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再现】
请以“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借物抒情散文。
【写作指津】
一、初看——原初体验
出示图片。请用一两句话写下你看到这盏灯的第一印象。
二、凝视——灯里灯外
著名作家曹文轩说:“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好的作文需要凝视”。凝視,包含“专注地看”和“用心地看”。专注地看这盏灯,你看到了什么?
正面:灯罩、灯光、灯柱、光晕
侧面:棕榈树、带形的树叶、漆黑的夜空、孤单的运动器材
请按“正侧面”两个角度进行了分类,然后安排详略。
正面描写“灯”,详写;侧面描写“灯”,略写。
接着我们一起来“用心地看”,因为是写“灯”,所以我们用心观察“灯”的部分。把最打动你内心的部分具体生动地描述出来。
可以这样过渡,如“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吸引我的是……”、“最让我难忘的是……”,等等。
请用一两句话写出凝视之后的内心感受。
三、回看——灯之人事
凝视灯的时候,之所以会走心,是因为内心深处曾有“灯”,还有与灯相关的人、事、物等。接下里,让我们沿着记忆往回看,并把与灯相关的人和事写出来。写的时候请参照一下要求:
一是要写好记忆中的那盏灯,并特写灯的某部分;
二是写好灯下的那个人或那件事,最好交织着写;
三是写出此灯、此人、此事所引发的情感。
教师示例:
煤油灯下,母亲纳鞋垫
路灯,晕晕的光雾,像电影的荧幕,一下就把我拉进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我还在读小学,家里吃穿的,母亲能做的就绝对不会买。每到晚饭后,母亲便和我们在一起:我们兄弟三个伏案写作业,母亲就在一旁纳鞋垫。(交代人、事、灯)
墨水瓶加灯芯做成的煤油灯,火焰发出来的光只能照亮很小一部分范围。乡村的水汽将光溶成了奶黄色,在微风的轻拂下,晃来晃去的,摇曳着我的视线,摇曳着我的注意力。我偷偷地看着母亲,只见她面对着灯,面对着我们,专心致志地纳着鞋垫。她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紧钢针,用力穿过鞋底,脸部肌肉微微一紧,随后将手轻轻扬起,就像在半空中唱了一声长调,把光线温柔地切开,拉出了一串碎光,我还分明看见这些碎光在母亲手上、头发上、脸颊上、衣服上迸溅,甩出一阵阵“叮叮咚咚”。随着光线的缝合,母亲手里的钢针轻轻地在头发丛中划过,接着又缓缓地刺向了鞋垫。如此反复,不知道多少遍地重复着这个动作……(特写灯光,将灯光、人、事交织着写)
我看着母亲,眼睛微微湿润。如此枯燥无味的简单重复,母亲竟如此的投入和享受,就像煤油灯的光亮,虽然微弱,但还是倔强地照亮一方角落,照亮我们母子四人。母亲,就是这样一针针缝织着我们的生活,缝织着我们的人生,让我们的人生就像千层底一样朴实却又敦厚。(抒发情感)
四、深看——缘灯悟理(或抒情)
从当下的灯,联想到过往的灯,目的不是为了写灯,而是要超越灯,超越人和事,写出自己的感悟,就写作而言,就是要表现主题。
肖复兴先生在《我的读写例话》一书里,有这么一段话很有意思:“穿透文章思想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文章素材认识与理解的过程,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就像一锅肉骨头,需要时间的炖煮,才可以熟烂而成为美食,其散发出来的香味,便是文章的主题。”你们也不妨静静看着这盏灯,静静地思考,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悟呢?
