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不觉间任教已经十年了,在这十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能力有所不同,一个稍有难度的问题就会使某些学生回答不上来,从而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班级变成几个人的班级。不少学生只是做“壁上观”,充当陪衬的“绿叶”,这样缺少多数学生配合、参与的课堂,会让师生都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教师上这堂课也只是完成一个任务而已。
也许每个教师都在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活跃,调动起全班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才能使师生间的思维活动联系起来呢?经过多次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课堂提问是重要的纽带,也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反馈教学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怎样做才算提问恰当?
第一,以上一堂新课来说,要设计好课堂提问,把握好问题的难度。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设计问题,只有那些在新旧知识点结合处产生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最具有启发性,进而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例如:在讲解“孟德尔发现两个遗传规律”的内容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哪种基因的组合(等位基因或非等位基因)?(2)在何时组合?怎么组合?(3)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使用的范围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不会使学生“闻而生畏,望桃兴叹”,而会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
第二,以上一堂复习课为例,要设计好课堂提问的问题,把握好问题的角度。设计复习课课堂问题时,要着眼于知识的不同角度,并注意体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力求采用新颖的说法,从合适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启发性和灵活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教学“减数分裂”一节后,对该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几次减半?DNA含量发生了几次减半?为什么?(2)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几次减半?DNA含量发生了几次减半?为什么?(3)减数分裂中“减数”的含义是什么?(4)为什么把减数分裂称为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5)有没有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又能进行无丝分裂?这一系列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澜,有助于引导学生对知识多角度地进行思考和理解。
第三,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说,要设计好问题的梯度。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因素不同,决定了不同学生接受同一问题的速度和效果不同。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各个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学生既看出问题的意向,又深入思考,还不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相对性状概念”时,不要问学生什么是相对性状,而要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串:(1)什么是相对性状?请举出一些与人有关的性状。(2)什么是相对性状?相对性状与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的关系如何?(3)什么是显性性状?什么是隐性性状?如何确定?通过这种梯度性问题的设计,降低教学难度,创造学生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从讲课的内容来说,要把握好设计问题的精度。每一堂课都有重点、难点之分,教学中设计问题时,要把握住问题的关键,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并围绕核心内容进行思考。例如:在教学“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实验”时,提出以下问题:(1)为什么根尖在长到5cm时取材?(2)解离的试剂是什么?解离有何作用?(3)为什么要进行漂洗?(4)染色的試剂是什么物质?为什么能使材料染色?(5)压片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思维能使学生准确掌握本实验的重点内容。
第五,从问题设计的量来说,虽然课堂提问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提问并非越多越好。如果提问过多,学生忙于教师的提问,导致精神过度紧张,则容易造成学生的精神疲劳和反感,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相反,若课堂问题过少,则会缺少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因此,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要把握好时机,使提问达到最佳效果,使课堂提问提到点子上,问出水平。
第六,从教师自身控制课堂的能力上来说,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反映,控制好在提出问题时要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在停顿的这段时间内既不无事可做,又不步步追问,力戒干扰学生的思维,而应该用鼓励、期待的目光环视学生,获取反馈信息,选准提问的时间和对象,取得最佳的体温效果。
综上所述,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周全,认真备课,力求使设计的每个问题都恰到好处,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也许每个教师都在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活跃,调动起全班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才能使师生间的思维活动联系起来呢?经过多次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课堂提问是重要的纽带,也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反馈教学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怎样做才算提问恰当?
第一,以上一堂新课来说,要设计好课堂提问,把握好问题的难度。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设计问题,只有那些在新旧知识点结合处产生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最具有启发性,进而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例如:在讲解“孟德尔发现两个遗传规律”的内容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哪种基因的组合(等位基因或非等位基因)?(2)在何时组合?怎么组合?(3)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使用的范围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不会使学生“闻而生畏,望桃兴叹”,而会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
第二,以上一堂复习课为例,要设计好课堂提问的问题,把握好问题的角度。设计复习课课堂问题时,要着眼于知识的不同角度,并注意体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力求采用新颖的说法,从合适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启发性和灵活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教学“减数分裂”一节后,对该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几次减半?DNA含量发生了几次减半?为什么?(2)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几次减半?DNA含量发生了几次减半?为什么?(3)减数分裂中“减数”的含义是什么?(4)为什么把减数分裂称为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5)有没有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又能进行无丝分裂?这一系列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澜,有助于引导学生对知识多角度地进行思考和理解。
第三,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说,要设计好问题的梯度。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因素不同,决定了不同学生接受同一问题的速度和效果不同。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各个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学生既看出问题的意向,又深入思考,还不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相对性状概念”时,不要问学生什么是相对性状,而要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串:(1)什么是相对性状?请举出一些与人有关的性状。(2)什么是相对性状?相对性状与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的关系如何?(3)什么是显性性状?什么是隐性性状?如何确定?通过这种梯度性问题的设计,降低教学难度,创造学生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从讲课的内容来说,要把握好设计问题的精度。每一堂课都有重点、难点之分,教学中设计问题时,要把握住问题的关键,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并围绕核心内容进行思考。例如:在教学“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实验”时,提出以下问题:(1)为什么根尖在长到5cm时取材?(2)解离的试剂是什么?解离有何作用?(3)为什么要进行漂洗?(4)染色的試剂是什么物质?为什么能使材料染色?(5)压片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思维能使学生准确掌握本实验的重点内容。
第五,从问题设计的量来说,虽然课堂提问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提问并非越多越好。如果提问过多,学生忙于教师的提问,导致精神过度紧张,则容易造成学生的精神疲劳和反感,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相反,若课堂问题过少,则会缺少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因此,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要把握好时机,使提问达到最佳效果,使课堂提问提到点子上,问出水平。
第六,从教师自身控制课堂的能力上来说,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反映,控制好在提出问题时要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在停顿的这段时间内既不无事可做,又不步步追问,力戒干扰学生的思维,而应该用鼓励、期待的目光环视学生,获取反馈信息,选准提问的时间和对象,取得最佳的体温效果。
综上所述,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周全,认真备课,力求使设计的每个问题都恰到好处,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