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冰川快线(Glacier Express)从铺满霞光的布里格(Brig)火车站12号站台驶出。玻璃窗外是一派和谐的田园风光,那些被夕阳斜射染得金黄的小木屋星星点点布在山坡上,缓缓向后褪去。
摄影&撰文:唐小六 编辑:Cathy
红色冰川快线(Glacier Express)从铺满霞光的布里格(Brig)火车站12号站台驶出。玻璃窗外是一派和谐的田园风光,那些被夕阳斜射染得金黄的小木屋星星点点布在山坡上,缓缓向后褪去。从意大利到瑞士,我奔向的目的地只有一个:拥有著名雪峰“马特洪”的瑞士小镇采尔马特(Zermatt,又叫策马特)。
瑞士是典型的座落在阿尔卑斯山区的国家,雪山资源丰厚,少女峰、铁力士山都极具知名度,然而钟爱雪山的我还是选择了“马特洪峰”,她那极具个性的“角锥形”山尖堪称瑞士的“标志”,多年以前我从照片上见她第一眼,便被深深吸引。火车在晚上九点抵达采尔马特小镇,几乎在同时,盛夏的太阳彻底沉入了地平线。没有事先预订住宿的我和妻子小麦拖着行李箱花了一个小时才找到住处——瑞士真是不预订不行啊,“悠闲”的瑞士人下班可早得很,许多酒店哪怕有的是空房,可前台已经没有“工作人员”了。
清晨,我在Hotel Derby醒来。天空蔚蓝澄净,空气异常清新。站在阳台上深呼吸,不远处就是马特洪峰(Matterhorn)的角锥形山尖,山就在那里。天上飘着滑翔伞,而楼下三三两两的徒步爱好者已出门上路了。
徒步健行是瑞士人最热衷的一项活动,也是亲近大自然的最佳途径,甚至早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早餐后,我们整理了一下行囊,到前台获取徒步信息。那儿有个电子屏正滚动播放着马特洪峰地区各景点的风速和温度,服務真是够“人性化”的。前台的姑娘把采尔马特马特洪峰地区的地图交到了我的手上,“Have a nice trekking!”
出门沿班霍夫街向南,这一时刻几乎所有的游客都朝着马特洪峰的方向前行。山就在眼前,感觉并不遥远。马特洪峰并没有所谓的“景区概念”,事实上对游客来说,最大的消费支出正是你不远千里而来的交通费用,以及你在采尔马特下榻酒店的食宿开销。这里没有景点门票一说,也不用缴纳“进山费”。瑞士政府对环保十分重视,从距采尔马特五公里之外的泰施(Tasch)便禁止任何机动车辆进入。
近距离欣赏马特洪峰的方式有很多,乘小火车、缆车或者骑自行车、徒步健行,完全凭个人喜好。各种路牌标示清晰,到处都可以看见“地图”——它们会精准地告诉游客从某一点到另一点徒步需要几小时,你需要投入时间,并享受这徒步的乐趣。重要的是时间,不需要多花一分钱,徒步、发呆、看雪山——这才是在瑞士度假应有的节奏。
从海拔1620米的采尔马特镇到海拔1867米的富利(Furi),海拔缓慢上升。告别密集酒店建筑群的小镇,我们完全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穿过森林,爬上草甸,阳光热烈,微风拂面,雪山像一块巨大的冰淇淋召唤着我们前进。路过一些休息的驿站,在直饮水点灌上一些清冽的泉水,啜上两口,冰爽沁肺。
有很多游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步伐坚定地走在我们前头,那背影叫人感动;有全家一起上路的,哥哥、弟弟、妹妹互相提携,甚至老爸老妈背上还背着个小Baby,其乐融融;还有独行的徒步者,却有宠物狗一路相伴,能带着宠物一起徒步去看雪山,更快乐的究竟是人还是狗呢?
走累了,我们就躺在草甸上晒一会太阳。饿了,就从包里拿出两个番茄、两片面包。不远处的草坪上一家五口正在野餐,大家互相用眼神交流了问候与快乐。心灵在这一刻完全飞了起来,眼前看什么都是美的。路边的小花开得繁盛,远处冰川的冰舌在阳光的折射下闪闪发亮。我们绕着马特洪峰行走,她的角锥造型也慢慢发生细微的变化。走了一个大“之”字形,看到标示指向著名的黑湖(Schwarzsee),那时已经是午后两点。在海拔2500米左右的高度,无论是马特洪峰还是阿尔卑斯的其它诸峰,都能一览无遗了。
在湖边休整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我们决定到更高的Trockener Steg看看马特洪峰的另一面,然后再下山。考虑到下山要花上山一半的时间,为了不落在山上过夜,往上的一段我们尝试了一下缆车。瑞士人下班很早,缆车停运也早,Schwarzsee已经停止向上的售票。但工作人员还是非常好心地让我们免票上了缆车,并提示我们到了顶上Trockener Steg补票。这真得感谢他对于我们的信任,事实上山顶根本就没有人管理出入口。在一个高度文明的世界里,完全依靠人们的自觉,而在有些地方,因为人们不遵守规则,反而增加了管理成本。在补票的时候,窗口的大叔问我,不买一张返程票直接回采尔马特小镇吗?我说不了,看完风景我们慢慢走下山去。他好心地提醒我们,加油哦,下山大约要走三个小时,还给我指了一条较近的徒步道。
山顶更冷一些。我们披上了冲锋衣。欣赏完风景,下午五点开始返程。
欢送我们返回采尔马特小镇的朋友出现了——那是两只阿尔卑斯羱羊。据说整个阿尔卑斯山区,这种珍贵的野生动物的数量也不超过三万头,能够近距离看到它们,可谓是相当好运呢。其中一只羱羊还很好奇地站在岩崖上瞅了我们半天,似乎它并不怕生。我们一边下山一边向它挥手告别。
