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组织开展有效的小组学习的形式解决问题,是面向全体和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的有效的方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总觉得由于缺乏对此活动的深入研究而感到讨论活动在追求表面的热闹,讨论的场面可能很热闹,学生也都在讲,可是能真正围绕主题而活动的甚少,有些同学借此机会谈论与主题无关的事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因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一、课堂内小组合作讨论的组织形式
为了有效地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建立结构合理、互帮互助的合作小组是基础,是开展有效的小组学习的第一步。讨论小组的安排可根据学生的素质和问题的难易程度来科学安排,科学地组织安排是避免形式主义的根本保证,无论是同质同组还是异质同组的讨论,都应在流动组长的协调下进行,使每一位组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并且把意见收集起来进行汇报,在小组代表的汇报下其他同组成员可以补充完善。主要形式如下: ①互补小组。一般4~6人,其中小组成员的认知方式既有沉思型又有冲动型,认知结构既有完善者又有不完善者,形成互补态势,在通过讨论之后,小组成员之间的想法见解可以在组内提前进行补充、协调,由小组长进行组内总结,使组内成员的认识趋于正确、完善。②争辩小组。人数、组数不定。教师通过整理学生对同一问题所持的几种不同看法,把见解观点一致的学生编制成组,然后在组际之间进行争辩式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活动空间,大胆抒发各自的见解,在你来我往的交锋中,使正确答案暴露在学生的头脑中,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释放错误信息。如对于问题的看法不一致或有多个结论时常运用这种组合方式。③自由组合小组。介于前两种方式之间,更具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喜好以及平时交友的圈子与对问题所持的态度和自己认为具有权威性的同学组成一组,达成统一。这种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小组成员之间不存在任何隔阂,完全是一种民主的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大胆抒发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其个性特点,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讨论气氛,但缺陷是组成的小组之间水平不平衡,弱势组较难成功。这种小组的组合方式一般运用于开放型问题的讨论中。
二、课堂内小组有效讨论的实施
(1)师生的准备。 ①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好每次小组讨论的主题或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要考虑哪些问题是需要小组间成员一起讨论的。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它们自由选择自己的讨论题,为都能成功做准备。比如记得我在第一次教学七年级上册《郭沫若诗两首》诗,见教学目标中有“比较《天上的街市》与《静夜》的异同”的要求,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便设计了“《天上的街市》与《静夜》有何异同?”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结果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收效甚微,还浪费了好多时间。课后,我仔细反思,明白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还不了解比较阅读的方法,我这样没有针对性地笼统地提出问题,对于班上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很难完成讨论任务的。因此,三年后我再次教学本课时,我先简短地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比较阅读,再让他们从“结构、情感、手法”等方面比较两首诗的异同,问题明确了,学生不再像无头苍蝇,这次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②讨论时间要限定合理。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注意自己设计的问题需要多长时间来讨论,以便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千万不能让小组讨论成为课堂上的一个“过场”——走走形式便匆匆收场。几年前我校一次公开课中,我选择了《智取生辰纲》。课堂上我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问题是“课文是从杨志等人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请你从晁盖等人的视角,以‘六月初四,黄泥冈上......’为开头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按我的要求讨论了大约3分钟,我就要求学生汇报。学生没能完成任务,草草结束.这次教训令我知道:合理设置组内的操作流程、尽量具体的提示和安排、设置缓冲时间非常重要。
(2)合作意识。开展小组讨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课堂教学,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品质,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人格基础。①建立小组长与组员的组织领导机制。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的讨论和展示活动,组员必须配合组长完成讨论展示的任务,讨论的结果如何,展示的效果怎样,组长负主要责任,全体组员都要负连带责任,因为展示者发表的观点,展示的成果,是全体组员研究讨论出来的结果。②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和环节。小组讨论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主学习过程中个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果小组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由组长指定成员记录下来,并准备在展示环节中把疑问展示出来,供全班同学讨论。③对于个人已解决的问题,每个组员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组员讨论,取得共识,组长指定组员记录结论,准备展示。④组长组织讨论本组在展示环节中的展示方案,并确定具体的展示人员,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甚至全组成员。⑤讨论结束,组长举手报告老师,本组讨论完毕,等待展示。
(3)课堂内小组有效合作讨论的评价标准。①小组内成员人人参与操作、讨论,每个成员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组员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只允许分工的不同,保证每人都有机会表现和展示自己。②能围绕主题,作充分的准备,有目的地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有效地讨论,并且有组内的评价。③小组内的每一次学习使每一位成员都要有所启发,有所思考,有所提高。如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合作能力和主动学习提出要求,采用星级评比。具体可以设计如下内容:A: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B:认真听取并尊重小组成员意见。C:善于思考,能表达自己的个人看法。D:积极、主动与他人合作,能评价同学的观点。E:与他人合作效果好。F:能根据同伴的观点修正自己的看法。
当然,小组讨论中的评价已不是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己的和对同学的评价,其中也有对小组集体的评价、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等方式。因为小组学习以集体的目标、个人责任和平等的成功机会融为一体的奖励定向,以学习小组的成绩来评定每个学生的成绩。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小组讨论作为学生以相互之间而不是仅与教师交换思想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地进行交流,并且能得以及时反馈,从而有效地使学生的认识趋于完善,而且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使部分较胆小、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也能逐渐适应这种讨论氛围,逐渐地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至于处处被动,由于是人人参与了活动,每个学生都是在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因此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在这样的团结向上的一個小集体中,他们之间是多么的和谐、愉悦,互相取长补短,互相提高,共同进步,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课堂内小组合作讨论的组织形式
