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写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富有想象力的语言更有活力,更加形象生动。训练想象力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最为切实便利。
  一、“扩想”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用“扩想”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所谓“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扩展。如教看图学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时,在分别指导学生初步看图和初步读文之后,抓住课文对11个纤夫的具体描绘,图文对照,使学生认识到作者是怎样对图进行“扩想”的。读完以后,又结合写作的片断训练,要学生在11个纤夫中自选一个进行再次扩想,写成一篇短文。这样由看图到作文的两次“扩想”训练,有例有据,有模仿有创作,让学生把自己的某些生活见闻与感受同作品的形象联想出来,以增强作品形象的具体可感性,这对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很有好处。
  二、“续想”能激发起学生的联翩浮想
  有些课文的结尾十分含蓄,言犹未尽,能激发学生的联翩浮想。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我往往因势利导,诱导学生开展“接续想象”。如教《穷人》时,抓住课文的结尾“‘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帐子。”这一句,我设计了“难能可贵,桑娜拉开帐子以后怎么样?”问题,让学生讨论,接续着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时,有的同学说,渔夫是多么激动,称赞桑娜做得对;有的同学说,桑娜是多么高兴,一切担忧都烟消云散;有的同学说,七个小孩子醒来后,无忧无虑地玩得多么快乐……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用想象进一步展示着“穷人”美的心灵。
  三、“联想”能增强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
  联想是由此物的某一点想到相关的某一物的心理过程,它把分散的彼此不连贯的思想片断联接在一个思维的链条上。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训练联想的好材料。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让同学们知道作者是借助想象,提出了穷苦孩子们的希望,在大年夜这些穷苦的孩子们,应当得到应有的光明和幸福。但在当时的丹麦,这样的理想,还只是穷孩子们的希望。诱导同学们从丹麦想到我们的旧中国,想到我们的前辈也是这样,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社会主新中国,才使这样的希望变成了现实。展开丰富的联想,常常会给读者带来希望,带来理想,并鼓舞人们去创造它,去实现他。在教《幸福是什么》一文后,我要求学生写《读〈幸福是什么〉后想到的》读后感,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联想自己的亲身经历,并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幸福是什么,对锻炼想象力也很有效果。
  四、“补想”能使学生读懂课文文本
  作品的艺术形式要求精炼含蓄,这决定作者对情节和意境往往不能作紧针密线,巨细无遗的抒写,总要给读者留下一些可借想象去补充的天地。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这些“孔隙”,启发学生用想象去补充,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读懂课文,又获得了发展想象的教学空间。如教《小音乐家杨科》一文时,杨科进了地主的食具间不小心触动了琴弦,“在那寂静的夜里,一声呼声引起什么效果?”“食具间的情景怎样?”(仆人见杨科站在那儿,立即揪住他;人们以为有贼来了,都冲了出来;……)“杨科这时又怎样呢?”(他站在那儿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不知道自己怎么办,呆住了;他瞪着可怜的双眼,任凭别人怎样打他……)在讲课文的同时就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补想”训练,课后要求,学生们把上面所讲的写成一段话。这样的有意引导,使学生按一般事理逻辑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中间的情节,对读写教学来说很合适。
  五、“拟想”可以增强读写教学的效果
  “拟想”也就是比拟想象。如《老水牛爷爷》一文是把人的特征物化,写他凫水本领,写他的脾性和力气像牛一样,从中表现了勤劳朴实、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这是由人拟物。而《落花生》是把物的特征人化,“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还有《金色的鱼钩》也是把物的特征人化。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作者用这样的比拟,来象征老班长虽然不在了,但他那舍己救人、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精神永存。无论是由物拟人,还是由人拟物,在教学课文时,都可用来对学生进行比拟想象的训练。“拟想”能力在写作中同样可以得到培养,如教完《种子的力》一文后,让学生写《“种子”赞》引导学生展开由物及人的比拟想象,既加深理解课文,又获得想象能力的训练。
   六、“假想”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假想,即对未曾经历也无体验的事,凭借想象来假设情况。假想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基因。发展学生的假想能力,对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是培养假想能力的好材料。如教《未来的房屋》一课,老师先用第三人称的口气,进行叙述和描绘,使同学们好似跟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人去参观未来新村,在这过程中,同学们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继而通过学习,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时,我启发学生想象:假如你住在这样的房屋里会有什么感想?你“设计”中的未来房屋,外形是怎样的?你还希望这房屋里增加一些什么设备?这些房屋除了建在海洋、太空之外,你打算设计在哪些地方?
