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sk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陶行知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理论家和实践家,他不仅继承了杜威等人的思想,而且根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提出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内容的"生活教育理论"。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对当时的教育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陶行知 生活 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
   一、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徽州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原名为文濬,大学期间推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中,为中国教育发展探寻新的道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研究探索,又以"俯身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致力于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大众教育等,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希望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卷五P56) ,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世人所共仰,被周恩来所赞誉的"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毛泽东称其为"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十分重视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力图通过教育改变当时中国落后贫穷的现状,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 成为当时"教育救国"的众多的知识分子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他为中国教育改造、普及人民教育,为争取民族解放和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奋斗了一生,提出"中国华民国所需要的教育是主人的教育"(卷二P201),并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为内容的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理论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也成为其终身奋斗的目标。
  二、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学生,早年深受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杜威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他既继承和吸纳了杜威的理论中的精华,同时又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和自己长期教育实践对杜威教育思想进行相应的理论创新,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即将杜威的观点"翻了半个筋斗",创造性地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包含三部分"一是生活之教育;二是以生活影响生活之教育;三是为着应济生活需要而办之教育。用英文译出来,比较简单:life education means an education of life, by life and for life."(卷四P268)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生活即教育"理论观点源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教育观点,"’没有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在前,决产生不出’教育即生活’"(卷二P7),但是,同时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个鸟关在笼子里面"。(卷二P504)陶行知认为:"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卷二P8)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要受什么教育",教育含于生活之中,生活中有教育,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到处可以生活,到处可以教育"。(卷四P270)因此,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结合为一体。"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受面包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生活,也就是受恋爱教育"(卷二P491)。教育应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但是教育并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局限,而是对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社会即学校
   "学校即社会"也就是跟着"教育即生活"而来的。"社会即学校"的理论是在对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的教育观点的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上所有的一世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延伸到大自然界里去。能做到’社会即学生’,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卷二P491)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实际需要、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沟通学校和社会,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社会即学校"并不是主张学校消亡论,而是提倡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来源于杜威的"做中学"观点,但是也有所不同,"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不是主张劳力与劳心并重"(卷一P129),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行", "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以为不对,应该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卷二P3)。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作为教师,"一,先生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卷一P24)这句话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卷二P289)。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和发展他形象的比喻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卷四P160)。
  陶行知还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提出教师"必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卷一P88)
  三、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封建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和观点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改革也有启发之处。
  (一)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目的
  生活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明确提出:新时期的学习者的学习 "应该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1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了明确指出了:"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2 ]
  现实的社会生活是我们赖以生存而又具体的生活环境,人离开了社会生活不可能存在,不可能发展,所以不管教育是作为人的一种活动方式还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工具,教育都源于生活,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以整个人生为目的的,所以教育教学不能仅仅限于课堂内、校园中,而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延伸到大自然界里去"(卷二P491)。将儿童带到生活中,从生活中学习,丰富多彩的生活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内容,而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和目的也都是源于生活中。
  (二)坚持学生为主体,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创造力
  陶行知从对旧教育进行批判和破除入手,针对当时学校普遍存在"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严重脱节的现象,提出将原来的"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以突出教与学之间的联系和教师的教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并提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情怎样做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重视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关注学生的需要,"结合学生的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生活的要求实施活的教育","我們教育儿童,就要根据儿童的需要的的力量为转移","要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卷一P404),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在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中始终坚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教育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主体,现在不少老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面临同样一个问题——学生不爱学习,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主体而是把我们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自由,体验不到快乐,自然就不会爱学习。每个学生都是具体的独特的生命存在,教育的目的在于增进学生对生活、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启发他们对生活目的、意义的自我意识,通过学习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三)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和"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过什么样的生活,便要受什么样的教育。这样的观点有利于提高教育开放水平,促进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建立学习型社会;有利于形成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终身教育体制机制;有利于创办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世界发展要求的现代教育。
   "生活即教育"社会中时时处处都有学习的对象,个体也可以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即"社会即学校",要创建学习型社会,就必须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为社会社员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学习机会。"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这也是创建学习型社会和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基本原则,"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因此应社会成员要根据其个自的爱好、兴趣、学习风格、思维习惯等采取相对应的灵活的教育方式方法和适应的教育内容。
  总之,陶行知先生作为中国教育的奠基人,他从社会现状研究中国的教育,其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教育理论",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不仅在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当代教育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生活教育"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导性原则。
  参考文献
  [1]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76.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P12.
