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引入;理解;体验
教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课生活化,引入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内容。例如,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先用投影仪展示平常生活中可见的扇子、书、红领巾、皮球等事物;然后抽去事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就在身边。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增强了教学实效。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践参与。”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能把学生引导到现实世界中去发现、寻找数学的“源头”和“真相”,领悟数学知识的本来面貌,那么学生不仅可以知道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他们探究的品质和素养,这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二、语言生活化,理解数学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效果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形象化,并让学生接受、理解。鉴于此,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又如把数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把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把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数学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三、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如在教学“多少比较”这部分内容时,有一道练习题是让学生看图提出比较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图的内容是3个小学生跳绳,并标明了每个人跳的次数。如果直接用书上的插图进行教学,就显得比较死板,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先让三个小学生来进行“一分钟跳绳比赛”,再根据跳的次数提出问题并解答。这样,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实背景之中,变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不仅活化了教材内容,且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使学生真切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达到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探究欲望。
四、概念生活化,体验生活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物”。每一位学生并非上学后才接触数学,也不仅仅是在学校才接触数学,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现象、数学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这些数学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不清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对学生来说是生动有趣和真实的,是课堂中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要基础。
小学数学知识大多是从实际生活的事或物中抽象出来的,并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服务,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就是小学数学的基础。课前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
例如在教学“位置”一课时,课前教师设计了“到电影院找座位”的学习材料。活动一:研究电影票。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电影票,找出电影票中提供了哪些信息;活动二:实地考察。走进电影院,认一认单、双门,亲身感受一下电影院座位的编排,找一找电影票所指定的位置。实践证明,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知准备,在教学“位置”时,教师才能教得游刃有余,学生也学得从容实在。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五、作业生活化,应用数学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数学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学习《分类》后可以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整理书桌、帮妈妈择菜;学了《数的组成》,让学生探究商场里的商品包装成一包一包,一盒一盒和一箱一箱的原因;学了《认识钟表》,让学生在周末边看电视边记录电视节目时间,给电视台的叔叔阿姨们提点播放建议;学了《统计》,让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考……联系实际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缥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总之,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引入;理解;体验
教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课生活化,引入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内容。例如,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先用投影仪展示平常生活中可见的扇子、书、红领巾、皮球等事物;然后抽去事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就在身边。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增强了教学实效。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践参与。”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能把学生引导到现实世界中去发现、寻找数学的“源头”和“真相”,领悟数学知识的本来面貌,那么学生不仅可以知道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他们探究的品质和素养,这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二、语言生活化,理解数学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效果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形象化,并让学生接受、理解。鉴于此,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又如把数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把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把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数学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三、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如在教学“多少比较”这部分内容时,有一道练习题是让学生看图提出比较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图的内容是3个小学生跳绳,并标明了每个人跳的次数。如果直接用书上的插图进行教学,就显得比较死板,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先让三个小学生来进行“一分钟跳绳比赛”,再根据跳的次数提出问题并解答。这样,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实背景之中,变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不仅活化了教材内容,且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使学生真切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达到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探究欲望。
四、概念生活化,体验生活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物”。每一位学生并非上学后才接触数学,也不仅仅是在学校才接触数学,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现象、数学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这些数学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不清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对学生来说是生动有趣和真实的,是课堂中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要基础。
小学数学知识大多是从实际生活的事或物中抽象出来的,并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服务,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就是小学数学的基础。课前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
例如在教学“位置”一课时,课前教师设计了“到电影院找座位”的学习材料。活动一:研究电影票。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电影票,找出电影票中提供了哪些信息;活动二:实地考察。走进电影院,认一认单、双门,亲身感受一下电影院座位的编排,找一找电影票所指定的位置。实践证明,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知准备,在教学“位置”时,教师才能教得游刃有余,学生也学得从容实在。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五、作业生活化,应用数学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数学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学习《分类》后可以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整理书桌、帮妈妈择菜;学了《数的组成》,让学生探究商场里的商品包装成一包一包,一盒一盒和一箱一箱的原因;学了《认识钟表》,让学生在周末边看电视边记录电视节目时间,给电视台的叔叔阿姨们提点播放建议;学了《统计》,让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考……联系实际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缥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总之,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