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中,科学探究被列入物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占有重要地位,“注重科学探究” 也成为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核心.虽然我们把“科学探究”放在重要位置上,同时,教科书中也相应地体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但实施过程中总出现一些问题,导致科学探究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因此,在科学探究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以下的一些问题.
1. 探究活动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特征呈现具多样性
一方面,选择探究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认知水平,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提倡学生多自制教具进行探究活动,鼓励他们多参与多层次探究活动.另一方面,要注意探究的循序渐进.根据认知规律,教师要先让学生经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然后随着能力的逐步提高,再逐渐增大探究的难度.同时,教师也可以逐渐“放手”,让学生自行完成探究活动.只有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了解学生年龄结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才能保证在组织设计探究活动中心中有数,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另外,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多数教师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上存在单一性,多数以课内实验性探究为主,形式、方式单一,内容又受到限制,而课外探究活动却很少开展,总认为课内内容能“落实”就可以了.这显然限制了学生的探究范围,特别是当教师给定了探究问题时,探究就不再是自主性学习了,这样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探究的动力,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探究活动的形式应是多样性的,可以是部分的探究活动,也可以是完整的探究活动,如测量型实验探究过程只涉及部分探究要素,属于部分探究;可以是指导性探究,也可以是开放性探究,如“羽毛球的反弹距离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如果完全由学生个人(小组)完成,则它就属于开放性探究;可以是理论性探究,也可以是实验性探究,如“串联电路中总电阻跟各分电阻的大小关系”的探究,既可以通过理论推导,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可以是课内探究,也可以是课外探究,如粤沪版九年级下册16.2“课外活动”,我们要根据现有条件及学生的素质合理选择探究形式;可以是实验性活动,也可以是调查性活动,如“生活中发生用电事故的调查”和“农村烟囱冒白烟或黑烟的调查”等都属于调查性活动.在科学探究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探究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及时间、条件等因素,大胆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开发或整合,让学生经历多样性的探究活动.
2. 探究活动要重视 “猜想与假设”和“交流与合作”
猜想与假设是让学生尝试着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前因后果提出自己的推测和观点.从三维目标来看,这个过程直接联系着课程标准的前两个目标即知识与技能及过程与方法.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形成方法的重要因素,更是挖掘学生创造力和潜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广大教师应引起重视,在调整好探究节奏的同时要认真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发展.如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活动中,多数学生一开始只猜想到电磁铁磁性强弱可能跟线圈中电流大小有关,这时教师应及时适当引导,让学生明白电磁铁实际是线圈加铁芯,每匝通电线圈周围就有一个磁场,通电线圈匝数越多,小磁场越多,磁场自然就越强了,从而让学生猜想到通电线圈的多少也会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此时,也许学生会在教师的启发下,猜想到铁芯的大小也可能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这样,学生思维得到了拓展,创造性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交流与合作”也是科学探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探究环节,而是始终贯穿探究的全过程,直接联系着《物理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目标,而新课标这个要求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在实际教学中,这个环节也就往往凸显不出来,甚至被省略掉.有些教师总认为,交流与合作可有可免,对探究所要得到的“结论”是没有影响的,这种只重知识的结果、不重学生的行为态度的发展的思想恰恰与课程改革的“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事实上,一些探究活动涉及环节多、操作复杂,需要学生间协同合作才能顺利完成探究.如晶体熔化和晶体熔液凝固特点的探究、焦耳定律的探究及物质吸放热能力的探究等.其实,学生在探究中经过频繁的交流与合作,不仅能让探究顺利地进行,也能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态度和行为,有利于个性和谐健康地发展.
责任编辑罗峰
1. 探究活动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特征呈现具多样性
一方面,选择探究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认知水平,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提倡学生多自制教具进行探究活动,鼓励他们多参与多层次探究活动.另一方面,要注意探究的循序渐进.根据认知规律,教师要先让学生经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然后随着能力的逐步提高,再逐渐增大探究的难度.同时,教师也可以逐渐“放手”,让学生自行完成探究活动.只有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了解学生年龄结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才能保证在组织设计探究活动中心中有数,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另外,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多数教师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上存在单一性,多数以课内实验性探究为主,形式、方式单一,内容又受到限制,而课外探究活动却很少开展,总认为课内内容能“落实”就可以了.这显然限制了学生的探究范围,特别是当教师给定了探究问题时,探究就不再是自主性学习了,这样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探究的动力,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探究活动的形式应是多样性的,可以是部分的探究活动,也可以是完整的探究活动,如测量型实验探究过程只涉及部分探究要素,属于部分探究;可以是指导性探究,也可以是开放性探究,如“羽毛球的反弹距离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如果完全由学生个人(小组)完成,则它就属于开放性探究;可以是理论性探究,也可以是实验性探究,如“串联电路中总电阻跟各分电阻的大小关系”的探究,既可以通过理论推导,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可以是课内探究,也可以是课外探究,如粤沪版九年级下册16.2“课外活动”,我们要根据现有条件及学生的素质合理选择探究形式;可以是实验性活动,也可以是调查性活动,如“生活中发生用电事故的调查”和“农村烟囱冒白烟或黑烟的调查”等都属于调查性活动.在科学探究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探究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及时间、条件等因素,大胆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开发或整合,让学生经历多样性的探究活动.
2. 探究活动要重视 “猜想与假设”和“交流与合作”
猜想与假设是让学生尝试着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前因后果提出自己的推测和观点.从三维目标来看,这个过程直接联系着课程标准的前两个目标即知识与技能及过程与方法.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形成方法的重要因素,更是挖掘学生创造力和潜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广大教师应引起重视,在调整好探究节奏的同时要认真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发展.如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活动中,多数学生一开始只猜想到电磁铁磁性强弱可能跟线圈中电流大小有关,这时教师应及时适当引导,让学生明白电磁铁实际是线圈加铁芯,每匝通电线圈周围就有一个磁场,通电线圈匝数越多,小磁场越多,磁场自然就越强了,从而让学生猜想到通电线圈的多少也会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此时,也许学生会在教师的启发下,猜想到铁芯的大小也可能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这样,学生思维得到了拓展,创造性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交流与合作”也是科学探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探究环节,而是始终贯穿探究的全过程,直接联系着《物理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目标,而新课标这个要求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在实际教学中,这个环节也就往往凸显不出来,甚至被省略掉.有些教师总认为,交流与合作可有可免,对探究所要得到的“结论”是没有影响的,这种只重知识的结果、不重学生的行为态度的发展的思想恰恰与课程改革的“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事实上,一些探究活动涉及环节多、操作复杂,需要学生间协同合作才能顺利完成探究.如晶体熔化和晶体熔液凝固特点的探究、焦耳定律的探究及物质吸放热能力的探究等.其实,学生在探究中经过频繁的交流与合作,不仅能让探究顺利地进行,也能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态度和行为,有利于个性和谐健康地发展.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