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义:让世界理解改革开放的中国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RO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地时间12月20日,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哈佛大学荣誉教授傅高义去世,享年90岁。在傅高义的生命里,有一次和邓小平“近距离接触”的机会:1979年1月,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里,一场庆祝中美两国正式建交的招待酒会正在举行。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于现场发表演讲,距离他不远处,站着一个斯斯文文的美国学者,正安静地聆听他的发言。这人就是傅高义。
  对理解改革开放时代的一次严肃尝试  傅高义与中国结缘,要归功于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费正清。二战前,费正清曾在清华大学短暂地学习了一年中文。回到美国之后,费正清主张美国大学要培养出更多专门研究中国的学者。傅高义是费正清亲自物色并着力培养的学者之一。在1961至1964年间,傅高义被要求集中学习中国历史。
  1973年,傅高义第一次来到中国。此后,几乎每年他都会来中国一两次。除了身临其境,傅高义对中国的了解还有很多途径。比如,哈佛大学有不少中国人,包括中国学生与访问学者,这些人都成为傅高义的交流对象。在与他们的聊天中,傅高义不断地“抵近”中国。
  2000年,在韩国济州岛,傅高义问他的一个朋友,如果要帮助美国人理解亚洲的未来发展,应该做点什么?这个朋友告诉他,那就应该认真地研究中国,研究邓小平。那次谈话后不久,70岁的傅高义下定决心要写一本关于邓小平的书。
  2013年年初,《邓小平时代》的中文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在这本厚厚的书里,傅高义表达了对于邓小平的钦佩之情。他写道:“我认为他对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改变了国家的前进方向。我希望中国人民认可这本书是对理解改革开放时代的一次严肃尝试。”
  谈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他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展变化非常了不起,只用了32年,就超越日本、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发展速度举世罕见。如果按照这个速度,中国会在未来不久,在国民生产总值上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有的美国人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但也有人很担心这种超越,但不管是哪一种人,他们都开始关注中国。”
  这种巨大变化源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但是,傅高义谈到,当下的美国学者对中国启动的这场改革、对于启动这场改革的领导者,认识有些不足。这也是傅高义写《邓小平时代》的一个缘由,他想告诉美国读者:需要重新认识邓小平。傅高义评价说:“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坚定地搞改革开放,没有前路可循。一切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边试验一边推进,这是需要胆略的。中国面对的是一项苛刻的、史无前例的任务。在此之前,还没有哪个共产党国家成功完成了经济体制改革,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展现中国大地上的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  2000年以后,傅高义开始频频奔波于中国大地。他去过邓小平留下了足迹的很多地方,包括四川广安、江西瑞金、太行山,还多次奔赴成都与重庆——那里是邓小平任西南局领导人时的办公场所。每到一个地方,傅高义都尽量去参观那里的历史博物馆,从中找寻过往年代的气息。他还通过种种渠道,与那些熟悉历史情况的人交谈。这些人包括一些历史人物的家人、秘书,也包括研究历史的学者。10年来,受访者粗略估计有300多个,这个名单里还有李光耀等中外政要。
  采访中,傅高义发现,陈云对于邓小平的作用很重大,他们有着奇妙的互补关系。于是,傅高义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专门研究陈云,阅读关于陈云的资料,并且采访了他的秘书朱佳木。这本书虽然命名为《邓小平时代》,但傅高义要写的远远不止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个伟大的时代。傅高义要展示给读者的是,1978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到底是如何发生的,由谁主导的,影响又如何。
  “我们外国学者基本的工作、基本的责任是让外国人能够了解中国,我们应该用我们能用的努力,跟很多的学者一起向中国学习。”傅高义说。
  帮助人们了解这个改革时代,了解这个时代的中国  2012 年,《邓小平时代》英文版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莱昂内尔·盖尔伯奖,这个奖专门授予那些以英文写作的非虚构类著作。在颁奖典礼上,携《论中国》参与角逐的基辛格对傅高义说:“你赢得这个奖是对的,你写这本书不容易。祝贺你!”
