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国际比赛:才能之外的“潜规则”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dog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刚落下帷幕,重返初办城市莫斯科的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又开始引人关注。活跃在音乐界杰出的小提琴家,几乎都有过在国际著名小提琴赛事获奖的经历。比赛是门槛,是历练,还是跳板?众说纷纭间,越来越多的“国际”比赛蜂拥而出。想在比赛热潮中“成功突围”,需要琴童与师长有一颗冷静的心。
  “老柴”狂野,“伊丽莎白”出其不意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童卫东,曾经担任过著名小提琴家林耀基老师的助手,协助林老师辅导很多选手参加各种比赛,同时也担任过国内外很多比赛的评委,对于国内外小提琴比赛有着独到的见解。对于国际小提琴几大重要赛事,即柴科夫斯基大奖赛、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音乐比赛、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等,他认为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有悠久的举办历史、含金量高、比赛战线长、技术难、比赛后续环节完善(有实力雄厚的公司或财团资助获奖选手举办音乐会、出专辑,提供名琴使用等等)、比赛过往胜出者是如今音乐界的佼佼者。在这些共同特点之下,每个比赛还会因为举办国或命名音乐家而具有细微的差别。童卫东举例说,比如“老柴”比赛,深受俄罗斯学派影响,偏重于俄罗斯艺术特点,艺术风格上更推崇情感爆发力;“伊丽莎白”比赛战线偏长,曲目量比别的比赛几乎要多出一倍,对选手的体力和心理是很大考验,而且这个比赛还有一个“出其不意”之处,曲目中会准备一首选手从未拉过的协奏曲,现场给选手谱子,然后将选手分别分到相对封闭的小屋子练习一周后直接合乐队进行比赛。这种“出其不意”考察的就是选手的应变能力与真正实力。帕格尼尼比赛则“赛如其名”,延续了帕格尼尼“鬼才”般的技巧风格,在技巧上要求非常高。
  两极分化需避免
  一次比赛或许能改变一名小提琴演奏者的命运,这是比赛带给参赛者最直观的冲击,也是无数人想要投身“赛海”的原因。童卫东对待比赛,无论是过去的“唯比赛论”,还是现在有些老师以追求艺术为借口拒绝一切比赛的做法,他都觉得过于极端。他举例说,国际上知名的比赛,海外参赛的选手都是自由参加,失败就离开,没有什么负担。而国内孩子参赛时,往往要背负师长、院校甚至是国家的荣誉,孩子未参赛就背负了很多额外的东西。一次比赛并不说明什么,在严谨客观的基础上,挑选适合自己的比赛是最重要的。一旦选择比赛,苦练是必不可少的。他非常赞同林耀基老师当初训练学生参赛的方法,林老师在技术上要求很严格,总是要求把学生的技术提升到完美无缺、万无一失的层面,才允许学生参加比赛。一旦决定参赛,他会亲自陪着学生一点点完善技术上的细节。17岁即获得柴科夫斯基大奖赛银奖的青年小提琴家陈曦回忆起当时林老师赛前对自己的训练,说林老师一直坚持如果技术达不到,即使是到了比赛前一天,也不会让他参赛。正是这种将技术练到出神入化程度的标准,林老师的学生才会在许多比赛中以惊人的技术取得了音乐表现力上意想不到的结果,取得好的成绩。


  仅有才能远不够
  在国际大赛中,中国学生都显得有些吃力,尤其这几年没有太好的成绩,青少年比赛相对而言要好一些。童卫东认为其中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大多数学生有才能但综合素质不够;一是学生从老师那里学习到的东西无法与世界潮流推崇的方向接轨,即使有才能,也无法与时俱进,限制了他们在国际比赛中脱颖而出。这就对国内的小提琴教学提出了新命题:学生,如何在学习技巧的同时,提高艺术修养与文化内涵;老师,如何引导学生与国际接轨。
  童卫东说,国内西洋音乐的氛围还是欠缺一些,喜欢走捷径的人又多,使得很多有才能的孩子不愿意脚踏实地。有才能的孩子不少,但最后走出来拔尖的,往往是最努力的。比如曾获得帕格尼尼比赛金奖的青年小提琴家宁峰,德国学习的经历使得他的演奏极富歌唱性,技巧完美且有丰富的表现力,同时他又很有修养,在艺术上有着执着的学习态度。童卫东总结说,要想在国际比赛中崭露头角,仅有才能是很不够的,还需要眼界的提高,文化的积累,还有相应的机遇。
其他文献
〔摘 要〕歌舞电影《歌声的翅膀》在生产创作的突围,实际上是天山电影制片厂近年来整体创作精神和思路的一次具體体现。回顾近几年的创作,天山厂一直在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探索主旋律影片的艺术化表达、类型化讲述,走出了新疆电影自己的路。  〔关键词〕歌舞典型;创作感受  2021年4月,巨幕歌舞电影《歌声的翅膀》登陆全国院线。在此之前,影片已于2019年10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全国首映式,并先后获
期刊
