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lich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出生于陕西省绥德县辛店乡。两岁时,爷爷便离开了人世。60年代末,辛店乡闹大饥荒,奶奶带着几个儿女,从穷山沟沟里走出来,到了敕勒川这片沃土。
  那时,家里缺吃少穿,经常揭不开锅。父亲十岁的时候,还长得像一棵没有锹头高的小树。但他已经懂事了,他接受了再也不能背上书包走进校园的现状,扛起沉沉的锄头和铁锹,到田间地头干活,挣几个工分养家。队长嫌他年龄太小,他就硬着头皮死磨烂缠,跟在队长屁股后面不走。队长说:“等你长到锹头一样高的时候再来吧!”父亲不服气地把锹头一脚踩进土里,双脚踩立在锹头铁沿儿上,双手握住锹把儿,不服气地说:“我与铁锹一般高了”。队长拿他没办法,就同意他一起干活了。
  父亲干什么事儿都有一股坚定执着的劲儿,凭着勤劳的双手和不屈的耐性,帮衬着奶奶撑起了家里的生活。他从来舍不得给自己买东西,几年下来只穿一双鞋子,脚趾头被挤得一个摞着一个,抱在了一块儿,都变了形。
  80年代初期,土地承包到户,奶奶一家人凭着分下的土地总算解决了吃饭的问题。不久后,姑姑们都成家了。父亲也通过老家媒人介绍,遇到了母亲。母亲是老家邻村芋则沟的美女,俗话说的好:“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母亲看父亲一表人才,便也暗许芳心,跟着父亲来到了这里。结婚以后,父母亲家里只分了4亩好地,其余都是盐碱地,粮食产量低,刚够糊个口。
  父亲平时很少说话,在这块纯朴的农村大地上,像孤寂的树一样无依无靠,默默无语。但他在内心里一直在为这个家的未来、孩子们的未来思量打算着。为了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父亲带着一家人搬到了杨圪塄悦来窑煤矿,父亲做了一名临时矿工,戴上安全帽,开始了下井挖煤的生活。
  父亲内心永远是充满着希望的。当别人陆续选择逃离又脏又累又危险的采掘工作时,父亲还在坚持着,并且从不叫苦,他始终相信,不论起点如何,只要能吃苦、能坚持,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正是他的坚持不懈,让他从一个笨手笨脚的普通工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干成了副班长。
  每个夜晚,母亲都会在门前的小路上等着父亲回家,父亲一看到母亲,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便顿时明亮起来,心里也敞亮起来。
  父亲靠着辛勤的打拼,为母亲买了村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母亲每每讲到此处,便难掩那股喜悦之情,她说,那时她最自豪的事,就是全村人到家里看电视机。在那些年月里,我的父母亲心心相印、互相帮扶,享受着家庭的温情和奋斗的充实,家里相继诞生了我们兄妹几个,那可能是她们一生中最快乐、最难忘的时光。
  幼年的记忆被流逝的岁月涤荡,只依稀记得儿时的居所有几条山沟,里面有小溪,还有瀑布,两边都是野桃树、野杏樹,母亲经常带我们兄妹几个到山里玩水,在树上摘桃。
  后来,煤矿发生了瓦斯爆炸事故,很多矿工失去了生命,父亲是唯一的幸存者,及时送到了市中心医院治疗,从死神那里抢救了过来。母亲说什么也不让父亲再干下去了,于是,我们全家又搬回了村里,我们兄妹三个在村里面上了小学。
  时光转瞬即逝,到了我初一的时候,家里的积蓄也快花光了。父亲又陷入了沉思……最后和母亲商量决定,到城里打工,闯出一片天地。
  95年,我们全家搬到了城里的和平村。父亲带着母亲找了很多工作,做过很多的尝试,付出了许多辛苦,也经历过好多次失败,但父亲的腰杆始终像大树一样挺拔,不埋怨不气馁不服输。
  后来,父母亲开始经营“羊下水”生意。每天早上5点,院子里就响起了“咚咚咚”的发动机声音,父亲开着三轮车先人一步来到屠宰厂,客气地与羊贩子们交流行情,精心选好“羊下水”。接上“羊下水”以后,送到家里的小作坊,由母亲清洗干净,用清水煮成“羊下货”,然后做成羊杂碎在市场上销售。几年来,父母把自己的小事业经营得有声有色,生活改善了许多,我们兄妹三个也都上了城里较好的初中和小学。
  2000年,父亲出了车祸,头部受到重创,抢救了七天七夜才有了知觉,幸好捡回了一条命,但却丧失了劳动能力。
  看着半身不遂的父亲,不会说话,不会表达,眼神恍惚,只晓得张口吃饭,我们默默地流下了眼泪。父亲生来是要强的,现在变成这样,心里一定憋着一肚子委屈想要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上天给父亲的磨难真的太多了。
  我们兄妹三个也从那一刻开始,感受到了责任。
  多年来,父亲始终就像一棵挺拔屹立、枝叶茂密的大树,默默地为我们遮风挡雨。而父亲对生活的热爱,不气馁不服输的那股劲头也像一粒粒种子,种在了儿女的心头。
