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纪实

来源 :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x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安徽省宣城市工业学校校门前,横卧着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12个大字。记者日前在安徽省多所中职学校采访中发现,这12个字已经被众多职教办学者镌刻在心里、落实在办学实践中。他们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不断开创办学新境界,形成了安徽中职改革发展的显著特色。
  在全国各地都在面向经济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共性措施中,安徽中职教育的办学新境界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
  寻找办学规律,教育与经济共同发展
  有着种植、加工中草药材历史传统的古城亳州,如今已经成为中药材生产和销售的集散地。在这里,像“同仁堂”这样的全国众多知名药材企业都建有生产基地,因此对技能型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然而,由于职业教育不发达,就在几年前,这里的药企还很难招到合格的技术工人。
  怎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如何才能与地方经济形成良性循环?从省教育厅到各地中职学校,安徽中职教育在改革中前行。
  2008年,安徽省政府出台对口支援皖北职教政策,由经济发达的芜湖市对口支援亳州市。这一年,由芜湖市援助8000万元、亳州市投入1亿多元新建的亳州中药科技学校成立,驻亳州的各大药材企业,纷纷与学校合作开办冠名班,企业派出专业技术人才到校任教,弥补短缺的师资,学校办学水平大大提高。
  该校党委书记陈达说,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学校形成了多种形式人才培养模式,有普通中专、高中起点一年制中专、3+2五年制大专等,在校生一下子增加到6000人,“如今,15个专业每年向企业输送技能人才2000多人,当地的加工制药企业也从几十家增至700多家”。
  “对口支援项目提升了皖北发展职业教育的信心,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有了自觉意识,现在全市新的职教建设项目正在启动,幼儿师范学校、机电学校等已在规划中。”亳州市教体局副局长张伟亚对记者说。
  虽然已是日落时分,但在长丰县岗集镇农民蔬菜合作社,刚收获的红薯在合作社的场院里堆成了小山,轰鸣的铲车仍穿梭在场院与车间之间。企业负责人说,3年前,企业只收购和销售农产品,但从那时起,县职教中心和镇成人学校就围绕企业生产开展了员工培训。学校帮企业建了500亩蔬菜生产基地,带动了1200户农民增收100多万元。去年,企业又购置了蔬菜加工生产线,学校随即开展生产线的员工培训,企业年利润接近150万元。
  尝到甜头后,长丰县政府更增强了发展职教的信心。近3年,长丰县财政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积极创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并带动乡、村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和新型农民培训。县政府在全县15个乡镇全部办起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县财政按每人1元的标准,每年安排70万元加强成技校硬件建设、添置设备设施、确保培训经费。全县九成以上的行政村都建起了村级培训点。如今,在长丰县,围绕当地农业产业的品牌培训项目已覆盖全县,初级培训不出村,中级培训不出县,农产品种植加工、草莓栽培、生猪养殖、草鸡饲养,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生产格局。
  安徽省教育厅职成处副调研员肖建荣说:“在主动服务中,我们不断探索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职业教育不仅是办学校,还要以经济需求为前提,主动提供服务,使教育与经济形成良性循环,实现职教与经济共同发展。省教育厅去年已专门下发了文件,并将合格县区职教中心及职业培训工作,纳入了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和市教育局年度主要工作目标的考核。”
  完善办学导向,学生就业与发展同等重要
  风景名胜地黄山市,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时期,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和现代服务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黄山旅游管理学校副校长姜兴和说,目前,黄山市4A级以上景区、四星级以上酒店高技能人才满足率仅为30%,一般景区和酒店高技能人才满足率不到10%,高技能人才缺乏的问题相当突出。
  2011年,黄山旅游管理学校主动牵头,联系20所中职学校、3所高校、15家优秀旅游企业,组建了安徽旅游职业教育集团,他们以旅游专业为纽带,教育资源共享、培养优势互补,一边培养旅游业中技能人才,一边向高一级学校输送生源、培育高技能人才。
  姜兴和说,“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作为职业教育阶段性的办学导向,在中职办学目标和培养方向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加快,仅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学生成才的期望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望,必须还要“以高技能为目标”,完善职业教育的办学导向。职业教育必须要为学生铺设完整的成才路。
  然而,要培养高技能人才,职教生源文化水平的参差不齐是个难题。“职业教育的生源,大多是学习潜能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的学生。”宣城市教体局副局长郑永新说,职业教育的责任,就是让这一类型的学生具有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在国家急需高技能人才的情况下,要使这些学生能在技能的道路上继续攀登。
  宣城市工业学校地处泾县,有在校生近5000人,校长王永生说,泾县已形成了电机泵阀、宣纸书画纸、方解石生产三大支柱产业,但技能型人才大量匮乏,特别是高级技师、技师、中高级技工缺口更大,从而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系统化地培养高技能人才,中职学校又面临生源文化偏弱的困难。
  面对生源的实际状况,宣城市工业学校、马鞍山工业学校等学校进行了新的探索。他们在整个教育领域区分学科和技能两种教育类型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对学生进行再分类的针对性教学。在工作项目的课程体系下,他们对想尽快就业的学生,加强技能的系统训练,并创立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实训的“导生制”,整体提高技能素质;对文化学习有潜能的学生,依据高职院校对口招生的条件,利用课余时间开设文化课选修,近来年,这些学校对口升学的毕业生占到了毕业生总数的30%。
  探索利益机制,校企合作呈现“两头热”   校企合作是职教办学的本质特征,以往不少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缺少企业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因而,“学校热、企业冷”的情况一直存在。而安徽职教的校企合作,不只是做在教育过程末端学校与企业的连接,也不只是教育过程中的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开发课程和开展企业员工培训,而是在教育全过程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双方能够持续合作的利益机制,使校企合作呈现“两头热”。
  马鞍山工业学校2008年牵头成立了安徽数控技术职教集团,在这个集团里,周边区域24家大中型制造类企业和11所中高职院校联合办学。同年,学校利用国家中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和省市配套资金,投入2000万元建成了马鞍山市数控公共实训基地,向集团内所有学校开放,共享资源。
  起初,这些设备仅供学生实训和社会培训使用,实训耗材和日常维护费用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2010年,学校利用设备资源,成立了机电公司,把实训基地变为实训车间,形成了真正的生产环境,他们与集团成员企业合作,把企业以前外包加工的批量零件放在实训车间完成,学生“边学习、边实训、边生产”。
  在实训车间的机床前,二年级学生小赵正在加工轴承端盖。在加工过程中,凡有问题,教师随时过来指导,就像在企业进行实际生产一样。小赵说,这些工件是要直接装在机器上用的,加工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不仅质检这关过不去,还会给车间带来经济损失。