  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兴趣盎然地畅谈起自己的设想:只要一按电钮,房屋就可以迁移到你想去的地方;有的又说,房屋里有防地震的设备,该地区有地震,房屋的显示镜里早在几天前就预告屋主了;有的还说,房子里有运动场,但又可以随时更换不同的场所,适应各类运动的需要等等。假想能使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一些进军科学的理想种子,也许在此时此地萌发了。
  另外,在作文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假想能力,如学了《一幅壮锦》之后,联系课外阅读,让学生写《假如我是……》、《二十一世纪的我》等文章,培养学生假想能力。当然,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能信口开河,要抓住课文中能触发学生展开假想的诱导物,步步引发,使“假”得有理,“想”得有据。
   在教学中,由于能注意挖掘课文中可以培养学生想象的“孔隙”,让同学们在想象中遨游,因此同学们非常喜欢上语文课。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作文水平得到较明显的提高。有想象才会有创造。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假若我们在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一定能够帮助他们插上一对飞翔的翅膀。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教育局(223800)
  
其他文献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注意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解读这一建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做到有效思维是这一目标达成的关键。  一、妙用响锤,使学生乐于思
鲁迅先生是语言大师,其笔下的人物个个生动鲜明,栩栩如生,读着文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祥林嫂、杨二嫂、闰土、藤野先生、孔乙己、阿Q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因作者描写生动而令人过目难忘。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现以这些人物的描写为例,赏析如下:    一、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鲁迅先生极为重视人物的肖像描写,在他的笔下,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鲜活的面容。  如《祝福》中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肖
应用多组有理数时滞离散系统的比较原理和频域法,将多组有理数时滞区间系数离散系统化为多组有理数时滞定常离散系统,以判定其时滞无关稳定性,并举例说明了新定理的有效性和实用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提倡高效课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师生双重智慧,构建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沐浴在欢乐的课堂氛围里,让师生双方都获得学习愉悦,使语文课堂变成生命课堂。生命课堂是新时期最具教学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转变教学思想,发挥师生双重智慧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智慧的内涵包括教师教的智慧和学生学的智慧,教学智慧的价值取向在于教师与学生生命主体的共同发展,教学智慧的生成有赖于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既是语文课标的要求,也是感知文学人文美的重要方法。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大多文质兼美,令人百读不厌。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读图,对文学名著的了解,仅限于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对经典知之甚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阅读经典,培养审美能力。如何利用经典美文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推荐经典美文,让学生发现美  学生由于阅读量少,加之人生观和世界
写作对中学生来说,是学语文的难中之难,学生的作文往往“只见骨头,不见血肉”,干巴巴的不能打动自己,当然更无法打动读者,老师面对这样的作文只能摇头叹气,评语中经常有一句:大而空,不够感人。何以如此?病症在于不会,也不习惯在作文中用细腻,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何谓细节描写?在作文中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有了细节描写后的作文能给读者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笔者就以上几个方面具体谈谈。    一、充分把握细节描写的
中考结束,考试情况总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议论,而作文更是首当其冲。那到底什么是作文呢?从小学到中学,学生每周都要写作文。但我们注意到学生对作文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有的甚
据了解,按照新的产业政策,钢材生产被首次列为“高能耗”产业,国家有关部门可能将对钢材生产进行一系列调整。
渣液干法粒化的发展比传统工艺具有很多环境上的优势,而生产出来的商品又能应用于很多领域(如:水泥、筑路填料、农业、滤宋介质)。
鲁迅先生的著名短篇小说《孔乙己》刻画了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地位低下、穷困潦倒、好喝懒做、迂腐可笑、自命清高、麻木不仁、善良诚实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对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整篇小说只有三千多字,运用“……”就达十处之多,其中有八处出自孔乙己的口中。仔细品读,我们不难发现孔乙己口中的“……”在表情达意方面发挥了极好的修辞效果,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现列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