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师和他的三名学生

来源 :共产党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xuex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彭阳县城向北行28公里,我们来到了王洼镇孙阳村小学。从学校外表看不出与其他乡村小学有什么区别,远远可见高高飘扬的国旗,还有那一栋栋整齐的砖瓦房。走进学校,记者才知道这所小学只有1名老师和3名学生。虽然如此,但学校与其他学校一样,学生按时到校上课,同样给学生提供免费的营养午餐。
  孙阳村小学的老师叫马义昌,今年59岁,他用自己的青春岁月见证了这所小学的兴衰。
  一
  孙阳小学学生最多时有160多人,现在仅剩3名学生,这所小学为什么会越变越“小”呢?
  马义昌为记者详细讲述了孙阳小学50多年走过的路。孙阳小学成立于1958年,当时虽然全村只有600多口人,但家家户户都重视教育,而且适龄孩子很多,学校创办时有130名学生,最多时曾达到160人,2005年还有120人。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部分村民的迁出,许多学生陆续转学,在校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特别是最近几年更是急剧减少:2009年有学生64名,2010年减少到34名,2011年秋季至2012年春季停办,2012年秋季又开办。随着学生数量的锐减,教师也在不断地减少:2008年,学校教师还有7位,其中有5位正式教师,2位雇用教师。两年后,学生减少了,教师也相应地减少到4位。到2011年,只剩下两位教师。2013年以后,就只有一人坚守在这里了。
  如果说学生大量流失的原因除了以上所述外,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是这里严重缺水。村民吃水全靠窖水,每年秋季雨水旺季时,村民们的窖里蓄满了水。但到了来年,一旦遇春夏大旱,家家户户的窖水见底,吃水发生困难,村民们就只能到10公里外的王洼镇石岔村买水吃,拉一趟水,需花费105元。严重缺水,村民无法搞养殖,增收门路窄,只能采取自发移民离开这个村庄。孩子们有的转到了市县学校,有的跟随父母移民到县外上学,因此,学生数量骤然下降。“只要有一名适龄儿童要上学,孙阳小学就不能停办。”2013年,彭阳县教育局领导掷地有声地表示,同时教育局把马义昌从山庄小学又调到了孙阳小学任教。
  马义昌对家乡的这所小学充满了深情。1980年,马义昌在孙阳小学担任民办教师, 1988年转为正式教师,第二年他从固原师范函授毕业后被分配到王洼镇的孙阳小学,1991年调山庄小学任校长,1995年秋又调回孙阳小学任校长,2000年至2009年任孙阳小学教务主任,之后从教务主任的岗位退下来,任代课老师,成为孙阳小学坚守时间最长的老师,他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这个小山村的教育事业。
  二
  虽说只有1名老师、3名学生,校园照样教学有秩、学习氛围浓厚。
  三个年级不同的课程,均由马义昌一人担任,主要开设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体育课程。虽然只有3个学生,但一切都按正常学校教学一样,每周星期一上课前举行升国旗仪式,上下课打铃,课间做广播体操。
  虽然只有马义昌一名教师,也没有人监督,但他每天仍然坚持正常上下班:学生上午8点30分到校、11点40分放学吃午餐;下午1点30分上课、4点30分放学,每天保证6个多小时的教学时间。因为他住在学校,只要学生来了,他就开始上课。学生虽少,但分为三个年级,教起课来并不轻松,马义昌仍然一丝不苟地备课、写教案、批改作业。3个孩子并没有在教室里学习,而是在一间教师宿舍的课桌上写作业。其他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及桌椅都处于闲置状态。体育课体育器材有限,只有几个铁环,下午四点钟后,学生们在空阔的校园里滚铁环玩耍,这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
