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思政课创新“思政+中医药”模式的探索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eng124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进入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工作。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本校各专业的有机结合,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育人价值,拓展深度和广度让高校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内化。中医药院校积极研究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中医药相关专业知识相互结合,并通过实践探索,形成思政课创新的“思政+中医药”模式,实现专业课融入思政教学的目标,发挥中医药传统文化强大的育人功效和优势,创新高校德育实践,取得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关键词:思政课;中医药;教学方法;高校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8-0033-05
  Abstract: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nounced that China had entered a new er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work to undertake the training of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organically combined with each major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cultural gene and educational value contained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are extracted, so as to expand the depth and breadth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internalize more easil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tively study the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ntent and TCM relate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hrough practical exploration, finally for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 TCM"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novation, achieve the goal of integrat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werful educational effect and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nd innovate the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chieve bett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ults.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metho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可见思政课教学工作对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政课教学工作应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学不断追求教学创新,夯实理论基础,结合专业特色融合思政课教学,在中医药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中医药的哲学理论和文化内涵,做到相互结合,在“思政+中医药”的教学模式中,还需再加以创新和探索。
  一、中医药文化特色融入思政课教育的现状
  (一)思政教学与中医药专业教学的平行现象
  在中医药院校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思政课堂与中医药专业课堂存在学科差异,两者融合度较小,于是存在了思政课堂与专业课堂的平行现象。因为两者的平行差异,缺乏衔接融合,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在校学习所需要耗费的精力就会增加,如果将中医的相关理论有机地融入思政课堂则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思政课堂的哲学道理,也会更容易学习专业课的相关知识。
  (二)中医药文化的思政教学资源尚待充分挖掘
  中医药与思政教学进行相互融合的难点在于,中医药的教学资源挖掘不充分,无法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思政专业与中医药专业的纵向差异,即历史发展进程不同,两学科的起源点存在差异,导致两者不同步的情况;另一方面是两者的横向差异,即实践领域不同,中医药理论的落脚点在于临床实践,而思想政治的落脚点在于教育指导。最终造成中医药的思政教学理论不够深入的现象。   (三)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缺乏中医药理论涉猎
  在教学难度上,思政课中融入专业课程的知识和理念,难度要大于在专业课堂上融入思政内容[2];在队伍建设上,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有待提升;在知识储备上,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相较缺乏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涉猎,由于对中医哲学思维涉猎少所以很难形成思政与中医药文化的契合点;在教学工具上,还未形成一套完备的、固定的教学知识体系,也未形成一本清晰有条理的教学课本素材供学生学习。
  二、中医药院校思政教学的教学困境分析
  一是从我国传统文化自信的建设上来看,在医学领域中中医药文化的影响是医学生尤其是中医中药专业学生首先应建立的一种传统文化自信,部分人认为中医西医两者的矛盾冲突,导致普通大众和医学生对中医中药产生认知怀疑。在中医的学习思维和方法上,在于辩证论治,见效虽慢,但只有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中医更注重整体观念,西医则直接对症下药。毛泽东主席曾提出要“运用近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整理和研究我国旧有的中医中药”,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去分析和研究我国的中医药,应掌握好两者的平衡关系,避免造成学术理论、人才培养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学习的脱节和中医中药治疗的停滞,甚至影响中医药发展的中医整体观念和传统哲学理论,造成中医药发展异化。中西医的两种差异使得医学生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自信产生疑惑,也让普通大众对中医药疗效产生怀疑,降低对中医药的信任度,影响我国传统文化自信的建设。
  二是从医学生的职业规划发展上,医学生的专业学习课程多,课业负担重,但由于其一医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固定,用人单位要求较高;其二医院用人需求与医学生毕业人数不配比,竞争比例较高;其三就业后由于其职业的属性是救死扶伤,挽救生命的重要和特殊性,致使职业的责任压力较大,最终导致医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对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恐慌焦虑,从而导致多种思想心理问题的产生。这三方面的就业境遇与前者繁重的学习任务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矛盾冲突,学生形成了就业心理落差,造成学生在就业价值观中存在不当的就业择业观念,具体表现为过度盲目与消极抵触[3]。