内容提要  儿童声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对儿童的声乐教学要根据儿童的自身特点和每一个年龄段的儿童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更有效地传授知识。本文将从儿童心理素质和情感表达的培养两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以强调在儿童声乐教学中,心理素质和情感表达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进而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  儿童声乐教学 心理素质 情感表达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塑造和发展
期刊
1970年,英国著名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 )年仅22岁之时,与26岁的词作者蒂姆·莱斯(Tim Rice,1944- )完成了他们的第三部音乐剧作品《耶稣基督超级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以下简称《巨星》),这是一部以耶稣受难记为题材的摇滚音乐剧。在韦伯的笔下,耶稣受难记虽然在情节事件上遵循了《圣经》的记载,
期刊
冼星海的先辈是水上居民。到了祖父一代,才移居到澳门,但是一家人还是靠父亲以水手为业谋生。  勤劳、朴实而又贫困的母亲在怀着冼星海的时候,常常在梦中梦见丈夫摇着橹,她怀抱着孩子坐在船上,海风轻柔地吹,满天星光闪烁,船儿晃晃悠悠,远处一颗闪亮的流星划破长空飞进海面……  梦醒了,她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告诉了丈夫。“孩子生下来就叫‘星海’吧!丈夫如是说。  不曾想到,未等星海落地,坎坷一生的父亲就倒下了。后
期刊
2013年12月25日,瑞雪纷飞,夜幕下的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厅里灯火辉煌,人头攒动,外面飘着的小雪丝毫不能阻挡人们欣赏的热情,沈阳音乐学院“新世界——2014新年音乐会”在这里隆重举行。省市有关领导、省委党校部分学员、在沈部分高校校长及我院党委书记王安平、院长刘辉、副院长魏煌、纪委书记于彦等出席并观看了音乐会。本场音乐会特邀著名指挥家、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李心草执棒沈阳音乐学院北方交响乐团。北方
期刊
箫,管乐器,别称“竖吹”、“竖篴”、“通洞”等。源自骨哨,中国古老乐器,相传为舜所造,竖吹。现今所称“箫”,指单管箫。唐代以前指多管“箫”,即“排箫”。古箫(排箫)有大小之分,大箫称“言”;小箫称“觱”。箫的大小也以管数多少来区分,管数多则为大箫,管数少为小箫。单管箫的管体一般呈圆柱形,通常有6~8个侧指孔,吹奏时,用手指按孔,可控制不同音高。多管箫为每管一音,无侧孔。  箫由一根竹管做成,较曲笛
期刊
〔摘 要〕本研究根据情感教育的观点来探讨音乐欣赏课程在通识课程中的作用,并以一所高等院校的学生为例,通过调查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程的期望与需求,并通过了解听音乐与高校学生个人生活的关系,提出情感教育在通识音乐课程设计中的需求性与适切性。针对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音乐欣赏课程设计的思考方向:一、音乐课程有助于满足在科技快速发展环境下学生的精神与心灵需求。二、课程设计将影响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并提高在生活中运
期刊
2013年12月5日,由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辽宁省艺术学校、沈阳民族艺术学校联合承办的“王霭霖教授八十华诞暨音乐理论研讨会”在辽宁大剧院会议厅隆重召开。会议由辽宁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汪敏主持,辽宁省音乐界的新老领导、许多著名音乐家与专家学者以及音乐与艺术院校的师生共计13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同时还收到了全国各地音乐院校、研究机构、演出院团的领导以及音乐界朋友的贺电与贺函。  此
期刊
中世纪波斯地区的索尔特里琴(Psaltery)是一种拨弦乐器,是当时的宗教和贵族等社会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一种乐器。它的外形呈三角形,在三角形的琴箱上张弦,演奏方式可以一只手持琴一只手弹奏,也可以把琴放在腿上,用双手来演奏。它的发音原理启迪了人们制造拨弦古钢琴的灵感。  拨弦古钢琴大约产生于14世纪的英国,在17世纪至18世纪盛行于欧洲,它与击弦古钢琴同时流行了一二百年。现存有两架最早的拨弦古钢琴实物
期刊
真正的学者往往对学术研究充满无比热爱和敬仰之情,通常他们都会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般惊人的毅力,不断开辟学术研究领域,不停攀登学术的高峰,孜孜以求将长期潜心研究的成果转换成文字,梳理成文发表出来,留给后人学习和继续研究。然而,这种不计名利、持之以恒的学术精神,往往被肉眼凡胎的凡夫俗子视为不合时宜的愚蠢行径。时常,在一段时间内经常存在某些优秀的学术成果被无知的所谓业内权威给予否定、冷落或受到排挤、漠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