摄影&撰文:唐小六 编辑:Cathy
红色冰川快线(Glacier Express)从铺满霞光的布里格(Brig)火车站12号站台驶出。玻璃窗外是一派和谐的田园风光,那些被夕阳斜射染得金黄的小木屋星星点点布在山坡上,缓缓向后褪去。从意大利到瑞士,我奔向的目的地只有一个:拥有著名雪峰“马特洪”的瑞士小镇采尔马特(Zermatt,又叫策马特)。
瑞士是典型的座落在阿尔卑斯山区的国家,雪山资源丰厚,少女峰、铁力士山都极具知名度,然而钟爱雪山的我还是选择了“马特洪峰”,她那极具个性的“角锥形”山尖堪称瑞士的“标志”,多年以前我从照片上见她第一眼,便被深深吸引。火车在晚上九点抵达采尔马特小镇,几乎在同时,盛夏的太阳彻底沉入了地平线。没有事先预订住宿的我和妻子小麦拖着行李箱花了一个小时才找到住处——瑞士真是不预订不行啊,“悠闲”的瑞士人下班可早得很,许多酒店哪怕有的是空房,可前台已经没有“工作人员”了。
清晨,我在Hotel Derby醒来。天空蔚蓝澄净,空气异常清新。站在阳台上深呼吸,不远处就是马特洪峰(Matterhorn)的角锥形山尖,山就在那里。天上飘着滑翔伞,而楼下三三两两的徒步爱好者已出门上路了。
徒步健行是瑞士人最热衷的一项活动,也是亲近大自然的最佳途径,甚至早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早餐后,我们整理了一下行囊,到前台获取徒步信息。那儿有个电子屏正滚动播放着马特洪峰地区各景点的风速和温度,服務真是够“人性化”的。前台的姑娘把采尔马特马特洪峰地区的地图交到了我的手上,“Have a nice trekking!”
出门沿班霍夫街向南,这一时刻几乎所有的游客都朝着马特洪峰的方向前行。山就在眼前,感觉并不遥远。马特洪峰并没有所谓的“景区概念”,事实上对游客来说,最大的消费支出正是你不远千里而来的交通费用,以及你在采尔马特下榻酒店的食宿开销。这里没有景点门票一说,也不用缴纳“进山费”。瑞士政府对环保十分重视,从距采尔马特五公里之外的泰施(Tasch)便禁止任何机动车辆进入。
近距离欣赏马特洪峰的方式有很多,乘小火车、缆车或者骑自行车、徒步健行,完全凭个人喜好。各种路牌标示清晰,到处都可以看见“地图”——它们会精准地告诉游客从某一点到另一点徒步需要几小时,你需要投入时间,并享受这徒步的乐趣。重要的是时间,不需要多花一分钱,徒步、发呆、看雪山——这才是在瑞士度假应有的节奏。
从海拔1620米的采尔马特镇到海拔1867米的富利(Furi),海拔缓慢上升。告别密集酒店建筑群的小镇,我们完全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穿过森林,爬上草甸,阳光热烈,微风拂面,雪山像一块巨大的冰淇淋召唤着我们前进。路过一些休息的驿站,在直饮水点灌上一些清冽的泉水,啜上两口,冰爽沁肺。
有很多游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步伐坚定地走在我们前头,那背影叫人感动;有全家一起上路的,哥哥、弟弟、妹妹互相提携,甚至老爸老妈背上还背着个小Baby,其乐融融;还有独行的徒步者,却有宠物狗一路相伴,能带着宠物一起徒步去看雪山,更快乐的究竟是人还是狗呢?
走累了,我们就躺在草甸上晒一会太阳。饿了,就从包里拿出两个番茄、两片面包。不远处的草坪上一家五口正在野餐,大家互相用眼神交流了问候与快乐。心灵在这一刻完全飞了起来,眼前看什么都是美的。路边的小花开得繁盛,远处冰川的冰舌在阳光的折射下闪闪发亮。我们绕着马特洪峰行走,她的角锥造型也慢慢发生细微的变化。走了一个大“之”字形,看到标示指向著名的黑湖(Schwarzsee),那时已经是午后两点。在海拔2500米左右的高度,无论是马特洪峰还是阿尔卑斯的其它诸峰,都能一览无遗了。
在湖边休整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我们决定到更高的Trockener Steg看看马特洪峰的另一面,然后再下山。考虑到下山要花上山一半的时间,为了不落在山上过夜,往上的一段我们尝试了一下缆车。瑞士人下班很早,缆车停运也早,Schwarzsee已经停止向上的售票。但工作人员还是非常好心地让我们免票上了缆车,并提示我们到了顶上Trockener Steg补票。这真得感谢他对于我们的信任,事实上山顶根本就没有人管理出入口。在一个高度文明的世界里,完全依靠人们的自觉,而在有些地方,因为人们不遵守规则,反而增加了管理成本。在补票的时候,窗口的大叔问我,不买一张返程票直接回采尔马特小镇吗?我说不了,看完风景我们慢慢走下山去。他好心地提醒我们,加油哦,下山大约要走三个小时,还给我指了一条较近的徒步道。
山顶更冷一些。我们披上了冲锋衣。欣赏完风景,下午五点开始返程。
欢送我们返回采尔马特小镇的朋友出现了——那是两只阿尔卑斯羱羊。据说整个阿尔卑斯山区,这种珍贵的野生动物的数量也不超过三万头,能够近距离看到它们,可谓是相当好运呢。其中一只羱羊还很好奇地站在岩崖上瞅了我们半天,似乎它并不怕生。我们一边下山一边向它挥手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