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心中的“地雷”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bingxing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一位家长由于训斥孩子而陷入一种深深的自责和反省之中:为什么自己在童年受到的训斥又会重现在孩子身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成人如何排除心中的“地雷”,不“扮演这种不光彩的角色”呢成人能与孩子“永远做心心相印的好朋友”吗这几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往往是以上一辈的经验为依据的。这种经验强有力地影响着我们,逐渐成为我们的潜意识。在这样的教育中,我们长大了。当我们成了家,有了孩子后,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已经从父母身上学到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本领了。在进行家庭教育时,我们常会不知不觉地依靠这种复制的经验去对待孩子。至于这种经验是否适合孩子,则很少去思考,当我们在教育中感到一些经验不灵时,或当别人对我们的某些做法提出批评时,我们往往不加思索地辩解道:我们的父母、我们自己不就是这么过来的吗于是,不经意的,我们也常常把“埋在”别人身上的“地雷”如训斥、粗暴、辱骂等,“埋在”自己的身上,之后又在孩子身上“引爆”。正是在这种经验简单复制的过程中,“上行下效”的我们逐渐变得“麻木”了。
  的确,上一辈的经验有许多在今天还是管用的。但是有一点我们可能忽视了:即上一辈的经验即使是有效的,但他们与我们所受的教育和经历是不同的。而且,上一辈的教育经验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因此,面对着思想和行动都不同于我们的孩子,我们从上一辈那里获得的经验就有重新思考和整理的必要了。我们可以反问一下自己,与我们的父辈相比,我们成为父母以后,对于孩子的教育有哪些不同呢
  好在我们的家长开始反思了。但如何排除心中的“地雷”,如何避免使孩子受到伤害,我想仅有情感上的自责和根源的深挖还是不够的。否则,再遇到这种情况,恐怕我们会又一次陷入更深刻的自责和原因的分析之中,这对孩子的发展并不见得有益。
  其实,对于孩子的一些过错,大可不必那样急不可耐地“引爆”自己心中的“地雷”。在家庭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如何给孩子洗澡。洗澡的结果是要帮助孩子洗去身上的污垢,使他变得更加干净,而不是连孩子与洗澡水一起倒掉。同样,当孩子出现错误时,我们也需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洗澡”。但也必须明确这种“洗澡”到底应达到什么目的。如果是要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在教育中,就需将孩子的错误行为和孩子本身区分开。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应当表达我们的不满和遗憾,让他感觉到我们在生气,感觉到行为的不好。但对于孩子本身,我们必须充满爱心地告诉他:尽管你这件事做得不好,令我们遗憾,但不管怎样,你都是一个好孩子。
  孩子与大人一样,对于别人的训斥和攻击,也有一种防御的心理。出现过错时,他们自己往往是知道的。但当你将“脏水”和“孩子”一起倒掉时,他们会像保护自身一样来保护他们的过错。而当你仅指责他的行为而对他本人进行肯定时,他就会放弃对过错的保护而维护自己的自尊。
  孩子的心灵是纯真的,力量又是弱小的。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悉心的照顾。他们对于成人动辄训斥的做法是非常反感的,因为他们也和成人一样,都不喜欢被训斥和压制。
  但愿我们能排除心中的“地雷”,还孩子一片宁静的空间。
  但愿我们能重新认识孩子和他们的过错,永远做他们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其他文献
一说起“早期阅读”,人们往往容易把它与识字联系在一起——不识字怎么阅读呀  也许看过小昀的故事,您对早期阅读就会有一个新的认识了。  小昀1岁半的时候,已经很爱看书,而且看得很好了。她是怎么开始阅读的呢  她不到1岁时,大部分醒着的时间都被大人抱着,大人不时跟她谈话,她慢慢听出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的意思。  抱着她的人有时一只手抱她,另一只手翻书,心不在焉地应付她,她也不甘寂寞地伸手摸书,甚至学
期刊
重温旧情    一个新生儿的母亲常感到自己好像也成了婴儿——脆弱、极端情绪化、害怕、无法清晰思考、心情苦恼并易受伤害。这可能是因为她重新体验了自己降生的时刻。如果她能得到温柔和关爱,便会重新获得力量和自信。丈夫和其他关心她的人可以温和地鼓励她理清自己的选择,这将给她极大的帮助。这些人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保护她免受太多的打扰和选择。在饮食、清洁保暖和带孩子方面帮她一把,也十分有用。但做这些事要出于
期刊
在社会、家庭环境都在变迁、转型之际,许多媒体纷纷探讨孩子教育的方法与理念,从“棍棒底下出孝子”到“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各项原则众说纷纭。我不敢说这些都是错的,但也发现,有些传统的奖励或惩罚之法,已经失去效用了。  三四年前,有一个大学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对我父亲非常不满,我已经上大学了,可是他对我仍像中学生一样,有时晚上参加社团活动,回来晚了父亲就要骂。所以我们父子关系非常恶劣。”然后他又说:“
期刊
1树叶落了一地,小猕猴一聪正在扫院子。小白兔跑来喊他:“一聪,走,出去玩一会儿吧!”一聪放下笤帚就跑了出去。  2等玩了一会儿,小猕猴回来一看,刚刚费了很大的劲扫到一起的树叶又重新被风给吹散了,飘得到处都是。一聪叹口气说:“唉,白扫了。”  3一聪只好拿起笤帚重扫。这时候,小梅花鹿又来找他玩儿。  4一聪说:“等我把树叶扫完倒掉好吗?”  小梅花鹿撅起小嘴,不高兴地说:“回来再倒也来得及!
