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孝道思想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jietian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一书中孝字出现了29次,涉及孝的言论和内容有50多处。孟子推崇舜,其意义在于宣扬和阐述孝道思想。孟子之孝道思想是在批判不孝行为中展开的。战国时期,政治混乱,社会失序,基于血缘亲情的孝道受到了很大冲击,子女不仅不顾父母之养,而且还使父母蒙羞,甚至受到危害,“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离娄下》)。孟子反对不孝行为,谴责人之不孝是禽兽。
  孟子之孝道思想与孔子孝的思想一脉相承,譬如,强调以敬为主赡养父母,提出“养志”与“养口体”的概念。又如,肯定父子相隐的思想,认为“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上》)。意思是,父子之间不用善的道理来责备对方。如果用善的道理来责备对方,就有了隔阂,一有隔阂,那就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好的了。再如,坚持孝敬父母的礼制,“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几乎是孔子原话的重复,反映了孟子之孝道源于孔子。更重要的是,孟子之孝道思想完善了孔子孝的思想,在理论上为孝的思想提供了人性善的依據;在范围上把孝从个体行为拓展为社会行为,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滕文公上》);在实践上丰富了孝的内容,提出了得亲、顺亲、悦亲的要求,进一步增强了孝悌的操作性和具体动作。
  性善是孟子孝道思想的灵魂。孟子从人性善角度论证阐述孝道,给予儒家之孝以理论说明和形上依据。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是与生俱来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孝也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孩童时期就充分表现出来了,天生就知道爱自己的亲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把这种天性称为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在孟子看来,孝实际是人性善的内核和初心,人性善最直接、最内在的流露就是对父母的孝敬之情,“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礼、乐都是围绕“事亲”和“从兄”展开的,“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离娄上》)。意思是,智的实质,就是懂得孝悌的道理而不可离弃;礼的实质,就是对孝悌加以调节和修饰;乐的实质,在于高兴地践行了孝悌,于是快乐就产生了。只要一产生快乐,那怎么能抑制得住,怎么能停下来,于是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在孟子看来,尧舜之道的基本精神就是孝悌;人皆可以为尧舜,也就是学习尧舜,做孝悌之人。有一个叫曹交的人问孟子,怎样才能成为尧舜。孟子鼓励地答道:“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告子下》)
  治国是孟子孝道思想的目的。孟子强调孝道是为了平治天下,这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梁惠王上》)。在孟子看来,仁政是平治天下的关键,夏商周三代得到天下'依靠施行仁政,失去天下是由于不行仁政,“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与仁一样,孝也具有平治天下的意义,“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离娄上》)。意思是,道就在近处,却往远处去找它;事情本来容易,却往难处去做它一其实只要人人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
  在孟子看来,周文王能够推翻商纣王,建立西周王朝,就在于他施行孝道,善养老人。《孟子·离娄上》记载了孟子的一段话,先是说伯夷和姜子牙两位贤人为了逃避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一个居住在北海之滨,一个居住在东海之滨,他们皆“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意思是,伯夷、姜太公听说文王兴起,认为之所以归附文王,是因为西伯是个善养老人的人。而后感叹道,连伯夷、姜太公这样的贤人都归附文王,天下怎能不归文王呢?“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最后告诫诸侯,只要像文王那样善养老人,七年之内就能平定天下,“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那么,周文王是如何养老的呢?就是让老者吃饱穿暖,没有挨冻受饿的情况,“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尽心上》)。在孟子看来,不能尊老养老的国家必定灭亡,讨伐不能尊老养老的国家必定胜利。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一方面告诫梁惠王要推行孝悌忠信和尊老养老,另—方面要求讨伐不尊老养老的诸侯国:“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意思是,别的国家妨碍老百姓适时生产,使他们不能靠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饥寒交迫,兄弟妻儿离散。这样的国家使老百姓陷于深渊之中,王去讨伐它们,谁能抵抗你?所以说,仁德之人是无敌的。请王不要怀疑。
