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依据2个典型案例,从不同角度,以地质灾害防治气象服务需求,满意度和效益为基本评估对象,对气象服务调查内容和调查表进行调查评估和客观评估分析。
关键词:地质灾害;气象;预警
地质灾害发生诱因复杂,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一旦发生破坏力大,如果发生在人类活动区域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气象服务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近年来,国内因暴雨或强降雨引发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频发,江西省是由于当地地质及地形地貌条件的特点,在强降雨和持续长时间降雨条件下产生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客观存在。
了解和评估地质灾害防治对气象服务需求与现状的差异,可以为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服务方向提供参考,为气象部门向政府和决策部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气象服务提供依据,也为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提供支撑。
一、地质灾害气象服务需求分析
(一)社会公众
调查表明,在地质灾害发生期间,社会公众地质灾害相关的气象预警信息收到率达80%,手机短信和电视等以其自有的优势,仍然成为向公众传播气象预警信息最有效的传输手段,获。社会公众认为,目前气象预警信息准确或比较准确的占89%;所收到的地质灾害相关气象预警信息及时或比较及时的占85%;社会公众对影响地质灾害应急防御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序,由重到轻依次为气象预警准确及时、预警发布渠道畅通、政府应急工作组织、气象信息员队伍素质、相关部门联动配合、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二)政府部门
对相关政府部门专家气象服务需求的调查表明,在地质灾害防御中,一致认为气象预警对开展地质灾害防御以及政府决策非常重要,85%的专家对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技术水平表示关注,特别是天气预报准确率、气象预警发布的及时性、气象预警覆盖率对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重要。在获取地质灾害相关气象服务信息传输手段中,手机短信以其传输便捷、迅速等优势,得到专家一致认同。90%的专家认为在地质灾害气象服务应急救援的各个环节中,应急决策的确定对防灾、抗灾、救灾整个过程最重要。提前收到气象预警信息,确定应急决策方案、部署人员和财产转移、灾害易发点排查和相关设施除险加固,对开展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最有利。
对国土资源部门专家气象服务需求调查表明,在地质灾害防御中,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技术水平对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气象预警发布的及时性、预报准确率和气象预警覆盖率对国土资源部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重要。在列举出的 14类希望获得的气象服务产品排序中,一致希望获得气象预警信息、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和天气形势分析等服务产品,大多数专家希望获得灾害易发区自动雨量监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地质灾害气候预测等服务产品。
二、地质灾害气象服务典型案例分析
(一)2011年某省暴雨引发地质灾害案例
1.灾情概况。2011年,某省出现区域性强暴雨过程,这次暴雨过程引发了多起地质灾害,其中,某村因强降雨过程造成山体滑坡,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达 500多万元。暴雨涉及多个县市,共有172个观测站测出暴雨,9个观测站测出大暴雨。
2.监测联防。该省气象台、地市气象局加强天气会商力度,加强对市、县气象局短时临近预报预释和服务的技术指导,提醒其密切关注天气,做好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御的气象预幣服务工作。暴雨过程中,省气象台预报小组组织会商3次,参与中央气象台会商发言1次,组织紧急全省可视会商2次,召开新闻发布会2次。市县气象局会商系统24h开机,及时向政府领导和应急、防汛、国土等相关部门汇报降水实况和滚动预报,县区气象局随时上报天气实况及灾情。地市气象局与渭河上游气象台站加强联系,在天水市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下,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和市防汛指挥办提供渭河上游的雨情、汛情及天气演变情况,做好监测联防工作。
3.预报预警陕西省省市县气象局三级联动,对此次暴雨过程的预报提前24h以上,预报准确率高,与实况较为吻合。省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2次,暴雨黄色预警信号2次,雷电预警信号6次,与国土资源厅联合发布《她质灾害等级预报》1期,组织各类紧急会商6次,召开新闻发布会2次,暴雨过程期间,共发布强降水时段消息1次,雨情通报4份,并向各乡镇信息员多次发送每小时降雨量、3h降雨量,随时做好灾害防御的气象预警服务工作。
4.决策气象服务。省气象局第一时间向省领导和省应急办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贵人汇报了强降水预报预警情况。省气象台通过传真向省委、省政府、省应急办、省防办等15个单位报送暴雨预警信息。省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27家单位迅速行动,按照要求开展联防联动,将气象灾害的损失降到了极低。应急响应期间,省气象台每6h向政府值班室、省应急办、省防办报告一次降雨实况。
