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snow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教学中听到过不少感叹:作文教学难,难在不知如何教。确实,尽管我们平时认真踏实地工作,学生的作文水平却不见多少起色。那么,对于作文教学我们真的就无能为力了吗?其实不然,作文教学是有一些方法可循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一些科学有效的写作方法。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关注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写作来说,这“米”就是写作素材。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如果我们的学生不会关注生活,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要想写出好的文章那是不可想象的。再说,纵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没有一个作文题目不与学生的生活有关。因此作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关注生活。
  1. 关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关注生活的同时,勤于思考,坚持写日记,记下自己瞬间点点滴滴的感受。这样长期坚持,一方面可以克服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增强自信;另一方面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写作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厚积薄发,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2.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好的文章总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揭露社会丑恶,歌颂时代精神。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今社会,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信息、新现象、新问题出现,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理想素材。学生只有真正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勤于动笔,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3. 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
  学生的生活圈子狭小,与外界的交往与联系更少。假若只把写作素材的积累投放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视野,束缚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变成“井底之蛙”。因此,应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吸取一些间接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的人生感悟,充实他们的写作素材。
  二、加强思维能力训练
  积累素材是写作的基础,而要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还要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联想想象的品质。在写作时让学生从作文题目(或材料)的多角度立意、多角度思考和写作,不仅能训练发散思维,而且能使学生写出立意新颖、见解独到的文章。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一个语言表现力极强的人,他的思维能力也一定很强。这些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看到事情的另一面,打开另一扇窗,对学生在作文中的构思立意有很大的好处。就拿想象与联想来说,它是思维活动中一种特殊的方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写作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写作过程中,从取材立意、布局谋篇到表达方法和语言的运用,各个环节都必须借想象和联想作中介才能使写作得以最后完成。就连我们经常用到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都和想象与联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学生生活的积淀,引导他们背诵一些名篇、名段,培养他们收集名人名言、格言、俗语、谚语、警句、歌词、古诗词中的名句的习惯。这些都是人类思想的精华,经过锤炼的结晶,也是作文中不时可以用的材料。教师还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如对学生进行脑筋急转弯的游戏,适时开展一些小辩论赛等,让学生慢慢对事物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并有一些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我手写我心,表达真情实感
  文贵真实,也就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现在学生的作文无病呻吟、言不由衷、凭空捏造甚至抄袭范文,几乎成了一种通病。成堆的假话、空话、大话充斥在其作文中。导致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没有鲜活的个性,水平较低。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表达正确的思想观点和健康积极的情感。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感悟自然,关注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人生,并加入自己的思考。另外,要鼓励学生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说真话、抒真情。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读者,引起阅读者的情感共鸣;只有具有真实情感的作文,才可以称得上优秀的作文,才能体现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
  四、加强文体写作训练
  作文命题时,往往会给写作者一个提示,其中就有一个“文体不限”。对于这一提示,很多学生就有意无意地曲解为没有文体,在写作过程中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于是出现了“四不像”的作文。这或许与话题作文有一定关系,却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学生文体观念的淡漠。其实,仅从字面上理解,不难看出“文体不限”这四个字有两层意思:第一,承认文体的存在;第二,采用何种文体作文不受限制。
  基于这样一种情况,笔者觉得应该加强对学生各种文体写作的训练:第一,加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文体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并熟悉这三种文体的写作;第二,在能熟练以上三种文章写作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学着写小小说、诗歌、散文、日记体的文章,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写作欲望,保持对写作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五、提高语言表现力
  “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古人作文时对语言的一种追求。我们在平时作文中,常常自卑于自己的语言,平实有余而生动形象不足;在阅读中,又往往羡慕别人的语言生动形象。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自信与否的问题,它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作文分数的高低,甚至影响到学生前途命运的好坏。那么,如何提高我们语言的表现力,使我们的语言生动形象呢?
