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至诚”是理上顿悟的根本,“孝悌”是事上渐修的根本。从孝悌之爱为起点延展开来,还要护养好本自具足之本心,并在立志符合本性的基础上把当下的本职工作做到极致,这就基本做到了人生以德为本。
【关键词】 论语;孝悌;本心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4-0026-02
基金项目:玉林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将中华元典智慧导入‘基础’课程研究”(编号:2020XJJGZC22)。
宋代赵普丞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在其中。可是,有很多人学了《论语》,仅停留于知识层面,自己的毛病习气烦恼等负能量并没有被经典所化,境界修为并没有提升。比如,与家人起矛盾时,仍然会被情绪带着跑,很难内省到“君子求诸已”,君子遇到任何境缘,都要反省自己,自己对所遭遇的一切负百分之百的责任。再比如,当别人误解自己时,很难想起“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能学以致用的原因,是没有抓住《论语》的根本。
《论语》的根本用一个字来表达就是心之“诚”,用两个字来表达就是心之“至诚”,也可以说是“里仁为美”,就是心地美,有一颗利他无我之心,以此心灵品质为“本”向外显发,就是从每个人本自具足的纯然清静之本心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对长辈自然做到孝,对平辈自然做到悌,对晚辈自然做到慈,对上级自然做到忠,对朋友自然做到信,对天地宇宙中未知的力量自然做到敬。“其为人也孝悌”中的人与“其为仁之本与”中的仁,发音相同,其中贯通的秘诀是,做人做通了,仁的境界也就实现了,人与仁二者自然相合。①“至诚”是理上顿悟的根本,“孝悌”是事上渐修的根本,从孝悌之爱的起点延展开来,还要护养好本自具足之本心,并在立志符合本性的基础上把当下的本职工作做到极致,这就基本做到了人生以德为本。《论语》通篇不离一个“乐”字,时刻记得把自己的心调到微微之笑意的状态,这是合道之秘籍。如此,渐渐心上磨,事上炼,最后理事无碍,境界高远,智慧通达,与道合一。
一、做好孝悌之本位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达到“仁”的境界状态的根本起点。《孝经》中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个至德要道,就是孝悌,孝悌是爱的原始点。仁爱之心要从敬爱自己的父母,友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开始,推而广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关爱人民,再往外推广,就是爱护万物。生养自己的父母是最该感恩的人,是第一福田,“家道家道,道落家中”,家是社会的缩影,在家里对长辈和平辈的心态,迁移到社会,便是“忠臣出于孝子之家”。心灵净化和内在品格的提升,要从自己最亲近的人下功夫,在平常的生活中“时习之”,事儿上磨炼,力求在每一件事上都能做到尽心尽力,真诚真心,纯然清净,知行合一,最后“止于至善”。
孝悌是德性修为第一个展现的地方,“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从感恩父母,自然迁移到感恩至圣先师,再到感恩党和国家,感恩人民,体会到我们吃的每一口饭菜都蕴含了从种菜人到做饭人无数人的汗水,直至感恩阳光、空气、水滴等万物,没有这些,便没有我的生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我们来自同一个源头,本来就是生命共同体。如此,仁爱之心以孝悌为中心点一圈一圈地往外扩展,心量格局也一层一层地往外扩充,由“小我”渐次走向“大我”,最后归于“无我”。
二、护养好本自具足之本心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人之初,性本善”“天命之谓性”,其中的“如来智慧德相”“自性”“性”指的都是人人本自具足之本心,这是“人人皆可成尧舜”“人人皆可成佛”,实现大同社会的人性根基。本心既需要护,也需要养,因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本心即道心,从字面上来看,人心是危险的,道心是微弱的,人心容易把人引向危险,道心本身很微妙微弱。人心即人性的弱点,表现为各种贪欲、偏见、自私、狭隘、攀比、虚荣、嫉妒等人性中的负能量,人性中的恶;道心即人性的优点,表现为觉悟、豁达、仁爱、正直、无私等正能量,人性中的善。道心的特点就是:生发喜悦、创造价值、利益众生。几乎所有的人生困惑和灾祸都是人心招来的;几乎所有的光辉灿烂都是道心创造的。道心儒学称为“本心”“良知”;道学称为“真心”;佛学称为“佛性”,名不相同,表达的都是人人与生俱来,本自具足,与宇宙本体“道”相通之本觉。儒学养浩然之气,立道心;道学通过看破人心,超越人心,启发出道心。一立一破,切入点不同,殊途同归。佛学“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扶拭,勿使惹尘埃”,时时养护好道心,不要被人心(尘埃)遮蔽。②