5.公众气象服务。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信息,开展公众气象服务。省气象局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2次;通过省电视台6个频道各档天气预报栏目插播节目信息3 200多条,进行电视连线直播3次:12121声讯电话拨打达15.5万人次;通过电子显示屏向汉边远山区发送预警信息1799屏次;通过短信平台向气象信息员发送预警7405人;通过400热线面向强降水落区信息员开展点对点外呼,外呼信息员892人,有效互动399人;通过省委组织部远程教育系统向农村发送预警信息;通过省应急办网站和中国天气网传播信息各4次;通过广播电台发布信息10次。此次暴雨过程的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达90%以上。
6.气象服务效果评价。在整个地质灾害过程中,持续降雨天数、持续降雨级和短时强降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气象影响因素;气象预警发布的及时性和天气预报准确率是开展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的首要保障条件,12 h以内提前预警对及时开展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有利;基层社区、乡村传播地质灾害相关气象预警信息的渠道主要有电话、社区大喇叭、手机短信、入户口头通知等;国土部门对于目前气象部门关于地质灾害提供的气象服务的满意率达90%;目前在地质灾害方面需要提高的地方主要有加强部门间联络与合作、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技术水平、加强与国地部门在信息资料交换与共享 气象预报信息在地质灾害防御过程中非常重要,其中,气象预报的及时性和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对于防灾救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应急决策的确定环节中发挥作用很大;在预报服务及时性方面相关部门专家认为应急决策确定应提前24h,人员转移阶段提前6-12 h,财产转移阶段提前12-24 h,灾害易发点排查阶段提前1-12 h,相关设施除险加固阶段提前24 h以上:相关政府部门专家获取地质灾害相关气象预报信息的主要渠道为电话传真、网络、手机短信等;相关政府部门专家对于地质灾害气象服务的满意度为100%,在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技术水平、气象科技知识宣传、气象监测的时空精度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气象预警信息的及时性是影响地质灾害应急防御工作的重要因素,气象预报信息80%均是通过政府部门发给基层工作人员,信息准确、实用、内容简单易懂;在有效保证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所需的气象预警信息时间上,应急决策确定提前6-12 h,人员转移提前6-12 h,财产转移6-12 h,灾害易发点排查提前6-12 h,相关设施除险加固提前24 h以上;基层工作人员获取预警信息的主要渠道有电视、广播、电话、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网络和上级传达等。
政府部门应急工作组织、相关部门联动配合和气象预警准确及时3个因素在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中比较重要;天气预报准确率和预警发布的及时性是地质灾害气象服务重要的指标,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电视、入户口头通知、锣鼓、小喇叭等方式获取气象预警信息,信息准确、及时、实用,为公众避险自救提供了帮助;在地质灾害应急防御工作中,社会公众认为提前12-24h收到气象预警能有效避免灾害带来的损失,希望可以获取地质灾害相关气象预报\地质灾害相关天气实况和灾害影响等气象服务。
(二)2012年某地地质灾害气象服务
1.灾情概况。2012年6月18-20日某省出现大范围的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强降水过程具有降雨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水位上涨快等特点。共11个地区20个县市163.2万人受灾,受伤735人,死亡8人,失踪7人,转移23.6万人,有16362间房屋倒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658万元。
6月20日03时某村3组发生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流程280 M,体积18 000 M3,15栋房屋及屋内物品、电器被不同程度冲毁、淹埋,3辆货车被埋,1辆面包车被冲走,泥沙堆积物造成河道堵塞、改道,受灾村民达18户65人。公路、通讯线路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直接经济损失6000余万元。所幸气象部门及地质部门预报预警准确,当地政府反应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2.预报服务准确及时。对此次降雨过程,省气象部门高度关注。省防指组织召开全省防汛工作会议,省台发布了《气象专题汇报》,指出18-19日湘中以北部分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
16日下午,省防办召开“全省防汛电视电话会议”,对湖南前期天气气候和后期降水进行了分析。18日上午,省台发布题为“暴雨天气警报”的《重大气象信息专报》,并通过传真、纸质文件等形式及时给省防办和相关单位。截至6月20日,共发布《气象专题汇报》5期,《气象专题预报》7期。
3.提前预警。考虑到前期降水及新一轮强降水的双重影响,省气象台对本次强降水过程的致灾性高度警觉,及时有效发布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为基层干部和社会公众避灾防灾应急提供可靠信息保障,提高人民群众防灾减灾能力。省气象台于6月18日发布了第一个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其中暴雨黄色预警信号51次180县市,暴雨橙色预警信号9次45县市,《暴雨红色预警信号》28次93县市;大风橙色预警信号1次6县市。为更好的服务民生,服务于抗灾救灾,省气象台制作并发布了首期《城市内涝预警》,提醒各地区加强防御,避免城市内涝。