期刊
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按时给孩子进行有计划的免疫,是每个孩子儿童时期的头等大事,关系着一个人一生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为了保障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全世界的学龄前儿童都要接受计划免疫。  ▲什么是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就是按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孩子进行预防接种,使孩子在接种或口服疫苗后产生较强的特异性免疫力,即对相应的疾病产生抵抗力,从而达到控制和消灭疾病的目的。通过有计划的预防
期刊
袋鼠和松鼠在山林中玩,他们同时发现一棵苹果树上有两个苹果。风一吹,苹果被吹落在树下的草丛里。袋鼠走过去捡起来一看,苹果一个大一个小,他把小苹果给松鼠,自己留下了大苹果。松鼠不高兴地说:“苹果是我们一起发现的,为什么偏偏给我小的?”  袋鼠笑着说:“我的个子比你大,所以应该拿大的。”  松鼠翘着尖嘴巴说:“个子小为什么一定就拿小苹果,这太不公平了。我不同意!”  老鼠见袋鼠和松鼠在为苹果的事争吵,走
期刊
●孩子本是独立的个体,但由于他们出自父体、母体,父母对他们不管是满意还是不满意,便都带上了浓重的感情色彩。在这篇文章里,您将会看到青年、中年、老年父母的态度;不同年代的父母对孩子的不同感受与期望;同一个孩子在自己的不同成长阶段交给父母的不同答卷。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一头扎进了普通父母中,听听父母的话    李秀春(女,29岁,出纳)  “孩子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给我带一幅画回来。我很高兴。女儿记
期刊
贝贝今年7岁,上一年级了。这天,妈妈打开抽屉准备拿钱去买菜,突然发现里面放着的钱少了几张,她忙问爸爸,爸爸说没拿。过了几天,妈妈发现,钱又少了几张……张是不是贝贝拿了呢?他拿钱干什么用呢?为什么不和我要呢?妈妈欲言又止,不知如何开口。假如您遇到这种情况,您会怎样处理呢? 河北邯郸 魏峰  演一场特殊的戏给儿子看    我儿子第一次拿家里的1元钱,就被我发现了。当时,我们没有惊慌,经过慎重
期刊
儿子因为玩弄打印机被我训哭了,不过他在哭声中顽强地为自己申辩,并且说:“您太凶了,我不理您了。”是的,那一刻我的确太凶了,不就是一台打印机吗,犯得着如此伤害儿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吗他现在不知深浅是自然的。  嫩芽总是非常脆弱的,探索的热情与勇气,只有在宽容与赞许中才能长大,才能最终变成创造的激情与不竭的钻研精神。我为自己而汗颜。我完全可以向儿子说明打印机的用处与用法,分享他探索和学习的快乐;在学习
期刊
从两个婴儿互有好感,到两个学龄儿童“拉钩”,发誓一辈子都当好朋友,这些都是儿童生理、心理、情绪发展的组成部分。友谊给我们的一生带来很多快乐,使我们学会分享和协调,甚至可促进我们的学业或学术成就。    孩子何时开始需要小伙伴    威廉·考勒曼说:“婴儿可以辨认人脸,所以当他们看到另一个婴儿时,他们会伸出手或戳或推那个孩子,但他们并不是真正想和那个孩子交往。”  在18个月~30个月之间,孩子的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