  《邓小平时代》因为涵盖了丰富的中外资料与研究成果,众多的独家访谈以及对中国历史的深入探究与评论,被认为是国外邓小平研究的重要著作。对于这本书,傅高义坦承:“我的一个愿望是,几十年后,那时的人们如果想要了解这个改革时代,了解这个时代的中国,他们会觉得读我的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就是“中国先生”傅高义的中国雄心。
  令人遗憾的是,傅高义直到去世前都在研究胡耀邦。他曾说想写两个人,一个是胡耀邦,另一個是朱镕基。但是胡耀邦未写完,朱镕基未动笔。如果有读者想看相关书籍,可以订购下列图书。
  (人民网)
其他文献
王显和马芳夫妇育有二子三女。多年前,王顯的单位分给他一套住房。1990年,大女儿王秀和丈夫马一搬过来和他们共同居住。为改善居住环境,马一卖掉自己之前的住房,所卖钱款部分用于这套公房的装修和加盖。随后,夫妻俩将户口迁入,不久后老两口的户口也迁到这套住房。   1999年,公房被正式售卖给王显。买房尾款由王秀出资认购。四人共同签订了一份《购房协议》,约定房屋为父女共同财产,待二位老人百年之后,此房产
期刊
研究发现,婴儿会本能地追随父母的眼睛。在跟婴儿玩耍时,如果家长的眼睛总爱到处看,会给婴儿刚刚萌发的注意力造成消极影响。同时,分心的家长会培养出分心的孩子,如果家长都不能集中注意力,就会把相同的关注模式教给孩子。   据统计,大多数人每天在手机上所用时间为1至4个小时。每個月几乎有100个小时迷失在发消息、玩游戏、阅读文章、检查银行余额等。实际上,我们已经陷入了行为上瘾。  “瘾”会嵌在记忆里  
期刊
“你从不把我当重要的人!”“你永远都喋喋不休地打断我的话!”“你从不送孩子上学,也从不辅导作业!”“你从不洗碗,从来没有过!”对很多夫妻来说,这类充满“永远”和“从不”的抱怨太熟悉了,它们常常出现在争吵和相互指责中。专家认为,这两个词极具挑衅性和煽动性,夫妻无论争论多么激烈,都应尽量避免使用。  美國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心理学专家利昂·F·萨尔茨博士表示,争吵中使用“永远”和“从不”,不经意间会将对方
期刊
纵观汉语3000年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汉语虽然历经大规模封建割据、大规模夷族入侵、大规模人口迁徙,以至方音分歧,但统一和融合始终是语言发展的主流,方言也成为汉语文化多样性的沃土。   近日,中国现代语言学先驱张世禄《汉语史讲义》出版,这是我国语言史研究的标志性创获。它呈现给读者的,不是一个一个汉语要素的演变史,而是汉语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整个关系网络。尤其可贵的是,张世禄把语言史看作社会史的一部
期刊
张昭劝孙权投降,因为曹军占据了半壁江山,兵精粮足、势不可当。孙权这时要考虑,如果抵抗曹军会不会导致政权内部分裂。如果初期战事不利,张昭等士族集团不再鼎力支持自己,那么他是无法持久抵抗曹操的。  公元208年,曹操剑指江东,给孙权写了一封信:“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最后没有屈服于曹操的威胁,而是选择与刘备联盟抗曹,最终大破曹军。不过,孙权不是一开
期刊
家中先后设立了多份遗嘱,以哪份為准?   2010年,湖南郴州的陈某军夫妇自立了一份遗嘱,并通过公证处进行公证,将名下房屋留给唯一的女儿陈某玲。   陈某军的妻子去世后,陈某玲对父亲的探望逐渐减少。2017年,陈某军也去世了。之后,陈某玲希望通过遗嘱继承房屋时,却发现自己并非继承人。   原来,陈某军病后,其侄儿一直负责照料他的生活起居以及医疗陪护。陈某军于2017年再次设立遗嘱,将房产留给
期刊
“大家正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步履维艰地行走在凹凸不平、湿滑泥泞的山道上时,忽然从后面传来一声:‘同志们加油!’我们回头一看,只见毛主席一身水、两腿泥,长发贴在脸上还在不停地往下滴水,在两名警卫员的搀扶下艰难地向我们走来……”  1947年3月,蒋介石令胡宗南纠集兵力向延安进犯。中共中央决定诱敌深入,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从整个解放战争的全局去考量,决定与周恩来等率领党中央机关继续留在陕北。他表示绝对
期刊
湖北的刘某有两位哥哥,2020年上半年刘某的父亲去世了。他生前由刘某三兄弟轮流照顾,去世前分别给他们三兄弟立下了自书遗嘱,每份遗嘱对财产分配的规定都不同。现在三兄弟手上各有一份遗嘱,按遗嘱内容,三兄弟每人都应单独全部继承父亲的遗产。   那么,当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时,具体以哪份为准?民法典是怎样规定的?   1985年9月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期刊
冬来寒意深深,万籁俱寂,唯有读书才是冬天最佳的选择。   挑一个静谧的冬夜,挑一本朴素的书,随意翻开,不必忙着阅读,就单单跟着前言中那一个个文字去漫步、去游览,也是一种不错的選择。任凭那一个个文字在纸上如蝴蝶飞出最灵动的画面。凝眸驻足间,烦忧退却了,心灵安然了,精神世界因一本好书的相伴渐渐丰盈了。   在冬夜读书,能读到最真实的自己,这是不假的。微微灯光在房间流溢出一派养人的色调,或静坐于桌前
期刊
大部分的痣都是后天形成的。例如,一些痣是为了从紫外线的照射中保护我们的皮肤才出现,对我们身体有一定的帮助。此外,妇女怀孕或者人们患有糖尿病时,体内的荷尔蒙发生了变化,也会导致我们身体出现一些痣。所以,当发现自己突然长了一颗痣时,不要大惊小怪。  一般来说,皮内痣是一种健康的痣。它们凸出于皮肤(呈半球形凸起),颜色均匀。有时还会有毛发长出来,除了影响颜值,并不会增加痣恶变的风险。  而那些不健康、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