4.加强值守。17日11:00省局启动7个地区气象台站Ⅲ应急响应命令,19日10:00,提升湘中以北地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响应等级,湘中以北地区气象局,省局直属单位,机关各地面气象测报是气象观测中开始最早、发展最普遍的,由最早的目测发展到今天的自动化遥感观测,近年来,随着气象观测现代化、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有机联系不足、基层台站测报人员素质落后、资源配置等问题日处室立即进入Ⅱ级应急响应状态。省气象台立即加强值守,实行行政领导带班值班,行政业务24h双岗值班,节假日坚守岗位,确保气象预报服务万无一失。
5.气象服务效益分析。短时强降雨、持续降雨日数、持续降雨量是影响当地地质灾害的主要气象因素,因此,要开展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应从气象部门获取的依次为气象预警信息、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灾害易发区自动雨量监测等气象服务产品;按其重要程度,地质灾害气象服务的相关指标依次为气象预警发布及时性、天气预报准确性、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大部分人认为>24 h收到气象预警信息对于开展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最为有利,另一部分则认为12-24h内接收到气象预警信息更有利于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启动相应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迅速转发或通知相关人员、加强灾害易发点监控与排查是收到气象预警信息的处置方式;手机短信、电话传真为气象预警信息传递至基层工作人员的有效渠道;社区乡村大喇叭、小喇叭、锣鼓、电视、电话、广播及手机短信等为乡村气象预警信息传播途径;绝大多数对气象部门提供的地质灾害相关气象服务满意;气象监测时空精度、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技术水平、信息资料交换与共享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一致认为的气象部门应加强和改进的工作。
三、结语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是做好预报预警服务工作的保障;及时准确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是各级地方政府指挥抗灾救灾的重要依据;多渠道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拓宽气象信息传播途径,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的主动性是减轻气象灾害的有效途径;气象信息员和协理员在预警信息传播和灾害收集上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法健,胡思明,崔大伟.洪涝灾害对龙岩市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11,17(16):55-57.
[2] 何秉顺,郭良,左吉昌.甘肃岷县“5·10”特大山洪灾害调查[J].中国水利,2012(15):113-117.
[3] 刘引鸽,葛永刚,周旗.秦岭以南地区降水量变化及其灾害效应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8,31(1):50-55.
关键词:地质灾害;气象;预警
地质灾害发生诱因复杂,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一旦发生破坏力大,如果发生在人类活动区域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气象服务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近年来,国内因暴雨或强降雨引发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频发,江西省是由于当地地质及地形地貌条件的特点,在强降雨和持续长时间降雨条件下产生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客观存在。
了解和评估地质灾害防治对气象服务需求与现状的差异,可以为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服务方向提供参考,为气象部门向政府和决策部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气象服务提供依据,也为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提供支撑。
一、地质灾害气象服务需求分析
(一)社会公众
调查表明,在地质灾害发生期间,社会公众地质灾害相关的气象预警信息收到率达80%,手机短信和电视等以其自有的优势,仍然成为向公众传播气象预警信息最有效的传输手段,获。社会公众认为,目前气象预警信息准确或比较准确的占89%;所收到的地质灾害相关气象预警信息及时或比较及时的占85%;社会公众对影响地质灾害应急防御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序,由重到轻依次为气象预警准确及时、预警发布渠道畅通、政府应急工作组织、气象信息员队伍素质、相关部门联动配合、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二)政府部门
对相关政府部门专家气象服务需求的调查表明,在地质灾害防御中,一致认为气象预警对开展地质灾害防御以及政府决策非常重要,85%的专家对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技术水平表示关注,特别是天气预报准确率、气象预警发布的及时性、气象预警覆盖率对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重要。在获取地质灾害相关气象服务信息传输手段中,手机短信以其传输便捷、迅速等优势,得到专家一致认同。90%的专家认为在地质灾害气象服务应急救援的各个环节中,应急决策的确定对防灾、抗灾、救灾整个过程最重要。提前收到气象预警信息,确定应急决策方案、部署人员和财产转移、灾害易发点排查和相关设施除险加固,对开展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最有利。
