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来源 :现代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min6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用来与其他国家人民进行交流,然而现阶段的英语教学并没有把学生的英语学习置于一定的文化氛围中,从而导致很多学生说出或写出了令人费解甚至令人贻笑大方的语句。其原因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割裂了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忽略了语言的实际场合运用。针对此种现象,笔者结合了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叙述了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教师能真正地达到英语教学目的。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它来跟其他国家人民进行交流和沟通,这也是英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用途,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的这种形式下,外国语言特别是英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的必备的素养之一。但是,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作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语言上的冲突和障碍。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文化,语言是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的,它仅仅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和环境,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自然对文化传播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传播,尤其是异族文化的传播,语言中又会出现新的词语、新的表达方式,因此,文化又影响和制约着语言。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意识到培养重要性。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过于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操练,却割裂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没有在教学中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没能对比我国与外国的文化差异,学生尽管学到了一定的知识,但缺乏对外国国家文化精神层面的深厚理解,结果使学生难以摆脱母语的影响,无法利用英语进行得体的交际所以。当他们与外宾交流时就难以沟通,因而就出现了学生向外宾问“where are you going?”、“How old are you?”之类涉及别人隐私而使人不愿作答的问题,出现尴尬的局面。其原因在于我们教学了忽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忽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忽视了语言实际场合的运用,只顾培养学生的一般语言能力。所以, 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候往往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来作出判断,从而产生的语言障碍,如何摆脱这一现象就成为日常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必须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不仅自身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还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英语知识的获得主要靠教师的传授,因此,英语教师的文化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要有深入了解。对西方国家的地理概貌、风土人情、交际礼仪等都要能在日常教学中比较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且能够向向学生解释这些差异的成因。教学中,教师也应不断关注西方社会的发展,追踪语言的最新变化以适应现代教学。同时,教师还要转变观念,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不能一味追求分数而忽略对学生英美文化的教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进行交际化的教学,真正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具有深刻理解。
  2.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跨文化交际意识及其作用
  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指对本民族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之间异同的敏感性以及在使用另一种语言时应根据相应的文化背景作出判断的一种主动意识。教学中,首先应使学生在认识上有一个提高,克服不自觉的民族中心主义。由于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在接触另一种文化时,人们往往以自己的文化作为出发点进行判断,其表现为先入为主的文化偏见,或认为自己的文化最好、最先进、最标准,形成了民族文化中心论。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提高对外国文化的认识,,抛弃偏见,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做到态度开明,心胸宽广,对外国文化采取一种客观的态度。只有做到接纳和理解外国文化,才能使英语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
  3.1 利用实物举办一些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晚会等来促进学生感受异国文化,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且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些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用英语直接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娱乐中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3.2在课文讲解教学中,对于那些涉及到西方历史、风俗的文章可以向学生做出详尽的讲解,在提高他们学习英语兴趣的同时又加深了他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如在阅读到一篇文章时,学生对“Uncle Sam”(山姆大叔)一般都感到迷惑不解,如果教师能把它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相信既培养了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如新概念英语3中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skeleton in the closet(“壁柜里的骷髅”)的故事,如果教师能告诉学生这个短语所表达的是不可或不愿外传的家丑,那么他们也就不会产生恐惧感了。这两个实例都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一改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去,在进行新授课的时候,对每一单词的讲解都只局限于音、形、义,而且在讲授“义”的时候,最多是翻阅字典,将词义讲解得全面一些,但这些仍仅停留在单词本身的字面意思上,没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在讲授文中段落和句子也只是强调语法规则。对学生考核也只要求学生会听、读、写,对于文化背景知识往往一带而过,甚至置之一旁,于是就出现了吧“力大如牛”翻译成“as strong as a cow”笑话来。(正确翻译为“as strong as a horse”)。
  3.3在训练口语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创造出相应的文化氛围来进行语言交际训练。如在讲述西方某些节日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costume(化妆服)作为道具,暂时忘却本民族的文化,完全融入到西方文化环境中进行表演,这样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既增添了课堂的情趣,活跃了气氛,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西方节日的氛围,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幻灯片,对涉及到西方文化的文章进行讲解、注释,有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3.4让学生体会文化对语法的影响。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它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要表达“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不能说“He's my a friend”,而应该说“He's a friend ofmine”,双重所有格准确地体现了“他”与“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又如“If winter comes, can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看到if,两句的语法关系便了然于胸。我们常说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对于学习英语语法,减少Chinglish(中国式英语)的错误是有帮助的。