  敬亲是孟子孝道思想的基础。孟子忠实地继承了孔子事亲要做的思想,“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万章上》)。具体区分为养志和养口体两种情况,养志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生理需要,而且要在精神上满足父母的心理需要;养口体就是只满足父母的生理需要。
  孟子很喜欢树立典型,在他看来,养志的典型是曾子,养口体的典型则是曾元。曾子孝养父亲曾皙,很注重曾皙的心理感受,在撤去酒肉的时候,必定问曾皙还有什么需要,而曾元则不管父亲曾子的心理感受,撤去酒肉时,就不问曾子的想法。孟子认为,如能像曾子那样孝敬父母,就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了。“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在孟子看来,敬亲要得亲、顺亲和悦亲。得亲是得到父母的欢心,顺亲是顺从父母。“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所谓悦亲,就是使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快乐。孟子认为,悦亲不仅是敬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取得领导信任和取信于朋友的基础,不能悦亲的人,就不可能得到领导和朋友的信任,“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的实质是心诚和性善,没存心诚和性善,就不能让父母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孟子强调,能够敬亲、得亲、顺亲和悦亲,就是天人合一,与天命在一起,“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离娄上》)。   葬祭是孟子孝道思想的重要内容。如果说敬亲是对子女在父母生前的要求,那么,葬祭则是对子女在父母死后的要求。孟子和孔子一样,坚持遵循礼制办理父母的丧事,坚持守丧三年的规定。对于守丧三年,要在内心表示哀戚,生活朴素,“齐疏之服,饘粥之食,白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滕文公上》)。
  在孟子看来,父母死后的丧葬和祭礼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郑重办好父母的丧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超过对父母生前的敬养,“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离娄下》)。孟子反对墨子的兼爱和薄葬,“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为了教育墨子的弟子,孟子举了上古没有埋葬父母而使父母尸体受辱、子女蒙羞的例子:“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子女见后很惭愧,“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萦梩而掩之”。意思是,子女的額上出了汗,只敢斜视而不敢正视。出汗呢,不是出给别人看的,是心里的悲痛流露在脸上。大概子女会回去取来簸箕、铁锹掩埋好父母的尸体。孟子肯定了掩埋的做法,“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滕文公上》)。孟子强调厚葬父母,自己也是这样实践的,厚葬了自己的母亲。弟子充虞不理解,认为孟母的棺木似乎太好了,过于奢侈。孟子认为这不是奢侈,而是为了尽孝心,“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孟子辩解:“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饺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公孙丑下》)意思是,礼制规定可以用,又有钱,古人都这样用了,为什么就我不行?而且为死者考虑,不使泥土挨着肌肤,对于孝子来说不是可以少些遗憾吗?我听说过,君子不会因为天下的缘故而在父母身上节俭。孟子提倡的“厚葬”,有其历史局限性,我们今天要正确地看待这一问题。
  权变是孟子孝道思想的组成部分。所谓权变,是指正确处理经与权的关系,灵活应对随时变化的情况。孔子和孟子都是权变大师,孔子认为权变是最难学习的,“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孟子指出:“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尽心上》)意思是,坚持中庸之道而缺乏变通,就是执着于一个极端。厌恶执着于一个极端的人,是因为它损害道义,抓住一点就不管其他了。
  在孟子看来,孝的原则是必须遵守的,而孝的具体情况是复杂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应变。孟子举了例子加以说明,第一个是“嫂溺援手”。“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离娄上》)这段对话充分展示了孟子人性的光辉,认为礼制规范的道德原则固然重要,而生命更重要。当拯救生命与遵守礼制发生矛盾时,行为主体可以为了拯救生命而违背礼制规定。
  研读孟子之孝道,感慨良多,胸臆间不时涌动对父母虔诚的孝敬之心和浓烈的感恩之情。对于每个人来说,父母把自己带到人间且抚养长大,无疑是世上最大的恩人。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都没有孝敬和感恩之心,就不可能对他人存有感恩之心了。胸臆间不时想起“乌鸦反哺”和“羔羊跪乳”的故事。乌鸦反哺,出自《本草纲目》:“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羔羊跪乳,出自《增广贤文》:“羊有跪乳之恩。”据说母羊生了小羊羔,百般呵护,小羊羔问母羊如何报答养育之恩。母羊说,只要你有一片孝心就行了。小羊羔听后不觉落泪,以后每次吃奶都跪着,表示难以报答慈母的一片深情。乌鸦反哺和羔羊跪乳的故事告诉人们,动物都有孝心,人怎么能没有孝心呢?
