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体检报告里面,有些中老年朋友可能会看到下面文字:腹部超声提示肝脏肿物,血管瘤可能性大,建议进一步检查及随诊。这时,您是不是感觉很紧张?肝血管瘤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来介绍肝血管瘤这个病。
什么是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又称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它可单发或多发,有蒂或无蒂,位于肝脏表面或中心,其体积从针尖至核桃样大或更大,严重者可占据整个肝脏,向腹部明显膨出。这种良性肿瘤质地柔软,切面呈蜂窝状,内充满血液,有弹性,可压缩。肝血管瘤起初发生时不产生任何症状,逐渐长大后因压迫周围脏器引起一系列症状,也可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随着瘤体逐渐增大,若不予治疗,可发生破裂引起大出血。
肝血管瘤以血管扩张形式呈膨胀性生长,并非是以新生血管增生为主的恶性增大。内分泌因素的改变对血管瘤的生长有一定影响,妊娠期或口服雌激素会使血管瘤迅速增大而出现症状。肝血管瘤可合并肝囊肿和肝腺瘤,但很少与肝硬化同时存在。
那么,肝血管瘤的发病率有多少呢?据国外报道,在肝活检中发现其发病率为20%,约占良性肿瘤的41.6%~70.0%。肝血管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50岁多见,也有男性发病率较高的报道。
肝血管瘤的发病原因
目前,肝血管瘤的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①发育异常学说:目前普遍认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血管发育异常,引起肿瘤样增生而形成血管瘤,有些人在出生时即存在,或在出生后不久看到,这也说明为先天发育异常。②其他学说:如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肝组织局部坏死后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其周围血管充血扩张;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致使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
肝血管瘤的分型
肝血管瘤切面为网眼状,依据其纤维组织多少,病理上可分为4型:①海绵状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类型。②硬化性血管瘤。③血管内皮细胞瘤。④毛细血管瘤,此种少见。
肝血管瘤的临床表现
肝血管瘤一般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病史可追溯到多年以前。绝大多数患者(80%以上)是无症状型,此型患者终身无任何感觉,多在健康体检常规行B超检查或行腹部手术时被发现。
通常,血管瘤直径超过4厘米以上时,可出现症状,称为有症状型。常见的症状有:①腹部包块:包块有囊性感,无压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在包块部听诊有时可听到传导的血管杂音。②胃肠道症状:可出现右上腹隐痛和不适,以及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暖气、食后胀饱和消化不良等。③压迫症状:血管瘤压迫食管下端,可出现吞咽困难;压迫肝外胆道,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压迫门静脉系统,可出现脾大和腹水;压迫肺脏可出现呼吸困难和肺不张;压迫胃和十二指肠,可出现消化道症状,等等。④并发症的症状: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出现上腹部剧痛,以及出血和休克症状;游离在肝外生长的带蒂血管瘤扭转时,可发生坏死,出现腹部剧痛、发热和虚脱。也有个别病人因血管瘤巨大有动静脉瘘形成,导致回心血量增多和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
肝血管瘤的相关检查及诊断
首先是实验室检查,它对本病的诊断帮助不大,一般肝功能均显示正常,酶活性不高。少数患者有红、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切除血管瘤后可恢复正常。血常规变化在巨大肝血管瘤病例中较为常见,其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可能与瘤内血栓形成从而破坏红细胞和消耗大量血小板有关。
肝血管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主要有:①超声检查。②CT扫描。③核素肝血池扫描,这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较高。④磁共振检查。⑤肝动脉造影,这是一种有创性检查,对血管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
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
