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人教版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的课题根据其语法结构分成偏正式课题、主谓式课题、介宾短语式课题、并列短语式课题、动宾式课题五大类,根据课题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历史与社会》课的综合性。
【关键词】课题特点 按题施教
人教版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共三个单元十六课四十四个标题(以下简称课题),从汉语语法结构上分析,其中有偏正式课题有三十二个,最典型如:“屈辱的岁月”、“最后的盛世”、“悲壮的抗争”等;有介宾短语式课题二个;例如:“从维新到革命”;主谓式课题六个;例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并列式课题三个,例如:“挑战与回应”;动宾短语式课题一个,“师夷长技以制夷”。《历史与社会》中课题就像是议论文的论点,课文内容紧紧围绕课题展开,是课题的论据,来支撑、证明课题。课题是课文的“统帅”,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教学的灵魂,是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脉络的重要依据。下面就不同的语法结构的课题,谈谈按“题”施教的规律。
1.偏正式课题要把握重点
偏正式课题可分为二类。第一类中心词原本就是名词,如:“屈辱的岁月”,这样的课题共十七个。第二类中心词原本是动词但在课题中却以名词形式出现,如:“中华民族的觉醒”,这样的课题共十五个。对第一类课题的教学重点是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修饰语上, 在“屈辱的岁月” 中“屈辱”才是教学的重点。以“屈辱的岁月”为例, “屈辱的岁月”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哪些是屈辱的史实。课文从战争中的惨败(英军攻陷定海、直抵天津,威胁北京,仅林则徐在广州一地严密防守)说明军备上的松驰;从皇帝的恐慌、与英军的谈判、查办林则徐说明统治者的无能;经过明治维新刚刚走上资本主义的日本居然也来侵略并打败中国说明清政府投降政策带给中国人民的羞辱;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说明给中国主权带来的严重破坏;从瓜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中国成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说明局势的危急。以此来说明中国在当时面临的军事、政治、经济上的屈辱。从当时的屈辱引导学生探究屈辱的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本国封建制度的落后),在屈辱带来的愤怒和冷静的思考中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第二类课题的重点是课题中的中心词。以“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例,教学中一定要围绕“觉醒”两字,何谓“觉醒”?一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的技术、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向阻碍中国社会前进的封建正统思想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并动摇了其统治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二是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是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决定因素,显示了强大的力量,预示着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三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并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革命领导核心的出现提供了组织保证。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思想、坚实的阶级基础、坚强的领导核心、正确的革命榜样(以俄为师),中国革命的面貌将焕然一新。这样在历史的纵向比较中把握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2.主谓式课题要巧解难点
主谓式课题往往描述的是一种状态,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地球变小了”。其难度不在于对其进行直观的描述,而在于对出现这种状态原因的理解,它是一系列社会现象、历史事件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例,要从国共两党力量的对比、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渡江战役到南京解放来说明军事上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最直接的前提,并引导学生探究军事胜利的原因是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解放军全体指战员的英勇奋斗,让学生明白领袖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和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并回顾国统区的腐败、黑暗与革命根据地欣欣向荣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让学生认识共产党嬴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国民党失去了人心,其虽貌似强大但失败是必然的,从此中国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民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进入了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时代。让学生在丰富、确凿的历史事实面前,坚信历史的结论。
3.介宾短语式课题要找准联系点
介宾短语式课题在本册课文中只有二个,分别是“从维新到革命”和“从北伐战争到红色根据地的建立”.这些课题描述的是历史事件与过程,历史事件组成了历史发展的过程,过程中蕴含了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关系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影响。在“从北伐战争到红色根据地的建立”的教学中要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斗争实践认识到不能孤军奋战搞革命到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到大革命的失败,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时的“城市中心论”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说明中国共产党在一步一步地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反面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红军指战员的正确选择。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分析前一事件对后一事件的影响,这样环环相扣,使学生对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过程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并明白历史总是在错误与正确的冲突中作出选择,前进是要付出代价,学会客观冷静地对待前进中的错误。
