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患者急诊护理体会

来源 :健康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19900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总结18例热射病患者的急诊救治过程,首先调度员接到电话开始,指导患者开始采取降温措施,救护车到达现场后直至到达医院,采取不间断降温措施,院内采取联合物理和药物降温方法尽快降温,并做好降温过程中的观察,未出现不良并发症,降温取得满意效果,为改善患者预后起到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热射病;急诊;降温;护理
  热射病属于高温综合症,是一种致命性急症,典型表现为高热、无汗和神志障碍[1]。2018年8月份以来,河北省多地启动高温预警,持续高温高湿天气造成中暑人数较多。8月初,我科经治了18例热射病患者,采用多种降温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8年8月1日至10日我院急诊科收治热射病患者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32 岁至84岁,平均年龄58岁。其中劳力性热射病患者5例,非劳力性热射病10例,患者均出现高热,温度在39-42℃之间,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碍,发病1小时到1天不等,从接听电话开始,调度室值班人员指导患者准备冰袋、冰棍、冰矿泉水开始降温,院前急救医生接诊后将救护车空调调至20-25℃,大血管走行处放置毛巾包裹的冰袋。入院后,给予环境降温、冰水擦浴、冰帽、冰袋降温、静脉输入4℃盐水,给予解热镇静药物,患者均在1小时内体温降至38.5℃以下,除转上级医院1例外,其余转至监护室进一步治疗。
  2.救治与护理措施:
  2.1 现场救治 快速降温是治疗的首要措施,病死率与体温过高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如果降温延迟,死亡率明显增高。[2]
  2.2后送转运途中 ①打开救护车内空调②应采取冰袋、冰敷等不间断降温措施,以尽快降温。
  2.3医院内救护
  2.3.1 降温措施
  2.3.1.1物理降温:
  (1)环境降温 将患者置于空调室内,调节室温至20-25℃,减少衣物,注意保护隐私。
  (2)皮肤降温 ①冰水擦浴 用凉水擦拭全身,注意擦浴的部位,反复进行,注意禁忌部位。②冰袋降温 冰袋用毛巾包裹后置于患者皮肤薄而有大血管分布处,颈部、腋下、腹股沟、腘窝下等,及时更换冰袋,以保证降温效果[3]。③冰帽降温 头部降温能降低脑温,防治脑水肿,减轻脑细胞损害。头部低温可使脑细胞处于低温保护状态。
  (3)体内降温 ①冰盐水静滴,所有患者均建立两组静脉通路,一组静滴4℃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速度开始不宜过快,应30-40滴/分,持续5-10分钟后调至正常速度;②向患者胃内注入4-10℃10%葡萄糖生理盐水1000ml;③热痉挛中暑可用4℃葡萄糖生理盐水20ml+氨基比林0.5g+水合氯醛15ml溶解后保留灌肠,以免诱发心律失常。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调节滴速,所有患者均查心电图,年老体弱、脏器功能不良者,速度宜慢。本组2人年龄太大,基础疾病较多未采用冰盐水静滴,本组无热痉挛患者未采用灌肠措施。
  2.3.2降温过程中注意观察
  2.3.2.1降温效果观察:①降温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体温,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根据温度变化调整降温措施。②观察末梢循环情况,以确定降温效果,如病人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可提示病情加重;经治疗后体温下降、四肢末梢转暖、发绀减轻或消失,则提示治疗有效。③如有呼吸抑制、深昏迷、血压下降则停用降温药物。
  2.3.2.2 并发症监测:①监测水电解质失衡。②监测肾脏功能,导尿并观察、记录。③脑水肿观察,注意观察神志、瞳孔、脉搏、呼吸的变化。④观察感染和DIC,观察皮肤、粘膜、穿刺部位以及脏器有无出血倾向,监测动脉血气和凝血功能。
  2.3.3 保持有效降温:①注意冰袋放置准确,及时更换,尽量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直接接触,以防冻伤;擦浴时应顺着动脉走行方向进行,大动脉处应适当延长时间,提高降温效果。②禁忌冷疗的区域包括耳廓、心前区、腹部、足底、阴囊等,以免冻伤或引起心律失常等。③老年人、新生儿、昏迷、休克、心力衰竭、体弱或心血管基础疾病者,禁用冰水擦拭。④应用冰帽头部降温注意及时放水和添加冰块。
  3.讨论
  对中暑患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一经接触医疗快速降温,维持内环境稳定和器官功能支持,能有效地改善预后。在降温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防止肺水肿、脑水肿、虚脱等情况的发生。本组2例死亡患者,1例因出现中暑症状后未予重视,继续劳动,高热昏迷时才送医院,耽误了抢救时机;另1例因年龄较大,基础疾病多,最终脏器功能衰竭未能抢救成功。因此,应加强宣传,高温高湿环境作业,一旦出现中暑症状,立即停止作业,迅速降温,必要时就医。独居老年,室内应通风良好,避免高温潮湿,以防中暑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波.桂莉主编.急危重症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67
  [2]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85.