历代圣贤经典是教我们如何摆脱人心(欲望情绪)的束缚,不做人心(欲望情绪)的奴隶,帮我们护养好道心,找道心,修道心,让道心的光芒照亮前程,幸福人生,觉悟生命。当道心完全超越人心的时候,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人类如果没有历代圣贤经典的启发,人心会极度膨胀,导致人类走向自我毁灭。道心微妙微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应该做的先切掉,这是护。《黄帝内经》的文眼,“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内守的心境,即养生背后是养心,养心的背后是调心,慈祥慈悲乐呵呵,打开心量,“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主观臆断,中道不走极端,不固执僵化,不执着于小我的私欲,如此,身心愉悦,自利利他,其终极目标是要合“道”。“直养而无害”“君子坦荡荡”“直心是道场”,都是要以正知、正念、正行来养好本心。当念头来时,要用本觉觉察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是利他的还是利己的,正向利他的就行动,否则就内省内观,一直将其转化完全为止,时时刻刻保有自我反省的能力。 三、立志符合本性
志,甲骨文的含义是心之所之,就是内在心要去的,不是外在的身要去的那个地方,要根据自己内心的渴求而量身定位,所以叫志向。“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士是十选一的精英,庸人谈不上志,志是士之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角度来讲,“志于道”是立根本志,人们通常所说的立志是在“游于艺”的层面,“艺”即“义”,即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或专业,在专业领域游刃有余,以此来奉献社会,累积福德,调养本心,颠覆有限认知,知行合一,提升自己,最后合“道”。这里的立志符合本性,是说选择专业要符合自己的本性(喜欢擅长),选择领域(政、商、文)也要符合自己的本性,立志是把所有的心神都聚焦于本性,如此,从立志到完成志向的过程中,不仅愉悦身心,完成自我实现,更益于服务社会。否则,一个天生的绘画天才当了警察既是人生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损失。
四、把本职做到极致
“下下人,有上上智”,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只是分工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均是实现自我,服务社会的一个平台。无论身处多么平凡的岗位,都要兢兢业业,不好高骛远,使心安住在当下,以真善美的心灵品质做好每一件事情,影响辐射与自己相关的每一个人,从我做起,“居上不骄,为下不背”,诚诚恳恳在工作岗位上尽自己的本位。如果本职没做好,就是亏本的,亏本的话,是不圆满的,离道也就远了。
五、人生以德为本
“至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先正心,正心即修德,修德即是修“利他”之心,修德才能合道,因为“天之载我者,德也”。德是人生这座大楼之地基,地基深厚,才能撑起高楼,“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正所谓“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厚德载物,内圣外王。古今中外,无论是顶尖的企业家,还是政治家,包括推销员,保洁员,可以说是任何领域中的事业成功者,无一例外的秘籍是“利他”两个字。“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中国文化是“王”道的文化,因为本自具足,只是被私欲情绪等“乌云”遮蔽,需要“拔云见日”,回归本来之王。自己修来的一点圣心,如果没有机会,这点圣心就要藏在内心里,王字里面一点成玉,君子终日行不离玉,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如果有机会,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把这一点圣心放到外面去,一点放到王字的上面成主。③
一身之主叫修身,对普通人来说,能成为一身之主并不容易。“观德于忍”,关于人的本觉、情绪和欲望的关系,可以这样来打个比方,本覺是皇帝,情绪和欲望是太监和大臣,情绪和欲望来的时候,能不能当下先忍两秒,不跟着情绪和欲望跑而成为他们的傀儡,以本觉观照心轮中气血的自然流动,而不攀附任何知见,将情绪和欲望这些负能量觉察转化为正能量,会用此观照的功夫,脾气秉性会慢慢被转化,性情会越来越平和,从而身心健康愉悦,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时时刻刻由本觉做主,“主明则下安”,不再做情绪和欲望的奴隶,才能成为一身之主;一家之主叫齐家,一国之主叫治国,天下之主叫平天下。涵养德的基本准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即恕,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也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挈矩之道”,能够把上下、前后、左右的关系都处理好,自利利他,根本还是要修一颗无我利他之心。
注释:
①钟永圣.论语(一)[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22.
