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生成、教学方式运用及教学评价引导对学生人文精神所产生的熏陶与感染,应当区别于语文的人文性、人文性的语文教学,更要避免人文熏陶与渗透变成走向极端的多元解读、个性张扬。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是学生人格完善的目标指向、所有语文活动的内容指向、自我反思实践的方法指向。依据课文特点是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人文性;语文教学;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概念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吕叔湘主编)。相对于人文,人文性更富于动态化,包括人文教育、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其中人文教育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其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性的核心理念,包括三个层面:理性,对科学的尊重,对知识及真理的探索,表现出一种广义的科学精神;人性,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反映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超越性,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终极反思与探索,体现出的是宗教主义精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教学活动,彰显语文教材中的各种文化价值,从而对学生产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感染。其中,语文内容中的思想、情感部分,以及语文表达形式中蕴含的审美情趣,作为语文的人文性的主要指向,构成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一个重要来源与依据,形成影响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但都不是全部,其他如教师水平、社会主流价值要求、教学条件、学生发展水平等,也都对语文教学活动产生影响与制约。
二、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基本指向
其一,学生人格完善的目标指向。人格完善指的是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心思想信念的内在和谐统一,俗称主体与客体或知与行的统一。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即通过语文教学活动,赋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及审美观,将代表人类价值、修养最高境界的真、善、美,转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与行为坐标,将来无论是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还是现代意义上的自我价值实现,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其二,所有语文活动的内容指向。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功能的广泛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人文性在内容上与所有语文活动相关联。因此,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要以语文教学为出发点,遵循教学规律,在整体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教育的渗透。不仅要教与人文理念有关联的文学作品,其他各类文章也要教;引导学生不仅掌握人文知识,还要习得基本的语文“科学知识”;要求学生不仅具备理解课文内容的知性、感性能力,还要培养掌握不同课文形式的理性水平。总之,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根据教材特点展开教学,彰显包括文学作品、各类文章、科学知识等所有课文内容及其理性思维之中的人文之美。
其三,自我反思实践的方法指向。反思实践,目前还没有规范的概念词条,比较接近的定义是“透过仔细与自我反省的方式检视平日实践,来对日常生活中实务上遭遇的价值观与理论给予批判性的注意”。这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行动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方法。在反思中,学生完成自我塑造、自我完善,成为新的自我。
三、依据课文特点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一)课文的选择,决定了彰显人文性的维度
语文教材对课文的选择,需要以下三方面的考量:
一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等文件中意识形态与社会价值取向的要求。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我的战友邱少云》对革命英雄主义的弘扬,《钱塘江大潮》《翠鸟》等对著名自然景观、有趣自然现象的描写介绍,《只有一个地球》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王勃《滕王阁序》对学生热爱祖国之情的激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历史关注的旷达等,都集中反映了以上要求。
二是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自主性、渐进性、综合性,等等。
三是适应语文教学的有限时间与空间特性。
(二)课文的分类,提供了实现人文性的路径指引
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课文,一般都会依据其内涵、题材、表达方式,形成不同的单元,蕴含着不同的取向。如人教版高中教科书中的各个阅读单元,内容丰富,兼顾不同文体、不同人文内涵。其中,现代新诗单元,通过语言和意象来陶冶性情;写人记事散文单元,借助描写和叙事来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哲理;游记单元,旨在培养自然之美感受能力……以上分類意在提供最需要学生形成的人文内涵载体,为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提供了遵循。抛开以上单元取向,以学生的兴趣、个人的感觉代替共同价值的传承和以简单的、二元化的分析代替学生思考一样,都是片面而肤浅的,难以深刻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内涵。
(三)课文的丰富内涵,需要合适的方法挖掘
一是合适的课文分析方法。打破传统套路,依据课文内部结构进行具体的微观分析,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人文精神的建构。二是合适的教学方法。带有启发性的暗示法,借助语言语境的感悟法,都可以尝试。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与缺陷,关键看课文特点、学生接受能力、经验水平。三是合适的语文实践方法。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个性化的朗读和写作、群体性的讨论和对话,都可以作为实践的途径,达到对人文内涵的深度理解、反思、感悟,实现人文性的内化与升华。
参考文献
[1]李学.也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2]詹华维.浅谈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及其在教学中的落实[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3).
