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操作”助推大明灭亡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ove5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作品百万宇,出版历史图书15本,带领《我们爱历史》获2015年度网易最佳自媒体奖,2016年度头条号奖,2017年浙江省自媒体十强等奖项。
  崇祯殉国前,留下了两句招骂的遗言:“诸臣误我”和“文官皆可杀”。后世学者对这两句话也是口诛笔伐,但看到晚明官场上的“神操作”段子,则要忍不住叹息一声:崇祯临终前的怒吼,真是实在话,
  明代出名的特权阶层,就是宗室藩王们,他们生下来就享有优厚待遇。可到了明末,这些藩王也成了明朝官员眼里的肥猪。“宰”藩王最狠的,恰是明代出名的清水衙门:礼部。
  以明朝的礼制,每个宗室人员出生,都要由礼部为其取名,若没名字,不但与优厚待遇无缘,连娶妻都犯法。这项特殊制度让明末礼部官员钻了空子,他们常向宗室人员狮子大开口。宗室人员若讨价还价,他们“辄制恶字与之”。崇祯年间的衡王府就因没给够钱,其孙儿被取了个烂名:朱慈愁。明末一些宗室子弟因没钱送礼,活到五六十岁竟还没有大名,不但生活穷困潦倒,连媳妇都不能娶。连藩王都被欺负成这样,百姓又怎么活?
  明末官场还有一个常见现象,就是“层层扒皮”。崇祯二年(1629年),工部尚书张凤翔向崇祯揭露:当时大明朝廷只要干工程,如果拨一千两白银下去,会被各级官员层层克扣,到了承办商手里,竟剩下不足三百两。崇祯得知后大惊,但大臣对此事只是轻描淡写:“此从来陋规。”——皇上别激动,大家都习惯了,看过这“都习惯’的操作,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崇祯年间,明朝大把砸钱抗清剿贼,每次都白白打水漂?全被各级“蛀虫’们扒皮了。
  对于晚明的腐敗现象,崇祯就没管过?其实,他也曾痛下狠手:动用东厂锦衣卫,严密监视各级官员。但崇祯哪里想到,这些厂卫鹰犬反而把这桩大事做成了一项生意。每次拿到官员贪污腐败的证据,他们立刻找当事人要贿赂,只要给的钱够多,多恶劣的腐败行为都能抬手放过。
  眼看锦衣卫赚得盆满钵满,作为同行的东厂也有样学样。讽刺的是,由于这“抓穷官放富官”的操作模式,被东厂、锦衣卫敲了多少钱,贪官们当然要加倍捞回来,明末的腐败也就越演越烈。
  此外,明末的官场上还有最不着调的言官们兴风作浪。崇祯年间,言官们的奏折,一个比一个雷人。当时崇祯苦于财政困难,某言官竟提出:让和尚尼姑们强制婚配,纳入户口,每年岂不是增加几十万纳税户口?崇祯竟还大为欣赏,好好表扬了这个言官一番。
  这些言官们,真的是水平这么差?并非如此,他们就是想靠“雷人奏折”博出位,只要能博得名声,接下来就是财源滚滚来,比如兵部尚书陈新甲下狱时,言官方世亮穷追猛打,写奏折大骂陈新甲误君误国,疾呼把他斩立决。当陈新甲家人心领神会,给方世亮送上巨款后,方世亮又写就感人奇文,直把陈新甲塑造成没功劳有苦劳的忠臣——皇上,您就网开一面吧。
  大明朝就是在这样水深火热的朝局里,最终走向了灭亡。
  编辑/羽川
其他文献
因在泾原兵变中护驾有功,令狐建在长安收复后颇受唐德宗的重用,可这时他的家庭生活出问题了。  令狐建的岳父原为安禄山养子,令狐彰原为安禄山次子的部将,两人都在安史之乱期间弃暗投明,革命友谊深厚。两家各方面条件也很般配,于是理所当然地结为儿女亲家,谁知却成全了一段遍地鸡毛的婚姻。  令狐建非常讨厌妻子李氏,一直想离婚,可李氏没有犯“七出”之条,他无权离婚。假如他不管不顾地蛮干,将面临徒刑一年半的处罚,
201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对外宣布,要对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的名画《夜巡》展开修复工作。这一修复项目漫长而复杂,可能会耗费数年时间,投入数百万欧元。不为人知的是,这幅著名画作带来的纠纷曾极大地伤害了伦勃朗的声誉,使他成为当时最不受欢迎的画家。  1642年,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的队员向伦勃朗订购了一幅集体肖像画,但是伦勃朗对艺术有更崇高的追求,他不甘心只当一个记录现实的摄影师,他要当导演。