  3个学生每天在学校里过着快乐的学习时光。四年级学生海斌今年11岁,家就在孙阳村,他家属于单亲家庭。他看上去很腼腆,但一提到上学的事,他的话就多了起来。他爱他的马老师,更爱学校,学校是他童年最快乐的地方,他从不迟到,每天按时到校上课。三年级学生姬亚蓉今年10岁,家住山庄村,离孙阳小学3公里,那是为了照顾她年迈的姥爷,全家才搬迁到了孙阳村。还有一个学前班的小男孩,今年只有6岁,他就出生在孙阳村。马义昌给四年级学生海斌上课,三年级学生姬亚蓉就复习功课或者做作业。
  学校也给孩子们提供营养午餐,早餐每个学生能吃到一个鸡蛋,午餐与其他学校一样。主食是米饭,蔬菜主要有大白菜、菜花、青椒、豆腐、洋芋等,蔬菜由王洼镇学区派送,冬季一周派送一次蔬菜,两周派送一次牛肉,夏季派送时间更短。能让学生吃上可口饭菜的厨师是马义昌的妻子马维兰,每月工资1000元,寒暑假没有工资。她把这三个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每天变着花样做饭,隔天每个学生还能吃到三两牛肉,不但让孩子们吃个饱,还要吃得有营养。走进厨房,厨具摆放得整整齐齐,擦洗得干干净净。桌上并排放着3个装满开水的保温瓶,孩子们随时都能喝上开水。马义昌把一周的菜单贴在厨房的墙上,接受孩子们与学区及县教育局的监督。
  马义昌这位集校长、教师、总务主任于一身的人,每天都在多种角色中转换,满脸皱纹、两鬓斑白,写满了他人生岁月的沧桑与艰辛。
  学区设在王洼镇,离孙阳小学40公里,学区召开大小会议都要通知马义昌参加。他去学区开会办事,每次步行4公里才能到通车点搭车,每月至少去学区4趟,参加各种会议,或者报计划等,每趟来回几乎得一天的时间,遇到恶劣天气,花费时间更长。
  说到教学经费马义昌感到较满意。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农村小学只要学生在1至30名学生范围之内,均按30名学生经费划拔。一年保障8吨炭、4000元办公经费,足以使学校正常运转。同样学校最大的困难是吃水问题,一学期从10公里外的村子拉水四次,保证让学生吃上干净卫生的水。
  三
  马义昌从教35年,辗转于山庄村与孙阳小学之间,把自己全部心血浸注于山村的教育事业,心中也有不少遗憾。马义昌有3个孩子,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女儿没有上学,今年37岁;二女儿2005年从宁夏医学院毕业,现在彭阳县新集乡卫生院上班;儿子今年已过而立,高中毕业后,在彭阳县城一家洗车行打工。一谈到自己孩子的求学,他有太多的懊悔。大女儿没让进校门,当时他正担任民办教师,就让孩子干了家务活,耽搁了上学;儿子高中毕业后考上东北一家高职学院,他担心那儿太寒冷,孩子不适应,就没让孩子去。一提起这两个孩子的读书话题,马义昌就认为那是自己教育的最大失败。明年就要退休了,2014年7月才申报小教一级职称,至今还没有下文。   马义昌还有一个遗憾:由于自己不懂英语,学校便无法开设英语课,这就无法让这里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孙阳小学还能不能、应不应该存在下去?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消失?这是许多人关注的问题。马义昌始终不容置疑地说:“这个学校应该继续存在,绝不能撤掉。”因为村里还有常住人口600多人,如果没有了学校,村里人就没有希望了,以后的孩子也难以正常完成学业,民风也会受到影响。当然,也有有识之士认为,规模如此之小,办学效益太低了,办学质量也很难保证,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是个问题。
  是继续存在,还是撤并合校?孙阳小学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采访结束时,马义昌对记者说:“明年,我就退休了。不知有没有人来接这个摊子?如果没人,我还愿意继续干下去,因为这毕竟是我家乡的学校啊!”