其他文献
1  当我长眠的时候,请祝福我。  黑暗是一扇安静的门,我喜欢这安静,与喧嚣的人世相比,我愿意在清寂的孤独里永生。  那些长醉不醒的欢乐,我曾与他邂逅,虽然我们擦肩而过,虽然仍旧心怀念想,而生命中的珍宝往往无法挽留。记住那些爱过的名字,尽管他们如此深邃,但他们不会弄脏美好的回忆。  2  冬天的道路会拒绝所有爱他的魂魄,看那些落叶,它们无家可归,看那些流水,它们冷藏自己,等着春天第一声惊雷。  花
期刊
落花时节,一个细雨飘飘的日子,我从千年古村石门高的一条巷子里走过。铺巷道的青石板两头,奢华地绲着一道铜锈绿的苔藓花边;恰可驶过一辆牛车的深长巷弄,两边的高可没人的石坝都爱惜地披覆了一幅湖绿色的木莲罩毯。分明从巷弄的那一头瞥来历史老人严峻而温情的目光。风雨中一脚踩上乌篷船船舷般的石门高古巷道,我的思绪蓦然奔驰到这座山野村落的久远往昔。  皖南的深山老林中这一类的村落其实也很平常。她们有着差不多结构的
期刊
鸟天堂里的壮美与辽阔  读周晓枫的散文,体会最深最强烈的,是其中鲜明的诗性品格。在《舞蹈与散步》中,这一特点有一次高密度的展示。在作者眼里,“诗像口红,让嘴唇生动。像一只枕头,诗离黑暗中的梦想最近;诗像蛾子,与火焰保持危及生命的亲昵。诗像仙子跑丢的舞鞋,只是侥幸在人间被发现;诗像保险丝断掉的灯泡,谁能知晓那被抑止的光明?……”这只是一连串精彩的比喻的开头,下面还有许多,恕我从略。  我这般照抄原录
期刊
影  有光的地方才有影子。我害怕影子,总觉得它有眼睛,监视者或是窥探者。我冲进黑暗,关上所有的出口。  安静了,只有喘息声在回荡。  贝多芬在墙角的钢琴上弹奏着《致爱丽丝》。仿佛看到了那个爱穿白色衬衫浅色牛仔裤的少年的笑脸,我爱那笑容,那是世界上最纯洁无瑕的。他拨弄着吉他,树影斑驳,柔柔的风微醺。我伸手,像小时候一样拍拍他右肩,躲到左边。  手指轻轻触到散落的发梢,他忽地抓住手腕,痛感传导至每一根
期刊
鸡没有啼,就知道四点了。  他起床上学太艰难,手伸出去探一探温度,照例的冷。大姐兰娣来叫了一遍,二姐领娣来推了一遍,哥哥姜稻喊了一遍,最后姜妈妈从被子里掏出老幺姜礼的脚,给他套上袜子,套上裤子,套上鞋,把他扯起来立在地上。还在睡眼朦胧就被哥哥背着,一头扎进像芝麻糊一样浓稠的雾里。  路还远,四点多了,要开始走了。  姜礼在哥哥背上趴着,下巴一颠一颠地正磕在哥哥肩膀上那块凸起来的小硬骨头上。醒是早醒
期刊
意大利时间2019年3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罗马同意大利总理孔特共同见证签署和交换中意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在“一带一路”的朋友圈里,意大利是新朋,更是旧友:早在两千多年前,古老的丝绸之路就将远隔万里的中国和古罗马联系在一起。这条起自中国长安(现西安)、终于意大利罗马的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  本期,承借中意“一带一路”的东风,《留学》杂志
期刊
有一年的八月,我和我的背包客朋友大林、小华一起去徒步年保玉则雪山,看冰川湖。我们选择八月是因为这个季节的青藏高原是一年中颜色最丰富的时候。大林手里拿着几张照片,那是他的朋友某个八月在年保玉则拍摄的,几乎所有鲜亮的颜色都呈现于那些照片上。天空瓦蓝,白云低垂,红花、黄花、紫花摇曳得灿烂生辉。  收拾行装的时候,大林怜惜我和小华是女人,他把最重的大帐篷、炉具和主要的食品都装进他自己的大背包里。我和小华的
期刊
杨梅记  那种纤管密织的深红仿若陷阱  经验的背叛,也可以是  一场口舌迷失  第一口意外之酸,至今  咬着记忆,让人信了  人世有突然呲出的牙齿  但对那时惊悚  忘性见风就长,满脑壳  奔跑的还是甜蜜  至今想着它就是甜软的,就是  我要它时,它把自已  融化了,再给我  枇杷记  一年中有些天  是留给枇杷的,于是它  使劲香,空气中  丝丝甜腻,没日没夜  就那些天  一生中有些记忆  是
期刊
菊花茶  一朵干菊花  在水中慢慢盛开  像一个人在风中舒展开她的记忆  水渐渐晕成黄色  那是菊花在杯底隐秘地释放自己  饮茶的女人,端起杯子欣赏,慢饮  让菊花的苦进入身体  当两种苦在胸腔处相遇  似曾相识的感觉  使她感到彼此间的安慰和释然  一杯茶水饮尽  她又冲了一杯,苦味和颜色已淡了许多  书架上的《荆棘鸟》  当我去抚摸一本书的时候  我就想起那个送书人身上的味道  青春,而略带忧
期刊
那一张会说话的床单  像一阵迁徙的鸟  盯着一块动态画布  那么大的安静  仿佛荧屏上的人举着刀正掠过头顶  中场,有人小解  有人吃花生、喝水  不可缺少的环节:某某麦子没扬干净  某某队还有几户公粮没交……  口哨声、辱骂声,孩子哭声嘈杂一片  有的孩子已经睡着  他们趁此回去了  我揪揪眼皮  跟着英雄继续追杀、逃亡  偶尔和他们交手、对饮  江湖在脚下跳转  散场时回头看那幕布  一张会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