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舰变身医疗船,美军在拉美打“软实力”战争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pp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岁的查兹·拉卡罗生活在尼加拉瓜东海岸的卡贝萨斯港。从4岁开始,他被右眼皮上的一个畸形肿瘤所困扰。肿瘤毁掉了这个小男孩可爱的容貌,即使是他的家人和朋友,也不敢直视他。卡贝萨斯的医生对他的病症束手无策。虽然距离卡贝萨斯港两天航程的尼加拉瓜首都马那瓜能做切除手术,但是拉卡罗的家人连100美元的机票都无力支付,更掏不出矫正手术的费用。
  对于拉卡罗来说,过去的7年都在期待奇迹,期待奇迹能让他的右眼看见世界,让他的容貌恢复正常。2008年8月11日,一艘驶近卡贝萨斯港的美国海军两栖攻击舰给拉卡罗带来了“奇迹”。
  
  
  抢夺查韦斯的地盘
  
  在美国海军两栖攻击舰奇尔沙治号(the USS Kearsarge)的病房中,来自位于弗吉尼亚州朴茨茅斯市的美国海军医院的布莱恩医生为拉卡罗做了手术。4天后,拆掉右眼上的纱布,拉卡罗的容貌得到了恢复,右眼再次看到这个世界。拉卡罗的家人不需要为此支付一分钱——美国海军为拉卡罗付了账单。拉卡罗的手术是美国海军在拉美国家显示“软实力”的一部分。美国海军将这个行动称为“持续诺言”(Operation Continuing Promise),由美军南方司令部司令斯塔夫里蒂斯(James G. Stavridis)海軍上将直接指挥。
  一年前,奇尔沙治号还行驶在波斯湾,将陆战队运往伊拉克;一年后,这艘犀利的两栖攻击舰满载着药品和医生停泊在拉美国家的外海,成为“持续诺言”行动的主力。在奇尔沙治号上有1700名水手、医护人员、工程师和飞行员,他们将在4个月的航程中在6个拉美国家停留,计划为1.5万名病人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在2007年,南方司令部曾经派出“拳击手”号两栖舰作为“持续诺言”行动的先锋,在拉美国家诊治了1.4万名病人,做了120例外科手术,还援建了8所学校。
  在斯塔夫里蒂斯海军上将的眼中,“持续诺言”行动体现的是不发一枪就能保护美国利益的新策略。当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吸走了美国军事力量的大部分资源和政策制定者的主要眼光的时候,南方司令部利用战争剩余资源,通过把免费的医疗、教育和经济援助带到那些贫穷混乱的国家,来拓展美国的影响力,也就是“软实力”。
  “我们不能通过坦克、舰船和高造价的飞机来解决拉美的问题。”斯塔夫里蒂斯海军上将如此说。但是,通过几千美元的花费和几个小时的人力成本,可以让拉卡罗这样的病童还有他的家人终生成为美国坚定的盟友。
  奇尔沙治号4个月航程只能收治1.5万名拉美病人,但是会有数百万的拉美民众通过媒体看到美国海军为这1.5同胞所作的免费治疗,这很可能改变拉美民众对于美国的感情和看法。在五角大楼的评估中,这种攻击舰变身医疗船的行动将有效地促进美国在拉美地区的“软实力”。
  在位于华盛顿的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的海军专家鲍勃·沃克的眼中,过去的一些年里,美军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忘记了拉丁美洲。但是,最近几年拉美“向左转”的趋势在加强,委内瑞拉的查韦斯除了高举反美大旗,还在号召古巴、尼加拉瓜、玻利维亚和委内瑞拉结成军事集团,强化同俄罗斯的联系。另外,从拉美向美国贩卖毒品的管道仍然没有被斩断,而且有迹象表明,穆斯林什叶派的极端组织已经参与到其中。去年,斯塔夫里蒂斯海军上将曾经公开表示,黎巴嫩真主党的成员在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海岸频繁出现,参与向美国贩卖毒品的活动。
  为了应对这些威胁,美国海军在2008年重建了隶属于南方司令部的第四舰队。通过免费医疗推进美国软实力的增长正是第四舰队的重要任务。但是,对于只有1000名成员的南方司令部而言,第四舰队还只是一个“空壳”。相继执行“持续诺言”行动的两艘两栖舰都是从海军陆战队临时借调来的,船上的人员不仅来自美国各个军事部门、美国公共卫生署,还来自巴西、加拿大、德国和荷兰的军队,更有数个非政府组织参与了“持续诺言”行动。
  