  三是现今思政教学手段还较为单一,思政教育目前主要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由思政专业课教师承担主要教学任务,思政教育课程也还是主要围绕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四门主要思政课程,缺少理论联系学校特色的创新点,思政课教学应与学校特色相互契合,对中医药院校而言,应把握好中医药深厚内涵特色,深度挖掘中医药历史故事、医案经验、名家经历,结合思政教育理论,豐富课本内容。同时,中医药院校思政教师也存在与中医药脱节的情况,缺少与医学生的沟通交流,医科学院学生其思想和身心发展,与其他性质高校还是存在些许差别,包括对于医德品质的塑造,医疗技能的提升,未来职业规划困惑,我国中医药规划发展前瞻,都是当下医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欠缺之处,中医药思政教师缺少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同时也缺少临床医疗的了解和认识,存在院校特色缺失情况。
  四是当代医学生还未能完全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精髓与医德教育丰富内涵两者进行充分的理解和融合,医学生在日常的思政教育学习中尚未完全具备锤炼党性修养,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意识,最终不能充分学习和发挥党员先进性。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党支部书记张文宏在疫情紧张人员紧缺期间对医护人员讲到“把所有的人都换下来,共产党员上,做出自己的样子来”。张文宏之所以成为抗疫斗争先进案例的代表,是因为他始终牢记共产党员在入党宣誓时立下的“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张文宏医生提到自己时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党员医生”,从中可以看出共产党员的思想品质对医生的医德素质具有深化和加持作用,医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党性修养和医德品格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以党员责任义务来规范医德素质,使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医德素质中得以体现。作为一名光荣的医学生日后承担着挽救生命,救死扶伤的重要使命,应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时刻以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要求来规范自己,引领深化医德品质的形成。
  三、创新“思政+中医药”思政教学的价值体现
  (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提高中医人才素质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高校思政课学习阶段是青少年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当今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中医药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质量医疗人才的重要任务,未来的中医药工作者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思政+中医药”的创新教学模式,为现在的中医药院校培养人才的工作,尤其是思政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案和解决办法。
  (二)推动教学思政改革,提出课堂创新方法
  2017年,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在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中,明确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4],中医药文化与思政科的结合对策成为了广大中医药院校中思政教师的课题。在“思政+中医药”模式下,思政课与中医药专业的相互融合,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三)树立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化传承
  文化自信包含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文化在我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特殊的、传承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医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以及在医疗卫生领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已经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中医药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传承中医药文化之“德”,激活被“抑制表达”的中医药文化基因,可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自信,筑牢中医思维,进而全面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5]。   四、“思政+中医药”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对策分析
  “思政+中医药”的思政课创新,应以思政课教学为基础,多方位结合中医药文化哲学理论与人文品德,形成理论契合点,进行合理化的相互搭配,采取多维度的融合方法,并通过完备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客观条件,最终形成一套可操作、可实行、易接纳、重产出的“思政+中医药”的思政课创新教学模式。
  (一)精准挖掘中医药文化价值内涵的方向
  一是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主体性, 这种思想的渗透和融入在中医则主要体现在医者的医德修养和人文关怀。虽然在中医历史文字记载中没有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一词,但“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在中医的历史长河中从始至终一直存在,“医者仁心,仁者爱人”这句话恰恰阐述了中医的精神内涵——“以人为本”,也旗帜鲜明地阐述了中医的社会责任。中医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本理念相互契合,中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仁心”之精髓融入课程教学,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职业道德、人身价值、人生理想[6]。
  二是深入挖掘中医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黄帝内经》将这种思想引入中医理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 ,构建了人体的生成论,阐释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动态平衡[7],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促进了中医整体观念的形成。在宏观概念中,天人合一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两者构成的是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一思想契合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观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它们之间相互影响, 不可或缺,在微观概念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医倡导的从自然界中寻找病因及病理变化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医疗原理,认为人体与自然、社会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写照。
  三是深入挖掘中医药致中和的价值取向,中医药致中和的价值取向来自于古代哲学中的中庸思想,由于中医理论通过阴阳之间的平衡,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 阐释机体的动态平衡[8],所以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来自于阴阳的不协调,中医药的致中和价值取向是以达到整体的和谐,最后致中和的形态则是中医临床治疗所追求的目标与结果。致中和中的阴阳平衡,构建了一种阴阳平衡的观念,追求一种和谐共处的状态,它一方面体现了万物并存而能相互调和,互生互制,使之达到平衡协调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又作为标准尺度,用于解决对立双方矛盾的取舍,即“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强调协调矛盾双方,而不是消除其中一方[8]。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矛盾,但是要学会弄清矛盾的本质,辩证地看待矛盾的关系,承认并运用好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方法解決问题。
