早    要了解古代“治庸”,得先了解古代官员是怎么上、下班的。  古代上班时间比现在早。《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已经忙碌了。”由此可见,从春秋起,古人就有了“鸡鸣即上班
期刊
太原新军    一、太原的新军    在山西,清政府的最高官员是巡抚,俗称抚台。办事机关叫巡抚衙门。  清朝末年,清政府裁汰旧军,编练新军,山西新军编定为暂编陆军第四十三协,下辖第八十五标(一标)和第八十六标(二标),直辖马队一营,炮队一营,以及工程队、辎重队、军乐队、陆军测量队、陆军警察各一个。新军中标统以下的主要军官多数是同盟会员或革命同情者,队官(连长)和士兵中也有不少是同盟会员。  新军驻
期刊
其实,从汉朝到民国的老百姓,对当下房地产“限购令”这个“时尚词汇”早已“耳熟能详”,同是限购,只不过古代“限购”的方法和目的与现在不同。  对于元朝到清朝以来的官员,政府采取的是“禁购”政策,而且“禁购令”日益趋紧。说元朝到清朝的官员购房政策连老百姓还不如,一点也不为过!  那么,从元到清的500多年来,当局为何要对官员实行史上最严厉的“禁购令”呢?  宋刚灭亡时,一批蒙古人跑到江南做官。这些做官
期刊
新军官兵大部分是要求革命或同情革命的,但亦有少部分是不赞成或反对革命的。第八十五标的队官满人岳桂,第八十六标第三营管带满人瑞镛,自然是不同意革命的,所以两个标在起义前把他们都囚禁起来。第八十五标第三营管带熊国斌虽非满人,但反对革命,起义时不让士兵参加,所以三营只有少数士兵越墙而出参加了革命。  起义成功之后,他却带领全营士兵开到阎锡山的驻地,对阎说:“我是保护都督来了。”阎锡山素知其为巡抚派,此行
期刊
提到犹太人,人们马上会想到三件事:一是“二战”时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二是无所不精的经商之道,三是独一无二的“家教”。   犹太人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在当今世人看来,既有些“另类”,又有些匪夷所思。但正是他们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才使得这个民族以“头脑聪明”、“游刃有余”著称于世。  犹太人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让人惊讶甚至是瞠目结舌的方法——   书本涂蜜。在犹太人的家中,最多的“家产”不是金钱
期刊
阎锡山知道新军起义成功、胜利在握之后,马上就议论选举都督的事,于是召集温寿泉、张树帜,乔煦,张瑜、常樾、李成林、杨沛霖、周玳、赵戴文等人研究对策。阎主张选姚鸿法为都督,理由有二:一,姚鸿法原任协统,是阎锡山的直接长官,地位较高。二,如果起义失败,姚父现任兵部侍郎,事情亦好转圜。大家也都同意,但认为如果姚鸿法不干的话,就推阎锡山为都督。  起义队伍补充弹药以后,张煌派右队鲍吉庆排长带一排人到活牛市街
期刊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国人要自强救国。朝廷开明的官员掀起了“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忧国忧民的举子们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到后来,报界、知识界、有实力的在野士绅,甚至一些王公亲贵结成共识,西太后也决定效法日本,实行君主立宪了。  在救国路上走着的,还有一群人。他们,就是我们常说的“革命党”,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他们不立宪,他们要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1911年(
期刊
长沙至衡阳之间,渌江与湘江交汇处,有一个历史名镇渌口。  渌口是醴陵水路出大江大河的一个转口商埠(今为株洲县城),史称“小南京”。1944年6月17日,从武汉南下的日军开进了这座“不设防”的河谷古镇,在这里实行了长达367天的殖民统治。  渌口水陆交通发达,人口稠密,物产丰富。日军看中了这块宝地,把沿线的军事指挥机关设在这里,其中包括宪兵大队、警备大队、桥梁大队、铁道兵大队、水上摩托化大队以及一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