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一生会走过很多路,很难看见痕迹,如同记录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也并非包罗万象。但大数据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将时代引领到一种“可全知”的发展方向,小到朋友圈里的一张照片大到整个地球的景观;在普适计算的模式下数字化和人融为一体,你浏览的每一个词条都有迹可循,形成相应的“地址码”。手机也成为最精准的输出个人信息的来源,在各种应用程式下无声的构建用户画像,推动商业投放的准确度。
实习文字编辑:黄也
世界顶级理论物理学家杰弗里·韦斯特在其著作《规模》一书中提及“全球联网设备的数量现在已经是全球人口的两万倍多,而所有这些设备的屏幕面积总和已经大于人均一平方英尺。我们已经真正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现在被存储和交换的信息数量持续呈指数级增长趋势。”已经来临的大数据时代还在持续增长数据,只要人类还在,数据就不会被中断,是未来的趋势。关于杰弗里·韦斯特在书中提出的“规模法则”——“解构万事万物的生长逻辑,重塑理解世界的思维框架”,也是以浩渺的数据为基底,得出一种在复杂世界生存的“简单”法则,帮助人从固有的思维框架中跳出,看清周遭的一切。
通过数据看清当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2019年12月17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20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两性关系想要达到平等的状态还要等99.5年,并且在消除男女收入差距上预计还要257年。经济领域的性别差距在扩大、女性榜样力量会缩小性别差异、新型职业中女性占比微乎其微······报告显示中国在153个国家中排名106、得分0.676,得分第一的是冰岛0.877。关于得分数据是从经济参与和机会、受教育程度、健康和生存、政治赋权四个方面总结,背景数据则扩大到GDP、工作参与和领导、财务权力、公民和政治自由、家庭与照料等方面。通过这些数据了解社会动势并做规划促进社会良性发展是大数据所带来的好处,也显示了算法下的社会是清晰明了的。
未来世界是无法被“数据”的,所以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人类需要不断规范和正确的使用、制造数据。
在涂子沛《数文明》中,他将大数据分为“传统的量数”(例如气温)和“现代的据数”(例如一条微博)。在互联网的平台上,我们更多的是在获得“量数”,输出“据数”,汇成私人化的“地图”,并且也只是整个网络地图的其中一块。私人的数据地图可以让人感受一种来自数据的“共情能力”,有些观点则表明数据共情是冷漠的程式化运作,并且窥探着隐私。但另一方面也反映着人类的真实需求,我们享受着便捷又智能的生活。
数据在最早的形态可以说是文明的发生,行进至今已经囊括了太多东西,变得更加趋向“科幻”“未来感”,会担心未来世界是不是会被数据统治!这也成为一系列文艺创作的故事源泉,依靠想象力被持续开发。电影《黑客帝国》描绘了一个被人工智能系统控制的现实世界,人在里面真的成了数据。但回顾现实,强大的数据被智能系统和算法处理,逐层反馈到社会、行业、公司、个人的身上。依赖着数据的力量,我们从出行到饮食,从人际关系到社会关系,微信、支付宝、人脸识别、科技产品、智能工具等都让我们沉浸在大数据中。背靠数据的大山,人类文明的记录越趋向完善,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都会在“数据地图”上留下存在的印记。
但处在大数据所产生的数字困境中,我们需要反思和探究未来的走向。被称为“反思互联网第一人”的美国学者安德鲁·基恩在《治愈未来》一书中汇集了很多人洞见未来的智慧,提到治愈未来的五大工具(监管、竞争性创新、社会责任、劳动者和社会者选择以及教育)。虽不尽完善,却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人们缓解数据所带来的危机,理性的为人类“绘制了一幅地图,帮助我们在网络社会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行走”。
未來是一片未踏足的新天地,等待着人类的探寻。
实习文字编辑:黄也
世界顶级理论物理学家杰弗里·韦斯特在其著作《规模》一书中提及“全球联网设备的数量现在已经是全球人口的两万倍多,而所有这些设备的屏幕面积总和已经大于人均一平方英尺。我们已经真正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现在被存储和交换的信息数量持续呈指数级增长趋势。”已经来临的大数据时代还在持续增长数据,只要人类还在,数据就不会被中断,是未来的趋势。关于杰弗里·韦斯特在书中提出的“规模法则”——“解构万事万物的生长逻辑,重塑理解世界的思维框架”,也是以浩渺的数据为基底,得出一种在复杂世界生存的“简单”法则,帮助人从固有的思维框架中跳出,看清周遭的一切。
通过数据看清当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2019年12月17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20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两性关系想要达到平等的状态还要等99.5年,并且在消除男女收入差距上预计还要257年。经济领域的性别差距在扩大、女性榜样力量会缩小性别差异、新型职业中女性占比微乎其微······报告显示中国在153个国家中排名106、得分0.676,得分第一的是冰岛0.877。关于得分数据是从经济参与和机会、受教育程度、健康和生存、政治赋权四个方面总结,背景数据则扩大到GDP、工作参与和领导、财务权力、公民和政治自由、家庭与照料等方面。通过这些数据了解社会动势并做规划促进社会良性发展是大数据所带来的好处,也显示了算法下的社会是清晰明了的。
未来世界是无法被“数据”的,所以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人类需要不断规范和正确的使用、制造数据。
在涂子沛《数文明》中,他将大数据分为“传统的量数”(例如气温)和“现代的据数”(例如一条微博)。在互联网的平台上,我们更多的是在获得“量数”,输出“据数”,汇成私人化的“地图”,并且也只是整个网络地图的其中一块。私人的数据地图可以让人感受一种来自数据的“共情能力”,有些观点则表明数据共情是冷漠的程式化运作,并且窥探着隐私。但另一方面也反映着人类的真实需求,我们享受着便捷又智能的生活。
数据在最早的形态可以说是文明的发生,行进至今已经囊括了太多东西,变得更加趋向“科幻”“未来感”,会担心未来世界是不是会被数据统治!这也成为一系列文艺创作的故事源泉,依靠想象力被持续开发。电影《黑客帝国》描绘了一个被人工智能系统控制的现实世界,人在里面真的成了数据。但回顾现实,强大的数据被智能系统和算法处理,逐层反馈到社会、行业、公司、个人的身上。依赖着数据的力量,我们从出行到饮食,从人际关系到社会关系,微信、支付宝、人脸识别、科技产品、智能工具等都让我们沉浸在大数据中。背靠数据的大山,人类文明的记录越趋向完善,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都会在“数据地图”上留下存在的印记。
但处在大数据所产生的数字困境中,我们需要反思和探究未来的走向。被称为“反思互联网第一人”的美国学者安德鲁·基恩在《治愈未来》一书中汇集了很多人洞见未来的智慧,提到治愈未来的五大工具(监管、竞争性创新、社会责任、劳动者和社会者选择以及教育)。虽不尽完善,却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人们缓解数据所带来的危机,理性的为人类“绘制了一幅地图,帮助我们在网络社会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行走”。
未來是一片未踏足的新天地,等待着人类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