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概念为例,整合《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两课的内容,通过合理重组和调整教材内容,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实际教学需要的关系,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材重组;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概念出现在2012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和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两节,共安排4课时用来讲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概念。笔者长期在初中生物一线教学岗位,深刻体会到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多而课时非常紧张的状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从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尝试将这两节课教材内容进行有意义的重组、构建,主动合理地处理教材,将知识系统化,通过实验分析、总结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个重要生物学概念,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内容的加工与设计
(一)第1课时设计思路
1.讲授内容
(1)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
(2)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进行吗?
2﹒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1)教师提问: 植物由小苗长成参天大树,其自身的有机物积累从何而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怎样证明?”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 从“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有机物”实验开始,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理解课本实验的原理。
①需要针对假设进行对照实验吗?
②变量是什么?怎样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③怎样避免叶片内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④将碘液直接滴加在绿叶上,显色不清晰怎么办?
⑤使用酒精去除叶绿素时有什么注意事项?
⑥如何在碘滴验证前消除酒精对叶片的干扰?
(2)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归纳。通过实验,学生收获以下知识如图一:
(3)教师提问: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时,它还会产生什么?
(4)教师演示《金鱼藻在光下产生氧气》实验供学生认真观察并补充说明:助燃是氧气的特性。即将熄灭的卫生香重新燃烧起来,表明金鱼藻可以在光下产生氧气,所以光合作用也能产生氧气。
(二)第2课时设计思路
1﹒讲授内容
(1)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
(2)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什么?
2﹒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1)复习提问:“绿色植物在光照下制造有机物和释放氧气,原料是什么呢?” ,引出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的著名实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物质使柳树增重”得出:水是柳树合成有机物的原料。
(2)提问:海尔蒙特是否忽略了什么?由此介绍普利斯特利经典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绿色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污染的空气。用今天的科学研究表述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其他生物,包括植物,吸入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一样,也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此外,教师可补充强调光在这个实验中的重要性,巩固“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进行”这一知识点。
(3)设疑:二氧化碳气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吗?组织学生围绕二氧化碳这一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提升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组织学生课后开展实验。
(4)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金鱼藻在光下产生氧气”、“海尔蒙特著名实验”、“ 普利斯特利经典实验”、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这几个实验,师生总结光合作用的实质及反应式如图二:
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光合作用的过程既涉及物质的变化,也涉及能量的变化,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同时发生,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概念。
(三)第3课时设计思路
1.讲授内容:
(1)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2)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有怎样的應用?
2﹒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1)提问: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大量有机物,这些有机物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从细胞、器官和个体层面理解“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的概念。通过展示生态系统食物网和食物链的图片,结合之前的知识,理解“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这一知识点。
(2)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和插图,讨论课本中“什么是合理密植”、“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增加产量”等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的条件,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必须为作物提供足够的光照,才能产生大量的有机物。因此,为了在农业生产中实现高产,作物要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照射以产生更多的有机物,因此需要合理密植。
(3)技能训练《分析实验结果》,重在训练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给定的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
三、总结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教学的需求,灵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适当选择和调整教材中的内容、编排和教学方法。针对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课时紧张而教学任务重的情况,笔者遵循“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载体,兼顾课型特点”的原则,通过对原有知识结构的拆分、增删、梳理和整合,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这一重要概念的知识体系进行了理顺与重建,提炼并完善了最重要、最本质的知识和相关实验,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概念。以此为例,渗透学科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重要生物学概念进行知识整合,形成体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16-126.
[2]黄磊,范明星. “5E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一课为例[J].新课程教学,2019(19):111-112.
[3]任媛媛. 三维教学目标设计过程的反思———以“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为例[J]. 新课程(下),2015(09):151.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材重组;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概念出现在2012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和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两节,共安排4课时用来讲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概念。笔者长期在初中生物一线教学岗位,深刻体会到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多而课时非常紧张的状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从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尝试将这两节课教材内容进行有意义的重组、构建,主动合理地处理教材,将知识系统化,通过实验分析、总结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个重要生物学概念,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内容的加工与设计
(一)第1课时设计思路
1.讲授内容
(1)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
(2)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进行吗?
2﹒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1)教师提问: 植物由小苗长成参天大树,其自身的有机物积累从何而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怎样证明?”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 从“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有机物”实验开始,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理解课本实验的原理。
①需要针对假设进行对照实验吗?
②变量是什么?怎样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③怎样避免叶片内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④将碘液直接滴加在绿叶上,显色不清晰怎么办?
⑤使用酒精去除叶绿素时有什么注意事项?
⑥如何在碘滴验证前消除酒精对叶片的干扰?
(2)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归纳。通过实验,学生收获以下知识如图一:
(3)教师提问: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时,它还会产生什么?
(4)教师演示《金鱼藻在光下产生氧气》实验供学生认真观察并补充说明:助燃是氧气的特性。即将熄灭的卫生香重新燃烧起来,表明金鱼藻可以在光下产生氧气,所以光合作用也能产生氧气。
(二)第2课时设计思路
1﹒讲授内容
(1)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
(2)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什么?
2﹒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1)复习提问:“绿色植物在光照下制造有机物和释放氧气,原料是什么呢?” ,引出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的著名实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物质使柳树增重”得出:水是柳树合成有机物的原料。
(2)提问:海尔蒙特是否忽略了什么?由此介绍普利斯特利经典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绿色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污染的空气。用今天的科学研究表述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其他生物,包括植物,吸入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一样,也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此外,教师可补充强调光在这个实验中的重要性,巩固“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进行”这一知识点。
(3)设疑:二氧化碳气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吗?组织学生围绕二氧化碳这一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提升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组织学生课后开展实验。
(4)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金鱼藻在光下产生氧气”、“海尔蒙特著名实验”、“ 普利斯特利经典实验”、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这几个实验,师生总结光合作用的实质及反应式如图二:
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光合作用的过程既涉及物质的变化,也涉及能量的变化,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同时发生,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概念。
(三)第3课时设计思路
1.讲授内容:
(1)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2)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有怎样的應用?
2﹒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1)提问: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大量有机物,这些有机物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从细胞、器官和个体层面理解“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的概念。通过展示生态系统食物网和食物链的图片,结合之前的知识,理解“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这一知识点。
(2)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和插图,讨论课本中“什么是合理密植”、“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增加产量”等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的条件,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必须为作物提供足够的光照,才能产生大量的有机物。因此,为了在农业生产中实现高产,作物要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照射以产生更多的有机物,因此需要合理密植。
(3)技能训练《分析实验结果》,重在训练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给定的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
三、总结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教学的需求,灵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适当选择和调整教材中的内容、编排和教学方法。针对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课时紧张而教学任务重的情况,笔者遵循“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载体,兼顾课型特点”的原则,通过对原有知识结构的拆分、增删、梳理和整合,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这一重要概念的知识体系进行了理顺与重建,提炼并完善了最重要、最本质的知识和相关实验,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概念。以此为例,渗透学科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重要生物学概念进行知识整合,形成体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16-126.
[2]黄磊,范明星. “5E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一课为例[J].新课程教学,2019(19):111-112.
[3]任媛媛. 三维教学目标设计过程的反思———以“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为例[J]. 新课程(下),2015(0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