②郭继承.中华经典十三讲[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9:20.
③刘宏毅,刘丰.心路:从《大学》看人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44.
作者简介:
王荣,女,玉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论语;孝悌;本心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4-0026-02
基金项目:玉林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将中华元典智慧导入‘基础’课程研究”(编号:2020XJJGZC22)。
宋代赵普丞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在其中。可是,有很多人学了《论语》,仅停留于知识层面,自己的毛病习气烦恼等负能量并没有被经典所化,境界修为并没有提升。比如,与家人起矛盾时,仍然会被情绪带着跑,很难内省到“君子求诸已”,君子遇到任何境缘,都要反省自己,自己对所遭遇的一切负百分之百的责任。再比如,当别人误解自己时,很难想起“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能学以致用的原因,是没有抓住《论语》的根本。
《论语》的根本用一个字来表达就是心之“诚”,用两个字来表达就是心之“至诚”,也可以说是“里仁为美”,就是心地美,有一颗利他无我之心,以此心灵品质为“本”向外显发,就是从每个人本自具足的纯然清静之本心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对长辈自然做到孝,对平辈自然做到悌,对晚辈自然做到慈,对上级自然做到忠,对朋友自然做到信,对天地宇宙中未知的力量自然做到敬。“其为人也孝悌”中的人与“其为仁之本与”中的仁,发音相同,其中贯通的秘诀是,做人做通了,仁的境界也就实现了,人与仁二者自然相合。①“至诚”是理上顿悟的根本,“孝悌”是事上渐修的根本,从孝悌之爱的起点延展开来,还要护养好本自具足之本心,并在立志符合本性的基础上把当下的本职工作做到极致,这就基本做到了人生以德为本。《论语》通篇不离一个“乐”字,时刻记得把自己的心调到微微之笑意的状态,这是合道之秘籍。如此,渐渐心上磨,事上炼,最后理事无碍,境界高远,智慧通达,与道合一。
一、做好孝悌之本位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达到“仁”的境界状态的根本起点。《孝经》中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个至德要道,就是孝悌,孝悌是爱的原始点。仁爱之心要从敬爱自己的父母,友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开始,推而广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关爱人民,再往外推广,就是爱护万物。生养自己的父母是最该感恩的人,是第一福田,“家道家道,道落家中”,家是社会的缩影,在家里对长辈和平辈的心态,迁移到社会,便是“忠臣出于孝子之家”。心灵净化和内在品格的提升,要从自己最亲近的人下功夫,在平常的生活中“时习之”,事儿上磨炼,力求在每一件事上都能做到尽心尽力,真诚真心,纯然清净,知行合一,最后“止于至善”。
孝悌是德性修为第一个展现的地方,“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从感恩父母,自然迁移到感恩至圣先师,再到感恩党和国家,感恩人民,体会到我们吃的每一口饭菜都蕴含了从种菜人到做饭人无数人的汗水,直至感恩阳光、空气、水滴等万物,没有这些,便没有我的生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我们来自同一个源头,本来就是生命共同体。如此,仁爱之心以孝悌为中心点一圈一圈地往外扩展,心量格局也一层一层地往外扩充,由“小我”渐次走向“大我”,最后归于“无我”。
二、护养好本自具足之本心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人之初,性本善”“天命之谓性”,其中的“如来智慧德相”“自性”“性”指的都是人人本自具足之本心,这是“人人皆可成尧舜”“人人皆可成佛”,实现大同社会的人性根基。本心既需要护,也需要养,因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本心即道心,从字面上来看,人心是危险的,道心是微弱的,人心容易把人引向危险,道心本身很微妙微弱。人心即人性的弱点,表现为各种贪欲、偏见、自私、狭隘、攀比、虚荣、嫉妒等人性中的负能量,人性中的恶;道心即人性的优点,表现为觉悟、豁达、仁爱、正直、无私等正能量,人性中的善。道心的特点就是:生发喜悦、创造价值、利益众生。几乎所有的人生困惑和灾祸都是人心招来的;几乎所有的光辉灿烂都是道心创造的。道心儒学称为“本心”“良知”;道学称为“真心”;佛学称为“佛性”,名不相同,表达的都是人人与生俱来,本自具足,与宇宙本体“道”相通之本觉。儒学养浩然之气,立道心;道学通过看破人心,超越人心,启发出道心。一立一破,切入点不同,殊途同归。佛学“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扶拭,勿使惹尘埃”,时时养护好道心,不要被人心(尘埃)遮蔽。②