4.并列短语式课题要明确侧重点
并列短语式课题只有三个,分别是“文明与野蛮相交织”、“挑战与回应”、“工业化和城市化”。三个课题从语法上看是平列的,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则有前因后果的关系,在这类课题中前一现象是后一现象的背景或原因,后一现象是前一现象的后果,而结果一般是教学的重点。 在“挑战与回应”中由于各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亚非拉人民面临工业文明和殖民掠夺的挑战,“回应”是亚非拉各国人民反抗西方的侵略和殖民奴役,但是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回应的方式就不同,有些国家则采用长期的武装斗争,有的则进行资产阶级改革,但争取民族独立,向西方学习,引进工业文明的成果,使本国富强起来,是当时亚非拉国家共同面临的历史机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只要存在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挑战与回应”将是社会发展的永恒的主题,也是国与国基于实力的一种较量。在历史的前因后果中看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从各国回应“挑战”方式的不同中,看到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从而学会全面地看待历史现象,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
5.动宾式课题要抓住关键点
动宾短语式课题只有“师夷长技以制夷”, “长技”是本课题的关键。首先要让学生探究中明确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的原因:他们亲身经历鸦片战争,亲眼看到了英军的“坚船利炮”,目睹了鸦片战争失败的现实,他们本身是比较开明的知识分子,思想相对较解放,西方的“长技”首先给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认识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提出要师夷“长技”。洋务派提出“自强”是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实战中认识 “长技” 对维护统治的重要性,学“长技”以“自强”,所以去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筹建海军。兴办民用工业图“求富”,是为 “自强”提供经济基础,派遣留学生、办新式学堂是为“自强”提供人才保证。这样组织教学揭示了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中认识“长技”,在洋务运动中学习“长技”的整个过程,清楚地看到中国同西方的差距,更清楚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必然性。
让历史事实说话,将历史事件放在社会发展的在大舞台上,论证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在对历史事实的整理、对比中,学会对事实进行归纳、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历史与社会》作为综合课程的特殊之处。通过课题的解读,能够找准知识点、把握能力点、贯彻情感点,使《历史与社会》课综合的味道十足。
【关键词】课题特点 按题施教
人教版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共三个单元十六课四十四个标题(以下简称课题),从汉语语法结构上分析,其中有偏正式课题有三十二个,最典型如:“屈辱的岁月”、“最后的盛世”、“悲壮的抗争”等;有介宾短语式课题二个;例如:“从维新到革命”;主谓式课题六个;例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并列式课题三个,例如:“挑战与回应”;动宾短语式课题一个,“师夷长技以制夷”。《历史与社会》中课题就像是议论文的论点,课文内容紧紧围绕课题展开,是课题的论据,来支撑、证明课题。课题是课文的“统帅”,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教学的灵魂,是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脉络的重要依据。下面就不同的语法结构的课题,谈谈按“题”施教的规律。
1.偏正式课题要把握重点
偏正式课题可分为二类。第一类中心词原本就是名词,如:“屈辱的岁月”,这样的课题共十七个。第二类中心词原本是动词但在课题中却以名词形式出现,如:“中华民族的觉醒”,这样的课题共十五个。对第一类课题的教学重点是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修饰语上, 在“屈辱的岁月” 中“屈辱”才是教学的重点。以“屈辱的岁月”为例, “屈辱的岁月”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哪些是屈辱的史实。课文从战争中的惨败(英军攻陷定海、直抵天津,威胁北京,仅林则徐在广州一地严密防守)说明军备上的松驰;从皇帝的恐慌、与英军的谈判、查办林则徐说明统治者的无能;经过明治维新刚刚走上资本主义的日本居然也来侵略并打败中国说明清政府投降政策带给中国人民的羞辱;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说明给中国主权带来的严重破坏;从瓜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中国成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说明局势的危急。以此来说明中国在当时面临的军事、政治、经济上的屈辱。从当时的屈辱引导学生探究屈辱的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本国封建制度的落后),在屈辱带来的愤怒和冷静的思考中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第二类课题的重点是课题中的中心词。以“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例,教学中一定要围绕“觉醒”两字,何谓“觉醒”?一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的技术、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向阻碍中国社会前进的封建正统思想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并动摇了其统治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二是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是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决定因素,显示了强大的力量,预示着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三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并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革命领导核心的出现提供了组织保证。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思想、坚实的阶级基础、坚强的领导核心、正确的革命榜样(以俄为师),中国革命的面貌将焕然一新。这样在历史的纵向比较中把握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2.主谓式课题要巧解难点
