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基础,提升能力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d2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优化课堂教学,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提法,我再次研读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分析了近几年来的中高考趋向,根据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迈出了改革的一小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了努力:
  一、利用课程资料,师生互动抓基础,两种做法
  1.作为课堂教学引领者的教师,我尝试以下做法:
  (1)完善个性,向专业化教师进发。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教师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俗话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博大精深的专业化知识才能让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受益匪浅。因此,我努力钻研大纲和课本,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延伸,课堂上精讲多练。我要求学生背诵的内容,我必须先背会;我要求学生每天一记,自己也必须坚持做到。这样,师生资源互换,成功共享,自得其乐。
  (2)促师生共进步,课堂上师生互动,一课一得。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过程。因此,课堂上我和学生共同定向,明确目标,课后及时总结目标实现情况。课间我和学生一起比赛阅读演讲;一起学写诗歌及一言心得;共同探究发表自己见解。争取教有所得,学有所能。
  (3)重课后反思,及时反馈提升自己能力。如今,反思型教学已成为促进教师教学的关键环节。因此,每节课后,我都要反思自己:所备的课是否适于今天的教学?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产生什么效果?及时给学生作出课堂评价,并调整今后的教学。
  2.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我是这样要求的:
  (1)课前预习是前提。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看学生是否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让学生立足课本,注重基础,课前预习勾画识记每一课的作者、字词拼音、含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标注关键词句。每次课前由小组长检查登记,或者教师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进行抽查、订正,把好基础质量观。
  (2)课堂高效是关键。课改要求每一堂语文课必须以课本为主线,其中贯穿阅读、探究等环节,采用分组合作、竞赛、个人研究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热情的投入到学习中。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3)课后巩固是保证。《新课标》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长期的积累。而课后的作业、阅读、体悟等,都是达到巩固目的的要素。
  除此之外,我还利用课外时间,让八个小组确立了本小组这一学期的探究主题,如名著探究,文学体裁的小说、诗歌、散文探究。学期中留给学生两节辅导课整理资料,学期末各小组每人撰写小论文,教师给予总结评价。
  二、开发课外资源,培养兴趣提能力,三个重视
  “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有了一定的爱好,辅以适当的方法,再加上主观努力,方能有所成。因此,教学中,我认为最有效的还是以下几点:
  1.重激趣
  (1)每周一用讲小故事引入本周名言积累主题,每天课前朗读名言警句。每天课前由一学生介绍所读美文,由此引入课文,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结合课标要求,每两周开展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自编自演,或担当节目主持人。联系自身和生活实际及云南保山地域文化特征展开活动。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师生都获益。
  (3)虽然新课标并没要求初中学生创作诗歌,但我还是很注重古诗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常利用课外资源激发学生涵咏诗歌,创作诗歌的兴趣。例如 :学习“莲文化的魅力”专题,通过投影,我给学生展示了不同姿态的莲花图画,让学生给画配诗,不到十分钟,学生就给这一副图写下了《咏莲》
  片片红莲一色裁,朵朵羞容已欲开。
  疑是罗裙云中舞,喜看仙子天上来。
  诗歌虽写得有些笨拙,但已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为以后欣赏、品味古诗文奠定了基础。
  2.重情景创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上《口技》一课,因无法每一堂课都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我就让学生模拟各种事物的声音,告诉学生:这就是简单的口技表演,并把学生的表演和课文对比,突出口技表演者的“善”。又如上《热爱生命》一文,我这样创设情景:让甲乙两同学有感情朗诵了提前准备好的一段话,以此引入课文。
  除此之外,创设情景还可以由讲故事、颂诗词、唱歌或实地观察体验等多种方式引入,不同课文应选择适宜的情景方式。
  3.重心理暗示
  积极的心里暗示会及时调整好师生情绪,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激发出无穷的动力,以促其成功。每天课前,我都给自己暗示:今天有很多老师听课,我必须上好这堂课!或是今天我将给学生一个怎样的惊喜!同时,我让学生自我暗示:今天我一定会弄清楚一个问题!这一堂课我一定要举手回答问题!有目标有信心的学习,定是高效的。
  三、注重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种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评价功能。根据新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我选用了以下方式去做:
  1.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起着决定性的教育作用。同样,新课程改革教学中,学生敢于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授知识的修正或分析进行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提升。因此,课堂上,我常常注意把握时机,运用口头语言或身体语言的目光、表情、手势和动作来传达我对他们的鼓励、欣赏和诱导。以达到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潜能,诱发学生探究精神的目的。又通过量化评分不断升级的方式激活学生的竞争力。每一节课后,我让学生就我上课时的语言、态度、方法等进行反馈评价,以使我及时调整弥补自己上课时的不足,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2.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我常常由学生总结自己在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思想体会,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并采用口头或书面表达方式写出“课堂一言心得”。对自己的得失作出评价,使学生由被动参加转化为主动参与,并增加快乐、愉悦学习的色彩。
