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时常问我:“刻邮票、画邮票有意思吗?”“太有意思了!”其实作为一名从事专业邮票雕刻和设计的工作者来说,二十多年的追求与奋斗,其中的酸甜苦辣是很难用“意思”两个字来说清楚的。
我于1975年到邮票发行局工作。当时对邮票雕刻和设计一无所知。当来到邮票雕刻老前辈高品璋、孙鸿年老师面前时,真是有点手无措的感觉。看到他们静静地伏在雕刻台上,借助高倍放大镜用刻刀在钢版上一刀下连成各种精细、长短、深浅不同的丰富的点和线,最后竟在一块平滑的钢版上展现了一幅精美的图案,真是又惊讶又钦佩。小巧的图案精致生动,深深地吸引了我,第一次激起了我内心深处追求雕刻艺术的浪花。心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在方寸的钢版上刻划出生动感人的画面,该是何等的快事!二十多年过去了,磨秃了多少把刻刀,雕刻了多少块浸泡汗水的图案,已不计其数。伴随着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沉思,我下断地向广大邮迷交出自己的作品,接受大家的评判。今天每每看到自己的雕刻的邮票在邮迷朋友们的手中传递时,就想起了把我领进门的启蒙老师。
我的两位老师,一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他们雕刻邮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伏案几十年,在中国的邮票史上留下了许多成功的、脍炙人口的、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美丽画面。例如:令人神往的“黄山”,秀丽的“苏州园林”,中国古代“名塔”,近代和古代伟人等邮票,都让邮迷赞叹不已,爱不释手。二位老师谈薄名利,技艺炉火纯青,品德更是高尚。他们传授学生技艺毫无保留,诲人不倦,一点没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想法。有时为雕刻一条线的曲直,一个点的方圆,亲自演示数遍;言传身教,要求严格。每每想到这里,感激之情油然而升。记得在雕刻“西周青铜器”邮票时,两位老师反复向我们讲述勾勒原稿时要注意的问题。指导我们雕刻铭文字体,要体现字形的方正挺括,铜器纹样的布线上注意哪些取舍。经过努力,自己雕刻的青铜器邮获得了最佳邮票雕刻奖,这是与老师的指导密不可分的,也是对老师的一点慰藉吧。最难忘高品璋老师,在他年近八十高龄的时候,已患严重眼疾并有其他疾病,表示还要再刻一枚邮票,但最终未能如愿,真是一件憾事。两位老师将毕生精力和心血倾注在邮票雕刻事业上。
雕刻邮票,就是用刻刀在钢版上画邮票。它同在纸上画邮票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即没有更改性。完成一块刻版,一般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如果在此期间出现雕刻纰漏,落在钢版上的刻痕是无法改变的。一块已刻近两个月的钢版,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使心血付之东流。因此,此项工作需要付出很大精力。在纸上画邮票,不满意可推倒重来,但在钢版上,就要求操作者一丝不苟,不得不半点疏忽。
一幅纸上的图案,完美地反映在钢版上,需要用钢版画的点和线重新组合成该图案。它是用无数条线和无数个点重新组合的。要通过对邮票画面的点线布局,体现绘画效果;不但反映原稿的构图,更体现出雕刻形式所固有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刻出的钢版图案要生动有神韵,就要求作者在下刀前认真研究、反复推敲,考虑成熟再行操作,使邮票图案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通览邮票雕刻的全过程,难道不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吗?
手工雕刻印刷方法来自西方。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这一雕刻技法可以和我国传统的绘画方法相结合。在参加中加联合发行白求恩邮票钢版雕刻竞争中,自己就有一些体会。先对两国分别设计的图案进行审评,再由两国雕刻者分别雕刻择优录用的同一套图稿。结果由我国设计人员用水墨画人物形式完成的设计图被选中,我所雕刻的第二图和呼振源老师雕刻的第一图在中外雕刻师的竞争中,经专家评判入选,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两个国家印制用的原版是我们雕刻的同一套原版。
在雕刻这幅图稿前,我认真分析了图案的特点,争取把握住表现对象的本质。白求恩邮票图稿,是用水墨画完成的。对中国的传统笔墨,外国人有的很难理解。在对邮票原稿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上,我们优于外方。我在雕刻白求恩头像的时候,打破了点、线布局的刀法传统,点和线的走向没有一致性,而是穿插组合,用变化的点和线营造中国画的笔墨韵味,收到了满意的效果。这也是用西方传来的雕刻技法表现中国绘画的一种尝试。
自己在从事邮票雕刻的同时也搞邮票设计。国外许多邮票雕刻家也是邮票设计家;有时设计、雕刻由一个人完成,便于对作品的理解构思和刻画,使创作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这也是邮票设计雕刻的双重性。在从事邮票设计中,同样有许多甘苦的体验。例如“五台古刹”特种邮票,经历了历时五年、三次易稿的艰苦设计历程,最后终在有众多设计稿的评选中取胜,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五台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稀世宝库,文物荟萃,珍品云集。对“五台山”邮票的定名及每枚邮票的选题,就颇费了一番功夫。最初邮票名称为“五台圣境”,6幅图稿分别为:台怀全景、东台日出、南台花海、镇海松涛、灵峰圣境、佛光瑞雪。当设计稿从搜集素材到创作完成报批时,被上级部门否决,认为“五台”特点不选题开始重新去做。为此举办了由各方专家参加的研究会,对五台山邮票的名称、6个图的选题及表现手法作了细致的研讨。各位专家发表了许多有建设性的竟见,给我们很大启发。研讨会后,我们重新给制了6幅邮票图稿。当第二次上报评审委员会时,遭遇全军覆没的结果。经过两次失败后,我和杨文清老师就选题和艺术表现形式又作了长时的探讨。我们采取中国画线描加西洋设色的表现方法,既保持原有景观的特点,又在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和取舍。力图使每幅画面给人以一种空灵、清净、脱俗之感;制造一种氛围,使每幅画面都有一个中心,然后在其画面的基调上加强或减弱。如“台怀镇寺庙群”一枚,如果遵照实际景观,画面白塔的位置则显得很小,因此,我们在画面上人为地将白塔变高大,将远山推远,设色上把远山和白塔的对比度拉开,就营造出了一个既真实又充满神秘气氛的画面。另外,将“佛光寺东大殿”一图画面两边的树木减弱,有意识突出主题建筑。“南禅寺大殿”一图,人为地在前景补上一棵树,使其同主体建筑之间有一种空间感,再将整个画面调成棕黄色,使树与庙之间有一种和谐的关系。再有“显通寺铜殿”一图,人为地将别处的松柏移至铜殿前面,突出铜殿的高大。“菩萨顶”一图选择了雪后初晴的一瞬,加之装饰性的云雾,使画面有一种超凡脱俗的佛国仙境之感。功夫不负人心,经过不懈地努力,此次设计终获成功,被广大集邮爱好者评选为优秀设计奖。
通过设计“五台古刹”,我体会到:要在方寸之地营造出一种理想的画面,首先要在构图之前作好定位,占有大量文字材料和尽可能祥实的图片资料,并通过多次的实地考察加以认证,反复推敲,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内涵。邮票设计语言与其他绘画语言有不相同的一面,邮票题材涉猎广博,画种多样,表现形式各异,能够做到同前人不一样是相当困难的。不管效果如何,我们认为,新的尝试总比沿袭老路要好一些。可以无愧地对广大邮迷说:我们将努力带给大家一些新的艺术享受。至于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有待于在家评判。(图见插四)
责编/陈晶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