绝大多数肝血管瘤患者无症状、无肝炎史、甲胎蛋白(AFP)阴性,通过典型影像学表现可以确诊。其主要的鉴别诊断有:①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原发性肝癌常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史,有肝功能异常和AFP升高;转移性肝癌,多为多发,常有消化系统原发病灶。②肝棘球蚴病:患者有牧区生活史,有羊、犬接触史,肝包虫皮内试验(Casoni试验)阳性,嗜酸性细胞计数增高。③肝非寄生虫囊肿:孤立单发肝囊肿易与肝血管瘤鉴别,只有少数多囊肝有时可能与肝血管瘤混淆。多囊肝50%以上合并多囊肾,病变自开始即为多发性,大多满布肝脏、超声、CT检查示病变为大小不等、边界光滑完整的囊腔,可能有家族遗传因素。④其他:肝腺瘤、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均少见。前者发展缓慢,但肿块坚硬似橡皮;后者发展较快,具恶性肿瘤特征,多见于青少年。
肝血管瘤的治疗
肝血管瘤的治疗取决于肿瘤的大小、部位和生长速度等。对于血管瘤直径小于5厘米,且无任何临床症状,又生长于肝实质内者,不需特殊处理,可门诊随访,B超观察瘤体的变化,如有明显增大再行手术治疗;而直径大于5厘米或有临床症状者,因瘤体增大出现对周围脏器的压迫症状和对心血管系统的不利影响,或可能出现瘤体破裂危及生命者,则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年龄、身体条件等,来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前,对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肝叶切除术、血管瘤捆扎术、肝动脉结扎术、肝动脉栓塞术、冷冻治疗、微波固化术、瘤体内硬化剂注射术和放射治疗等。肝叶切除术仍然是目前治疗血管瘤最好的方法,但手术难度和创伤都比较大。单纯放射治疗效果多不满意,一般是作为肝动脉结扎或栓塞术后的辅助治疗,或手术时已切除主瘤,尚有残存少量血管瘤组织的情况下,进行放射治疗。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发展,对已确诊为肝血管瘤且手术切除可能性较小的患者,可经股动脉行肝动脉栓塞术,亦能达到控制血管瘤发展的目的。常用的栓塞剂为碘油、微球(清蛋白微球、明胶微球及乙基纤维素微球等)和吸收性明胶海绵等,亦可用记忆合金钢圈行永久性栓塞。
肝血管瘤发展较慢,预后通常较好。但由于某种原因,如妊娠或剧烈运动,可使瘤体迅速增大;或因外伤、分娩、便秘、体格检查时过重的手法按压瘤体,均可招致血管瘤破裂,危及生命。据报道,儿童血管瘤自发性破裂者较多,且血小板减少症及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成人。因此,对儿童肝海绵状血管瘤确诊后应尽早治疗。
总之,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预后较好,坚持随诊,排除肝癌就可以。只有瘤体超过5厘米,影响肝功能,或有影响生活的症状时,才考虑治疗,治疗多考虑微创方法。
什么是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又称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它可单发或多发,有蒂或无蒂,位于肝脏表面或中心,其体积从针尖至核桃样大或更大,严重者可占据整个肝脏,向腹部明显膨出。这种良性肿瘤质地柔软,切面呈蜂窝状,内充满血液,有弹性,可压缩。肝血管瘤起初发生时不产生任何症状,逐渐长大后因压迫周围脏器引起一系列症状,也可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随着瘤体逐渐增大,若不予治疗,可发生破裂引起大出血。
肝血管瘤以血管扩张形式呈膨胀性生长,并非是以新生血管增生为主的恶性增大。内分泌因素的改变对血管瘤的生长有一定影响,妊娠期或口服雌激素会使血管瘤迅速增大而出现症状。肝血管瘤可合并肝囊肿和肝腺瘤,但很少与肝硬化同时存在。
那么,肝血管瘤的发病率有多少呢?据国外报道,在肝活检中发现其发病率为20%,约占良性肿瘤的41.6%~70.0%。肝血管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50岁多见,也有男性发病率较高的报道。
肝血管瘤的发病原因
目前,肝血管瘤的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①发育异常学说:目前普遍认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血管发育异常,引起肿瘤样增生而形成血管瘤,有些人在出生时即存在,或在出生后不久看到,这也说明为先天发育异常。②其他学说:如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肝组织局部坏死后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其周围血管充血扩张;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致使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
肝血管瘤的分型
肝血管瘤切面为网眼状,依据其纤维组织多少,病理上可分为4型:①海绵状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类型。②硬化性血管瘤。③血管内皮细胞瘤。④毛细血管瘤,此种少见。
肝血管瘤的临床表现
肝血管瘤一般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病史可追溯到多年以前。绝大多数患者(80%以上)是无症状型,此型患者终身无任何感觉,多在健康体检常规行B超检查或行腹部手术时被发现。