示例:
我站在灯下想:这世上本没有什么鬼,何必要怕它们呢?人只有在内心宁静的时候才不会有恐惧。灯给予了我平静、柔和,因此,我也有了一个依赖和寄托。其实,当人心中没有了杂念,一切心事便会消失不见。
再次看看自己的开头,写一两句话,呼应开头。
五、方法总结
写好当下“空间”里的物,然后联想写过往“时间”里的物,以及相关的人和事。最后超越时空,写好由物而生的情感或感悟。简言之,“空间 时间 人文”,这是写记叙文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谋篇布局的方法。
(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发展中心 向 浩)
【学生佳作】
灯
广东实验中学初三(6)班王婉婷
这是一盏很亮的灯,它的光芒照亮了周围的景物。
黑夜空中,这盏灯静静地亮着,它发出的那淡紫色的光,温柔地洒满了整个世界;你看,那充满活力的树木枝叶,那静矗着的体育器械,还有那透出点点光辉的居民房……多么温馨,多么和谐的世界。
然而,最让我难忘的,是那笔直伫立着的灯杆,它的一半是阴影,一半被光照得雪白。它一声不吭,默默无闻;它就像一位为社会服务的军人,挺直了自己的腰,将灯高高地举过了头顶,而一动不动;是它,让这盏明亮的灯,得以把自己的光,洒到整个世界。
我在心中默问:“灯杆呀,灯杆,你难道就不孤独吗?”风吹动树叶,那沙沙作响仿佛就是灯杆的回答——它把我的思绪拉回了那一天。
那是爷爷老家的一个寒夜,傍晚下的雪尚未消融,村子里冷极了;大家都挤在暖烘烘的暖气屋里睡下了,谁都不想出门,屋外一片漆黑。然而,我却想上厕所——茅厕却在离屋子约三百米的路口处。我害怕屋外的漆黑,却又怕吵醒屋内的人,便不得不一个人轻轻地出了门,摸着黑,到了茅厕。谁知,当准备往回走时,我却害怕了,周围漆黑一片,没有一点儿光,风吹过树叶的那一丁点儿声音,就够把我吓得腿软。
突然,我看见了一点光!是的,就是那一点橘黄色的,温暖的光!那正是家的方向!我向那点光跑去,它逐渐变大,由点变为了线,又由线变成了橘黄色的一片!我看见了,看清了:那正是我的爷爷,用手托起的一盏油灯。爷爷披了件棉袄,独自一人立在漆黑的夜中,高高地举过头顶,刺骨的寒风也吹不动他;他的身子,如同路灯的灯杆一样,一半被照得雪亮,一半则隐藏在黑暗之中……爷爷见了我,笑道:“一个人走夜路,没被吓哭吧?”…… 一阵寒风吹向我,让我从思绪中惊醒,而我眼前的,正是那路灯的灯杆——也像我的爷爷,它回答我:“不,我不孤独,能为你、为你们照亮世界,便是我的职责、我的幸福。”
有灯,固然重要,可若是没了灯杆,灯也无法让整个世界明亮。路边的灯杆撑起了灯,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氛围,而我爷爷,不也是一座灯杆吗?只不过,他所举起的那油灯,散发出的不只是光,更有的是他对我的爱啊。
那是一盏很亮的灯,它的光芒照亮的,不仅是人们行走的道路,更是我的心房。
【点评】本文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观察视角的独特,笔直伫立的灯杆在画面感极强的描写中显得孤独而坚强;其次,文章由对灯杆的凝视牵引出曾为“我”在寒风中托起油灯的爷爷,深情的叙说唤醒了读者柔软的内心;再者,文章情景交融,衔接自然,首尾呼应,是一篇结构精致的好文章。(广东实验中学楚 云)
灯
广东实验中学初三(6)班陈惠娥
在那里黑暗中有渺小而又闪耀的一束光。
一眼看去,在繁枝绿叶中,灯光下那笔直的身影映入我眼帘,触动了我。
那根灯柱在黑暗中隐去了部分的身体,安安静静的,与世无争的淡然吸引了我。伫立在绿叶中的那个瘦长的身躯,撑起了整片光亮,而它,却一点点融入黑夜,在刺骨寒风中默默担当起了照亮人们在黑暗中前行的责任。