  [3]姜平 姜丽华主编.急诊护理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485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研究疼痛护理在老年骨质疏松中的应用对改善患者腰背疼痛症状的干预作用。方法:2016年8月-2018年7月本院接诊的老年骨质疏松腰背疼痛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甲组和乙组(n=40)。甲组应用疼痛护理方案,乙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案。分析两组腰背疼痛症状的缓解情况,并对其作出比较。结果:甲组护理效果的总有效率为97.5%,比乙组的82.5%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儿童四肢软组织感染的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病例筛选时间为2017年3月份-2018年6月份,病例筛选收治的儿童四肢软组织感染的患儿64例,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成两组,参照组患儿实施常规优质护理,研究组实施人性化护理,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调查比较,以及两组患儿创面愈合时间统计比较。结果:参照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调查达到81.25%,与研究组96.88%的满意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在新生儿护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应用价值。 方法 从我院在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新生儿肺炎患者中随机抽取8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式将入组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予以观察组人性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成效。 结果 对照组患者发热、拒食、烦躁、喘憋缓解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数据差异(P<0.05);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存在统计学差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全面护理应用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对预防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2013年4月至2017年3月接诊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100例,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全面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护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剖宫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本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96例进行观察,根据电脑随机的方式,将之随机划分为常规组、研究组,两组各48例。其中常规组行常规化护理,研究组则在常规化护理的同时进行循证护理。结果:研究组焦虑情绪评分、抑郁情绪评分、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可分组研究。
期刊
摘要:目的:对协同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进行讨论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录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协调护理模式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操作。对两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相关结果进行统计。结果:对比分析可见,治疗前,两组患者在LVEF、LVSD、LVDD、IVST、HAMA焦虑评分、HAMD抑郁评分之间均无差异性;治疗后,观察组患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心内科护理当中应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心内科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利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组使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比较两组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要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患者护理事故出现率、护理差错出现率以及护理纠纷出现率均显著低于
期刊
摘要:这篇文章主要是分析老年患者的消化内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随机的从我院抽取了2015年6月到2018年6月的300例消化不良的老年患者,分析这些老年患者在接收治疗的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以及解决的措施,这样对于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事故时非常有意义的。做好老年患者的消化内科护理工作,能够非常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护理;消化内科;安全隐患  引言
期刊
腹腔镜手术是在1992年第一次在国外取得手术成功,由于手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比较高,在国外应用也很广泛,并成为了治疗肾上腺肿瘤的最佳选择标准。随着我国医学的发展,腹腔镜手术也在国内得到了积极开展和推广。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腹腔镜下肾肿瘤切除术的围手术期临床护理,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我收集了2016年7月至2018年2月来我院进行腹腔镜下肾肿瘤手术切除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详细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多次置入PICC导管的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总结护理方法,改进PICC置管前的评估标准,提高患者带管安全。方法:通过对比患者多次置入PICC导管情况的对比,分析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多次置管的风险因素,改善多次置管患者的置管前评估。提高患者置管安全。结果:对于多次置管的患者,增加置管前评估项,做好置管前的充分准备,B超选取最佳内径血管,首选贵要静脉,配合使用超声引导下的PIC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