  3.5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牢固地掌握常用单词和短语。然而,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有时虽然能听清单词,但若对其意义理解有偏差,做题时就会遇到障碍。例如,“high school(高中)”若被译成“高等学校”,“rest room(厕所)”被译成“休息室”,学生被问到关于地点的题目时就必错无疑。高考听力题中,回答“What’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speakers? 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most likely take place?”等考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发生在商店、酒店、校园或办公室等不同场合的对话都有某些标志性语言,只要学生平时善于总结西方人在特定语境中说话的规律,就可减少答题时的思考时间,并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英语教学是由多个环节集于一体的,忽略任何一个环节都难以真正地促进学生的英语的学习。教师如果不改变原来的文化意识标准,增强跨文化意识,理解和接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标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那么教学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上述教学策略仅仅是粗浅的尝试,在教学实践中仍待进一步去完善。目前,对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教学大纲和《教参》中在这方面还缺乏具体的指导和要求。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只要广大英语教师和外语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有效地使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Samovar, L. et 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3rd ed. [M]. Wadsworth, 1998.
  [2] Scollon, R & S. W. Scoll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 [M]. Blackwell, 1995.
  [3] 邓炎昌 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 胥懋云 《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2000.
  [6] 高一虹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收稿日期:2010-12-15
其他文献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现行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的新要求。   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呢?在此,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浅谈以下三个方面。
期刊
学生每天都要接触数学,这就为我们的情境设计提供了很丰富的素材。数学的教学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能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  1.现实生活是情景教学设计的源泉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提出要是
期刊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代写论文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力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要发挥好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高中历;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research learning how to apply   Ya
期刊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1.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
期刊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要使学生顺利跨入物理世界的殿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这不仅仅是因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为探究指明了方向,而且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它比在现成问题下寻求解决的方法更需要创造性思维,因此对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
期刊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可见,我国的教育家思想家,已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变,而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
期刊
【摘要】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一直是一线教师的一块心病,重视还是轻视是我们迷惑的。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在教学中不停的思考,个人认为对于语法的教学,教师要成竹在胸,用巧方法教大语法。  【关键词】语法;语境;兴趣;境界     语言是人类相互之间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工具,是人类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界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听说的群体性交流来学习语言,这种方式仅局限于我们对语言的简单
期刊
音乐教育是一个音乐文化的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培养音乐兴趣,丰富情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音乐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尤其要关注学生对于音乐风格的把握和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1.以审美为核心重视感受与鉴赏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音乐教育的根本功能,这是本次课程改革达成的共识。   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
期刊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现实情境,深入事物本质,引发观察和探究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培养思维深刻性和广阔性,同时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各个环节,引导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探讨     初中数学教学目的:学好从事祖国建设和学习现代科技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算、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关
期刊
学情分析:现在的孩子们,对吉他普遍较喜欢,只有极少部分同学接触过吉他,通过开家长会,演奏会的形式征得家长的同意,为学生积极配备好吉他,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进行辅导,也可利用对吉他有基础的学生带入门的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进步。  教材分析:本节课先导入聆听罗大佑80年代创作的《童年》,感受吉他伴奏音乐的魅力,在学习《四季歌》时先学会演唱,为学生弹唱中不至于手忙脚乱导致伴奏停顿。  教学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