这根灯柱,让我想起了那条巷子,那根根照亮我的心的灯柱。
那是个寒风刺骨的夜晚,我在老家的一处巷子里漫无目地独走。我走啊走,绕入一条有头无尾的街巷中。手表的分针一点点地转动,一圈又一圈……那股无助而孤独的感觉,渐渐袭入了我的内心。
我期盼着能有那么一个人,或者天上的星星指引一下我……正想着,那盏昏黄的路灯突然吸引了我。
我走近路灯,灯柱上已经有斑斑点点的锈迹,“也许跟着灯柱的排布走,前行的方向错不了吧?”我心中暗想……我的双脚被寒风冻得麻木,铅一般的沉重。终于,当我数着最后一根灯柱时,我听到了人群的喧闹声,很远很小,但对于我来说,这是我最渴望的、最动听的声音。
这一根根灯柱,陪伴了我一个寒冷的夜晚,引导了我走过最无助的路程。
人生的旅途中,总有这些伫立的灯柱,给黑夜点缀出不一般的光亮,带给了我们安全的温暖和依靠。
我也要做黑暗中长立不倒的灯柱,最有人性的灯杆。
【点评】作者由灯光而触及到支撑这一方光亮的灯柱,眼前之境触发了他的回忆,她把时空定格在一个凄冷的深夜给她温暖与归途指引的灯柱,最后表达自己要成为最有人性的灯杆的愿望。(广州市黄浦区玉泉中学何 瑾)
灯
广东实验中学初三(6)班列俊艺
这盏灯很亮,中间似乎有一团白光,照亮了周围的叶子。
这盏灯的后面,是几幢高楼。高楼上的窗户,透出星星点点的光茫,与白花花的灯光相比,显得黯然失色。在清朗的夜空下,整个世界似乎只剩下一盏小小的,透出白光的灯。
灯的周围,有一层紫光,朦朦胧胧的,淡淡的,显得十分空灵。灯杆的上端侧被白光照亮了,一侧却还是原来的黑暗。
我的目光被那光晕紧紧地吸引住了,此时正值深秋,一阵凉风吹来,本应深感凉意,但这层光晕,犹如冬天里那团炽热的火在燃烧,一点一点地温暖着我的心房。
…………
舞台的背后,有一盏透着微弱黄光的小灯,灯下是正在排练朗诵诗歌的我和同学。尽管已经在台后站了三个多小时,饥肠辘辘,但此刻的我们,却将腰杆儿挺得笔直,大声地朗读着壮丽的诗篇。
我也曾想过要放弃,想要到旁边休息一下,喝点儿水,却发现,身边的同学仍坚持激情澎湃地读着,丝毫不肯懈怠。我抬头向上看,灯的周围那一层淡淡的光晕,仿佛融入了同学们青春如火般的激情,变得格外明亮,一点一滴地温暖着我的心田。在寒风中,在光晕的笼罩下,我感受到了一种为共同目标和梦想而奋斗的追求,使我不禁忘记了自身的疲惫,忘情地投入到节日的排演当中……
此刻,我凝视着这盏灯,仿佛回到了当年在灯下辛苦排演的时光。其实,眼前所见的何止这盏灯?我所看到的更是我们共同筑造的信念之灯,团结之灯和奋斗之灯。它们是我们人生的引路灯,每当想放弃或懈怠时,总能给我一圈明亮的光晕,总能一次次地给予我温暖,让我勇敢前行。
【点评】“眼前之灯”到“回忆之灯”再到“人生之灯”,小小的一盏明灯却能将一段如火般灿烂的青春岁月定格,这正是此文构思的精妙之处,而结尾作者对“人生之灯”的升华更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虽然从描写到叙述的过渡略显粗糙,但在匆匆三十几分钟能写得如此佳作,实属不易。(佛山市顺德一中实验学校易征兵)
灯
广东实验中学初三(6)班周文钰
这盏灯很亮,照亮了周围所有的景物。
一圈圈的光晕围在了灯的旁边。我的目光忽然被紧紧地吸引住了。是那根灯柱,一半现于光明,一半隐于黑暗中的灯柱。它立在那一处,仿佛注定要孤单。可并不是的,身后的绿叶紧紧团住了它。
灯柱以上便是那发光的灯头了,它被灯柱牢牢地举在了上头。楼被它照亮了,树被它照亮了,路也被它照亮了……仿佛一切的光源都来自于它。
我的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它,我就这么站着,任由它一点一点把我的心包围,照亮。
