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成了现今最为重要的教学主题之一,阅读对学生学习语文越来越重要,也逐渐成为语文考查的重点。阅读能力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加大阅读量 改变教学模式 锻炼阅读技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成了现今最为重要的教学主题之一,阅读对学生学习语文越来越重要,也逐渐成为语文考查的重点。阅读能力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校处于农村,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家长带动不了,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能力更多只能靠课堂上的收获及老师的辅导,阅读能力亟需得到提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我校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家校联手,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首要的是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多读,读得多了,阅读理解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并不是不喜欢课外阅读,只是一方面欠缺条件,家庭条件不支持购买太多的书籍,只能依靠学校的图书馆。另一方面是其他诱惑太多,如手机、电脑、体育活动、结伴外出游玩等,再加上学业任务,剩下用来课外阅读的时间自然就不多了。
为此,家长和老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创造条件。家长的模范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获得者武亦姝,就是因为从小有每晚跟着父母一起读书的习惯,才培养出了如此高的国学底蕴。家长不一定要有多好的家庭条件,买许多课外书,而是多陪伴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如大家阅读同一本书,互相讨论书中的内容,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感悟,又或者互相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说说推荐的理由等。这些就是对孩子最好最自然的阅读辅导了。而老师可以在班上多举行一些读书活动,如举行“图书漂流”“交换图书”等,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增加孩子的阅读量。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就我校学生的情况来看,许多学生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的主要原因,一是许多老师还是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阅读理解空间,在语文课堂上对课文的理解主要是靠老师的讲解,自主理解的机会不多。二是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式学习,他们不喜欢自己去品读感悟、揣摩文意,而是等着同学的回答或老师的讲解。久而久之,到了高年级,学生自然缺乏自主阅读理解的能力。
随着考试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入,语文学不好将会严重影响其他学科,而语文的重中之重就是阅读能力,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老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的技巧,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的习惯和能力。首先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我区提倡的“双主”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如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谈感受,或设置问题串让学生自主品读课文回答问题,又或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反复品读讲讲自己的感悟等。
三、锻炼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有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同样不可忽视。高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已足够他们进行自主阅读,而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让他们不用像盲头苍蝇一样横冲直撞,至少也能让他们少走许多弯路,阅读理解能力自然也就能逐渐提高了。
1.找出文章主线,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大意是最基本的阅读要求,在讲授每篇课文的时候,我都注重让学生找出文章主线,理清文章脉络,继而用自己的话述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如在讲记叙文时,如果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就让学生先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再说说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就让学生主要找出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在讲说明文时,就让学生找出课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事物的哪些特征。如在讲散文时,就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清课文的结构,再说说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通过一篇又篇课文的浸练,学生形成了习惯,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遇到一篇新的文章时,学生自然就能快速地理清文章脉络了。
2.积累好词好句,学会欣赏语言美。积累好词好句并一定是为了用于写作和表达,更是为了学会欣赏语言美,形成语感,提高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如成语、四字词语等,积累得多了,有阅读文章时,自然就能透过这些词语体悟作者的文意。又如写景写物的一些优美的句子,积累得多了,在遇到类似的句子也自然能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了。
四、因材施教,让各层次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所发展
因材施教应该渗透到教学中的方方面面。俗话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当然是与每个人的体会有关,但也可能与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有关。教师要允许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关注不同学生的閱读能力水平,利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年级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有了较明显的区别,对不同的学生就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对于阅读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大胆放手,让他们自主进行阅读,读后把自己在阅读中得到的信息或感悟进行分享,教师再加以指导。而对于阅读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可以在阅读前设计一些显浅的问题,让他们尝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把更深层次的问题拿出来讨论。经过自读——分享——讨论这些阅读训练,让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都得到提高。例如:在阅读《火把节》的课文中,我设计了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第一个是适合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分别描写了早上、中午、晚上的什么场景?这些简单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理清文章思路,对理解文章有一定的帮助。另一个问题是:课文描写了哪几个活动场景?哪个场景写得最详细?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把这个场景写具体的?你还从这些场景中知道了什么?这样的问题适合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训练他们在阅读后自己思考,分析,归纳的能力,从中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班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了较明显的效果。但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多种手段加强对学生的训练,相信通过合理的阅读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逐步的提高。
