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an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隨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装饰艺术品成为环境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对其质和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导致当下市场对装饰艺术设计高端人才的需求较大。装饰艺术设计与制作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较强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学生,以满足装饰艺术品市场的人才需求,是艺术类高校该课程的新课题。本文基于对该课程当前教学情况和效果的研究分析,围绕现有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实施效果,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改革,以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方法等改革措施和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教学改革;装饰设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2
  0 引言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和审美水平不断提高,装饰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著名的知觉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提出,“不可以把装饰艺术解释为一种不再现任何对象的视觉样式,因为世界上能见到的事物无不出现在装饰艺术中”。原始社会时期,装饰艺术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产生,经历了历史的积淀和时代的渲染,如今在审美情趣、艺术理念、人文思想等方面的影响下,在与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融合中逐渐演变,形成了独立、实用、艺术性很强的艺术门类,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行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市场对于装饰艺术设计人才有较大的需求,同时对人才质量和培养同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培养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装饰艺术设计人才成了当前艺术人才教育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装饰艺术设计与制作课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充分了解我国传统装饰艺术风格特色、价值理念的基础上,使其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当代文化的发展,贯彻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号召。正所谓“思源寻根”,只有对民族地域文化和传统艺术进行深刻的了解和领会,以一种符合时代精神的理念和姿态对待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推陈出新,让民族文化脱颖而出,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好作品[1]。第二,强化环境设计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装饰艺术设计制作是环境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以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研究,能够真正对接专业市场需求,凸显环境设计专业方向特色,达到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第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市场需求。从教学环节强调装饰艺术课程教学与市场紧密衔接,了解行业标准和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其就业能力。
  装饰艺术设计制作是经济、文化、科技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所涉及的行业广泛,如美术绘画、平面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工业设计等。而高校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装饰艺术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且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较高艺术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目前,课程教学整体虽然较以往有了实质性的改进,但在课程定位、实践环节、教学模式、创意思维训练、动手能力提升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改革空间。
  1 装饰艺术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现状和问题
  1.1 现状
  装饰艺术设计与制作课程是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的必修专业课,特点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其中主要包含两大模块: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理论内容的讲解主要包括中西方装饰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中西方装饰艺术的特点和不同,需从色彩、造型、材料、形式感、设计方法和规律等方面剖析学习,掌握设计方法和手段。实践环节则是学习和掌握装饰工艺的制作流程、艺术材料和制作方法,将设计理念立体化,通过试验和制作的过程达到知行合一。课程教学强调对学生获取知识、转化知识能力的培养,强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其能通过视觉语言和造型手法对形式美感进行多元化探索和创造性表现,培养其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力。
  1.2 存在的问题
  第一,当前装饰艺术设计与制作课程通常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形式,但课堂理论教学内容部分还较为笼统,未能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细化。第二,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在作业完成方面缺乏创造性、务实性。第三,教师布置的作业在形式上偏概念化的艺术表现,对设计作品的装饰性、思想性和功能性缺少有针对性的要求和定位。第四,学生未能在作品中将前期所学的艺术设计基础知识进行较全面的融会贯通,未能完全对平面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形式美法则等设计原理进行综合运用,创新意识相对薄弱。第五,源于对装饰艺术概念的理解和认知的不同,专业建设构架中的课程设置存在误区,课程仅在园林专业(选修模块)、环境设计专业开设,偏重美化室内环境的装饰类设计,设计作品形式相对单一,忽视了该课程具有的学科综合特点。第六,缺乏与实际项目的对接和实践,缺乏对多种创作类型的驾驭能力,缺乏对各种装饰材料、工艺制作的实验和操作能力。
  2 装饰艺术设计与制作课程创新培养的教学改革
  2.1 课程教学改革整体思路
  多元整合,传承创新。装饰艺术设计与制作课程是一门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综合性较强,除了环境设计专业和景观设计专业之外,还涉及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因此,我们要有针对性地通过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改革,以及具有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教辅材料的编写等手段的实施,更好地推动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不仅体现在现代多元化装饰艺术题材和形式的设计表达中,更体现在保护、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综合艺术素养的过程中。传统装饰艺术不重写实重传神,不重再现重表现,可提炼为“物我合一”的审美观念,是中国人文化意识和形态哲学观念的体现[2],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增强设计体验、丰富学习渠道、拓宽设计思路,以装饰艺术设计与制作课程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阵地,成为中国创造的实践先锋。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装饰艺术设计与制作课程具有艺术性、技术性、科学性、综合性、广泛性与系统性的特点,是一门集基础与专业、设计与创意、技术与操作于一体的综合专业课程。教师要积极转变固有的课程教学观念,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前期专业基础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吸收程度,更能够拓展创意思维训练,激发学生对专业设计的兴趣,提升教学效率。