  四是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大医精诚的道德境界,“大医精诚”一词出自孙思邈的著作《备急千金药方》,明确地表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大医精诚是当代医务工作者的道德旗帜和工作标尺,即要成为当下社会认可的德艺兼备的优秀人才,《备急千金药方》中提到“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9],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的医者影响的不仅是个人,更加影响到的是整个社会的人文风气。要深度挖掘古代以及现实生活中大医精诚的典型事例,将其融合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通过为学生讲述身边鲜活的人物事例和古人经历,进一步阐述大医精诚的道德内涵,进一步影响到学生,让学生明白作为一名优秀医务工作者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
  (二)创新“思政+中医药”思政教学的多维度融合
  一是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中医药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课堂教学是思政课的主战场,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理论的过程,是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环节,实践来源于理论的学习,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要注重中医药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课堂教学。中医药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创新重难点在于应将学生熟知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契合到思政课理论中,以思政课的知识框架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结合中医药专业知识和传统文化的方式进行丰富和拓展,一方面要形成一套完备的理论知识框架和可复制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教案中要既有特色又有突出,以中医药专业知识为特色,以思政育人的教学手段为突出;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而不是一带而过,避免“风过而不留声”的情况发生,以达到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
  二是探索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中医药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在当下传统课堂教学的情况下,偏向于理论学习的课堂教学无法完全承担思政课教育改革的重任,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应是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部分。所以在“思政+中医药”的创新改革中,应着重探索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中医药文化与思政课相互结合的情况,将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落地生根指导实践,再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感悟与总结回归到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现实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一方面学生可通过参加社区和农村的义诊活动,利用中医药相关的医学知识,为广大人群提供医疗咨询,培育学生大医精诚的医务工作者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生的空闲时间和党建团建机会,为学生提供中医药思政研学活动,开展各类中医药相关的人文故事和专业知识拓展,做到学中看,看中学,学会自己体会感受在中医药领域中透露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
  三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中医药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校园文化建设主要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知行合一。通过结合“思政+中医药”的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中医药主题话剧展演、中医药博物馆讲解员,让学生充分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把专业融入的主动权和创新点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创作和融入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和感悟自然能够深入学生的心里,潜移默化地为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这样才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思政教学的形式,也让学生们对思政课枯燥无味的固有观念得到了改观,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自己动手参与的过程中受到了教育,而且他们的作品也能给教师带来很多启发。[2]   (三)为“思政+中医药”的思政课创新提供多方保障
  一是完善“思政+中医药”思政课创新的“硬件”水平。完善思政课的“硬件”水平,包括合理规划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网络新媒体、积极编写“思政+中医药”课程教材。首先通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合理规划“思政+中医药”课程的授课内容和课时安排,其次在上课过程中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工具,宣传扩大中医药思政课魅力和影响力,同时编写配备符合校情及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或刊物,突出中医药的特色且包含思政教育的内容,最后提升校园文化的档次,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素质,引导学生继承弘扬“大医精诚”精神[10]。
  二是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思政课的教学过程离不开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与引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需要优秀的领路人,因此,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显得极为重要。中医药院校思政教师应涉猎中医药相关知识资料,如《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等书籍,供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另外,为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跨学科能力,举办一定次数的学术交流会议,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面对面互相交流,互相借鉴,进行教学设计互补,建立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思政课与专业课内容的相互融合。
  新时代中医药院校“思政+中医药”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具体体现,是紧密结合中医药院校特色,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新实践新举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1).