照亮了沉封在我心底的那一抹灯光。
那是每个周五的晚上,学校排练到很晚,我每次都要自己在黑夜中走回家,母亲腿脚不是很方便,但还是倔强地要站在楼下等我回家。
一次,学校很晚才放人,那时正是秋天,天黑得很快,晚风夹杂着一丝凛冽,狠狠地在我脸上吹划着。我猛地打了一个寒噤,裹紧了衣服。
忽然心生了一丝孤独,在黑夜的衬托之下愈发助长。大街上除了我也没有多少人了,一些和我一样晚放学的同学在妈妈的搂抱下往家里走去。而我则像一只漂浮的小舟,在汪洋大海中,孤身一人回到自己的地方。
楼下,橘黄色的灯一如既往地打散在黑夜之中,星星点点地照着回家的人。往下,一抹消瘦的身影猛地撞进我的视线中——那是我的母亲。
她捧着一本书,静静地坐在灯下看著,手还是习惯性地轻打着书页,身体稍斜地靠在那隐于黑夜之中的灯杆。像是注意到了什么一样,她的头忽然转了过来,眼睛是那星星点点的灯光。不,那不一样,那光比灯光要更亮些,更执着些,那不是灯光,不是照亮路人的灯光,那是照亮我的光,为我而闪起的光,一星一点把我包围,裹紧,就如同此时立在我眼前的这一盏路灯。
时至今日,我才明白,那不是一种感动,那是一种归属感,是漂浮在外的小舟回到自己的港湾中的一种归属感。
路灯照亮了我回家的路,而母亲的光,照亮了我心底的那一处柔软。
【点评】本文的立意,使用了有多重内涵的比喻:一是如同一盏路灯照亮路程,母亲的爱照亮了“我”的心灵;二是“我”是发光的灯头,母亲是支撑的灯杆,母亲以自己的付出成全了“我”的明亮。将“灯”与“母爱”联系起来,足见主旨之深刻。(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学校肖 晨)
请以“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借物抒情散文。
【写作指津】
一、初看——原初体验
出示图片。请用一两句话写下你看到这盏灯的第一印象。
二、凝视——灯里灯外
著名作家曹文轩说:“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好的作文需要凝视”。凝視,包含“专注地看”和“用心地看”。专注地看这盏灯,你看到了什么?
正面:灯罩、灯光、灯柱、光晕
侧面:棕榈树、带形的树叶、漆黑的夜空、孤单的运动器材
请按“正侧面”两个角度进行了分类,然后安排详略。
正面描写“灯”,详写;侧面描写“灯”,略写。
接着我们一起来“用心地看”,因为是写“灯”,所以我们用心观察“灯”的部分。把最打动你内心的部分具体生动地描述出来。
可以这样过渡,如“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吸引我的是……”、“最让我难忘的是……”,等等。
请用一两句话写出凝视之后的内心感受。
三、回看——灯之人事
凝视灯的时候,之所以会走心,是因为内心深处曾有“灯”,还有与灯相关的人、事、物等。接下里,让我们沿着记忆往回看,并把与灯相关的人和事写出来。写的时候请参照一下要求:
一是要写好记忆中的那盏灯,并特写灯的某部分;
二是写好灯下的那个人或那件事,最好交织着写;
三是写出此灯、此人、此事所引发的情感。
教师示例:
煤油灯下,母亲纳鞋垫
路灯,晕晕的光雾,像电影的荧幕,一下就把我拉进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我还在读小学,家里吃穿的,母亲能做的就绝对不会买。每到晚饭后,母亲便和我们在一起:我们兄弟三个伏案写作业,母亲就在一旁纳鞋垫。(交代人、事、灯)