关键词:加大阅读量 改变教学模式 锻炼阅读技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成了现今最为重要的教学主题之一,阅读对学生学习语文越来越重要,也逐渐成为语文考查的重点。阅读能力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校处于农村,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家长带动不了,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能力更多只能靠课堂上的收获及老师的辅导,阅读能力亟需得到提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我校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家校联手,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首要的是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多读,读得多了,阅读理解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并不是不喜欢课外阅读,只是一方面欠缺条件,家庭条件不支持购买太多的书籍,只能依靠学校的图书馆。另一方面是其他诱惑太多,如手机、电脑、体育活动、结伴外出游玩等,再加上学业任务,剩下用来课外阅读的时间自然就不多了。
为此,家长和老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创造条件。家长的模范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获得者武亦姝,就是因为从小有每晚跟着父母一起读书的习惯,才培养出了如此高的国学底蕴。家长不一定要有多好的家庭条件,买许多课外书,而是多陪伴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如大家阅读同一本书,互相讨论书中的内容,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感悟,又或者互相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说说推荐的理由等。这些就是对孩子最好最自然的阅读辅导了。而老师可以在班上多举行一些读书活动,如举行“图书漂流”“交换图书”等,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增加孩子的阅读量。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就我校学生的情况来看,许多学生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的主要原因,一是许多老师还是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阅读理解空间,在语文课堂上对课文的理解主要是靠老师的讲解,自主理解的机会不多。二是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式学习,他们不喜欢自己去品读感悟、揣摩文意,而是等着同学的回答或老师的讲解。久而久之,到了高年级,学生自然缺乏自主阅读理解的能力。
随着考试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入,语文学不好将会严重影响其他学科,而语文的重中之重就是阅读能力,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老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的技巧,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的习惯和能力。首先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我区提倡的“双主”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如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谈感受,或设置问题串让学生自主品读课文回答问题,又或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反复品读讲讲自己的感悟等。
三、锻炼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有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同样不可忽视。高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已足够他们进行自主阅读,而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让他们不用像盲头苍蝇一样横冲直撞,至少也能让他们少走许多弯路,阅读理解能力自然也就能逐渐提高了。
1.找出文章主线,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大意是最基本的阅读要求,在讲授每篇课文的时候,我都注重让学生找出文章主线,理清文章脉络,继而用自己的话述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如在讲记叙文时,如果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就让学生先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再说说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就让学生主要找出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在讲说明文时,就让学生找出课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事物的哪些特征。如在讲散文时,就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清课文的结构,再说说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通过一篇又篇课文的浸练,学生形成了习惯,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遇到一篇新的文章时,学生自然就能快速地理清文章脉络了。
2.积累好词好句,学会欣赏语言美。积累好词好句并一定是为了用于写作和表达,更是为了学会欣赏语言美,形成语感,提高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如成语、四字词语等,积累得多了,有阅读文章时,自然就能透过这些词语体悟作者的文意。又如写景写物的一些优美的句子,积累得多了,在遇到类似的句子也自然能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了。
四、因材施教,让各层次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所发展
因材施教应该渗透到教学中的方方面面。俗话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当然是与每个人的体会有关,但也可能与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有关。教师要允许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关注不同学生的閱读能力水平,利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年级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有了较明显的区别,对不同的学生就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对于阅读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大胆放手,让他们自主进行阅读,读后把自己在阅读中得到的信息或感悟进行分享,教师再加以指导。而对于阅读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可以在阅读前设计一些显浅的问题,让他们尝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把更深层次的问题拿出来讨论。经过自读——分享——讨论这些阅读训练,让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都得到提高。例如:在阅读《火把节》的课文中,我设计了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第一个是适合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分别描写了早上、中午、晚上的什么场景?这些简单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理清文章思路,对理解文章有一定的帮助。另一个问题是:课文描写了哪几个活动场景?哪个场景写得最详细?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把这个场景写具体的?你还从这些场景中知道了什么?这样的问题适合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训练他们在阅读后自己思考,分析,归纳的能力,从中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班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了较明显的效果。但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多种手段加强对学生的训练,相信通过合理的阅读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逐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