  3.学生学习探究中的生生评价
  新课程课堂教学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进取精神,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掌握分寸、控制尺度。设计推进环节——学生之间问题的提出、整理、分析、解决,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各种观点进行碰撞、整合、交流、共鸣。尤其是作文,习惯了老师的评价,学生不一定会重视,但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就很有意义,口头表达或当堂作文采用此法,让学生在评价与被评价或进行反评价中迸射出心灵的火花,这种评价虽是稚嫩的,但却鲜活、贴切,效果很好。
  4.课堂结束后的综合测试评价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课后的作业、测试,在功能性方面仍然具有其他教育手段所达不到的功力。
  以上这些不过是我结合教学实际的几点做法而已,从理论依据上讲可能还不够成熟。但美国的普拉斯说:“所谓创新,有时只是将早已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化”。我想:把别人的说法和做法往深处和广处去做,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表达技巧的重要内容,也是诗歌鉴赏中经常考查的重要知识点,而对比与反衬、动静结合与以动衬静则是表现手法之中经常考查又让学生难以区分的重点,学会辨认和运用它们则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准确区分和识别它们呢?下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1)对比与反衬。对比是比较中的一种,反衬则是衬托中的一种,两者均是将两个性质不同的材料放在一起比较,达到肯定一个,否定一个以突显某种形象,意思和情感之目的的
期刊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生命,教师一定不能忽视诗歌诵读的指导,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诗歌的本质是抒情,因此诗歌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的感情,让作品中气象万千的情愫化为缕缕和风,拨动年轻的心弦。美读,感受诗歌音韵之美,
期刊
从小学阶段起,许多学生就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写作文,总感觉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却是不言而喻的,从教语文十多年来,我一直特别注重学生阅读和写作,尤其是作文教学。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作文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于去写  兴趣是人们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期刊
一曲《琵琶行》,一袭浸满了伤心落魄之泪的青衫,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令一代代悲愤失意的中国文人为之击节心颤,引为知己。  《琵琶行》之所以感人肺腑,在于琵琶女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和诗人有共同点:两人同样来自京师,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春风得意,诗人也是才华横溢,积极进取;而今的琵琶女年长色衰,独守空船,诗人也被贬浔阳,孤独失意。正像《唐宋诗醇》评论的那样:“满腔迁谪之意,借商妇以发
期刊
浙江省诸暨市有一所年轻的公立学校——湄池中学,创建于1981年。它面朝迤逦的浦阳江,背倚叠翠的状元湾,依山傍水,环境幽雅,是个读书育人的好地方。这里走出了俞君英、黄建生、孙斌等绍兴市、诸暨市高考状元,其中俞君英、孙斌、姚永、杨建涛、陈海斌等优秀毕业生还进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深造。重视教育的当地居民把这一方宝地称为“绿色山湾,状元摇篮”。  如果说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那么纪律就是一所学校教
期刊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友离别往往数载难以相见,尤其是在动乱的年代里生离有时就意味着死别。因此,在古代,人们特别看重离别,离别时也就更见人间真情。江淹在《别赋》中说: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也正是这些难以承载的离愁别绪,拨动着别离人的心弦,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送别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送别诗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营造出凄凉幽怨的意
期刊
平庸是中学生写作的致命伤。而“没有什么可写”是学生因缺乏思考而导致的平庸所在。为什么学生感到没有什么可写呢?综合学生意见,有如下原因:课业负担太重,缺乏生活乐趣;活动太少,而学生也很少观察,懒于思考;读书量太少而面窄。正因为无话可写,懒于思考,所以我们的学生作文单薄乏味,真情假作,平庸空洞。  针对以上原因,如果老师能提高他们思想水平,指导他们审题立意,选材写作,学生就不会为作文平庸感到苦恼。  
期刊
随着新课堂改革的全面推进,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思路如雨后春笋。其中“合作探究”式学习如一朵奇葩,被众多专家学者推崇,被教师吸纳进课堂,被教育管理者作为评价课堂的圭镍。诚然,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有诸多的弊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但在热闹的“ 合作探究”背后也需几点冷思考。  首先,农村高中多是寄宿制,全封闭管理。学生在象牙塔里,与外界隔绝,更难登陆互联网。加上学生每天在各科繁重作业担
期刊
拂袖而去宋代的繁华,在历史的烟云中,欧阳修以一篇《醉翁亭》将他潇洒而豪迈不羁的形象定格成一位嗜酒的“醉翁”,自此“醉翁”也便成了失意文人墨客的代名词。世人常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此,我说“醉翁之意确在酒”。  中国的酒文化由来已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批批酒翁便横空出世。若论正宗的酒翁,恐数魏晋时期为多。大概是因为一方面是统治者大力提倡名教,以孝治天下,一方面文人雅士却又多越名教而任自然,两
期刊
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我认为,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不仅要担负起传授文化知识的重担,更应该以自己的高尚情操和崇高师德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茁壮成长。语文课,不只是教学生学会听说读写的能力,关键还在于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近日,我在一次材料作文中讲到谦虚是美德,谦让是美德时,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