通常,血管瘤直径超过4厘米以上时,可出现症状,称为有症状型。常见的症状有:①腹部包块:包块有囊性感,无压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在包块部听诊有时可听到传导的血管杂音。②胃肠道症状:可出现右上腹隐痛和不适,以及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暖气、食后胀饱和消化不良等。③压迫症状:血管瘤压迫食管下端,可出现吞咽困难;压迫肝外胆道,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压迫门静脉系统,可出现脾大和腹水;压迫肺脏可出现呼吸困难和肺不张;压迫胃和十二指肠,可出现消化道症状,等等。④并发症的症状: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出现上腹部剧痛,以及出血和休克症状;游离在肝外生长的带蒂血管瘤扭转时,可发生坏死,出现腹部剧痛、发热和虚脱。也有个别病人因血管瘤巨大有动静脉瘘形成,导致回心血量增多和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
肝血管瘤的相关检查及诊断
首先是实验室检查,它对本病的诊断帮助不大,一般肝功能均显示正常,酶活性不高。少数患者有红、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切除血管瘤后可恢复正常。血常规变化在巨大肝血管瘤病例中较为常见,其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可能与瘤内血栓形成从而破坏红细胞和消耗大量血小板有关。
肝血管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主要有:①超声检查。②CT扫描。③核素肝血池扫描,这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较高。④磁共振检查。⑤肝动脉造影,这是一种有创性检查,对血管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
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
绝大多数肝血管瘤患者无症状、无肝炎史、甲胎蛋白(AFP)阴性,通过典型影像学表现可以确诊。其主要的鉴别诊断有:①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原发性肝癌常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史,有肝功能异常和AFP升高;转移性肝癌,多为多发,常有消化系统原发病灶。②肝棘球蚴病:患者有牧区生活史,有羊、犬接触史,肝包虫皮内试验(Casoni试验)阳性,嗜酸性细胞计数增高。③肝非寄生虫囊肿:孤立单发肝囊肿易与肝血管瘤鉴别,只有少数多囊肝有时可能与肝血管瘤混淆。多囊肝50%以上合并多囊肾,病变自开始即为多发性,大多满布肝脏、超声、CT检查示病变为大小不等、边界光滑完整的囊腔,可能有家族遗传因素。④其他:肝腺瘤、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均少见。前者发展缓慢,但肿块坚硬似橡皮;后者发展较快,具恶性肿瘤特征,多见于青少年。
肝血管瘤的治疗
肝血管瘤的治疗取决于肿瘤的大小、部位和生长速度等。对于血管瘤直径小于5厘米,且无任何临床症状,又生长于肝实质内者,不需特殊处理,可门诊随访,B超观察瘤体的变化,如有明显增大再行手术治疗;而直径大于5厘米或有临床症状者,因瘤体增大出现对周围脏器的压迫症状和对心血管系统的不利影响,或可能出现瘤体破裂危及生命者,则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年龄、身体条件等,来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前,对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肝叶切除术、血管瘤捆扎术、肝动脉结扎术、肝动脉栓塞术、冷冻治疗、微波固化术、瘤体内硬化剂注射术和放射治疗等。肝叶切除术仍然是目前治疗血管瘤最好的方法,但手术难度和创伤都比较大。单纯放射治疗效果多不满意,一般是作为肝动脉结扎或栓塞术后的辅助治疗,或手术时已切除主瘤,尚有残存少量血管瘤组织的情况下,进行放射治疗。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发展,对已确诊为肝血管瘤且手术切除可能性较小的患者,可经股动脉行肝动脉栓塞术,亦能达到控制血管瘤发展的目的。常用的栓塞剂为碘油、微球(清蛋白微球、明胶微球及乙基纤维素微球等)和吸收性明胶海绵等,亦可用记忆合金钢圈行永久性栓塞。
肝血管瘤发展较慢,预后通常较好。但由于某种原因,如妊娠或剧烈运动,可使瘤体迅速增大;或因外伤、分娩、便秘、体格检查时过重的手法按压瘤体,均可招致血管瘤破裂,危及生命。据报道,儿童血管瘤自发性破裂者较多,且血小板减少症及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成人。因此,对儿童肝海绵状血管瘤确诊后应尽早治疗。
总之,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预后较好,坚持随诊,排除肝癌就可以。只有瘤体超过5厘米,影响肝功能,或有影响生活的症状时,才考虑治疗,治疗多考虑微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