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理想,一种新的境界,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一种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目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一、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缩小校际间的差距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中小学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基础教育存在着一大批薄弱学校,直接导致了中小学“择校热”、“超大班”、“多收费”、“乱收费”现象的产生,薄弱学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薄弱学校改造规划,包括目标和任务、主要措施、工作进度等,使改造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二是要建立薄弱学校投入保障机制,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确保对薄弱学校的投入落到实处。三是要给薄弱学校倾斜政策,为学校选派事业心强、有管理经验和开拓精神的校长,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骨干教师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到薄弱学校任教;并在职称评定时优先晋升,允许返聘优秀离退休教师。四是要加强对薄弱学校进行专项督导和评估,帮助和指导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薄弱学校在“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软件”水平有质的飞跃。
二、推进中小学标准建设,实现基础教育规范化发展
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是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要通过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保障每所学校的教育在发展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要通过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约束政府部门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保障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
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重要的因素。目前,校际间发展不均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师资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要想尽快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优化人才培养与流动的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引进、调配、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以尽快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在师资引进方面,应优先满足薄弱学校的需求;在教师调配上,以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事,鼓励“名校长”、“名教师”、骨干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任教,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和经验交流,带动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区域内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子的方式,选派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定期任教,并将此作为重点学校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师资培训上,教育行政部门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薄弱学校的师资培训,为他们提供出去学习、进修的机会;在职称评定上,为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同样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文教教师的职称晋级;在福利待遇上,要有政策上的保障,如教师流动期间,其行政关系、工资关系等保留在原单位,工资、资金、福利、医疗等待遇不变,有条件的地区,还应适当增加支教教师的工资。
四、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实现生源质量均衡化
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既包括学校硬件建设的均衡发展,也包括学校软件建设的均衡发展,其中,生源质量是学校软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深化学校升学制度改革,使学校生源质量大体相当。这就要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下大决心,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坚决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就近入学政策,彻底取缔重点校、重点班、校中校,加大重点高中分配给各普通中学升学指标的比例,这样,择校问题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从而为实现学校间生源质量均衡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施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主线,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给学校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其一,转变学校管理者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提高其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管理能力;其二,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使之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评价规章,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换句话说,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从根本上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缩小校际间的差距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中小学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基础教育存在着一大批薄弱学校,直接导致了中小学“择校热”、“超大班”、“多收费”、“乱收费”现象的产生,薄弱学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薄弱学校改造规划,包括目标和任务、主要措施、工作进度等,使改造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二是要建立薄弱学校投入保障机制,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确保对薄弱学校的投入落到实处。三是要给薄弱学校倾斜政策,为学校选派事业心强、有管理经验和开拓精神的校长,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骨干教师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到薄弱学校任教;并在职称评定时优先晋升,允许返聘优秀离退休教师。四是要加强对薄弱学校进行专项督导和评估,帮助和指导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薄弱学校在“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软件”水平有质的飞跃。
二、推进中小学标准建设,实现基础教育规范化发展
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是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要通过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保障每所学校的教育在发展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要通过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约束政府部门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保障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
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重要的因素。目前,校际间发展不均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师资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要想尽快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优化人才培养与流动的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引进、调配、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以尽快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在师资引进方面,应优先满足薄弱学校的需求;在教师调配上,以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事,鼓励“名校长”、“名教师”、骨干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任教,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和经验交流,带动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区域内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子的方式,选派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定期任教,并将此作为重点学校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师资培训上,教育行政部门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薄弱学校的师资培训,为他们提供出去学习、进修的机会;在职称评定上,为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同样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文教教师的职称晋级;在福利待遇上,要有政策上的保障,如教师流动期间,其行政关系、工资关系等保留在原单位,工资、资金、福利、医疗等待遇不变,有条件的地区,还应适当增加支教教师的工资。
四、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实现生源质量均衡化
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既包括学校硬件建设的均衡发展,也包括学校软件建设的均衡发展,其中,生源质量是学校软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深化学校升学制度改革,使学校生源质量大体相当。这就要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下大决心,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坚决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就近入学政策,彻底取缔重点校、重点班、校中校,加大重点高中分配给各普通中学升学指标的比例,这样,择校问题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从而为实现学校间生源质量均衡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施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主线,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给学校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其一,转变学校管理者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提高其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管理能力;其二,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使之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评价规章,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换句话说,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从根本上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