墨水瓶加灯芯做成的煤油灯,火焰发出来的光只能照亮很小一部分范围。乡村的水汽将光溶成了奶黄色,在微风的轻拂下,晃来晃去的,摇曳着我的视线,摇曳着我的注意力。我偷偷地看着母亲,只见她面对着灯,面对着我们,专心致志地纳着鞋垫。她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紧钢针,用力穿过鞋底,脸部肌肉微微一紧,随后将手轻轻扬起,就像在半空中唱了一声长调,把光线温柔地切开,拉出了一串碎光,我还分明看见这些碎光在母亲手上、头发上、脸颊上、衣服上迸溅,甩出一阵阵“叮叮咚咚”。随着光线的缝合,母亲手里的钢针轻轻地在头发丛中划过,接着又缓缓地刺向了鞋垫。如此反复,不知道多少遍地重复着这个动作……(特写灯光,将灯光、人、事交织着写)
我看着母亲,眼睛微微湿润。如此枯燥无味的简单重复,母亲竟如此的投入和享受,就像煤油灯的光亮,虽然微弱,但还是倔强地照亮一方角落,照亮我们母子四人。母亲,就是这样一针针缝织着我们的生活,缝织着我们的人生,让我们的人生就像千层底一样朴实却又敦厚。(抒发情感)
四、深看——缘灯悟理(或抒情)
从当下的灯,联想到过往的灯,目的不是为了写灯,而是要超越灯,超越人和事,写出自己的感悟,就写作而言,就是要表现主题。
肖复兴先生在《我的读写例话》一书里,有这么一段话很有意思:“穿透文章思想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文章素材认识与理解的过程,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就像一锅肉骨头,需要时间的炖煮,才可以熟烂而成为美食,其散发出来的香味,便是文章的主题。”你们也不妨静静看着这盏灯,静静地思考,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悟呢?
示例:
我站在灯下想:这世上本没有什么鬼,何必要怕它们呢?人只有在内心宁静的时候才不会有恐惧。灯给予了我平静、柔和,因此,我也有了一个依赖和寄托。其实,当人心中没有了杂念,一切心事便会消失不见。
再次看看自己的开头,写一两句话,呼应开头。
五、方法总结
写好当下“空间”里的物,然后联想写过往“时间”里的物,以及相关的人和事。最后超越时空,写好由物而生的情感或感悟。简言之,“空间 时间 人文”,这是写记叙文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谋篇布局的方法。
(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发展中心 向 浩)
【学生佳作】
灯
广东实验中学初三(6)班王婉婷
这是一盏很亮的灯,它的光芒照亮了周围的景物。
黑夜空中,这盏灯静静地亮着,它发出的那淡紫色的光,温柔地洒满了整个世界;你看,那充满活力的树木枝叶,那静矗着的体育器械,还有那透出点点光辉的居民房……多么温馨,多么和谐的世界。
然而,最让我难忘的,是那笔直伫立着的灯杆,它的一半是阴影,一半被光照得雪白。它一声不吭,默默无闻;它就像一位为社会服务的军人,挺直了自己的腰,将灯高高地举过了头顶,而一动不动;是它,让这盏明亮的灯,得以把自己的光,洒到整个世界。
我在心中默问:“灯杆呀,灯杆,你难道就不孤独吗?”风吹动树叶,那沙沙作响仿佛就是灯杆的回答——它把我的思绪拉回了那一天。
那是爷爷老家的一个寒夜,傍晚下的雪尚未消融,村子里冷极了;大家都挤在暖烘烘的暖气屋里睡下了,谁都不想出门,屋外一片漆黑。然而,我却想上厕所——茅厕却在离屋子约三百米的路口处。我害怕屋外的漆黑,却又怕吵醒屋内的人,便不得不一个人轻轻地出了门,摸着黑,到了茅厕。谁知,当准备往回走时,我却害怕了,周围漆黑一片,没有一点儿光,风吹过树叶的那一丁点儿声音,就够把我吓得腿软。