  孝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是对父母的孝,广义是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孝,这就是忠。韩愈诗云:“谁言臣子道,忠孝两全难。”当忠与孝难以两全时,要以忠代孝,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献出忠心,这是大孝,是孔孟之孝的真谛。
  (选自《孟子与政治》,中华书局)



  孟子与政治
  作者:夏海著
  定价:58元
  中华书局2019年9月出版
  本书是作者研究儒家经典《孟子》的最新成果。冯友兰指出:“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历史;孟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历史。”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原点,孟子是第二个支点。一般而言,思想流派的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第二支点的确立,只有原点与第二个支点连成一线,才可能形成文化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文化传统与其说是以孔子为基础建构的思想大厦,不如说是以孔孟为基础建构的思想大厦。孟子对于儒家思想的贡献居功至伟,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也是居功至伟。学习儒家思想,不能不读《孟子》;传承中华文明,不能不读《孟子》;养成独立、平等、有尊严的人格,不能不读《孟子》。
其他文献
管仲(约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学派早期代表人物。《史记》卷六二有传。青年时的管仲几次谋求出仕都没有成功。后来他与召忽一起辅佐齐国公子纠,但在王位爭夺中,公子纠失败,管仲因刺杀齐桓公未遂而成为囚徒。由于受到鲍叔牙的推荐,加之齐桓公志向远大、不计前嫌,管仲被任命为国相,治理齐国。他大兴改革,齐国由此走向强盛,终使齐桓公“
期刊
伊川先生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动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故曰“天下之达道”。(卷一《道体》)  程颐说:喜怒哀乐没有发动的时候,无所偏倚,因此称为中。”什么是“中”呢?是说它的本体“寂然不动”的状态,所以说“中”是“天下万事万物之理”。“喜怒哀乐的表现都能符合天理,无所乖戾,则称为和。”什么是“和”呢?是说它“感应和
期刊
十月二十六日得家书,知新置田获秋稼五百斛,甚喜。而今而后,堪为农夫以没世矣!要须制碓,制磨,制筛罗簸箕,制大小扫帚,制升斗斛。家中妇女,率诸婢妾,皆令习舂揄蹂簸之事,便是一种靠田园长子孙气象。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乎!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  我想天地间第一等
期刊
百千寒雀下空庭,小集梅梢话晚晴。  特地作团喧杀我,忽然惊散寂无声。  (《杨万里集校笺》卷一一《诗·荆溪集》)【赏析】  读杨万里的诗,每每要乐。见他写山溪水:“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见他写松声:“吟诗口角恰微鸣,唤得风从月胁生。端为先生醒醉耳,绕山搜出万松声。”见他写望月:“溪边小立苦待月,月知人意偏迟出。归来闭户闷不看,忽然飞上千峰端。"见他写醉归
期刊
丞相长思煮泉时,郡侯催发只忧迟。  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  —〔唐〕皮日休《题惠山泉二首》(其一)  经常有人问我,在某某处买了茶叶,结果回来一喝,完全和店里泡出来的不是一个味道。这样的情况,是不是茶叶被商家调包了呢?  其实,情况未必是这样。  那為什么一样的茶叶,泡出来的茶味道会完全不同呢?其实,除去手法以及茶器之外,泡茶用水也是极为关键的一个因素。毕竟,茶汤是茶、水、器三者之间努
期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人汶,阴谷皆人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人,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人,道有
期刊
逛街,遇到旧书店,我总会进去看看。常有泛黄的线装书躺在犄角旮旯里,封也软了,纸也黄了,边边角角都有磨损,拿在手里,隐约能触摸到光阴的温度,沧桑中多了柔软,厚重中透出素朴,油墨散尽,唯余纸香。  看着那些竖排的方块字,线订的书,一时间心生恍惚。  线装书是外祖父的最爱。曾经,在乡下,那时候外祖父还在,我还小。外祖父虽是乡野之人,但上过私塾,聪慧且心思灵巧。他不但爱书,而且会拉二胡,会养蚕,会种花,会
期刊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注释】  除夜:除夕之夜,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夜晚。  太原:军镇名,又名三关镇。在今山西省。  天涯:形容極远的地方。  底用:何须,何用。底,在这里是“何”的意思。  【阅读导航】  寒冷的除夕之夜,诗人独自一人在远离故乡和亲人的太原,寂寞难熬。但是,他想到春天很快就要来到,便寄语自己和友人:这点寒冷算不了什么,何须发愁?春风已经吹到屋
期刊
中国人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写给孩子的“教子诗”是人们进行家教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不乏颇有情趣、又有教育意义之作,很值得今天的家长们学习和借鉴。  要论对子女的疼爱,清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可谓数一数二的人物,他52岁时才得一子,爱若掌上明珠。但他对儿子严格要求,从不溺爱,要求儿子自立自强。他曾写过这样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病危时,要儿子做
期刊
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是一个基本规律。生活中,无论是经商,还是为官,都应追求一种高尚的道德,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筑好自己的价值高地,懂得以公义众利为指南,理智权衡得与失,既不因得到而沾沾自喜,也不因失去而耿耿于怀,酸甜苦辣俱为营养,得失成败都有收获,挺直自己的精神脊梁,坦然自若地走好人生之路。  《孔子家语》中记载了一个孔子问弟子“为官之得失”的故事,读来令
期刊