  [2]张大川,周尉东,边育红.中医药院校思政课专业融入的探索与实践[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8,39(5):68-70.
  [3]胡士平.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就业价值观困境及出路[J].学理论,2019(1):174-175.
  [4]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20171206_320698.html.
  [5]张妍,李根林,李宁,等.基于中医药文化基因传承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48-49.
  [6]李佳俐,张雪玲.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4):145+153.
  [7]贾钢涛,潘祥超.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文化基础——基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思考[J].理论探索,2013(1):22-26.
  [8]董艳,姚魁武,刘咏梅,等.论中医的古代哲学内涵[J].中医药导报,2019,25(9):15-18.
  [9]張鲁原.中华古谚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245.
  [10]戚中美,王李俊.“大思政”格局下思政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现代交际,2019(24):14-15.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中医药软实力”(编号:2017-37);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生态视域下山东省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编号:15-ZZ-SH-02)
  通信作者:吴宪(1971-),男,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区域发展。
其他文献
留学生数学校本课程要注重汉语、数学符号、图表等三者间的相互对应,开发中采取给数学专业用语加注拼音或英文、设置学前准备、对留学生进行汉语能力把控、发现异名而实同之中外差异等措施,能有效提升留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中国化水平.
微积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文章从微积分的现实本源对象、辩证法本质、三个基本特性、科学的数学化与大师们的评价5个方面,对微积分何以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进行论证分析。认识微积分的应用价值,是实施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实现三维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
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制度经历了5个阶段、6个关键节点的演进,主要变迁类型是政府推动下的制度演进、功能演进下的制度转向、渐变与剧变的制度替代。制度变迁存在路径依赖,主要是学习效应下的远离路径替代倾向、合作效应下的制度固化、适应性预期下的制度惯性思维和成本刚性下的制度自我强化。未来改革中,建议调整政策意图,观照建设结构及改进制度实施,注重形成内涵发展新优势,兼顾局部扶持和整体提升,建立注重市场调节的发展机制。
练习题教学是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提高学生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过程,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数学练习题教学中,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文将对数学练习题教学内涵加以阐述,分析当前初中练习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教学效率的相关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注时事热点,贴近现实生活;凸显全球意识,体现家国情怀,是近年来广东省地理中考试题的热门题材与专业导向。课改的“风向标”在改变,中考的“指向标”在调整。作为新时代的地理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多阅读,关注时事;多观察,体验生活;多读图,提升能力;多反思,改进教学,在潜移默化中传道、授业、解惑。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是地理教学发展的方向。网罗世界最热门、最新鲜的地理信
期刊
数学是高中教育中的重要学科,高中数学知识难度较大,学生学习难度也较大,有很多学生虽然花费很多时间学习数学,但是效率和效果并不理想,这会对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值得我们思考,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围绕问题意识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思考,进而不断地改进教学指导方式,并由此引发相关的教学思考,促进问题意识教学策略落到实处.
摘 要: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是贵州各大高校重要的大学生群体,也是贵州发展的生力军和主要动力。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相当滞后。所以,利用少数民族大学生拥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文章从学校、政府、民族文化三个方面讨论了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
摘 要:文章借鉴生命科学领域的双螺旋结构模式,在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改革实践中融入螺旋驱动的理念,以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融合与改革为两条主链,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健全创业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和完善制度、更新教育理念与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多维联动和协同促进融合六个方面构建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双螺旋模式,形成如DNA的双螺旋结构,促进创业型人才成长的教育合力,进而有效激
摘 要:构建由政府、高校、社会和学生四个主体元素组成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四元主体模型,基于模型分析主体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演进过程中各主体元素的表现特征和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是一個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不同时期主体元素的变化情况将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政府主导发展阶段、高校-社会联合推动发展阶段、学生自觉成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