  2.2 课程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第一,完善教学模式。从教学体系构架出发综合研究装饰艺术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各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并把握教学的规律和本质,同时加强对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设计和研究,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与学的效果转化,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意识,使之能对课程的内容和目的有深层次的理解并能熟练运用。总结出更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模块(理论讲授—实践操作)、教学内容(理论知识—作品创作)、教学方法(集中授课—优秀案例赏析—随堂辅导—课下参与)、作业布置(自选课题—真实项目)、评分方法(教师评分—过程评分—师生共评)等方面对教学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第二,丰富教学手段。根据環境设计专业的特色,装饰艺术设计与制作课程可采用以课堂教授、随堂辅导为主,课下学生自主学习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在采取集中授课的形式讲授装饰艺术设计制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后,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创意,分门别类地一对一进行设计草稿分析与修改。在随堂辅导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通过操作示范、实例拆解、创作陈述等手段,强调知识的纵横交叉,将动态的教学方法和措施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以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及创作欲望。在课后要加强与实践项目和竞赛的对接,引导学生在功能、结构和艺术形式等方面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设计研究精神,使其进一步理解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各组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在专业方面树立相对成熟的装饰艺术设计理念,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综合素质与能力。
  第三,优化课程内容。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扩大课程专业覆盖面,关注最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潮流,紧密联系市场供需形势,将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效衔接,充分融合基础理论体系相关知识,并将其贯穿于专业创意设计,明确设计理念和意识,规范创意、设计与表达的设计程序。课程教学内容共分8个部分:装饰的定义、装饰艺术的功用、装饰艺术的发展简史、装饰艺术的特点、装饰艺术品的分类、装饰艺术的构成要素、设计程序与方法、加工制作。教师应针对不同专业和设计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解和细化,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教学,如将本课程与环境设计专业环艺方向——软装设计紧密结合,同时也与景观、园林专业等其他专业课程相关联,可以分为软装系列、传统手工艺系列、新材料系列、装饰画系列等不同研究方向。学生应学习和掌握不同的设计理念与创作技法,甚至可以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创作,在“专业理论学习+设计课题实践”的交叉融合过程中,实现设计思维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第四,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装饰艺术设计与制作课程的重要特征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时充分运用成果案例配合实物展示,形象直观,易于学生理解和吸收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中模拟项目或引入真实项目,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如图书馆、摄影工作室、机房、实验室等,从资料搜集到实地调研,再到项目实操,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和设计实践能力的环境。例如,依托艺术学院教学科研工作室——文创设计工作室,利用大量优秀作品和获奖作品为学生带来启发和灵感,同时积极搭建教学实践展示平台,采取展览、竞赛等多种交流互动形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五,积极探索试验方法。装饰艺术设计作品方案的实施,不应局限在传统工艺的方法和手段上,新材料新技法的试验和研发能为作品的创意表达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应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材料的特性以及加工工艺的特点,融合材料、工艺与设计,使设计作品具有立体三维空间感的同时更具有材质感与品质感[3]。试验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如偶然效果的锁定、旧材料新构成形式的运用以及传统艺术表达手法的选择等。另外,数字化技术能让装饰艺术的设计制作更现代化、智能化,将数字化技术用于装饰艺术设计中,能够拓展设计师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完成许多人类无法完成的设计工作[4]。以试验探索的方式对装饰艺术设计进行学术研究与思考,是从审美、文化传承和设计思想等方面对当代艺术设计发展的有力推进。
  第六,创新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设计类课程传统的作业成绩评定方式是以作业最后效果评分,即结果评分,但这种方式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真实水平,考查其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过程评分是对学生从始至终的表现进行综合考察,成绩评价相对科学合理,同时师生共同参与,评定也更公平公正。在成绩评定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设计和制作全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参与度、表达力,更重视学生设计的原创性和思想性,主要评价指标是设计创新思想和思维能力的体现。
  第七,加强校企联合。进行校企合作,努力创造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实现设计团队到输出项目一体化,进而实现教学成果转化。
  3 结语
  实施装饰艺术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研究改革计划能带动课程教学的良性发展,培养学生驾驭多种艺术形式语言的能力、专业知识延展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较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对艺术设计市场行业的发展形成导向作用,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激发中国创造潜力,增强民族自信和实力。
  参考文献:
  [1] 王玮,申辉.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居产品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11):22-23.
  [2] 宗砚毅.论研究中国装饰艺术传统的现实意义[J].颂雅风,2019(06):131-132.