1770年,16岁的路易十六迎娶了奥地利公主-14岁的玛丽。新婚之夜,看到又矮又胖的丈夫居然无视自己,玛丽深受打击。而路易十六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有些难言之隐,其实毛病不大,但他羞于启齿,不肯治疗。  第二天,路易十六一头扑进自己的五金室,玛丽则满怀好奇地将目光集中于法国宫廷的奢华。于是,凡尔赛宫出现了这样的景象:玛丽混迹于各种聚会,出尽风头,令无数男人着迷。  当时王室人物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各国关
看过新生入学名单后你会发现:梓萱、若涵他们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了!就像当年的建国、援朝一样,如今的“取名跟风”依然让人啼笑皆非。这不,背负奇葩名字的古人也纷纷开麦,怨气爆表。  人设全崩组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看我这番能打敢拼的狠样,“小白”这个名字怎么叫得出口!  汉桓帝继后:家父大概与您有相同的烦恼,明明是个“套马的汉子”,却被取名“邓香”——心理阴影铺天盖地,以致他生了宝贝女儿还没缓过劲
在《三国演义》中, “舌战群儒”是浓墨重彩的一章。按照这个故事,诸葛亮到达柴桑后,见到张昭等二十多位江东谋士,凭借极佳的辩才将众人怼得哑口无言。  不过,据史书记载,张昭确实反对抗击曹操,属于“投降派”,但他只在孙权面前表达过观点,而没有就此与诸葛亮展开正面交锋。与诸葛亮有过“舌战”的,只有孙权。  据《三国志》等书记载,诸葛亮一到柴桑就去见了孙权,没有太多客套和试探,直接对孙权说:“天下大乱,将
网红奶茶、网红面膜、网红餐厅、网红展览……好像万物皆可网红,但没想到连书店都能“网红打卡”了。朋友应邀去了北京海淀某网红书店,结果傻眼了——什么时候逛个书店也要排长队了?从一个书架到另一个书架需要挪行半天,结个账都得绕过若干“人形障碍物”才到得了收银台。朋友回来后吐槽,网上照片拍得跟“书的天堂”一样:复古的吊灯,一本本从书柜底延伸到半圆形的穹顶。可惜,跟实地体验完全不是一回事,因为屋顶上的“書”其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诗脍炙人口,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林则徐禁烟抗英有功,却遭清政府投降派诬陷,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被革职,发配到新疆伊犁,这首诗是他在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所写。  诗句表现了林则徐为了国家,不顾个人安危的坚贞态度,让人感受到满满的为国担当情怀,他虽遭革职遣戍也毫无悔意。诗的下两句为:“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能听得出来,即便
20世纪初的老报人、文史作家郑逸梅在上海主编《金刚钻报》时,写下了大量的随笔文章,每天一篇,因为写得生动有趣,很受读者欢迎。不想却被文抄公盯上了,有个东北的作者从《金刚钻报》上抄下来,署上自己的名字,发给当地报纸,竟然还刊登了。这位正抄得得意时,不想却被当地另一位文抄公给再次抄下来,投到了《金刚钻报》,还托人恳请郑逸梅给予发表。郑逸梅哭笑不得,懒得打口水仗,只是把这件事记载了下来,以示警诫。  1
西晋最后一位皇帝晋愍帝刚去世,文武百官便奏请司马睿登基。  按照程序,第一次被推为皇帝是不能同意的,一般要谦让三次才行,这是固定套路,谁也不会当真。偏偏周嵩上疏夸赞司马睿谦让得对,因为正值国家动荡,应先收复故土,现在称帝太没责任心了。这显然有点指桑骂槐,司马睿勃然大怒,将他贬出京城。  周嵩很郁闷,好友张嶷将他带到戴邈家中做客,打算帮他排遣积郁。可没想到,高谈阔论之余,周嵩的嘴又收不住了,挨个评论
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率领湘军迎战太平军,军中缺少一名得力的辅官。这个辅官相当于军中参谋长,必须有勇有谋,所以一时难有合适人选。  金銮殿上,拿不定主意的曾國藩请咸丰定夺。咸丰想了想,钦点曾国藩的六弟曾国华。曾国华屡立战功,堪称有勇有谋,又是曾国藩的骨肉至亲,商议军机大事时彼此也好沟通。但没想到,曾国藩坚决反对。  咸丰奇怪地问为什么,曾国藩说:“我六弟的脾气不好。”同在大殿上的曾国华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