对国土资源部门专家气象服务需求调查表明,在地质灾害防御中,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技术水平对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气象预警发布的及时性、预报准确率和气象预警覆盖率对国土资源部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重要。在列举出的 14类希望获得的气象服务产品排序中,一致希望获得气象预警信息、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和天气形势分析等服务产品,大多数专家希望获得灾害易发区自动雨量监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地质灾害气候预测等服务产品。
二、地质灾害气象服务典型案例分析
(一)2011年某省暴雨引发地质灾害案例
1.灾情概况。2011年,某省出现区域性强暴雨过程,这次暴雨过程引发了多起地质灾害,其中,某村因强降雨过程造成山体滑坡,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达 500多万元。暴雨涉及多个县市,共有172个观测站测出暴雨,9个观测站测出大暴雨。
2.监测联防。该省气象台、地市气象局加强天气会商力度,加强对市、县气象局短时临近预报预释和服务的技术指导,提醒其密切关注天气,做好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御的气象预幣服务工作。暴雨过程中,省气象台预报小组组织会商3次,参与中央气象台会商发言1次,组织紧急全省可视会商2次,召开新闻发布会2次。市县气象局会商系统24h开机,及时向政府领导和应急、防汛、国土等相关部门汇报降水实况和滚动预报,县区气象局随时上报天气实况及灾情。地市气象局与渭河上游气象台站加强联系,在天水市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下,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和市防汛指挥办提供渭河上游的雨情、汛情及天气演变情况,做好监测联防工作。
3.预报预警陕西省省市县气象局三级联动,对此次暴雨过程的预报提前24h以上,预报准确率高,与实况较为吻合。省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2次,暴雨黄色预警信号2次,雷电预警信号6次,与国土资源厅联合发布《她质灾害等级预报》1期,组织各类紧急会商6次,召开新闻发布会2次,暴雨过程期间,共发布强降水时段消息1次,雨情通报4份,并向各乡镇信息员多次发送每小时降雨量、3h降雨量,随时做好灾害防御的气象预警服务工作。
4.决策气象服务。省气象局第一时间向省领导和省应急办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贵人汇报了强降水预报预警情况。省气象台通过传真向省委、省政府、省应急办、省防办等15个单位报送暴雨预警信息。省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27家单位迅速行动,按照要求开展联防联动,将气象灾害的损失降到了极低。应急响应期间,省气象台每6h向政府值班室、省应急办、省防办报告一次降雨实况。
5.公众气象服务。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信息,开展公众气象服务。省气象局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2次;通过省电视台6个频道各档天气预报栏目插播节目信息3 200多条,进行电视连线直播3次:12121声讯电话拨打达15.5万人次;通过电子显示屏向汉边远山区发送预警信息1799屏次;通过短信平台向气象信息员发送预警7405人;通过400热线面向强降水落区信息员开展点对点外呼,外呼信息员892人,有效互动399人;通过省委组织部远程教育系统向农村发送预警信息;通过省应急办网站和中国天气网传播信息各4次;通过广播电台发布信息10次。此次暴雨过程的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达90%以上。
6.气象服务效果评价。在整个地质灾害过程中,持续降雨天数、持续降雨级和短时强降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气象影响因素;气象预警发布的及时性和天气预报准确率是开展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的首要保障条件,12 h以内提前预警对及时开展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有利;基层社区、乡村传播地质灾害相关气象预警信息的渠道主要有电话、社区大喇叭、手机短信、入户口头通知等;国土部门对于目前气象部门关于地质灾害提供的气象服务的满意率达90%;目前在地质灾害方面需要提高的地方主要有加强部门间联络与合作、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技术水平、加强与国地部门在信息资料交换与共享 气象预报信息在地质灾害防御过程中非常重要,其中,气象预报的及时性和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对于防灾救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应急决策的确定环节中发挥作用很大;在预报服务及时性方面相关部门专家认为应急决策确定应提前24h,人员转移阶段提前6-12 h,财产转移阶段提前12-24 h,灾害易发点排查阶段提前1-12 h,相关设施除险加固阶段提前24 h以上:相关政府部门专家获取地质灾害相关气象预报信息的主要渠道为电话传真、网络、手机短信等;相关政府部门专家对于地质灾害气象服务的满意度为100%,在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技术水平、气象科技知识宣传、气象监测的时空精度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气象预警信息的及时性是影响地质灾害应急防御工作的重要因素,气象预报信息80%均是通过政府部门发给基层工作人员,信息准确、实用、内容简单易懂;在有效保证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所需的气象预警信息时间上,应急决策确定提前6-12 h,人员转移提前6-12 h,财产转移6-12 h,灾害易发点排查提前6-12 h,相关设施除险加固提前24 h以上;基层工作人员获取预警信息的主要渠道有电视、广播、电话、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网络和上级传达等。
