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学校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基地,增强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的教育效果,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研究学生政治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是职业学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职业学校思政理论教育实践进程中,应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牢固树立思政理论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中国传统的启蒙经典《三字经》,开篇就对“教”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两层教育,一层是道德教育,一层是知识教育。可见《三字经》的教育从来都是道德教育先行,首篇“人之初,性本善”就蕴含着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与期盼,同时也对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要求。
一、探索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着力点
一是变“物化式”为“人性化”教育。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和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调整或者是创新自己的解释,从而挖掘其的学习潜能。二是变“灌输式”为“对话式”教育。缺乏思想和感情交流的教育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当前针对“灌输式”教育的弊端,更多地提倡开展“对话式”教育。“对话式”教育强调师生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相互磋商,双方都敞开心扉作真诚的交流。三是变“模式化”为“开放式”教育。青年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思想活跃、眼界开阔,对新观念和新事物接受快,参与、竞争意识强烈,喜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1.“以人为本”的内涵。尊重,体现人性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人性化的特点,这是长期以来我们不敢正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既具有独立的人格、个性、情感,也有自己的尊严。作为塑造人的精神和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人性化的教育。社会有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与法律,并不排斥独立的人格和个性。道德是人格的基石,律是人格的底线。道德和法律注重的是公众性,人格侧重于个体性;道德和法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普遍性,而人格则更多地表现为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即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对人的健康人格和个性的培养与塑造。对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尊重,就是对人的尊重。没有了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就简单地沦为一种纯理论教育的形式。
2.开拓“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思想是行动的前提,没有思想指导的行动是涣散的。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教育也随之成为职业学校教育关注的焦点,伴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出台,力求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现,以人为本是指在处理各种复杂而具体的社会事务时应力求做到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不断发展的需要,应从根本上考虑人类自身的利益,把对人的高度重视放在第一位。
1.隐形教育和显形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注重显形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将先进的思想意识渗透到学生们的思想当中。隐形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指教育主体在运用中介系统时,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教育对象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意识的教育方式。同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曾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被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此名言警句充分说明了隐形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方式改变了学生总是以被动敷衍的态度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被动敷衍的态度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淡化了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这样做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给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情感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往关系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要说理引导。在理性方面,通过讲道理、作报告、上课等形式做到有理有据,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建立以人為本的服务机制
职业学校要贯彻落实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必须建立、完善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的服务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一是建立帮困机制。针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资助保障机制和加大对优秀贫困学员的奖励力度。二是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服务机制。要利用好心理咨询中心及心理健康网站,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那些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渡过困惑和迷茫期,坚定人生的信念,走出困境,进而达到培育人、教育人的目的。三是健全学生维权机制。为了确保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我们要特别关注教学质量、伙食标准、课余文化生活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保证学生反映的每一个问题都能答复并妥善解决。
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目标,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明全.当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何会宁,黄科.对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几点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职业教育集团)
中国传统的启蒙经典《三字经》,开篇就对“教”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两层教育,一层是道德教育,一层是知识教育。可见《三字经》的教育从来都是道德教育先行,首篇“人之初,性本善”就蕴含着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与期盼,同时也对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要求。
一、探索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着力点
一是变“物化式”为“人性化”教育。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和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调整或者是创新自己的解释,从而挖掘其的学习潜能。二是变“灌输式”为“对话式”教育。缺乏思想和感情交流的教育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当前针对“灌输式”教育的弊端,更多地提倡开展“对话式”教育。“对话式”教育强调师生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相互磋商,双方都敞开心扉作真诚的交流。三是变“模式化”为“开放式”教育。青年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思想活跃、眼界开阔,对新观念和新事物接受快,参与、竞争意识强烈,喜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1.“以人为本”的内涵。尊重,体现人性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人性化的特点,这是长期以来我们不敢正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既具有独立的人格、个性、情感,也有自己的尊严。作为塑造人的精神和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人性化的教育。社会有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与法律,并不排斥独立的人格和个性。道德是人格的基石,律是人格的底线。道德和法律注重的是公众性,人格侧重于个体性;道德和法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普遍性,而人格则更多地表现为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即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对人的健康人格和个性的培养与塑造。对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尊重,就是对人的尊重。没有了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就简单地沦为一种纯理论教育的形式。
2.开拓“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思想是行动的前提,没有思想指导的行动是涣散的。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教育也随之成为职业学校教育关注的焦点,伴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出台,力求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现,以人为本是指在处理各种复杂而具体的社会事务时应力求做到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不断发展的需要,应从根本上考虑人类自身的利益,把对人的高度重视放在第一位。
1.隐形教育和显形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注重显形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将先进的思想意识渗透到学生们的思想当中。隐形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指教育主体在运用中介系统时,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教育对象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意识的教育方式。同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曾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被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此名言警句充分说明了隐形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方式改变了学生总是以被动敷衍的态度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被动敷衍的态度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淡化了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这样做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给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情感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往关系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要说理引导。在理性方面,通过讲道理、作报告、上课等形式做到有理有据,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建立以人為本的服务机制
职业学校要贯彻落实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必须建立、完善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的服务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一是建立帮困机制。针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资助保障机制和加大对优秀贫困学员的奖励力度。二是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服务机制。要利用好心理咨询中心及心理健康网站,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那些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渡过困惑和迷茫期,坚定人生的信念,走出困境,进而达到培育人、教育人的目的。三是健全学生维权机制。为了确保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我们要特别关注教学质量、伙食标准、课余文化生活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保证学生反映的每一个问题都能答复并妥善解决。
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目标,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明全.当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何会宁,黄科.对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几点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职业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