历代圣贤经典是教我们如何摆脱人心(欲望情绪)的束缚,不做人心(欲望情绪)的奴隶,帮我们护养好道心,找道心,修道心,让道心的光芒照亮前程,幸福人生,觉悟生命。当道心完全超越人心的时候,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人类如果没有历代圣贤经典的启发,人心会极度膨胀,导致人类走向自我毁灭。道心微妙微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应该做的先切掉,这是护。《黄帝内经》的文眼,“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内守的心境,即养生背后是养心,养心的背后是调心,慈祥慈悲乐呵呵,打开心量,“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主观臆断,中道不走极端,不固执僵化,不执着于小我的私欲,如此,身心愉悦,自利利他,其终极目标是要合“道”。“直养而无害”“君子坦荡荡”“直心是道场”,都是要以正知、正念、正行来养好本心。当念头来时,要用本觉觉察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是利他的还是利己的,正向利他的就行动,否则就内省内观,一直将其转化完全为止,时时刻刻保有自我反省的能力。 三、立志符合本性
志,甲骨文的含义是心之所之,就是内在心要去的,不是外在的身要去的那个地方,要根据自己内心的渴求而量身定位,所以叫志向。“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士是十选一的精英,庸人谈不上志,志是士之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角度来讲,“志于道”是立根本志,人们通常所说的立志是在“游于艺”的层面,“艺”即“义”,即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或专业,在专业领域游刃有余,以此来奉献社会,累积福德,调养本心,颠覆有限认知,知行合一,提升自己,最后合“道”。这里的立志符合本性,是说选择专业要符合自己的本性(喜欢擅长),选择领域(政、商、文)也要符合自己的本性,立志是把所有的心神都聚焦于本性,如此,从立志到完成志向的过程中,不仅愉悦身心,完成自我实现,更益于服务社会。否则,一个天生的绘画天才当了警察既是人生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损失。
四、把本职做到极致
“下下人,有上上智”,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只是分工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均是实现自我,服务社会的一个平台。无论身处多么平凡的岗位,都要兢兢业业,不好高骛远,使心安住在当下,以真善美的心灵品质做好每一件事情,影响辐射与自己相关的每一个人,从我做起,“居上不骄,为下不背”,诚诚恳恳在工作岗位上尽自己的本位。如果本职没做好,就是亏本的,亏本的话,是不圆满的,离道也就远了。
五、人生以德为本
“至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先正心,正心即修德,修德即是修“利他”之心,修德才能合道,因为“天之载我者,德也”。德是人生这座大楼之地基,地基深厚,才能撑起高楼,“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正所谓“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厚德载物,内圣外王。古今中外,无论是顶尖的企业家,还是政治家,包括推销员,保洁员,可以说是任何领域中的事业成功者,无一例外的秘籍是“利他”两个字。“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中国文化是“王”道的文化,因为本自具足,只是被私欲情绪等“乌云”遮蔽,需要“拔云见日”,回归本来之王。自己修来的一点圣心,如果没有机会,这点圣心就要藏在内心里,王字里面一点成玉,君子终日行不离玉,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如果有机会,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把这一点圣心放到外面去,一点放到王字的上面成主。③
一身之主叫修身,对普通人来说,能成为一身之主并不容易。“观德于忍”,关于人的本觉、情绪和欲望的关系,可以这样来打个比方,本覺是皇帝,情绪和欲望是太监和大臣,情绪和欲望来的时候,能不能当下先忍两秒,不跟着情绪和欲望跑而成为他们的傀儡,以本觉观照心轮中气血的自然流动,而不攀附任何知见,将情绪和欲望这些负能量觉察转化为正能量,会用此观照的功夫,脾气秉性会慢慢被转化,性情会越来越平和,从而身心健康愉悦,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时时刻刻由本觉做主,“主明则下安”,不再做情绪和欲望的奴隶,才能成为一身之主;一家之主叫齐家,一国之主叫治国,天下之主叫平天下。涵养德的基本准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即恕,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也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挈矩之道”,能够把上下、前后、左右的关系都处理好,自利利他,根本还是要修一颗无我利他之心。
注释:
①钟永圣.论语(一)[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22.
②郭继承.中华经典十三讲[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9:20.
③刘宏毅,刘丰.心路:从《大学》看人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44.
作者简介:
王荣,女,玉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