突然,我看见了一点光!是的,就是那一点橘黄色的,温暖的光!那正是家的方向!我向那点光跑去,它逐渐变大,由点变为了线,又由线变成了橘黄色的一片!我看见了,看清了:那正是我的爷爷,用手托起的一盏油灯。爷爷披了件棉袄,独自一人立在漆黑的夜中,高高地举过头顶,刺骨的寒风也吹不动他;他的身子,如同路灯的灯杆一样,一半被照得雪亮,一半则隐藏在黑暗之中……爷爷见了我,笑道:“一个人走夜路,没被吓哭吧?”…… 一阵寒风吹向我,让我从思绪中惊醒,而我眼前的,正是那路灯的灯杆——也像我的爷爷,它回答我:“不,我不孤独,能为你、为你们照亮世界,便是我的职责、我的幸福。”
有灯,固然重要,可若是没了灯杆,灯也无法让整个世界明亮。路边的灯杆撑起了灯,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氛围,而我爷爷,不也是一座灯杆吗?只不过,他所举起的那油灯,散发出的不只是光,更有的是他对我的爱啊。
那是一盏很亮的灯,它的光芒照亮的,不仅是人们行走的道路,更是我的心房。
【点评】本文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观察视角的独特,笔直伫立的灯杆在画面感极强的描写中显得孤独而坚强;其次,文章由对灯杆的凝视牵引出曾为“我”在寒风中托起油灯的爷爷,深情的叙说唤醒了读者柔软的内心;再者,文章情景交融,衔接自然,首尾呼应,是一篇结构精致的好文章。(广东实验中学楚 云)
灯
广东实验中学初三(6)班陈惠娥
在那里黑暗中有渺小而又闪耀的一束光。
一眼看去,在繁枝绿叶中,灯光下那笔直的身影映入我眼帘,触动了我。
那根灯柱在黑暗中隐去了部分的身体,安安静静的,与世无争的淡然吸引了我。伫立在绿叶中的那个瘦长的身躯,撑起了整片光亮,而它,却一点点融入黑夜,在刺骨寒风中默默担当起了照亮人们在黑暗中前行的责任。
这根灯柱,让我想起了那条巷子,那根根照亮我的心的灯柱。
那是个寒风刺骨的夜晚,我在老家的一处巷子里漫无目地独走。我走啊走,绕入一条有头无尾的街巷中。手表的分针一点点地转动,一圈又一圈……那股无助而孤独的感觉,渐渐袭入了我的内心。
我期盼着能有那么一个人,或者天上的星星指引一下我……正想着,那盏昏黄的路灯突然吸引了我。
我走近路灯,灯柱上已经有斑斑点点的锈迹,“也许跟着灯柱的排布走,前行的方向错不了吧?”我心中暗想……我的双脚被寒风冻得麻木,铅一般的沉重。终于,当我数着最后一根灯柱时,我听到了人群的喧闹声,很远很小,但对于我来说,这是我最渴望的、最动听的声音。
这一根根灯柱,陪伴了我一个寒冷的夜晚,引导了我走过最无助的路程。
人生的旅途中,总有这些伫立的灯柱,给黑夜点缀出不一般的光亮,带给了我们安全的温暖和依靠。
我也要做黑暗中长立不倒的灯柱,最有人性的灯杆。
【点评】作者由灯光而触及到支撑这一方光亮的灯柱,眼前之境触发了他的回忆,她把时空定格在一个凄冷的深夜给她温暖与归途指引的灯柱,最后表达自己要成为最有人性的灯杆的愿望。(广州市黄浦区玉泉中学何 瑾)
灯
广东实验中学初三(6)班列俊艺
这盏灯很亮,中间似乎有一团白光,照亮了周围的叶子。
这盏灯的后面,是几幢高楼。高楼上的窗户,透出星星点点的光茫,与白花花的灯光相比,显得黯然失色。在清朗的夜空下,整个世界似乎只剩下一盏小小的,透出白光的灯。
灯的周围,有一层紫光,朦朦胧胧的,淡淡的,显得十分空灵。灯杆的上端侧被白光照亮了,一侧却还是原来的黑暗。
我的目光被那光晕紧紧地吸引住了,此时正值深秋,一阵凉风吹来,本应深感凉意,但这层光晕,犹如冬天里那团炽热的火在燃烧,一点一点地温暖着我的心房。
…………
