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并茂,高效学习语言运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文并茂”学语文主要是以图解文,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小学生学习规律。小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借助图画理解文章词句,效果更好。老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为词句配图,能够充分发散学生思维,更加形象理解词语含义,感受文字透出来的情感,体会文章语言运用的技巧。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画画,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而且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词句,可以加深对文句的理解,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一、画图学词,增加词义厚度
  词语的学习和积累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词语的含义要在语境中理解才更恰当。所以,老师要指导学生想象文章描绘的情景,然后重点画出词语表达的画面,通过说话训练,多角度理解词语表达的内涵,体会词语的丰富含义,在理解中学会词语运用。
  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时,课文中有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如何“一脚一脚”在墙上爬呢?这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对爬山虎的描写,画出爬山虎的脚,并画出爬山虎“一脚一脚”爬的动态。很多学生根据课文描写能够明确“爬山虎触着墙的细丝变成小圆片”,由此把爬山虎的脚画成“脚趾头”的样子,形态犹如行走的“脚印”。学生通过画画,对爬山虎的“脚”有了更细致的认识。然后老师让学生用“一脚一脚”造句,进行说话训练。学生能够理解“一脚一脚”的行走对爬山虎来说是比较慢的过程,对动物和人来说,则突出了行走的“艰难”。由此,学生对“一脚一脚”理解更全面,深刻体会到“一脚一脚”的表达效果。
  词语内涵丰富,用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用图画表示爬山虎“爬”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更细致体会爬山虎脚踏实地的生长状态,对词义的理解更深一层。因此,画图学词,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丰富词语积累,学会词语运用。
  二、配图阅读,感悟文字温度
  配图阅读是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运用画图的方式体会句子内涵,感受文字的表达功能。尤其是修饰限制类的词语,能够让学生在画图体会中感受其中的细微差别。古诗都讲究炼字,让小学生理解“炼字”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用图画的形式来理解效果会更好。
  如让学生来赏析“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表达效果,大多数学生并不能准确分析出来。老师让学生为本句诗配图,多数同学都会选择“绿色”为主色调,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老师把“绿”换成“吹”,再画江南春景图,学生则不会主要突出“绿色”。由此,学生可以体会出“绿”字的春意盎然,而“吹”字則达不到这种表达效果。再如学习杜甫的《绝句》一诗时,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用了四种颜色描绘了四种景物,学生可以用图画体会其中的语言修饰,用鲜亮的色彩描绘出眼前景。学生一边画图一边诵诗,更深刻体会到作者睹物思归的心情,理解“乐景写哀”的表现手法,感受文字带来的情感触动。学生通过图画自我感悟出词语运用效果,并迁移成自身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用图画表示语言描绘的景物,还可以训练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学生可以用不同的画笔颜色强化视觉效果,突出描写的重点。环境描写通常为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因此学生在选色配图时就已经理解了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体会到文字背后的冷暖情感。
  三、以图解文,体会表达条理
  以图解文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文章脉络,尤其是说明性文章,学生可以一边读文章一边画示意图,读完以后文章内容便清晰地呈现在图画中。学生根据所画图示就可以用自己的话条理清楚地把文章内容复述出来。
  如《颐和园》一课,课文介绍的内容比较多,老师可以让学生画示意图的方式标出颐和园景物的位置,体会作者运用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方式。文章的三四两段主要写了“万寿山”的景物,老师让学生自由阅读并根据课文出现的方位词画出“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的位置。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为同桌做“导游”,借助自己画的示意图介绍颐和园万寿山的周围景物,体会作者条理清晰的叙述方式,学习语言的表达运用。
  以图解文有助于学生复述文本,学习语言的条理性。上述课例中,让学生根据方位词把各种建筑画在纸上,对内容的理解就容易多了。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不妨引导学生画一画,把语言以图画的方式呈现出来,更加生动形象。
  图文并茂的方式学习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图画解读词语可以更深刻理解词语的内涵,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性,学会词语运用。以图解文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句子表达的情感,使文本语言更立体,使语言学习更高效。
  边玉玲,路华峰,山东淄博市张店区铝城第一小学教师。
其他文献
<正> 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南下到达云南沪水时,士兵因感染“瘴气”,一批批地死去,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一筹莫展。据今人研究,“瘴气”就是曾经猖獗一时的“疟疾”。千百年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究竟怎么教?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避开的一个新问题、新挑战。显然,不能把它按必修课来教,课标明确提出:“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可见,选修课至少应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性、选择性和拓展性,怎么能跟必修课一样呢?  这里首先有一个如何定位教材的问题。从课程目的上讲,《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是一门励志
<正> 正治亦称逆治,就是以热药治寒证,以寒药治热证,以补法治虚证,以泻法治实证。这是临床通用的治疗原则。 反治也称从治,就是从表面看是顺从症状,实际
本文从窄带信号的角度对Hilbert-Huang变换进行探讨,证明了窄带产信号的相位等于其解析复信号的相位.据此说明:在Hilbert-Huang变换中,进行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oco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也经历了很大程度上的改革。为促使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多样化的发展,我们对课堂提出了创新性、新颖性、高效性等要求,现在的语文教学要从浅到深,从简到繁,让学生从书本中看到古人的不一样的世界,从诗词中体会不一样的生活。  一、目前古诗词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古诗词的主要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上课时教师把古诗词的大意给学生讲解一遍,再让
腹泻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至大便如水样为特征的病症。
一、学医的动机  鲁迅为什么当初选择学医,对于文学家自身和我们认识鲁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我们对鲁迅学医的动机,只关注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讲的两个原因,至于有没有其他更私人化的动机,至少在鲁迅生前还没人去探讨这个问题。  鲁迅逝世后,1936年12月17日许寿裳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所做的演讲《鲁迅的生活》中谈到鲁迅学医的动机,除了“恨中医耽误了他的父亲的病”和“确知日本明治维新是大半发
本文分析了在高阶统计应用阵来波方向估计问题中二阶子空间与四阶子空间的概念及形式关系。
工业革命后期,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设计艺术。设计艺术要求文字组合和文字造型的创新,使其被赋予新的含义,并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此达到商业销售的目的。英文字母不
路有落叶,即需清扫,这是人们一贯拥有的思维定势,而为此付出时间与精力。在费力清扫落叶的环卫工人与城市管理者眼中,落叶必然是最无用之物:纷杂散乱,似乎毫无可取之处,但北京市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