主谓式课题往往描述的是一种状态,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地球变小了”。其难度不在于对其进行直观的描述,而在于对出现这种状态原因的理解,它是一系列社会现象、历史事件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例,要从国共两党力量的对比、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渡江战役到南京解放来说明军事上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最直接的前提,并引导学生探究军事胜利的原因是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解放军全体指战员的英勇奋斗,让学生明白领袖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和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并回顾国统区的腐败、黑暗与革命根据地欣欣向荣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让学生认识共产党嬴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国民党失去了人心,其虽貌似强大但失败是必然的,从此中国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民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进入了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时代。让学生在丰富、确凿的历史事实面前,坚信历史的结论。
3.介宾短语式课题要找准联系点
介宾短语式课题在本册课文中只有二个,分别是“从维新到革命”和“从北伐战争到红色根据地的建立”.这些课题描述的是历史事件与过程,历史事件组成了历史发展的过程,过程中蕴含了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关系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影响。在“从北伐战争到红色根据地的建立”的教学中要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斗争实践认识到不能孤军奋战搞革命到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到大革命的失败,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时的“城市中心论”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说明中国共产党在一步一步地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反面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红军指战员的正确选择。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分析前一事件对后一事件的影响,这样环环相扣,使学生对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过程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并明白历史总是在错误与正确的冲突中作出选择,前进是要付出代价,学会客观冷静地对待前进中的错误。
4.并列短语式课题要明确侧重点
并列短语式课题只有三个,分别是“文明与野蛮相交织”、“挑战与回应”、“工业化和城市化”。三个课题从语法上看是平列的,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则有前因后果的关系,在这类课题中前一现象是后一现象的背景或原因,后一现象是前一现象的后果,而结果一般是教学的重点。 在“挑战与回应”中由于各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亚非拉人民面临工业文明和殖民掠夺的挑战,“回应”是亚非拉各国人民反抗西方的侵略和殖民奴役,但是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回应的方式就不同,有些国家则采用长期的武装斗争,有的则进行资产阶级改革,但争取民族独立,向西方学习,引进工业文明的成果,使本国富强起来,是当时亚非拉国家共同面临的历史机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只要存在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挑战与回应”将是社会发展的永恒的主题,也是国与国基于实力的一种较量。在历史的前因后果中看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从各国回应“挑战”方式的不同中,看到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从而学会全面地看待历史现象,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
5.动宾式课题要抓住关键点
动宾短语式课题只有“师夷长技以制夷”, “长技”是本课题的关键。首先要让学生探究中明确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的原因:他们亲身经历鸦片战争,亲眼看到了英军的“坚船利炮”,目睹了鸦片战争失败的现实,他们本身是比较开明的知识分子,思想相对较解放,西方的“长技”首先给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认识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提出要师夷“长技”。洋务派提出“自强”是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实战中认识 “长技” 对维护统治的重要性,学“长技”以“自强”,所以去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筹建海军。兴办民用工业图“求富”,是为 “自强”提供经济基础,派遣留学生、办新式学堂是为“自强”提供人才保证。这样组织教学揭示了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中认识“长技”,在洋务运动中学习“长技”的整个过程,清楚地看到中国同西方的差距,更清楚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必然性。
让历史事实说话,将历史事件放在社会发展的在大舞台上,论证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在对历史事实的整理、对比中,学会对事实进行归纳、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历史与社会》作为综合课程的特殊之处。通过课题的解读,能够找准知识点、把握能力点、贯彻情感点,使《历史与社会》课综合的味道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