舞台的背后,有一盏透着微弱黄光的小灯,灯下是正在排练朗诵诗歌的我和同学。尽管已经在台后站了三个多小时,饥肠辘辘,但此刻的我们,却将腰杆儿挺得笔直,大声地朗读着壮丽的诗篇。
我也曾想过要放弃,想要到旁边休息一下,喝点儿水,却发现,身边的同学仍坚持激情澎湃地读着,丝毫不肯懈怠。我抬头向上看,灯的周围那一层淡淡的光晕,仿佛融入了同学们青春如火般的激情,变得格外明亮,一点一滴地温暖着我的心田。在寒风中,在光晕的笼罩下,我感受到了一种为共同目标和梦想而奋斗的追求,使我不禁忘记了自身的疲惫,忘情地投入到节日的排演当中……
此刻,我凝视着这盏灯,仿佛回到了当年在灯下辛苦排演的时光。其实,眼前所见的何止这盏灯?我所看到的更是我们共同筑造的信念之灯,团结之灯和奋斗之灯。它们是我们人生的引路灯,每当想放弃或懈怠时,总能给我一圈明亮的光晕,总能一次次地给予我温暖,让我勇敢前行。
【点评】“眼前之灯”到“回忆之灯”再到“人生之灯”,小小的一盏明灯却能将一段如火般灿烂的青春岁月定格,这正是此文构思的精妙之处,而结尾作者对“人生之灯”的升华更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虽然从描写到叙述的过渡略显粗糙,但在匆匆三十几分钟能写得如此佳作,实属不易。(佛山市顺德一中实验学校易征兵)
灯
广东实验中学初三(6)班周文钰
这盏灯很亮,照亮了周围所有的景物。
一圈圈的光晕围在了灯的旁边。我的目光忽然被紧紧地吸引住了。是那根灯柱,一半现于光明,一半隐于黑暗中的灯柱。它立在那一处,仿佛注定要孤单。可并不是的,身后的绿叶紧紧团住了它。
灯柱以上便是那发光的灯头了,它被灯柱牢牢地举在了上头。楼被它照亮了,树被它照亮了,路也被它照亮了……仿佛一切的光源都来自于它。
我的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它,我就这么站着,任由它一点一点把我的心包围,照亮。
照亮了沉封在我心底的那一抹灯光。
那是每个周五的晚上,学校排练到很晚,我每次都要自己在黑夜中走回家,母亲腿脚不是很方便,但还是倔强地要站在楼下等我回家。
一次,学校很晚才放人,那时正是秋天,天黑得很快,晚风夹杂着一丝凛冽,狠狠地在我脸上吹划着。我猛地打了一个寒噤,裹紧了衣服。
忽然心生了一丝孤独,在黑夜的衬托之下愈发助长。大街上除了我也没有多少人了,一些和我一样晚放学的同学在妈妈的搂抱下往家里走去。而我则像一只漂浮的小舟,在汪洋大海中,孤身一人回到自己的地方。
楼下,橘黄色的灯一如既往地打散在黑夜之中,星星点点地照着回家的人。往下,一抹消瘦的身影猛地撞进我的视线中——那是我的母亲。
她捧着一本书,静静地坐在灯下看著,手还是习惯性地轻打着书页,身体稍斜地靠在那隐于黑夜之中的灯杆。像是注意到了什么一样,她的头忽然转了过来,眼睛是那星星点点的灯光。不,那不一样,那光比灯光要更亮些,更执着些,那不是灯光,不是照亮路人的灯光,那是照亮我的光,为我而闪起的光,一星一点把我包围,裹紧,就如同此时立在我眼前的这一盏路灯。
时至今日,我才明白,那不是一种感动,那是一种归属感,是漂浮在外的小舟回到自己的港湾中的一种归属感。
路灯照亮了我回家的路,而母亲的光,照亮了我心底的那一处柔软。
【点评】本文的立意,使用了有多重内涵的比喻:一是如同一盏路灯照亮路程,母亲的爱照亮了“我”的心灵;二是“我”是发光的灯头,母亲是支撑的灯杆,母亲以自己的付出成全了“我”的明亮。将“灯”与“母爱”联系起来,足见主旨之深刻。(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学校肖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