[3]迟艳杰.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以《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2(7).
[4]卡西尔·恩斯特.人文科学的逻辑[M].关子尹,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人文性;语文教学;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概念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吕叔湘主编)。相对于人文,人文性更富于动态化,包括人文教育、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其中人文教育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其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性的核心理念,包括三个层面:理性,对科学的尊重,对知识及真理的探索,表现出一种广义的科学精神;人性,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反映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超越性,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终极反思与探索,体现出的是宗教主义精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教学活动,彰显语文教材中的各种文化价值,从而对学生产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感染。其中,语文内容中的思想、情感部分,以及语文表达形式中蕴含的审美情趣,作为语文的人文性的主要指向,构成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一个重要来源与依据,形成影响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但都不是全部,其他如教师水平、社会主流价值要求、教学条件、学生发展水平等,也都对语文教学活动产生影响与制约。
二、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基本指向
其一,学生人格完善的目标指向。人格完善指的是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心思想信念的内在和谐统一,俗称主体与客体或知与行的统一。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即通过语文教学活动,赋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及审美观,将代表人类价值、修养最高境界的真、善、美,转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与行为坐标,将来无论是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还是现代意义上的自我价值实现,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其二,所有语文活动的内容指向。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功能的广泛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人文性在内容上与所有语文活动相关联。因此,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要以语文教学为出发点,遵循教学规律,在整体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教育的渗透。不仅要教与人文理念有关联的文学作品,其他各类文章也要教;引导学生不仅掌握人文知识,还要习得基本的语文“科学知识”;要求学生不仅具备理解课文内容的知性、感性能力,还要培养掌握不同课文形式的理性水平。总之,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根据教材特点展开教学,彰显包括文学作品、各类文章、科学知识等所有课文内容及其理性思维之中的人文之美。
其三,自我反思实践的方法指向。反思实践,目前还没有规范的概念词条,比较接近的定义是“透过仔细与自我反省的方式检视平日实践,来对日常生活中实务上遭遇的价值观与理论给予批判性的注意”。这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行动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方法。在反思中,学生完成自我塑造、自我完善,成为新的自我。
三、依据课文特点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一)课文的选择,决定了彰显人文性的维度
语文教材对课文的选择,需要以下三方面的考量:
一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等文件中意识形态与社会价值取向的要求。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我的战友邱少云》对革命英雄主义的弘扬,《钱塘江大潮》《翠鸟》等对著名自然景观、有趣自然现象的描写介绍,《只有一个地球》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王勃《滕王阁序》对学生热爱祖国之情的激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历史关注的旷达等,都集中反映了以上要求。
二是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自主性、渐进性、综合性,等等。
三是适应语文教学的有限时间与空间特性。
(二)课文的分类,提供了实现人文性的路径指引
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课文,一般都会依据其内涵、题材、表达方式,形成不同的单元,蕴含着不同的取向。如人教版高中教科书中的各个阅读单元,内容丰富,兼顾不同文体、不同人文内涵。其中,现代新诗单元,通过语言和意象来陶冶性情;写人记事散文单元,借助描写和叙事来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哲理;游记单元,旨在培养自然之美感受能力……以上分類意在提供最需要学生形成的人文内涵载体,为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提供了遵循。抛开以上单元取向,以学生的兴趣、个人的感觉代替共同价值的传承和以简单的、二元化的分析代替学生思考一样,都是片面而肤浅的,难以深刻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内涵。
(三)课文的丰富内涵,需要合适的方法挖掘
一是合适的课文分析方法。打破传统套路,依据课文内部结构进行具体的微观分析,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人文精神的建构。二是合适的教学方法。带有启发性的暗示法,借助语言语境的感悟法,都可以尝试。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与缺陷,关键看课文特点、学生接受能力、经验水平。三是合适的语文实践方法。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个性化的朗读和写作、群体性的讨论和对话,都可以作为实践的途径,达到对人文内涵的深度理解、反思、感悟,实现人文性的内化与升华。
参考文献
[1]李学.也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2]詹华维.浅谈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及其在教学中的落实[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3).
[3]迟艳杰.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以《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2(7).
[4]卡西尔·恩斯特.人文科学的逻辑[M].关子尹,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