  搞间谍活动引来非议
  
  除了人员不足以外,拉美国家对于美军的不信任也在影响着“持续诺言”行动。尼加拉瓜总统就在奇尔沙治号抵达卡贝萨斯港后公开表示,“美国的军舰在进行人道主义工作的同时,还有一些船上人员在进行情报工作。尼加拉瓜欢迎人道主义的援助,但是我们绝不允许相伴而来的间谍活动”。虽然美国海军否认奇尔沙治号在卡贝萨斯港两周停泊期间从事任何情报工作,但尼加拉瓜总统的话还是迅速传遍了拉美,进一步渲染了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对于美国海军正在拉美挑起新冷战的说法。
  在境外从事人道主义活动还有许多外交上的挑战,但美国海军还是在考虑将这种推进“软实力”的行动扩展到非洲司令部的辖区,目的是影响“下一代人”对于美国和美军的看法。对于美国海军而言,这注定是一场长期的、不流血的、且极端重要的战争:赢得拉美和非洲人民的心。
  美国海军是否能取得这种新型“战争”的胜利?前景还不确定。不过在奇尔沙治号的病房中,当纱布从拉卡罗的眼上取下,笑容浮现在他稚嫩的脸上,他欢欣地说能够看清自己课本的时候,战略问题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
  (美国《华盛顿观察》特约供稿)
其他文献
中共十七大后的各省人事大调整中,大批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年轻干部被提拔到省部级的领导岗位上。数量之多、涉及范围之广,为十余年来罕见。于是,各省干部团队形成了各年龄梯次相结合的情况。  据《大公报》报道,在十七大选出的28位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领导成员中,6位是为“50后”生,占近1/4。这是中共党史上首次出现“50后”的中央领导人,其中包括分管党务和人事的政治局常委习近平、进入了国务院的
新华网(10月12日)全文刊登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公布指出:“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据笔者理解,在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中,规范和完善以及落实土地流转的新政策势在必行。  一是现代农民重新分工和角色定位的需要。过去
事情发生在冬天的周日里。  那天,我和妈妈还有妈妈同一公司的叔叔、阿姨一起去漳州南太武玩。  坐上车,妈妈才告诉:“我们不只去南太武玩,还要去看海底火山口。”  我奇怪地问:“真的?不会是跟我开玩笑?”  “不骗你。”妈妈回答。  本来一个小时就可以到的,都怪“同益”码头的船太少,四十分钟才一条船,而且我们车的前方还有好多车等着渡船过海呢。我们只好绕道而行。  过了三个小时左右,我们终于到了漳州市
摘 要:主题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超越教材,超越课堂,它以“积累感悟创造”为形式,由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与能力的“全身”。本文从积累性、连贯性、延展性等方面阐释主题教学活动的特征。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76-1  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语文应该深下去,而不是仅仅浮在文章的表面,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最近在法国巴黎“路易大帝中学”召开一个300人的座谈会,座谈会讨论的主题是中文教学在法国中学异军突起的现象。从2005年以来,中文在法国变成第五大外语,而且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今年更是如此,学中文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又增加了10%,达到29505人。  从比例上讲,法国学习英语、西班牙语和德语的人数仍然无法可比,但中文现在已经把阿拉伯语及俄语抛在了后边。另外一个成功的标志,就是过去 90%的学生把中文选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生相伴,互为依存的。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仅仅抓工具性一端,思想深度必将大打折扣;但若是仅仅抓人文性一端,则如空中楼阁,无法落实语文双基训练。要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完整统一,就要以语言文字为根,引领学生品读、评析、领悟,实现对文本内涵的深入解读,感悟人文精神。现以《船长》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抓住一声“吼”,初步感知船长形象  《船长》一文描写了“诺曼底号”轮
预言从来就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  “未来的一年对于大部分阿拉伯世界来说当然会更好”。这是大名鼎鼎的《经济学人》杂志在2014年年初做出的关于2014年的几大预测之一。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番预言,觉得简直是一个残忍的玩笑。ISIS突然崛起,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再次爆发大规模冲突,埃及又发生政变。就连一向富得流油的那些中东石油大户,也遭遇了油价大跌的重创。对大部分阿拉伯世界来说,《经济学人》的预测反过来说或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谭晶以一曲《天空》打动了全世界。这首歌的词作者,正是广东增城市委书记朱泽君。身为业余填词人的朱泽君说,他是以平常心来记录生活中的感受。相信词中太阳与彩虹的灵感也定是来自美丽的增城。    “迎着那太阳,看那美丽彩虹。我们在这里相逢,肤色不同一样的光荣。”——《天空》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谭晶以一曲《天空》打动了全世界。这首歌的词作者,正是广州增城市委书记朱泽君。身为业余填词人
穴居人是冰河时期的王者,他们拥有与现代人几乎相同的大脑,互相协作,共同生活,完美地适应着那个严酷的世界。后来,穴居人在地球上消失了,有的科学家说其灭绝源于彗星爆炸,有的说源于自相残杀,4年前的最新说法则是由于身体发热过多。  现在,美国出现了一个“穴居人”,只不过,他不是20万年前的那种穴居人,而是一个自愿放弃金钱和现代生活,隐居山洞的基督教徒。  少索取 多给予  苏罗曾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榈油出口国,过量的采伐对野生动植物和自然资源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印度尼西亚的森林和苏门答腊红毛猩猩这样的标志性物种正在逐步消亡。立陶宛艺术家Emest Zacharevic目睹了这一现状后,在苏门答腊棕榈林制作了一个巨大的SOS求救信號,以唤醒人们对森林和濒危物种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