  第一,适当地使用修辞。可以让学生记住初中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三比三反偶设引,借代拟人爱夸张”。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让他们有意识地尽可能多地用上修辞,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
  第二,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事物,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事物,长期坚持练习,提高其语言的形象性。
  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更能使学生在中考中稳操胜券,夺得高分。
  六、重视作文修改和评讲
  古人有“隔夜修书”和“文章不厌百回改”之说,鲁迅先生也说过:“写好文章后至少要看两遍。”可见,修改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一个不可少的步骤。《大纲》很重视作文修改,除了把“写完后要修改”作为要求之外,还提到“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修改作文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修改作文是在检查自己的思路,是对写好的文章进行一次升华的理性再认识;看它材料好不好,能不能表达中心,语句是否通顺,自己的真情实意是否表达出来等。这样,在修改中理清思想、拓展思路,才算是把握了修改的基本原则。
  评讲应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进行,不面面俱到。只要达到这次作文的目的要求,其他方面沒有大的问题,就予以充分肯定;如教学“怎样写清楚一件事”要求是:(1)中心明确;(2)交代清楚这件事;(3)语言明白。评讲的依据和重点也就是这三条。至于其他方面,只要没有明显的错误就可以了。这样,评讲目的单一、重点突出,学生容易接受。评讲的方式方法各种各样,教师可以根据讲评需要进行取舍。
  总之,作文能力是识字写字、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综合能力。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教学的一块重要阵地,我们要认真思索,认真对待,耕耘好这片沃土,让学生在作文中有片晴朗的天。
  ◇责任编辑 晏祥辉◇
其他文献
前不久,笔者有幸到重庆八中参加西部名校联盟第六次联合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以“深度教学与深层学习”为活动主题。笔者聆听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郝正军先生所作的“优质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精彩报告,几位老师关于深度教学与深层学习的阐释和见解,活动还交流展示了西部9位名校校长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活动对高考9个学科都安排了两节关于深度教学与深层学习的同课异构研究课,作为语文教师,笔者聆听了重庆八中唐卓伶老师
期刊
在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里,性和死亡一直是不可触碰的禁忌话题。前者源于歪曲,看不到性的美好,于是就只有下流、淫秽乃至肮脏,即使心头无比向往,却又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后者源于恐惧,不愿意面对生命终止的必然,我们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期到来,总害怕“说曹操,曹操到”,于是就掩饰、委婉甚至讳莫如深。其实,两者都因无知而深受其害。  小时候问起什么是死,大人轻则用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语搪塞过去,听过稍微浪漫点的
期刊
1986年哈佛大学开始实行走班制教学,之后走班制教学开始在美国中学兴起,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至此,各国纷纷效仿,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独特的人才。我国对分层走班教学的探索已经有三十余年,至今仅限于个别学校内部的教学实践,并没有全面铺开。  一、“分层走班制”的教学背景  背景一:2017年全国开始高考改革,为了适应新高考,“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必将成为改革的新出路。至今在教学相对落后的云南省,探
期刊
党旗飘扬的时候,黄色的锤子、镰刀金光闪闪,镰刀代表农民的劳动工具。这让我想起了农民的另一个重要工具——“斧头”,它们都是父辈的重要生产工具,同时也想起了一个人——“斧头”,昭通巧家人,2006年,他上大学时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30年前,他爷爷生病,因无钱医治,年仅39岁便抛下妻儿去了那個世界。那时,他父亲作为家中的长子,才11岁,突然间成了顶梁柱。看病的钱尚且没有,哪来的钱继续上学,他父亲无奈辍
期刊
阅读理解是初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中占分比重最高的题型,更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培养阅读技能(五级)的目标描述如下:学生应该能够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够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积累达到15万词以上。  我们使用的新人教版初中英
期刊
古语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显示了《论语》在古人心中的地位。《论语》里的文章篇幅都不长,形式自由活泼,耐读耐想,常读常新。其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散文,全文结构严谨,以孔子为核心,以志为中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记录了2500多年前孔子师徒五人谈论理想、志趣的情景,贴近生活,富有情趣。很多分析鉴赏的文章分析精当,但也有些分析让人觉得不尽其意,
期刊
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最高烈度8度,是目前为止漾濞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时隔一个月再次翻开当时记录的点点滴滴,那些或惊心动魄,或感人至深的事儿还会在我的脑海里如同默片回放……  跟我上  2021年5月26日,晴。  地震之后,學校的房屋除了餐厅和女生宿舍外都已拉起红标(表示禁止使用)、黄标(表示暂停使用)无法使用。通过建设者和武警官兵的努力,学校操
期刊
一、明确自读课文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  统编教材为了加大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把“精读”“略读”分别改为“教读”“自读”,强调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对精读、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给予更多的关注,对阅读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建议教师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在教学中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閱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但是从目前的情况
期刊
【人物简介】  孙青,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学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地理教育工作者,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库、国培专家库及“一师一优课”评审专家,全国地理教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特级教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委联系专家,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云南省高中地理名师工作坊坊主,首届云岭名师和春城名师,昆明市首席高级教师,省、市、区孙青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云师大硕士生导师,首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统编教材随之出炉。两者都更强调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具有实践性或指导性的能力。为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变化和要求,在疫情期间,曲靖市第一中学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尝试,在各学科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项目成果。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尝试,将整本书阅读与项目式学习结合,做了一次创新尝试。  一、项目式学习概述  (一)项目式学习概念阐释  在项目式学习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