为了有效地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建立结构合理、互帮互助的合作小组是基础,是开展有效的小组学习的第一步。讨论小组的安排可根据学生的素质和问题的难易程度来科学安排,科学地组织安排是避免形式主义的根本保证,无论是同质同组还是异质同组的讨论,都应在流动组长的协调下进行,使每一位组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并且把意见收集起来进行汇报,在小组代表的汇报下其他同组成员可以补充完善。主要形式如下: ①互补小组。一般4~6人,其中小组成员的认知方式既有沉思型又有冲动型,认知结构既有完善者又有不完善者,形成互补态势,在通过讨论之后,小组成员之间的想法见解可以在组内提前进行补充、协调,由小组长进行组内总结,使组内成员的认识趋于正确、完善。②争辩小组。人数、组数不定。教师通过整理学生对同一问题所持的几种不同看法,把见解观点一致的学生编制成组,然后在组际之间进行争辩式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活动空间,大胆抒发各自的见解,在你来我往的交锋中,使正确答案暴露在学生的头脑中,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释放错误信息。如对于问题的看法不一致或有多个结论时常运用这种组合方式。③自由组合小组。介于前两种方式之间,更具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喜好以及平时交友的圈子与对问题所持的态度和自己认为具有权威性的同学组成一组,达成统一。这种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小组成员之间不存在任何隔阂,完全是一种民主的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大胆抒发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其个性特点,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讨论气氛,但缺陷是组成的小组之间水平不平衡,弱势组较难成功。这种小组的组合方式一般运用于开放型问题的讨论中。
二、课堂内小组有效讨论的实施
(1)师生的准备。 ①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好每次小组讨论的主题或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要考虑哪些问题是需要小组间成员一起讨论的。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它们自由选择自己的讨论题,为都能成功做准备。比如记得我在第一次教学七年级上册《郭沫若诗两首》诗,见教学目标中有“比较《天上的街市》与《静夜》的异同”的要求,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便设计了“《天上的街市》与《静夜》有何异同?”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结果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收效甚微,还浪费了好多时间。课后,我仔细反思,明白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还不了解比较阅读的方法,我这样没有针对性地笼统地提出问题,对于班上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很难完成讨论任务的。因此,三年后我再次教学本课时,我先简短地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比较阅读,再让他们从“结构、情感、手法”等方面比较两首诗的异同,问题明确了,学生不再像无头苍蝇,这次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②讨论时间要限定合理。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注意自己设计的问题需要多长时间来讨论,以便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千万不能让小组讨论成为课堂上的一个“过场”——走走形式便匆匆收场。几年前我校一次公开课中,我选择了《智取生辰纲》。课堂上我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问题是“课文是从杨志等人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请你从晁盖等人的视角,以‘六月初四,黄泥冈上......’为开头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按我的要求讨论了大约3分钟,我就要求学生汇报。学生没能完成任务,草草结束.这次教训令我知道:合理设置组内的操作流程、尽量具体的提示和安排、设置缓冲时间非常重要。
(2)合作意识。开展小组讨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课堂教学,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品质,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人格基础。①建立小组长与组员的组织领导机制。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的讨论和展示活动,组员必须配合组长完成讨论展示的任务,讨论的结果如何,展示的效果怎样,组长负主要责任,全体组员都要负连带责任,因为展示者发表的观点,展示的成果,是全体组员研究讨论出来的结果。②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和环节。小组讨论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主学习过程中个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果小组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由组长指定成员记录下来,并准备在展示环节中把疑问展示出来,供全班同学讨论。③对于个人已解决的问题,每个组员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组员讨论,取得共识,组长指定组员记录结论,准备展示。④组长组织讨论本组在展示环节中的展示方案,并确定具体的展示人员,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甚至全组成员。⑤讨论结束,组长举手报告老师,本组讨论完毕,等待展示。
(3)课堂内小组有效合作讨论的评价标准。①小组内成员人人参与操作、讨论,每个成员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组员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只允许分工的不同,保证每人都有机会表现和展示自己。②能围绕主题,作充分的准备,有目的地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有效地讨论,并且有组内的评价。③小组内的每一次学习使每一位成员都要有所启发,有所思考,有所提高。如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合作能力和主动学习提出要求,采用星级评比。具体可以设计如下内容:A: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B:认真听取并尊重小组成员意见。C:善于思考,能表达自己的个人看法。D:积极、主动与他人合作,能评价同学的观点。E:与他人合作效果好。F:能根据同伴的观点修正自己的看法。
当然,小组讨论中的评价已不是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己的和对同学的评价,其中也有对小组集体的评价、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等方式。因为小组学习以集体的目标、个人责任和平等的成功机会融为一体的奖励定向,以学习小组的成绩来评定每个学生的成绩。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小组讨论作为学生以相互之间而不是仅与教师交换思想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地进行交流,并且能得以及时反馈,从而有效地使学生的认识趋于完善,而且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使部分较胆小、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也能逐渐适应这种讨论氛围,逐渐地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至于处处被动,由于是人人参与了活动,每个学生都是在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因此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在这样的团结向上的一個小集体中,他们之间是多么的和谐、愉悦,互相取长补短,互相提高,共同进步,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