  孙阳小学的命运,不是个案,是社会发展、城镇化加快、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农村生存环境恶劣等带来的问题。
  令马义昌欣慰和激动的是,全社会都在关心关注着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今年参加2015年全国两会的住湖北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关于国家加强对农村教学点建设的提案。他们认为,农村教学点建设问题是我国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城乡分割体制下我国农村教育还面临诸多发展难题,农村教学点地位低、经费少、师资缺、质量差等问题更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农村教学点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委员们认为,只有高度重视农村教学点的发展价值,采取强有力措施,方能破解教学点发展困局,实现农村教学点从“小而差”到“小而美”的蜕变。
  马义昌还通过报纸了解到,宁夏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农村还存在大量规模较小的教学点,这些教学点设施设备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成为困扰宁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薄弱环节。令马义昌非常兴奋的是,近日,针对这种现状,自治区教育厅、编办、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5部门出台了《关于改善农村教学点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意见》提出,从2015年起到2016年底,拿出4000万元,对全区确需保留的农村教学点进行改造,确保两年内全部农村教学点的办学条件达到基本标准。根据《意见》,自治区在核定各地教师编制时将对农村教学点教师配备给予一定倾斜。各县(市、区)政府统筹配置教学点教师编制,确保学生在10人以下的教学点配备正式教师2名,10人以上、30人以下的配备3名,30人以上的至少配备4名。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必须有教学点工作经历。各类教师评先评优项目,对在教学点任教或有教学点任教经历的优先考虑;建立教学点教师生活补贴机制,对在偏远、艰苦贫困地区教学点任教期间的教师根据具体条件每月给予适当生活补贴……
  这些好消息,对宁夏中南部干旱地区许多个孙阳小学来说,是一个春暖花开季节的到来。坚守在那“最后一公里”的马义昌们,也将走进一个新的春天。
其他文献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寻找“最美家庭”,创建和谐家庭,促进社会和谐文明。近年来,自治区妇联主动参与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发挥家庭工作优势,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一头抓示范引导,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
期刊
银川市西夏区文昌路梧桐巷居民今年特别高兴,因自家门前企盼多年的巷道被列入2015年银川市巷道改造计划。平时每天经过巷道,“雨天一脚泥,刮风一身土”终将成为历史。该问题是政协委员在联系基层时,了解民情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的。这是自治区政协实施委员基层联系点制度,倾听民声为民解难中的一个缩影。开展委员基层联系点活动,是自治区政协履职的创新举措,并成为2014年度自治区政协工作的一大亮点。  把根扎到基层
期刊
2014年,全区各级妇联组织找准党政有要求、妇女群众有需求、妇联能作为的结合点,以改革创新精神、求真务实作风,为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积极做贡献。  一、农村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有效服务“三农”,妇女创业就业推进有力  农村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深化提质,超额完成民生计划任务。创新推出“扶上马、送一程”政策,针对现有小额贷款优惠政策农村妇女只能享受两年的情况,主动与各银行合作,对已享受2年财
期刊
乡镇一级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乡镇机关公务员队伍是乡镇治理的基本力量。近期,我们就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深入全区5个地级市8个县(市、区)73个乡镇进行了调研。  一、基层反映的主要问题  (一)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工作动力不足。乡镇公务员绝大多数生活在县城,工作在乡镇,工作对象是广大农民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农户是乡镇公务员服务群众的重要方式,下基层主要靠骑摩托车或开私
期刊
今年春节,尽管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儿媳远道归来与我们一道过年,我依然没有买一挂鞭炮、一枚彩弹。算起来,我已有20多年没有放过一个鞭炮了,但我丝毫没有觉得有什么遗憾。我和我的家人完全变成了“旁观者”。有时,我看见有人那么“起劲”、那么“投入”地放炮,甚至对放炮寄予了那么多的“感情”,竟觉得有点滑稽。  小时候家里经济很拮据,但我还是有买一两挂小鞭炮、三四个“二踢脚”过年的记忆。记得那时候,一挂鞭炮有5
期刊
平罗县是宁夏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平罗县深入推进人才强县,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科技兴农、人才强农的重大战略,积极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载体、用才形式、服务管理和成长机制,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平罗模式,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基础和保障。  一、平罗县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有益探索  现代农业持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才,特别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期刊
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抓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不断壮大党的队伍,既是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又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近年来,银川市兴庆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入党申请人和积极分子队伍不断扩大,一大批年轻优秀分子进入到党员队伍,为兴庆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一、吸引群众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因素 
期刊
1949年9月下旬,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马鸿奎政权迅速瓦解。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及宁夏省人民政府的成立,揭开了宁夏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政权建设与运行的时代新篇章。自此,宁夏以崭新的面貌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启了“人民宁夏”新生期的历程。  《宁夏政报》于1950年3月由宁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编辑创办,1954年因宁夏省撤销而停刊。《宁夏政报》作为“人民宁夏”新生期的政务类刊物,全面、系统、翔实地反映了
期刊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加强组织工作法制化,必须强化法治化理念,在实践探索中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在破解难题中推进制度创新,在整体谋划中进行总体设计。   一、扎紧制度的“紧箍咒”,把依法依规使用干部、管理干部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
期刊
宁夏作为回族自治区发展清真产业,地利人和、得天独厚。2012年9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确定了宁夏建设“国家重要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集聚区”的战略定位,将加快清真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决策,为宁夏走向世界的开放,打开了一扇窗口。  近日,宁夏制定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划提出,实施以“国家重要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