政府部门应急工作组织、相关部门联动配合和气象预警准确及时3个因素在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中比较重要;天气预报准确率和预警发布的及时性是地质灾害气象服务重要的指标,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电视、入户口头通知、锣鼓、小喇叭等方式获取气象预警信息,信息准确、及时、实用,为公众避险自救提供了帮助;在地质灾害应急防御工作中,社会公众认为提前12-24h收到气象预警能有效避免灾害带来的损失,希望可以获取地质灾害相关气象预报\地质灾害相关天气实况和灾害影响等气象服务。
(二)2012年某地地质灾害气象服务
1.灾情概况。2012年6月18-20日某省出现大范围的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强降水过程具有降雨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水位上涨快等特点。共11个地区20个县市163.2万人受灾,受伤735人,死亡8人,失踪7人,转移23.6万人,有16362间房屋倒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658万元。
6月20日03时某村3组发生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流程280 M,体积18 000 M3,15栋房屋及屋内物品、电器被不同程度冲毁、淹埋,3辆货车被埋,1辆面包车被冲走,泥沙堆积物造成河道堵塞、改道,受灾村民达18户65人。公路、通讯线路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直接经济损失6000余万元。所幸气象部门及地质部门预报预警准确,当地政府反应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2.预报服务准确及时。对此次降雨过程,省气象部门高度关注。省防指组织召开全省防汛工作会议,省台发布了《气象专题汇报》,指出18-19日湘中以北部分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
16日下午,省防办召开“全省防汛电视电话会议”,对湖南前期天气气候和后期降水进行了分析。18日上午,省台发布题为“暴雨天气警报”的《重大气象信息专报》,并通过传真、纸质文件等形式及时给省防办和相关单位。截至6月20日,共发布《气象专题汇报》5期,《气象专题预报》7期。
3.提前预警。考虑到前期降水及新一轮强降水的双重影响,省气象台对本次强降水过程的致灾性高度警觉,及时有效发布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为基层干部和社会公众避灾防灾应急提供可靠信息保障,提高人民群众防灾减灾能力。省气象台于6月18日发布了第一个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其中暴雨黄色预警信号51次180县市,暴雨橙色预警信号9次45县市,《暴雨红色预警信号》28次93县市;大风橙色预警信号1次6县市。为更好的服务民生,服务于抗灾救灾,省气象台制作并发布了首期《城市内涝预警》,提醒各地区加强防御,避免城市内涝。
4.加强值守。17日11:00省局启动7个地区气象台站Ⅲ应急响应命令,19日10:00,提升湘中以北地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响应等级,湘中以北地区气象局,省局直属单位,机关各地面气象测报是气象观测中开始最早、发展最普遍的,由最早的目测发展到今天的自动化遥感观测,近年来,随着气象观测现代化、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有机联系不足、基层台站测报人员素质落后、资源配置等问题日处室立即进入Ⅱ级应急响应状态。省气象台立即加强值守,实行行政领导带班值班,行政业务24h双岗值班,节假日坚守岗位,确保气象预报服务万无一失。
5.气象服务效益分析。短时强降雨、持续降雨日数、持续降雨量是影响当地地质灾害的主要气象因素,因此,要开展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应从气象部门获取的依次为气象预警信息、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灾害易发区自动雨量监测等气象服务产品;按其重要程度,地质灾害气象服务的相关指标依次为气象预警发布及时性、天气预报准确性、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大部分人认为>24 h收到气象预警信息对于开展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最为有利,另一部分则认为12-24h内接收到气象预警信息更有利于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启动相应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迅速转发或通知相关人员、加强灾害易发点监控与排查是收到气象预警信息的处置方式;手机短信、电话传真为气象预警信息传递至基层工作人员的有效渠道;社区乡村大喇叭、小喇叭、锣鼓、电视、电话、广播及手机短信等为乡村气象预警信息传播途径;绝大多数对气象部门提供的地质灾害相关气象服务满意;气象监测时空精度、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技术水平、信息资料交换与共享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一致认为的气象部门应加强和改进的工作。
三、结语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是做好预报预警服务工作的保障;及时准确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是各级地方政府指挥抗灾救灾的重要依据;多渠道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拓宽气象信息传播途径,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的主动性是减轻气象灾害的有效途径;气象信息员和协理员在预警信息传播和灾害收集上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法健,胡思明,崔大伟.洪涝灾害对龙岩市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11,17(16):55-57.
[2] 何秉顺,郭良,左吉昌.甘肃岷县“5·10”特大山洪灾害调查[J].中国水利,2012(15):113-117.
[3] 刘引鸽,葛永刚,周旗.秦岭以南地区降水量变化及其灾害效应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8,31(1):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