  这样的实训,教室与车间、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作品与产品合一,师生得到的都是“真本领”。而且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提升后,还能够发挥理论优势帮助企业技术革新。比如,在学生加工欧式切菜机机身和进料体等部件时,教师发现加工存在光洁度不高的缺陷,在与企业沟通后,教师修改了编程和工艺,每个元件加工时间不仅节省了7分钟,而且保证了光洁度。
  集团成员华菱西厨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出口食品机械和西厨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董事长许正华说,这样的校企合作,实现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兼顾企业效益的共赢。“现在,我们企业有了生产难题就交给学校,学校把生产课题作为科研课题,企业生产过程得到了提升。去年,学校与企业共同研制开发的多功能食品加工机获得国家专利,年创产值300多万元。”
  两年来,实训车间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近20个,每年能为企业节约资金约50万元,学校还实现利润20多万元,职业学校毕业生双证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去年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了9个项目的一等奖。
  与企业合作,按照人才需求建立培养体系,发挥各自优势互利共赢,这样的各类职教集团,目前在安徽已经组建了20多个。为加快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安徽省教育厅已经连续3年举办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校企对接会,为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实习就业、深度合作等方面搭建了新平台。(本报记者 潘光)
  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江春:创新模式办好“大职教”
  职业教育是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信息化的战略支撑点,没有现代的职业教育,就没有发达的生产水平,就没有精细的产品质量,就没有周到的社会服务。
  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要有发展目标,更要有发展路径;既要有各个学校相互独立的办学,更要有融合集成的整体效益;既要以发展经济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为办学目的,更要“以人为本”,通过教育、就业、继续发展来改善人生。
  办好“大职教”,需要大境界。为了教育与经济的共同发展,必须寻找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为了满足学生就业与继续发展的需求,对办学导向必须加以完善;为了使校企合作持续地合出效益,必须探索出能够实现双赢的利益机制。
  安徽省通过科学规划引领、政策优化环境、强化政府统筹、示范辐射带动,把职教办学放在发展当地经济的过程中,使服务意识融进教育的各环节,进而创新职业教育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三农”的办学模式,为破解职教发展中的难题作出了有益尝试。”
其他文献
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不等于能力,有了知识不等于有了能力。知识是能力的源泉,丰富了知识有利于能力的提高,反过来,提高了能力又能促进知识的掌握。知识和能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体。  二、知识与能力的转化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与发展能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能力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能力的发展又促进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力发展学生智力
期刊
长时期以来,政治课被简单地理解为说教课、背诵课,传统的政治教学,就是一言堂、满堂灌,照本宣科,条条框框等教条式教学,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的淘汰式的选拔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安排上明显偏重智育,把学生训练成了考试机器,高分低能,心理负担过重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也惟升学率是从,因为只有如此,才有资格谈奖金、职称、晋级、住房等。结果呢?
期刊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型课程。它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属于新
期刊
摘要:本文从“运用数学魅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各层次学生主动探求新知;努力设疑,不断激发求知欲,让各层次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共同提高;分层练习,及时反馈,让各层次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适当调节课堂气氛,使不同层次学生想学、乐学”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期刊
在长期以来,高中学政治课教学普遍处于尴尬状况。一方面,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材的培养、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政治课起着其他科不能替代的作用。不仅不能取消,必须还要加强,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有共识,另一方面,从存在的实际情况看,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是老师难教。学生厌学,教学情况用"挣扎着前进"来形容一点不会过份。从效果来看也不能令人满意: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的,只重视分数,为分数而学
期刊
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只有在学生自身的语言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所以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学会学习。可是课堂教学的现状是集体教学活动太多。教师不断面对集体提问、讲解、讨论,学生没有学习的自由,没有“潜心会课文”的时间,被动地等待老师的提问,匆忙地在课文中寻找用以回答提问的片言只语。教学的时间大多在学生等待提问,以及教师和几位学生一问一答中流逝!  其结果,且不说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而且易形成学
期刊
教学就是能让学生具备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通过教师的预设、引导促使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教师应当让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儿童不懂的东西,让儿童的脑海中产生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儿童对自己的知识仓库加以清点回顾,把可以解决面临问题时的知识抛出来继续思考。教师同时给予必要的启发诱导填补空缺,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
期刊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通过新教学的实践,我越来越感受到新课程改革为学生为教师都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为教师的终身学习、学生的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序幕的拉开,我们8个班级的数学课改教师和400余名学生已走过四年的漫漫长路。在花开花谢之中,课程改革的背景已引人注目;在云卷云舒之时,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已深入人心;在潮起潮落之
期刊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学,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从而提高小学数学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动学习;培养能力;学习效率  所谓 “主动学习”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