  [3] 卢博川.装饰艺术+项目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数码世界,2019(10):151.
  [4] 李文玉.数字化背景下的装饰艺术发展趋势[J].现代装饰(理论),2016(08):37.
  作者简介:潘慧锦(1974—),女,山东临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19世纪,法国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社会革命的爆发使法国的经济、文化等都受到了一定冲击,同时也有了新发展,音乐美学思想也是如此。卡米尔·圣桑是19世纪践行古典主义音乐路线与浪漫主义音乐路线并行的代表人物,他以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为根据,以法国民族音乐为主导,在作品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理念。圣桑不仅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也是法国民族主义音乐乃至世界民族主义音乐创作的先驱者之一。
期刊
摘要:“林生斌人设翻车”事件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受群体极化、刻板印象、管理缺位等因素的影响,受众易过度情绪化地分析问题,从而导致真相反转、舆论难控等。本文从两类人群的情绪化表现出发,研究其产生原因并建立相關引导机制,可避免新闻不断反转所导致的社会问题,从而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  关键词:后真相;“受众情绪化”;“林生斌人设翻车”事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勾勒出了20世纪初期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底层世界的世态炎凉和小人物们精神瘫痪的现状。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并未使用其后期擅用的意识流手法,而是仿佛通过一双无形的手调整黑白相机,将一个冰冷、冷漠的世界由远及近、剥茧抽丝般呈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在拍照人的镜头引领下循序渐进地走进一张张黑白照片,而潜藏在照片中的颓靡气息好像无形的手触摸着读者的身体,为读者带来身临其
期刊
摘要:真人秀一直都是观众喜闻乐见的综艺形式之一,但随着节目内容同质化、节目形式固定化等问题的出现,此类节目的发展遇到了挑战。《五十公里桃花坞》大胆创新,在内容与形式上寻求新的突破口,为真人秀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它也存在前期主题立意不明确、过度娱乐消解意义等问题,需要引起反思。  关键词:《五十公里桃花坞》;社交实验类真人秀;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
期刊
摘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全球性蔓延,人们对疫情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全国各主流媒体对疫情信息及疫情防控作出了有针对性的报道和舆论引导,军事媒体也不例外。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发现,军事类新媒体的《解放军报》官方微博能及时且充分地满足受众对疫情信息的获取,并完成自己的本职任务,通过展现军人高超的医护专业技能水平、勇于担当的品质以及精良的设施设备,立体全面地构建疫情时期独特的军人形象。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河道作为乡村的典型性景观,是地域文化、生态环境的载体,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连云港市东海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建设以羽泉景区为主的美丽乡村示范带,然而其乡村旅游发展仍存在较多问题。本文以东海县龙梁河河道为例,融入共生理论,从文化共生、环境共生、时间共生三个层面探究乡村河道的共生机制,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为乡村河道
期刊
摘要:小米公司更换新标识形象引发了社会和行业的强烈反响,日本设计团队和新旧方案差别成为人们争相议论的话题。作为中国知名科技公司为何邀请日本设计师设计形象标识,遭到质疑的方案为何会被采纳,这些问题值得被分析和探究。本文以日本中生代设计大师原研哉为小米设计的新标识形象为例,从自然、历史和心理角度剖析,探寻日本设计在世界范围频繁获奖、广受赞誉,并成为亚洲设计代表和引领者的原因,旨在为中国的青年平面设计师
期刊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历了一场重大变革。秦王嬴政在丞相李斯的辅佐下完成了统一大业,创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启了一个宏大而兴盛的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极具张力、个性鲜明、气势磅礴的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景观设计中,人们不断提高对环境营造的要求,而文化元素蕴含了深厚的美学与历史意蕴,承载了人们的审美和理想。将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之中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苏州拙政园中的空间布局、艺术手法和运用的艺术元素等进行探析,探讨古典园林平面构成和空间构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且对中国古典园林中使用的造园手法如框景、借景等营造的不同氛围空间艺术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式园林;理水;框景;花窗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2  中国造园活动始于商周时期,造园艺术经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知识经济的不断更新,公共空间的种类和功能空前丰富,与公共设施相关的建筑不断发展更新。城市公共空间愈发美轮美奂,多姿多彩。如今商场、广场等众多公共空间都与公共艺术相结合,绘上了各式各样的壁画。壁画与建筑物是相辅相成的,其依附于建筑物,又使建筑物更有价值,壁画的装饰美化功能充分展示了空间的优点,将自身的艺术观念生动地传达给了公共空间环境中的人们。  关键词:现代壁画;城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