其他文献
【摘要】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许多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作者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案,经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C语言程序设计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普及,计算机已经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此也促进了高校计算机技术教育的不断推进。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将计算机语言课作
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程,这一特定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学生具备了何等程度的交际能力来作为其课程实施最终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英语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在应试教育的旧思想的影响下,教師习惯于重语法讲解轻口头训练,重词汇积累轻语言的运用,直接导致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滞后于语法知识的发展,直接导致"哑巴英语"成为中国英语教学的"痼疾"。而小学英语
期刊
中学生开设舞蹈选修课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作为一个音乐教师,在通过对高一、高二学生进行舞蹈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目前舞蹈教育在中小学发展较为迅速,但由于受到 多种现象的冲击,我们的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了解越来越少, 民族民间舞蹈在学生印象中越来越淡化,以至于教师在上课或排练舞蹈时,具有很大的难度。以前在学校活动中还会排练一些民族舞蹈作为艺术节等演出节目,但
期刊
据我国中学生体质调查研究,国家教委、体委、卫生部联合公布的数据表明,学生近几年来近视率居高不下,其它生理健康指标在发展方面有高有低,没有显著差异,而唯有代表青少年体质相关密切的耐久力指标,明显有连年下降趋势。这是令人关注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笔者对耐久力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如下一些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办法与同仁们商榷。  一、耐久力的生物学分析  1、耐久力项目的比赛历来被誉为是心脏的较量。  
期刊
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名师,但名师的成功是有规律可循的。名师也是人,名师出"名"之前也跟我们每一位老师一样平凡平淡平和,但绝对不平庸。名师的形成过程很艰难,潜形的,暗藏着无穷的力量。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你在干什么,他又在干什么,细细看来,你会发现,他们都非常勤奋,当你在打牌时,当你在享受温馨时,当你在交游时,他们伏案工作,勤苦地游离于书山之中,冥想着一个成功的过程就这么来了。  魏书生是如此,李镇西也是
期刊
1980年底,经过5天6夜闷罐车行军,我和同批的山东新兵一起,来到了中越前线。那一年,我17岁。在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炮手的同时,我的写作生活也开始了。与前线大多数士兵“作者”
【摘要】 政府的政策鼓励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强大需求,促使中国职业教育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职业教育成效大幅提高。面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大好机遇,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规律,创新教学体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正成为职业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从传统观念及职业院校本身角度出发,对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论述与探析。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相遇问题"是北师大版课标实验教材五上的内容,是"数学与交通"专题中"解决问题"领域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向的行程问题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相遇问题"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但北师大版的编排与老教材、现在的浙教版有所不同,北师大版只安排一课时教学"相遇问题",并以求相遇时间的问题为例学习,重点强调用方程的方法求相遇时间, 老教材、浙教版都是第一课时编排求路程的"相遇问题",接着课时安排求相遇时间的"相
期刊
CNML--“中文新闻信息置 标语言”(Chinese News Markup Language)标准是国家“十五”重大技术 标准攻关项目。目前,课题研制工作已基 本完成,本文重点阐述研制过程中研制 组
【摘要】 大学精神就是大学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文章阐述了大学精神的内涵、构成和特征。并对我国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大学精神塑造的必要性及路径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大学 大学精神 塑造   一、 大学精神相关理论分析  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伴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